- “一帶一路”倡議關注度與效果評價研究
- 胡健等
- 7635字
- 2024-06-28 16:54:34
第一節 “一帶一路”倡議的發起背景
進入21世紀,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主題。但全球經濟危機之后,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政治的復雜化使得國際政治經濟關系面臨較多的不確定性。4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們認識到,中國已經是國際分工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球貿易網絡的關鍵節點。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也離不開世界,現在和未來的發展仍然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國家與國家之間也要進行平等互利的貿易和交流。雖然“一帶一路”倡議由中國提出,但它符合廣大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利益,因而也屬于全世界;雖然“一帶一路”倡議根植于歷史,但也迎面痛擊“逆全球化”的浪潮;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和交流雖然以“一帶一路”倡議為起點,但又不拘泥于地理分布。通過團結國內外的和平力量,共同打造一個開放包容、均衡互惠的多民族、多主體、多區域的社會經濟網絡,為堅定和平發展的主題貢獻堅實和充沛的能量。
一、“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背景
受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驅動,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新變化,傳統的地理空間關系和地域關系對發展的約束進一步降低,歐盟和中國等世界和平新興力量的崛起挑戰了過去“一超多強”的世界政治格局。為了維護國家的經濟利益,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貿易尤其是傳統發達國家與向傳統政治格局發起挑戰的崛起國之間的貿易沖突更加嚴峻。舊的國際秩序在協同廣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政治平等、貿易互惠、能源保障、環境共擔方面較為乏力,迫切地需要一個新的秩序來轉變危局。
(一)國際政治格局發生變遷
2008年,美國爆發經濟危機,廣泛地波及西方諸國,導致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速度進一步降低。與此同時,非西方發展中國家的增長提速,政治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金磚國家(BRICS)由特指“世界新興市場”的概念演變成一種國際合作機制,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中國(China)和南非(South Africa)5國之間的合作進一步加強。美國經濟危機后,二十國集團財長會議升格為二十國集團首腦會議,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引起了發達國家的高度重視,雙方之間的政治地位差距也進一步縮小。傳統的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的政治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歐盟的崛起使得西方發達國家陣營進一步分化。歐洲統一的思想由來已久,1646年波希米亞國王就提出,歐洲的基督教國家應該成立聯盟,以此來對抗奧斯曼帝國的擴張。19世紀初拿破侖和20世紀中期荷蘭、比利時、盧森堡3國先后組成關稅聯盟,對歐洲一體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英國首相丘吉爾于1946年9月提議建立“歐洲合眾國”,但直到1950年5月,時任法國外交部長羅伯特·舒曼提出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才得到真正的落實。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歐共體首腦會議在1991年12月11日通過了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的《歐洲聯盟條約》(簡稱《條約》),《條約》的生效標志著歐洲共同體從經濟實體過渡為政治實體。
20世紀,歐盟在關稅協定、政治磋商等領域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但并沒有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實質性的沖擊。1999年1月1日,歐盟正式啟動歐元,致力于將歐元打造成為歐元區唯一法定貨幣。至此,以歐元為代表的歐盟展示出其強大的影響力。歐元是自羅馬帝國以來歐洲經濟貨幣改革的最大成果,它把四分五裂的歐洲變成了統一的市場,極大地促進了歐元國家之間的貿易自由化。作為歐元區的法定貨幣,歐元被摩納哥、圣馬力諾、梵蒂岡等歐洲的很多非歐盟國家逐漸納入本國貨幣體系,作為重要的支付工具。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歐元區已經擴展至19個成員國,覆蓋3.4億人,在整個國際支付中占36%的份額,成為繼美元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流通貨幣和第二大儲備貨幣。茁壯成長的歐元是對美元國際地位的挑戰,也極大地沖擊了美元信用體系,使得歐盟和美國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惡化。
因此,“一帶一路”倡議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國際政治格局,發展中國家強勢崛起,向傳統的西方陣營發起挑戰,西方發達國家陣營內部也出現了分化,傳統的“一超多強”的政治格局正面臨著新的挑戰。
(二)國際貿易摩擦加劇
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是世界政治格局變化的基礎,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隨著世界經濟重心的轉移和傳統產業與新興科技產業的輪動,貿易摩擦相比以往更加激烈。20世紀下半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整體上高于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推動著經濟體量和綜合國力的變化。如今,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全球的40%左右,對全球經濟的貢獻也達到了80%。發展中國家在崛起過程中必然會與發達國家產生利益沖突,會以更為激烈的方式對高素質的人口、大體量的資本和更先進的技術等優質生產要素進行角逐。
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的重心就一直在大西洋沿岸,北美和西歐是世界經濟的兩大經濟體。日本崛起也并未拉動世界經濟的發展,只是世界經濟版圖中東北亞的一個孤立亮點。但隨著中國、韓國以及東盟等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世界經濟的重心開始向東方發生偏移,許多亞洲國家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得到了解放。亞洲國家憑借更廣闊的市場、更便宜和更充足的勞動力以及更豐富的自然資源,正在走向崛起之路。而教育的普及以及技術的進步又加速了亞洲經濟的振興。從發展態勢看,太平洋地區展示出比大西洋沿岸更大的發展潛力。
為了保護本國企業的利益和本國居民的就業,維持其發達國家的地位,通過現有的貨幣體系和貿易體系獲取經濟價值,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不斷通過反傾銷、反補貼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手段,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打壓。1980年7月至2010年,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產品實施了近100項反傾銷措施,涉及紡織、家電、化工、家具、五金以及農副產品等制造業,涉及金額也越來越高,是中美貿易摩擦的重要體現。2006—2007年,美國商務部對我國的平張涂布紙以及鋼鐵、木材和信息行業發起了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而中美雙方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則更加繁多,美國設有5萬多項技術標準和政府采購細則,4萬多項私營標準機構、專業學會等指定標準。中國絕大部分出口產品會遭受美國的限制和約束,在技術貿易和知識產權等領域的摩擦更是不斷升級。
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但形式更加合法化和隱蔽化,從經濟貿易領域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自2004年3月18日起,美國對中國半導體惡意加征歧視性關稅,世界貿易組織各成員方紛紛對中國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制裁,并且通過立法將貿易制裁合法化。此外,美國還將人權等當作借口在貿易談判中向中國施壓,將國際勞工標準與國際貿易掛鉤,以此來指責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國際貿易中嚴重違反了國際勞工標準,因此,于2004年5月強勢推廣SA8000認證,對中國的勞動用工進行干涉和指責,以此來打壓中國的貿易優勢。
中美貿易摩擦的直接原因是雙方之間貿易發展不平衡,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嚴重,并且隨著經濟發展,貿易逆差越來越嚴重。中國在上一輪的產業轉移中承接了來自發達國家的高污染、勞動密集型產業,通過數量累積來賺取比例較低的加工費用。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貿易摩擦已經不僅僅是經濟貿易領域的角逐,而帶有越來越濃厚的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沖突。在與發達國家角逐的過程中,中國企業的行業自律性較弱,法律維權意識較為淡薄,遭受了較大的經濟損失。
(三)國際安全沖突不斷
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國際沖突不斷,給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廣帶來了諸多消極影響。隨著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以及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放緩,世界戰略力量的對比更趨均衡。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強權政治、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時有抬頭,通過操縱地區沖突和局部戰爭的方式,實現各區域的戰略制衡。
全球和區域性安全問題持續發酵,2012年,菲律賓、越南在東盟區域會議上強推南海爭議話題,攪動南海周邊的安全局勢,當時的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提出的非法“購買釣魚島”計劃,引發中日關系危機。2011年3月,敘利亞爆發內戰,攪動了整個西亞和北非地區的政治局勢。2013年6月5日,斯諾登開始陸續公布由美國國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開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信息監聽的范圍包括世界各國的國家領導人、科研機構、大學企業和政府機構,信息安全危及全世界。
隨著世界經濟和戰略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亞太地區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區域安全也增加了諸多的不確定性。為此,美國政府相繼推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印太戰略”,強化亞太軍事同盟,加大軍事部署以及干預力度。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支持中國臺灣地區民進黨的“臺獨”勢力,扶植“港獨”和“藏獨”勢力,嚴重威脅著中國的陸地和海洋領土安全,企圖遏制中國的和平崛起。
二、“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內背景
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世界經濟環境更趨復雜,我國在持續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后,逐漸步入新常態。而國內的東中西部差距日益加大,東部沿海地區一直是改革開放的前沿,1999—2012年,中國的前七大貿易伙伴為歐盟國家、美國、日本、東盟國家、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韓國。經濟危機后,發達國家的市場逐漸萎靡,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空前的壓力,要改變對美、歐、日、韓以及東盟市場的被動依賴局面,需要將改革開放擴大至中西部地區,面向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地區、非洲地區,進行經濟技術和金融合作,打造全方位的改革開放新格局。在這一思路下,要重新認識經濟新常態背后的增長速度和增長質量問題,重新審視經濟結構和區域布局繼續優化的問題以及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增長方式的可持續性問題。
(一)經濟增長步入新常態
2012年,我國經歷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長之后,經濟的增長速度首次低于10%,中國經濟開始出現明顯的換擋升級。這一特征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從國際經驗來看,90%以上的國家經過高速增長之后會減速,這與發達國家的歷史階段相似,也與亞洲發達地區的成長經歷相似。認清經濟新常態的具體特征,發掘經濟新常態面臨的問題,科學合理地制訂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方案,是我們面臨新常態的必然選擇。
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具有三個一般特征。
1.經濟增長速度換擋
中國將從持續的高速增長逐漸轉換為中高速的增長,要順應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從關注經濟增長的速度轉移到關注經濟增長的質量上。伴隨經濟增長放緩的是“中等收入陷阱”,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居民收入達到中等水平,但難以向上持續突破,長期停留在中等收入水平這一階段。根據世界銀行2008年的劃分標準,我國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應審慎對待這一特殊現象,尋找破局之道。2014年以前,拉美國家平均滯留在“中等收入陷阱”40年,其中,哥倫比亞擺脫陷阱的時間最短,為35年,而阿根廷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滯留52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就是低端產業的不可持續性,在發展前期引進大量的低端制造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量就業問題,獲得了經濟總量的增長,但經過一段時間,低端產業的弊端就凸顯出來,較低的附加值使得工人的工資和福利難以得到保障,消耗的大量能源資源以及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經濟無法持續實現量的增長時,要更多地關注經濟質量的提高。
2.經濟增長驅動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于廣闊的市場、豐富的資源和便宜的勞動力承接了大量發達國家的低附加值制造業,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登上高峰以及國內勞動力峰值的到來,我國經濟在1992—2012年出現了高速增長奇跡。但是,2008年美國經濟危機以后,各國為了恢復和發展經濟,將促進就業、重振制造業當作本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各國與我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嚴重擠壓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市場空間。與此同時,國內的勞動力價格持續上漲,在生育率下降、受教育程度提高的共同作用下,流向制造業的勞動力持續減少,人口紅利期結束后,制造業的神話難以續寫。經濟增長驅動機制發生轉變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得到解放以后,生產要素的市場化、資源價格和人力成本都得到了提升,粗放型的經濟增長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3.經濟結構變化
在中國經濟發展動力機制變化的同時,經濟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逐漸降低,需求提振成為重要因素。第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工業的占比也開始達到峰值,第三產業亟須發展。第三,簡單的低端制造要升級轉型,只有高端產品、技術資本才能“走出去”。而我國正處于以上三個問題的調整陣痛期。2012年年底,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平板玻璃五大行業的平均利用率僅為73%,顯著低于國際平均水平。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國外也在積極振興制造業,吸納就業。為了刺激經濟,中國政府投資的40000億元有50%左右投資在了鐵路、公路、機場和電網建設中,大量的基礎建設帶來了鋼鐵、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強勁需求。雖然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增加就業,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帶動作用,但基礎設施具有較長的生命周期,大規模的新基建不可能長期持續進行。因而,依靠投資興建基礎設施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也不具有可持續性。與此同時,為匹配基礎設施建設所維持的產能開始大量過剩,加上出口受挫的消費品出現嚴重的供給過剩,這些產品同時轉向國內消費市場,會導致國內市場難以順利消化,難以實現供求平衡。
(二)區域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
我國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具體表現為城鄉差距、東中西部差距和南北差距三個方面。我國曾采取多項措施來彌補區域經濟差距,但最終效果較為有限,并未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其原因在于國內的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分割比較嚴重,土地、資源等生產資料并未進行市場化,難以充分地進行自由流通。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實行了計劃經濟體制,核心之一便是城鄉戶籍制度,將居民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兩種戶籍,并對兩者執行不同的政策制度,如勞動用工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使得非農戶籍人口擁有了各種特權和福利,逐漸形成了不對等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促進農村經濟的措施,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雖然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和貧困問題,但不利于現代化、規?;霓r業生產,對鄉鎮企業的支持也由于環境等問題轉為限制發展。與此同時,城市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拉大了城鄉差距,不斷激化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在居民收入不對等、社會福利不對等、投入機制不對等的格局下,城鄉差距逐漸擴大,這些因素成為不同區域發展水平差異的主要構成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的非均衡區域發展戰略,實行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一發展戰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和動力,給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帶來了強勁的動力。與此同時,還帶來了產業結構失衡和區域失衡問題。雖然我國政府先后實施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等一系列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措施,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但未能從根本上縮小區域經濟差距。此外,由于東部沿海地區在利用發展外貿型經濟方面具有先發優勢,可以將積累起來的技術和資本進行現代化運營,以上市公司、投資公司等形式吸納全國的勞動力要素和技術資本,利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為本地區謀求利益,使得區域間的差異進一步分化。這種運用全域資源為本區域積累效益的現象也廣泛地存在于各個省的省會城市與其他城市之間。
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還存在于南北方之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中的標準,將秦嶺淮河一線劃為我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南方經濟發展明顯優于北方。1978—2000年,我國南北經濟發展的差距呈縮小趨勢;2000—2008年,南北經濟發展的差距從1.39倍縮減至1.32倍;2009—2012年,南北方經濟的比重相對穩定地保持在1.32倍上下。但在2013年后,這一差距擴大出現明顯加速。因此,從名義GDP來看,我國南北經濟差距的形成時間為2008—2013年。而南北經濟差距的存在又給城鄉經濟差距和東中西部經濟差距增加了更高的復雜度。
(三)能源環境問題較為突出
我國于2012年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產國,能夠滿足我國90%左右的能源消費需求,基本實現能源的自給自足。但是,由于人口眾多、資源稟賦和發展特點不同,我國依然面臨著較為突出的資源約束矛盾,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能源產量和人口數量“雙高”狀況下,人均能源擁有量較低
雖然我國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產量逐年提高,但在人口增長的趨勢下,人均擁有量分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7.5%。經濟發展進一步激發了能源消費量,但在過去這一階段主要是由于工業交通等耗能所導致的能源消費增加。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等電氣化產品數量的增加會使居民消費端的能源消耗迅速增加,從而使資源約束不斷加劇。
2.我國的能源稟賦基本情況為多煤、少油和貧氣
煤炭和石油作為傳統的化石能源,會產生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傳統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在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迫切需要更加清潔高效的方式進行加工和利用。資源稟賦制約著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的優化,使我國成為并將長期處于一個以化石能源消費為主、清潔能源消費為輔的國家,難以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利用和推廣。2011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達到2.3億千瓦,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4700萬千瓦,光伏裝機容量達到300萬千瓦,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超過2億平方米,但是面對龐大的經濟體量,非化石能源的占比依然過低,僅為8%。
3.我國能源分布不均,與能源消耗地區存在顯著的資源錯配
我國的能源主要分布在經濟不發達的偏遠地區,如煤炭集中地分布在經濟還不夠發達的山西、陜西、內蒙古、新疆、貴州、寧夏6省(區),呈現西多東少、北富南貧的格局。而石油又集中地分布在渤海灣盆地、塔里木盆地、松遼盆地、鄂爾多斯盆地、珠江口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東海大陸架盆地八大盆地,地理分布也比較分散。天然氣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四川盆地、重慶盆地、準噶爾盆地,其中,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的資源占總天然氣資源的40%以上。在非化石能源方面,風能主要分布在東南的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西北的內蒙古、甘肅地區以及東北的黑龍江、吉林和遼東半島的沿海地區。風能多分布于交通不便、地處偏僻的農牧漁區,電網難以普及。水能集中分布在長江、珠江、松花江水域的階梯交界處,主要為我國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的西南地區。而經濟發達能耗較高的地區多為東部沿海以及省會城市,能源供求錯配嚴重,實現供求平衡需要龐大的運輸體系。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能耗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以及電力的能耗迅速增長。基于我國的資源稟賦,在石油和天然氣方面我國無法實現自給自足,需要大量地依賴進口,形成了較高的能源對外依存度。石油的對外依存度由21世紀初的32%提高到2012年的57%,而石油在海上運輸的安全風險加大,跨境的油氣管道安全運行風險突出,能源安全的形勢十分嚴峻。
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以及其他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大量的耕地、林地和草原被占用和破壞,同時造成了大量的水資源污染,向空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嚴重污染了空氣質量。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壓力,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和霧霾等環境污染受到來自周邊地區和國際社會的批評,對我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了不良影響,也潛在地影響了我國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