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玟花了大概一刻鐘的時間,讓小詩綺熟悉了廚房里大部分常用的物件。并且唐詩玟為了驗證詩綺是否真實有效地認知了這些物件,還特意的給小詩綺出了相關各種物件的考題。小詩綺給出的考題結果還是令唐詩玟很滿意的,因為從分數來看,小詩綺雖然在短暫的時間里,還不能完全百分之百地掌握這些物件的知識,但也能夠掌握百分之九十以上了。
唐詩玟這樣才放下心來,開始帶小詩綺進入了正式做午餐的流程,她為了讓小詩綺能慢慢地去適應廚房里的工作流程,于是她決定首先讓小詩綺學習煮飯。
唐詩玟對小詩綺說道:“詩綺啊,那婆婆先教你煮飯,好不好啊?”
小詩綺開心地點點頭,乖巧地答道:“好啊,婆婆,您教我什么,我就學什么?”
唐詩玟見小詩綺如此乖巧,伸手在小詩綺的腦袋上摸了摸說道:“嗯,詩綺好乖。那婆婆先要給你講清楚,煮飯的整個流程,這樣你才知道該怎么做?那詩綺啊,你要聽好了啊,婆婆要給你講了!”
小詩綺忙點了點頭,聚精會神地答道:“婆婆,您就說吧,我會仔細聽的!”
唐詩玟接著說道:“好,那婆婆就開始說了啊。煮飯的整個流程是這樣的:選米、淘米、入鍋、加水、生火、蒸煮。接下來啊,婆婆就一個流程一個流程的教你具體怎么做?好不好啊?”
小詩綺一邊聽婆婆說著煮飯的程序,一邊比劃著自己的小手指默記著婆婆說的幾個程序具體是什么。當婆婆問她問題的時候,她也完全記住了婆婆說的煮飯整個流程。于是她立即回復道:“好的,詩綺一定跟著婆婆好好學!”
唐詩玟點了點頭,牽著小詩綺來到了幾個米缸的旁邊,她指了指一個較大的米缸,并打開米缸蓋從缸內用手抓了一把米粒出來,對著小詩綺說道:“來來來,詩綺啊,你看仔細了,這個就是大米,我們平時吃的最多的就是這種米。你看,它的顆粒比較長,顏色比較白。”說著,唐詩玟將大米放在小詩綺的手心里,讓她感受大米的質地和重量。
接著,唐詩玟又從另外一個中等的米缸里,拿起一把糯米。她對比著大米說:“這是糯米,和大米有些不同。糯米的顆粒比較圓,顏色也更加透明一些。用糯米做出來的食物會有一種黏黏的口感,比如我們吃的粽子、糯米飯。”小詩綺好奇地摸了摸糯米,感覺它確實比大米更加圓潤和光滑。
最后,唐詩玟從最小的那個米缸里,拿起一把小米。她告訴小詩綺:“這是小米,它的顆粒比大米和糯米都要小很多。小米的顏色是黃色的,營養價值也很高。我們常用小米來做小米粥,營養豐富,特別好消化。”小詩綺瞪大了眼睛,小心翼翼地觀察著小米的顆粒,感覺它們真的很小很精致。
唐詩玟還告訴小詩綺,雖然這三種米看起來很相似,但它們的口感和用途都有所不同。比如,大米適合做主食,糯米適合制作各種黏性小吃,而小米則是一種健康的食材,適合煮粥或搭配其他食材一起食用。
小詩綺聽得津津有味,她一邊觀察著三種米的區別,一邊在婆婆的引導下嘗試著用手去分辨它們。雖然剛開始有些困難,但小詩綺很快就掌握了技巧,能夠準確地分辨出大米、糯米和小米了。
通過這次學習,小詩綺不僅學會了如何分辨大米、糯米和小米,還了解到了它們的不同特點和用途。這讓她對廚房里的工作,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和熱愛。同時,婆婆的耐心教導也讓小詩綺感受到了家人之間的關愛和溫暖。
在唐詩玟的指導下,小詩綺從裝有大米的米缸里,拿起一個小木瓢,從米缸里舀起滿滿一勺米,倒入一個木盆中。唐詩玟教著小詩綺如何用手在盆中輕輕地攪動米和水,這樣米粒上的雜質就能被洗去。小詩綺模仿著婆婆的動作,小心翼翼地洗著米,盡管水花濺到了她的小臉上,但她依然認真地淘洗著大米。
就在小詩綺淘洗大米的過程中間,唐詩玟叮囑道:“詩綺啊,這個淘米啊,一定要淘三次,這樣才能淘洗干凈的哦!”
小詩綺一邊用小手將盆里的大米攪動著,一邊不解地問道:“婆婆,那為什么我們要淘三次米呢?”
唐詩玟微笑著解釋:“孩子,淘米是為了去除大米表面的雜質,讓米飯更加干凈、口感更好。為什么要淘三次呢?其實這是為了確保大米的清潔度。第一次淘米時,主要是去除大米表面的灰塵和雜質。你會看到水很快變得渾濁,這就是大米表面的污垢被洗掉了。第二次淘米時,水雖然不會像第一次那樣立刻變渾濁,但還是會有一些微小的雜質被洗掉。這是因為有些污垢可能附著在大米的表面比較緊密,需要多次沖洗才能徹底清除。到了第三次淘米,你會發現水已經變得很清澈了。這說明大米已經洗得很干凈了,幾乎沒有雜質了。這時我們就可以開始煮飯了。”
小詩綺聽后恍然大悟,她點點頭說:“原來如此,我明白了。多淘幾次米確實能讓米飯更加干凈、好吃。”
唐詩玟看著小詩綺認真學習的樣子,心中十分欣慰。她告訴小詩綺:“不僅僅是淘米,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們細心去做。只有用心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好。”
小詩綺極其認真地點了點頭,答道:“嗯,婆婆說的對,小詩綺明白了!對了,婆婆,這個大米我已經淘洗了三次,那接下來小詩綺該怎么做呢?”
唐詩玟見小詩綺已經把米淘洗干凈了,于是端起了裝有淘洗干凈的大米的木盆,走到了土灶旁,小詩綺忙緊跟著婆婆也來到了土灶旁。她看到婆婆先把木盆放到了灶臺上,然后拿下了一口小鍋,放到了小灶上。接著用水瓢(說是水瓢,其實就是一個風干過的半邊葫蘆)從水缸里舀了一瓢水,倒入了鍋里。然后拿著一個已經干枯了的絲瓜瓤清洗著鐵鍋,清洗完畢后,婆婆把鍋里的臟水倒進了灶臺旁的污水溝里。當婆婆再次把鍋放到灶上后,她又拿出一條干凈的白色抹布,把鐵鍋擦了擦,順勢看了看抹布,并沒有什么臟東西了。才放心的將木盆里淘洗干凈的大米倒進了小鍋里,接著她有用水瓢從水缸里舀了兩三漂水,倒進了剛裝過淘洗大米的木盤里。
這個時候,唐詩玟一邊準備往鍋里的大米里加著水,一邊親切地說道:“詩綺啊,你現在要注意了啊,煮飯的關鍵步驟來了,那就是這個煮飯的水我們該怎么加?”
小詩綺好奇地問道:“婆婆,既然是關鍵的步驟,那您可要跟小詩綺仔細講講啊!這個加水到底要怎么加呢?”
唐詩玟耐心地答道:“首先,我們要根據米的多少來估計加水的量。一般來說,米的體積和水的體積比例大約是1:1.5。”
小詩綺認真地聽著,但這個比例,她確實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繼續追問道:“婆婆,您說的這個1:1.5的比例?小詩綺真的聽不太明白啊,那我具體該怎么判斷呢?”
唐詩玟點了點頭,明白了突然說出個比例,確實讓小詩綺沒辦法接受,于是詳細地解釋道:“你可以先把米放進鍋里,然后用量米的同等量的一個容器來量水。比如,如果你用了兩碗米,那就用大約三碗的水來煮。”
小詩綺試著從婆婆的手里拿過了裝有水的木盆,一點一點的往小鍋里加著水,說道:“哦,我懂了,婆婆,煮飯的時候我們先放米,然后再量水放水。”
唐詩玟在一旁觀察著小詩綺往鍋里加著水,一邊提醒著:“很好,詩綺。你就像現在這樣慢慢的將水加進去。注意一點,加進來的水只要稍微沒過米面就行了,千萬不要加太多,以免煮出來的飯太軟,像稀飯。”
小詩綺小心翼翼地按照婆婆說的方式加著水,終于將水加好了,急切地問著婆婆:“婆婆,您看看,我已經加好了,是這樣嗎?”
唐詩玟看了看鍋里的水,剛好沒過了米面。于是摸了摸小詩綺的腦袋高興地說道:“對,就是這樣,小詩綺真棒,加水加的恰如其分!”
小詩綺聽到了婆婆的贊許,臉上的笑容像煙花一樣綻放著。她最開心的是今天從婆婆這里學到了很多知識,不僅僅是煮飯的流程,還有一些其他別樣的知識,婆婆也給她做了詳細的解釋。
其實在小詩綺在學習淘米和煮飯加水的過程中,她還向婆婆請教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為什么葫蘆可以用來做瓢?”婆婆的回答非常詳細,也非常的通俗易懂,婆婆是這樣對她說的:“葫蘆在成熟后會變得堅硬而有韌性,這使得它成為了一個理想的天然容器。首先,它的形狀天然就是中空的,我們只需要去掉頂部的部分,就可以得到一個天然的容器。葫其次蘆的外皮相當堅固,能經受一定程度的壓力和撞擊。而且,它的內部是光滑的,易于清洗,不會殘留食物或液體。最后葫蘆還有很好的密封性,可以長時間保存食物或液體,不容易泄漏。因此,古代人們經常用葫蘆作為儲存工具或餐具,如葫蘆瓢就是其中的一種。”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么干枯的絲瓜瓤可以用來清洗物件?”婆婆給出的解釋同樣非常簡潔,但也是極容易理解。她的解釋是:“絲瓜瓤內部充滿了多孔的纖維結構,這使得它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這些孔隙能夠吸附油脂、污漬和食物殘渣,從而達到清潔的效果。同時,這種多孔的纖維結構還破壞了油面的張力及對物品的附著力,使得油面顆粒變小,容易被水沖洗掉。還有絲瓜瓤中含有一定的天然蛋白質和酶類物質,這些成分能夠幫助去除食物殘渣、污漬和油脂。并且絲瓜瓤相對柔軟,不會刮傷鍋碗的表面。同時,絲瓜瓤具有很好的耐用性,即使長時間使用也不易磨損或變形。最后絲瓜瓤是天然的材料,使用完后可以自然降解,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