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嚴復對現實的認識

嚴復在強調法治重要性的同時,卻對三權分立懷有疑問。他一方面強調代議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卻不能同意牽制的原理。相反,他期待作為“扶治”機關的議會能“調劑”立法、行法二權,使之相資。

如何理解嚴復對立憲制的這種解釋?他的這種解釋又是基于怎樣的認識和邏輯的呢?

筆者認為,嚴復對西方憲政思想的理解和選擇受到他對當時中國國內政治狀況的認識影響。他的認識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個方面,是嚴復的君主觀。嚴復認為,與西方的君主專于為君不同,在還未結束宗法社會階段的中國,君王同時還兼以為師、為民父母。君主的責任無窮,人民在仁君之下為其子民,在暴君之下為其奴隸。“而于其國也,無尺寸之治柄,無絲毫應有必不可奪之權利”注46;“中國之言政也,寸權尺柄,皆屬官家”注47。這樣,當擁有無限權力的君主負起君、父、師的無限責任時,沒有權力的子民無法逃脫君主成為虎狼的可能性;反之,當君主放棄責任時,則會形成放任政體。

關于放任政體,同樣生活于清末的章炳麟在反對代議制時,主張政府的放任使人民得以享受自由。注48但是,嚴復卻不能接受這樣的觀點。嚴復嚴格地區分自由與“無遮之放任”注49,對他來說,不負責任的政府在國家處于危急存亡的情況下是萬萬要不得的。嚴復認為,在沒有立憲制的中國,擁有無限權力的君主始終處于以上兩種極端危險之間。因此,對于他來說,政治課題就在于如何避免君主的專橫,同時防止出現放棄責任的放任政府。

第二個方面,是嚴復對人民與官僚“各恤己私”的認識。孟德斯鳩批判中國人民在所有事上都是各顧其私,嚴復認為孟氏所言一針見血,頗為認同。嚴復認為,中國之民“各恤己私”是法制與教化所致。在西方,屬于個人之事則可以自由,非他人可以過問;而涉及社會之事,則人人皆得而問之。中國則相反,社會之事乃國家之事,“國家之事,惟君若吏得以問之,使民而圖社會之事,斯為不本分之小人”注50。這種“各恤己私”的現象在官的層面也同樣可以觀察到。各省督撫視他省如他國,郡邑也全無不同。所有人都只是追求眼前的利益,對其他所有一切毫不關心,無人從大局著眼立長久之計。

對于其理由,我們可從嚴復的以下論述中看到他的理解。在《論法的精神》關于風土的討論部分中,孟德斯鳩在書中設有《人造工程》這一短章節。在其中,孟德斯鳩以波斯人為例論述道:“人類的辛勤勞動和優良的法律,使地球變得適宜居住。”注51嚴復將這一章的標題翻譯為“民力”,并在此章的譯文后面加上了比這一章本身還長的按語。嚴復指出,原本人們熱愛生長于斯的土地是自然之情,但是由于君主政府“鈐制其民”,使之無所得為于其間,將全權授予官僚,又“視此如傳舍之人,使主其地,而又以文法之繁,任期之短,簿書而外,一無可施”注52。顯然,嚴復認為傳統官僚制中的本籍回避制與不久任制導致官僚無所作為。在傳統的官僚制中,中央政府為了防止地方官僚培植自己的勢力,對體制形成威脅,采取了回避出生地的任官制和原則上任期三年即轉任的不久任制,以避免官僚的本土化。這一制度雖然可以避免地方官形成割據之勢,但對官僚的各種限制使得官僚無法真正了解任地的實際情形,導致他們無所作為。傳統官僚制中的這一問題,是歷代儒家知識分子討論的一大課題,同時也是主張中央集權的郡縣制與重視地方分權的封建制之間優劣之爭的傳統問題。

對此,嚴復認為,在清朝這樣的專制國家,“其立法也,塞奸之事九,而善國利民之事一”注53。君主政府握無限之權力,通過法制與教化使民權萎縮,又用各種限制牽制官僚群體,結果使得人民與官僚都各為其私,導致“通國之民不知公德為底物,愛國為何語”注54。在嚴復看來,以此方法來統治,絕無使國家進化之理。

因此,嚴復主張改革必自改革官僚制開始,“所行之事,誠宜使便國者居其七,而塞奸者居其三”注55。鑒于中國官僚制的現實,嚴復的質疑重在“塞”——鈐制、牽制——的制度,這也正是他對三權分立表示懷疑的根本原因。

基于以上認識,對于嚴復來說,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確立民權。他認為,良好的制度必由其民自為之,只是等待他人之仁我則不可得。就令得之,也僅能說明其君為仁君,而制度并未成為仁制。注56也就是說,良好的制度是出自民權的。嚴復認為,在立憲國,官吏雖然朝進夕退、不斷更替,其國依然可存并有存其之主人,“主人非他,民權是已。民權非他,即為此全局之畫,長久之計者耳”注57。因此,民權的有無是在國家競存中分出優劣和強弱的關鍵。

嚴復同時還具體地從制度方面來考察民權。為了改變人民各顧其私、不知公德的劣習,他認為:“居今而為中國謀自強,議院代表之制雖不即行,而設地方自治之規,使與中央政府所命之官和同為治,于以合億兆之私以為公,安朝廷而奠磐石,則固不容一日緩者也。”注58國家的富強需要鼓民力,為了鼓民力,嚴復在以確立議院代表制為目標的同時,主張首先實施象征民權伸張的地方自治。

上述嚴復對現實中官僚制的批判令人聯想到明末清初的顧炎武,二人對郡縣制下的官僚制所導致的弊病的批判可謂異曲同工。同時,嚴復在談到“地方自治”時也自然地提及顧炎武。因為顧炎武所主張的“封建之意”可以說是一種傳統的地方自治,他在原有的封建郡縣的架構中,主張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以傳統封建制的“眾治”——立眾多的“小官”,使官僚本土化,成為“親民”之官——來彌補郡縣制下中央集權的“獨治”導致的弊病。

然而,在談及顧炎武時,嚴復將自己主張的地方自治嚴格區分于顧炎武的“封建之意”。嚴復說道:“地方自治之制,為中國從古所無。三代封建,拂特之制耳,非自治也。”嚴復認為:“往顧亭林嘗有以郡縣封建之議,其說甚健,然以較歐洲地方自治之制,則去之甚遠也。”因為,嚴復認為,中國與西洋有截然不同之處,在中國,即便是古圣賢,也從未想過治人之人可以由被治者推舉。注59

對于嚴復來說,治者與被治者的同一性是區分封建制中的自治與近代地方自治的關鍵所在。嚴復也與顧炎武一樣使用“獨治”“眾治”等詞匯,但是他們所賦予的內涵卻存在著本質不同。特別是“眾治”,顧炎武所說的“眾”,意味著多設“小官”,而小官之下的民并不在其視野之中。但是如果換個視角,這些小官也可能是地方豪強、土豪劣紳。注60而嚴復所說的“眾治”則是意味著治者與被治者同一性的民權。對于嚴復來說,議院正是體現了“眾治”的機關。注61

在嚴復翻譯的甄克思的書中,甄克思在談到西歐的封建制時說道:“前之所謂地主者,受國疆寄,主其地之治者也。后之所謂地主者,以所寄者為己有,以其地為己之產業,而主其地之治也。”對此,嚴復在按語中寫道:“讀此乃悟商鞅、李斯其造福于中國之無窮也,使封建而不破壞,將中國之末流亦如是而已矣。抗懷三代之治者,其知之?”注62

與顧炎武相反,嚴復在這里主張終止封建制,他高度評價終結了封建制的法家。而顧炎武所主張的“封建之意”,以及他關于強化封建、宗法社會功能的主張,對于主張進化論的嚴復來說更是大異其趣,不值一提。在嚴復看來,為政首要不在于人,而在于一個能夠體現民權的制度,那就是近代的議會制度。

在大量翻譯西方近代思想家著作的過程中,嚴復實現了自我武裝和思考,面對中國的現實提出了他自己的政治構想。他所面對的中國官僚制的缺陷也是顧炎武等先賢們所面對的課題。正是中國的這一政治現實,使他不得不對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理論產生懷疑。但是,在近代的地平線上構筑政治理想的嚴復當然不會停留在傳統的封建郡縣論架構中,他從治者與被治者的同一性的民主主義立場出發,主張以民權為前提的地方自治與代議制。這一近代性使他的主張在本質上區別于先賢們。在嚴復的構想中,地方自治是為了實現官民“和同”而治。在國家的獨立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如何喚起人民的公德心,使他們各私其國,實現近代意義上的“上下一心”?面對這樣的課題,他認為反映了民權的議會制度作為“扶治”機關是應對這一課題的重要設置。通過這一“扶治”機關,國家調節各權力間的關系,使之“相資”而非相軛,以此建立一個負責任的、高效的政府。這是一個代表民權的、擁有建立和破壞政府權力的機關,對政府起到監督作用。對嚴復來說,民權和實現治者與被治者的同一性的制度才是實現政治上“上下一心”的終極手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乳源| 左云县| 宁强县| 民权县| 南充市| 哈巴河县| 南汇区| 积石山| 聂拉木县| 准格尔旗| 武宁县| 格尔木市| 衡阳县| 平利县| 屏山县| 山东省| 台州市| 闸北区| 景德镇市| 油尖旺区| 宝兴县| 邵武市| 咸宁市| 宕昌县| 云和县| 巩留县| 永兴县| 钦州市| 英吉沙县| 镇沅| 仙桃市| 阿巴嘎旗| 曲阳县| 平陆县| 内丘县| 白山市| 保定市| 米泉市| 黔西县| 马鞍山市| 延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