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零幀起手
- 人在三國,朕開局造老爹反
- 一頓十桶蒸鹿尾
- 2632字
- 2024-08-18 08:00:00
袁耀還沒說話,馬日磾倒是先忍不住了。
現在六十余歲的王朗比他還要年輕幾歲,兩人甚至在去年還見過幾面。
王朗現在也不過就是個兩千石的封疆大吏,卻站在城墻上用鼻孔看他!
“王景興!你也是陛下親封官員,為何還不乖乖投降,抗拒我等正義之師?屆時我也好求陛下開恩,將功贖過,饒你罪責!”
馬日磾義正言辭。
誰知王朗只是嘿嘿笑了一聲,摸了摸自己已經白了的胡須,笑道:
“袁術不過冢中枯骨,狼子野心昭然天下!馬太傅手持符節背離天子,還在這里大放厥詞,借陛下之威故弄玄虛,當真不覺得羞愧嗎?”
馬日磾也沒想到王朗竟然都脫離了朝廷的掌控,還好意思如此大言不慚,竟然還敢反過來倒打一耙!
饒是袁耀這等混不吝的紈绔,也都只敢關了燈私下去說!
馬日磾本想告訴王朗,現在少帝就在壽春,他們本就是正統,乃是受天子之命前來討賊。
但被王朗這么一嗆,馬日磾也就忘了這茬,干脆道:
“你若是現在獻城俯首,我家公子唯才是舉,我等也自然不會難為你!”
王朗冷哼一聲,沒再作答。
場面頓時陷入了一陣尷尬。
袁耀雖然對這段歷史有些了解,但偏偏在王朗身上沒甚知曉,腦海中唯一的印象也就是諸葛孔明罵死王司徒的經典名場面。
所以袁耀對王朗的認知存在著一個誤區。
那就是袁耀切切實實以為王朗就是一個和其余諸侯一樣的諸侯,日后成為了曹操手下的狗腿子。
所以內心也基本沒有把少帝搬出來壓王朗一頭的想法。
畢竟他迎接少帝這事雖然不算轟轟烈烈,但至少正常的諸侯肯定都知道了這個消息,并且做了相對應的打算和準備。
就比如劉備在得知少帝到了壽春之后,雖因顧忌袁術的人品而未曾到達壽春面圣,但在徐州的行事都低調了許多。
按照曹豹那邊時不時傳來的消息來看,劉備到現在甚至都沒有完成本地兵員的整合。
還有著相當一部分的丹陽士卒牢牢掌握在曹豹和許耽等丹陽派系將領的手中。
就連呂布和袁術兩個天不怕地不怕的諸侯都因為少帝的存在而停下了假意聯合的謀劃,老老實實待在自己應該在的地方沒有動彈。
所以在看到王朗認出來馬日磾但言語中卻全是輕蔑,毫無一絲一毫的尊重和對少帝的敬意之時,袁耀自然也就默認他完全脫離了朝廷。
而馬日磾不一樣。
他沒有受到后世一些雜亂的虛假消息的影響。
他知道近乎每一個朝臣的品性,他印象中的王朗也是個對百姓關愛,對朝廷忠誠的好官兒。
所以馬日磾剛剛其實是想拿少帝來壓一下王朗的。
他覺得王朗還會顧及一些漢室情誼。
他甚至還有幾分期待。
期待王朗可以和他成為好友,在這個漢室傾頹的年代,為了維護漢室最后的尊嚴,而獻出自己的一分氣力。
其實馬日磾雖然跟了袁耀,但還是對漢室有著不可割舍的感情。
之所以跟隨袁耀如此之久,也是因為袁耀還算是給了漢室不小的體面。
袁耀愿意將天子迎接到壽春,馬日磾雖不知他的真實打算,但這至少也算是給了漢室一個最后的體面。
若是袁耀成為了最為強勢的諸侯王,少帝還可以上臺指著大鼎宣布要禪位給有德之人。
若是袁耀被亂世的洪流中沖走,少帝至少也會被下一個諸侯接去,延續著那不值一提的體面。
這也正是他一直跟隨著袁耀的原因之一。
至少。
他對朝廷還有幾分或真或假的情誼。
所以馬日磾在被王朗嗆了一下之后,就也沒再提少帝和朝廷的事情。
他也只當王朗在這樣的情況下,已經完全對朝廷沒有了敬畏之心。
也因此他失去了對王朗的期待,也就懶得再問下去。
但在這兩人如此思索的時候,王朗卻是一副視死如歸的表情,對著城墻上一臉擔憂的副將說道:
“我既然為朝廷官吏,就應當守衛百姓、看好家門。若是他們不肯退讓,我明日便親自出城,列陣固陵大門前,若是我死,爾等便開門投降,不可讓百姓再受苦難了......”
王朗對于漢室的感情雖然不算深厚,但也是當代大儒,在經學和儒學造詣上甚至不輸大儒鄭玄和盧植。
甚至他還一手開創了《王學》。
所以他的骨子里,多少也帶有些腐儒的意味,只不過是不太濃重罷了。
之后雖然投靠曹魏,但說到底那時大家誰也不比誰高貴。
也正因如此,才能在后世被加工過的演繹作品中,成為武侯諸葛孔明的對手,與他彼此辯駁。
他之所以嗆馬日磾那一嗓子,單純是看不慣他明明投靠了諸侯,但還借著朝廷名義為自己牟利的樣子。
至少他現在還是大漢臣子,自然是有資格看不起馬日磾的。
最為重要的是。
王朗他只會做一個優秀的太守和大儒,卻壓根不會做一個合格的諸侯!
他從來就沒想過將自己的情報網分散出去,從而達到可以掌控每一個諸侯動態的目標。
袁耀來的消息他都是從自己的百姓口中得知的。
因此他壓根就不知道袁耀已經把少帝接回了壽春這件事!
不然他有極大可能會直接大開城門讓袁耀接手整個會稽郡。
所以......
就在這三人的互相的誤解和信息差的作用下,一個美妙的大誤會就這么輕易地產生了:
一個真正的漢室忠臣在不知道事實的情況下拒絕了或許是此生最后一次為漢室效忠的機會。
一個向現實妥協的漢室忠臣錯失了尋找到在這個禮樂崩壞的社會中為數不多的知己的機會。
一個還算尊重漢室,但還是在展望天下的梟雄失去了一個小小的證明自己也是漢室忠臣的機會。
但是在三人都不知道這個誤會的情況下。
悲壯囑托完副將的王朗不再理會馬日磾,而是轉向袁耀說道:
“你若是知天命、識時務,為何要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
袁耀挑了挑眉,但還是實誠道:
“我奉詔討賊,何謂之無名?”
王朗不屑地笑了笑,顯然是對袁耀這種明明都被拆穿,還要扯天子虎皮的行為感到很是看不起。
雖說現在因為整個會稽的兵馬都不算充足,王朗不得不在這里和袁耀費一些口舌。
不然他早就出兵剿滅這群亂臣賊子了。。
當然,他其實對袁耀不甚了解。
第一印象的來源全是袁耀那個名為路中捍鬼的老爹袁長水。
所以,這便足夠讓現在還自詡為漢室忠臣的他自然不會慣著袁耀。
他知道袁耀恐怕不會被他幾句話說動,也就不再顧及文人風骨,而是回懟道:
“我也是奉陛下之命鎮守會稽,你若是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屆時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袁耀看自己的話被文縐縐地改編了一頓之后又還了回來,心里也知道王朗是定然要頑抗到底。
仔細回憶了一下后世里的名場面,袁耀也向前一步,笑了笑道:
“我原以為王方伯作為漢朝重臣,來到我兩軍陣前,必有高論,卻沒想到王方伯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
王朗聽到粗鄙之語四個字,感覺心神猛然震顫。
他一個大儒,從小到大都被人稱為文人的典范,又何時受到過這種委屈?
但袁耀此番話卻還頗有文人對弈的味道。
礙于儒生的禮數,王朗還只能點點頭“嗯”了一聲,以表示對袁耀說的話的尊重。
但他還是忍不住說道:
“不是你在城下吵嚷著讓我上城一敘嗎?”
袁耀感受著身旁馬日磾忽然轉過頭來看向他的眼神,忽然意識到事實好像的確如此。
所以為了避免尷尬,袁耀又一次拱手道:
“王方伯之生平,我素有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