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篇章
相見歡·立春
立春春意朦朧,懶梅紅。
金潤迎春花艷,引春風。
茶花醉,柳枝昧,玉蘭懵。
喚得春光無限,百花濃。

〔清〕錢維城《梅茶水仙軸》(局部)
一、詠唱
春的氣息漸漸穿越嚴寒,俏容半掩,好似薄紗覆面,模樣若隱若現,帶來朦朧愛意。梅花裝懶,只露幾朵,閑適倚臥枝頭,一時小臉兒暈紅,悠悠開放。
迎春花守候了一個冬天,舒展柔韌的長條,花枝紛繁,花蕊含香。花瓣像被金子浸染了一樣,透著金燦燦、黃艷艷的光彩,吸引春風加快輕盈的腳步。
阡陌旁,山茶花盛開,重瓣低垂,擁春夢而醉,馥郁酣醇。長堤上,柳絲輕舞,嫩芽剛剛冒頭,點點新綠鵝黃,若明若昧。春苑中,玉蘭結蕾,半開半遮,欲放未放,懵懵懂懂,呆萌可愛。
花思涌動,為春而開,呼喚著春色,無盡流淌,充溢四野。一個花團錦簇、萬紫千紅、芬芳濃郁的春天就要到來!
二、詞牌與詞譜
“相見歡”,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又稱“秋夜月”“上西樓”“西樓子”“烏夜啼”等。由其名可知,該詞式的聲律系統多用漫吟輕訴表現愉悅之情。
“相見歡”,共五體,正體雙調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韻[1],后段四句兩仄韻、兩平韻。
正體示例,唐代薛昭蘊《相見歡·羅襦繡袂香紅》:
羅襦繡袂香紅,畫堂中。細草平沙蕃馬,小屏風。
中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卷羅幕,憑妝閣,思無窮。暮雨輕煙魂斷,隔簾櫳。
中中仄,中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五代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變體二):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三、賞析
見春欲來,心生歡喜,故用詞牌“相見歡”,滿含著春歸的希冀。
“立春春意朦朧”,“朦朧”一詞,正貼合立春的特征。春日初晴時乍暖還寒,在冬天里沉睡的生命開始蘇醒,春天的序幕剛剛拉開,春日的節奏剛剛奏響,“碎霞浮動曉朦朧”[2],恰似黎明時分晨光熹微的樣子。春朦朧,萬物也朦朧,萬物半揭面紗,醞釀著復蘇,積攢力量,即將展露生機。
“懶梅紅”,一則表露梅花的閑散狀態,梅花幾點紅,懶懶散散地開在枝頭;二則與“朦朧”互表,似是裝懶才從冬天蟄伏到初春,要觀望一會兒,親歷初春的景致。
“金潤迎春花艷,引春風”,得點點春氣滋養,迎春花先聲奪人,盛開滿枝的金黃,如金子潤透了一般。“潤”“艷”“引”三字構成因果傳遞,由內到外,由花及春,詞意也隨之遞進。花因“金潤”而“艷”,金裝使花朵更顯艷麗華貴。由“艷”而“引”,可理解為兩層含義:一為吸引,迎春花色彩奪目,自然吸引了春風的注意;二為引領,花如其名,猶如向導,身著典雅盛裝,引領著春風開啟流霞般的春色。
“茶花醉,柳枝昧,玉蘭懵。”茶花盛開,層次飽滿、鮮艷艷的花朵宛若紅寶石、白寶石,光艷四射,正是“酒面低迷翠被重”[3],花意酣濃,正“醉”于朦朧春意。“昧”,指將明未明之態,是柳枝剛剛抽條的狀態,嫩芽從枝條上鉆出來,綠意將生未生,對未來有羞澀,也有期待,未來亦明昧不定。“懵”字讓玉蘭鮮明可觸,易于想象。玉蘭樹上,花苞越發豐滿,有的悄悄綻出;有的剛冒花尖,好似探頭尋覓春的世界,一半是好奇,一半是嬌癡。“醉”“昧”“懵”恰到好處地刻畫了茶花、柳枝、玉蘭在立春時節的不同狀態:茶花完全盛開,柳枝剛剛抽條,玉蘭含苞待放。它們各具意趣,這既是對“春意朦朧”的寫照,也是“春光無限,百花濃”的先導,承上啟下,充滿巧思。
“喚得春光無限,百花濃。”以此句作結,春天便呼之欲出了。“喚”,盡顯春天動態生機。萬物告別沉寂的冬天,歡呼雀躍,迸發活力。“喚”有兩重意涵:一是“喚”春光來,先開的花,是春光的先遣和序言,呼喚著、昭示著春天的腳步重回大地;二是“喚”百花開,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才是春。屆時萬紫千紅,繁花似錦,春色滿園,大地處處生機勃勃。
四、節氣

注:參考〔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傷寒例》。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又名“改歲”“歲旦”等。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東北[4]并逐漸回寅時,為立春。現行是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定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315°[5]時(見下表),為立春,于每年公歷2月3—5日交節。春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萬物即將蘇醒。立春時,有“魚陟負冰”(陟:升高)的物象。北方正月暖至,河里的冰開始融化,魚兒也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水面的碎冰如同被魚背著一般浮在水面上。
從先秦到明清,春節即“立春”這一天。現在的農歷正月初一被稱為春節是民國時期定下來的。古代“立春”節,皇帝祭拜天地并親自下地耕種一把,謂之“籍田”,表達了歷朝歷代對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立春時節,乍暖還寒,日間“風暖”,晨晚卻讓人倍覺“春寒料峭”。隆冬氣候快要結束,但冷高壓仍然比較強大,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氣溫逐漸回升。
迎春花、茶花等為立春節氣典型的花信。
【梅】

薔薇科杏屬落葉喬木。早春花先開,后生葉芽。果未熟時為青色,梅雨季節結青梅。《山海經·中山經》就有“靈山其木,多桃李梅杏”的記載。《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梅花既列于“歲寒三友”(松、竹、梅),又入“四君子”(梅、蘭、竹、菊),還入“雪中四友”(玉梅、蠟梅、水仙和山茶)。
【迎春花】

木犀科素馨屬落葉灌木,別名“金腰帶”等。株高30~100厘米。小枝細長,直立或拱形下垂,呈紛披狀。花單生,先于葉開放,有清香,金黃色,外染紅暈,花期在2—4月,不畏寒。因其在百花之中開花最早,盛開后即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而得名。唐代白居易《玩迎春花贈楊郎中》就有“金英翠萼帶春寒”的記載。
【茶花】

山茶科山茶屬,入中國“十大名花”,原產于中國東部。不同歷史時期有“海石榴”“曼陀羅”等名,如南朝江總《山庭春日詩》有“岸綠開河柳,池紅照海榴”。茶花顏色多樣,花期長,從飛雪的季節一直到三春之暮,盛花期通常在1—3月。
【柳樹】

楊柳科柳屬,是我國原生樹種,甲骨卜辭中已有“柳”字。“柳”之“卯”,《說文解字》解釋“卯,冒也”。天干地支的“卯”指仲春二月。“柳”的本義即春天率先發芽的樹。柳易種易活,隨處而安,佛教中觀音菩薩手持玉凈瓶,瓶插柳枝,因柳樹點水便生,并有生活用具與藥物等多種用途。
【玉蘭】

木蘭科玉蘭亞屬落葉喬木。玉蘭屬有40種原產于中國,正月至二月開花,花先于葉開放,花期10天左右。屈原《離騷》中即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明代《大明一統志》中記載“五代時,南湖中建煙雨樓,樓前玉蘭花瑩潔清麗……亦是奇觀”。一般玉蘭指白玉蘭,木蘭指紫玉蘭(辛夷)。
[1]平韻是指平聲韻,三平韻是指三個平聲韻。平韻格是指整首詞押同一韻部的平聲韻。仄韻是指仄聲韻。仄韻格是指整首詞押同一韻部的仄聲韻。詞韻一般是指清朝戈載編撰的《詞林正韻》。相對來說,詞的押韻比格律詩寬松,韻腳可分布在相鄰韻部。葉韻指同一個韻部中平聲韻和仄聲韻交替使用。疊韻指的是詞的某一韻腳與前相鄰韻腳是同一個字,如“恨悠悠,思悠悠”中的“悠悠”;或者不同的字押同一韻腳,如“荒唐”“螳螂”四字都押“江”部韻。
[2]宋代張先《少年游》詞“碎霞浮動曉朦朧,春意與花濃”。
[3]宋代辛棄疾《浣溪沙·與客賞山茶,一朵忽墮地,戲作》。
[4]古人以北斗七星之斗柄的運轉來計算月份。一年十二個月以十二地支稱之,相應地,將斗柄運轉的天域分為十二。寅,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一,五行為木,方位是東,四季為春。斗柄回寅,就是從春開始,經過了四季一年,又回到了春天;斗柄也從東方開始,經南方、西方、北方轉了一圈,回到了東方(寅位)。《淮南子·天文訓》收錄:“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北斗星的斗柄從指向正東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為起始,然后以順時針方向旋轉,循環往復。
[5]地球的公轉,從地球上看,表現為太陽的視覺運動,太陽穿行的圓環,稱為“黃道”。黃經是指到達近日點時在黃道上的經度值。按天文學慣例,以春分點為起點自西向東度量,分360°。我國古人把太陽黃經的360°劃分成24等份,每份15°,為一個節氣,全年即有二十四個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