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附子的研究與應用
  • 梅全喜 李楠主編
  • 13526字
  • 2024-06-14 15:55:33

第一節 附子的藥用歷史

附子的應用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國語·晉語》中就有“驪姬受福,乃置鴆于酒,置堇于肉”的記載,賈逵注“堇,烏頭也”。西漢時期的《淮南子》中載:“天下之物,莫兇于雞(奚)毒。”《廣雅》載:“奚毒,附子也。”《淮南子》還載“天雄、烏喙,藥之兇毒也,良醫以活人”,已經認識到天雄、烏喙為兇毒之藥,也是治病救命之藥。成書于公元前3世紀的《五十二病方》記載有烏喙的方劑10首,如“癰腫者,取烏喙、藜蘆……以熨腫所”,按其文字,當是將鮮烏頭搗碎外敷以消腫止痛,但是未見烏頭、附子之名,可見當時是烏頭與附子混用的。附子一名最早出現于西漢史游編寫的《急就篇》中,書中有“牡蒙甘草菀藜蘆,烏喙附子椒芫華”的記載。

一、漢唐時期藥用歷史

(一)漢代

《范子計然》載“烏頭,出三輔(今陜西中部地區),中白者,善”;“附子出蜀武都,中白色者善”,最早指出四川是附子的道地產區?!段渫h代醫簡》收載有烏頭類藥物的方劑達10首,其中用附子的方劑6首,用烏喙和天雄的方劑各1首,同時用烏喙和附子的方劑2首。可見在這一時期,附子與烏頭明確分為兩種藥物了。

附子作為藥物,始載于東漢末年的《神農本草經》(以下簡稱《本經》)。該書托名“神農”所作,實則是眾醫家集秦漢及之前的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反映了東漢以前的藥物學成就,是研究漢代乃至以前中醫藥發展的基本史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侗窘洝饭草d藥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書中所載的藥物如補氣的人參、黃芪,清熱的黃連、石膏,解表的麻黃、桂枝,祛寒的附子、吳茱萸等仍沿用至今,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書中記載附子“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附子性燥烈有毒,但能通行十二經,峻補下焦元陽,有起死回生之效。但因附子“多毒,不可久服”而被列為下品。凡在《本經》中被列為下品之藥,大多是因其毒性。而后,在歷代本草著作中多收載附子,附子之毒性是歷代醫家在漫長的中藥臨床應用過程中逐漸發現的。自《本經》記載附子性味和主治病癥開始,《名醫別錄》和《本草經集注》則明確指出附子“有大毒”,而醫圣張仲景首開有毒中藥辨證論治之先河,《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應用烏頭和附子治病的方劑達幾十首。雖然對于附子毒性的認知在歷代本草的記載中不盡一致(表1-1),但隨著歷代醫家和民間的廣泛應用,附子逐步發展為最有名的毒劇中藥材。縱觀附子的藥用歷史,其作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在臨床上治療亡陽證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亦被后世醫家譽為“補先天命門真火之第一要藥”。

表1-1 古代本草著作有關附子毒性衍變的記載

續表

與《本經》同時期的《傷寒雜病論》是由張仲景所著,是現存最早的辨證論治專著。該書對附子的應用在《本經》的基礎上有所拓展,附子作為常見的溫里藥在《傷寒雜病論》中的使用頻率較高,含附子的方劑包括以附子為主藥、輔藥和原方加減藥物等幾大類,共有36方,如著名的有“四逆湯”“白通湯”“附子湯”“附子理中湯”等,張仲景對附子的應用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并首創生用、炮用,生熟異治。

在秦漢時期,我國的物質文明及科技發展快速,烏頭、附子的應用比之前廣泛。漢代賈逵所著的《春秋左氏傳解詁》中已明確記載:“堇,即烏頭也?!薄拜馈弊职l音在古代和“艮”字的發音相同,至漢代又寫成“艮”或“茛”,與現代藥典記載的附子屬于毛茛科相對應。隨著附子藥用歷史的發展,尤其是在西漢前期通過“文景之治”使我國綜合國力得到提升,農業在當時作為我國支柱產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中藥材也從野生需求向栽培發展。

(二)魏晉南北朝

魏晉時期的《吳普本草》中記載:“烏頭一名堇,附子一名茛?!睋脊艑W研究及歷史文獻考證可知在我國本草著作出現以前,烏頭以“堇”的名稱出現在我國甲骨文中,意為“天降的災難”,由此可見古人也曾意識到烏頭類藥物的劇毒性。《吳普本草》中還記載:“附子,或生廣漢。烏頭,正月始生,葉厚,莖方,中空,葉四四相當,與蒿神似。”但因烏頭屬植物的葉互生,與此文中描述的“葉四四相當”不符,故該文記載的究竟是何種植物仍有待考證。

南北朝陶弘景所著的《名醫別錄》中記載:“附子,生犍為及廣漢東……烏頭,生郎陵,天雄,生少室?!庇纱丝梢姡凇睹t別錄》中區分了附子、烏頭、天雄的產地。書中還記載:“附子味甘,大熱,有大毒。主治腳疼冷弱,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堅肌骨,強陰。又墮胎,為百藥長。生犍為及廣漢。八月采為附子,春采為烏頭(地膽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甘草、黃芪、人參、烏韭,大豆)。”關于附子的采收季節,后世記載不一,《新修本草》中作“八月”,其他各本作“冬月”?!都本推吠鯌胱⒃疲骸岸虏蔀楦阶?,春月采為烏頭。”

東晉醫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中記有三建湯?!叭ā奔摧?、茛、建,分別指烏頭、附子及天雄。烏頭、附子、天雄均產于建平,故名。此“三建”的說法在晉末時期的文學家謝靈運所著的《山居賦》詩文中可得到明確驗證,相關原文記載于《宋書·謝靈運傳·山居賦》中“二冬并稱而殊,三建異形而同出”,意為“三建即烏頭、附子、天雄,異名同出”。其后歷代醫家對附子、烏頭和天雄有不同的描述。韓保昇認為烏頭旁如芋散生者為附子。

由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經集注》記載“烏頭與附子同根”,即闡明了因附于烏頭之根而得名“附子”,且在《本草經集注》中被陶弘景稱為“百藥長”?!侗静萁浖ⅰ冯m然體例完備,內容豐富,但關于附子的某些說法仍為后世眾多醫家所詬病,如其記載:“天雄似附子,細而長者便是,長者乃至三四寸許,此與烏頭、附子三種,本并出建平,謂為三建。今宜都佷山最好,謂為西建。錢塘間者,謂為東建,氣力劣弱,不相似,故曰西水,猶勝東白也……凡此三建,世中乃是同根,而《本經》分生三處,當各有所宜故也。方云:少室天雄,朗陵烏頭,皆稱本土,今則無別矣。少室山連嵩高,朗陵縣屬豫州,汝南郡今在北國?!庇纱丝梢姡蘸刖皩躅^屬藥物的產地分為建平、西建宜都、東建錢塘三處,但在后來的《新修本草》和《益部方物略記》中都否定了這一說法。有學者分析其原因,認為與陶弘景所處時代有關。南北朝時期,政局的對峙造成交通不便,而陶弘景為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未能實地考察川產烏頭,因此,他在書中記載的為南朝所處疆域范圍內的烏頭。對此,陶氏本人也曾遺憾地感嘆道:“假令荊益不通,則全用歷陽當歸、錢塘三建,豈得相似?!痹诤笕怂摹缎滦薇静荨分杏性疲骸敖蟻碚?,全不堪用。陶以三物俱出建平故名之,非也。”綜上所述,唐代以前的本草著作記載的烏頭類藥物的基原植物分布廣泛,在今四川、陜西、河南、安徽、湖北、浙江等地均有,但道地產區在此時還未得到公認。

(三)唐代

唐代的經濟繁榮,交通便利,為中藥材在全國范圍內的運輸與貿易提供了條件,附子的種植也得到了發展。唐顯慶二至四年(657—659),蘇敬等人編著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該書以《本草經集注》為藍本,其中記載:“天雄、附子、烏頭等,并以蜀道綿州、龍州出者佳?!庇纱丝梢姡敃r的官方已明確指出蜀道綿州、龍州已確立為附子的道地產區?!缎滦薇静荨窞樘拼俜浇M織編寫,因此有條件在全國范圍內比較烏頭類藥物的優劣:“天雄、附子、烏頭等,并以蜀道綿州、龍州出者佳。余處縱有造得者,氣力劣弱,都不相似……若當陽以下,江左及山南嵩高、齊魯間,附子時復有角如大豆許。夔州以上劍南所出者,附子之角,曾微黍粟,持此為用,誠亦難充。比來京下,皆用細附子有效,未嘗取角,若然,方須八角附子,應言八角側子,言取角用,不近人情也?!庇纱丝梢姡拼t家通過對比各地的烏頭類藥物確認了川產烏頭類藥物的道地性,其余各地的烏頭類藥物“氣力劣弱”,即療效較差。

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自創溫脾湯以發揮溫補脾陽、攻下冷積之功,其中就以附子之大辛大熱溫壯脾陽、解凝散寒,是附子臨床應用的一個創新。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還對于附子、烏頭等的炮制作出總結:“凡湯丸散,用天雄、附子、烏頭、烏喙、側子,皆煻灰炮令微坼,削去黑皮乃稱之。惟姜附湯及膏酒中生用,亦削去皮乃稱之,直理破作七八片?!贝撕髮O思邈在《千金翼方》亦以綿州、龍州的附子為道地,并首創附子的蜜炙法。

《雷公炮炙論》從藥材形狀方面對附子、烏頭等加以區分:“有烏頭、烏喙、天雄、側子、木鱉子(漏籃子)。烏頭少有莖苗,長身烏黑,少有旁尖;烏喙皮上蒼,有大豆許者孕八九個周遭,底陷,黑如烏鐵;天雄身全矮,無尖,周匝四面有附孕十一個,皮蒼色,即是天雄;并得側子,只是附子旁,有小顆附子如棗核者是;木鱉子只是諸喙、附、雄、烏、側中毗槵者,號曰木鱉子,不入藥中用,若服,令人喪目。若附子,底平,有九角,如鐵色,一個個重一兩,即是氣全,堪用?!?/p>

二、宋元時期藥用歷史

(一)宋代

在宋代,附子的應用更加廣泛,有關附子的創新方面也在不斷增多。陳自明的《婦人良方大全》中以參附湯為回陽固脫的代表方,搶救心力衰竭。在宋代官方藥事機構編著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收載的附子方非常多,如三生飲,由附子、川烏、天南星、木香等組成,為治療中風偏癱之名方。

宋代范成大編撰的《范成大筆記六種·桂海虞衡志》中有關于附子治瘴氣的記載:南方一年四季都有瘴氣,“瘴者,山嵐水毒,與草莽沴氣,郁勃蒸熏之所為也……一歲無時無瘴,春日青草瘴,夏日黃梅瘴,六七月日新禾瘴,八九月日黃茅瘴。土人以黃茅瘴為尤毒。”治療瘴氣最實用的方法,“其中人如瘧狀,治法雖多,常以附子為急須,不換金、正氣散為通用”。是用附子為君藥,外加不換金正氣散疏散濕氣、暑氣。

在本草學方面,宋代《本草圖經》中記載烏頭類藥物最為豐富,可分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其產地的描述。《本草圖經》載:“烏頭、烏喙,生朗陵山谷。天雄生少室山谷。附子、側子生犍為山谷及廣漢,今并出蜀土?!薄熬d州彰明縣(四川江油)多種之,惟赤水一鄉者最佳?!边@一記載進一步確定了四川出產的烏頭類藥物的道地性。第二部分是對烏頭類藥物原植物形態的描述?!侗静輬D經》載“其苗高三四尺以來,莖作四棱,葉如艾,花紫碧色作穗,實小紫黑色如桑椹”,并在書中附圖。第三部分是烏頭類藥物的種植文獻。《本草圖經》載:“綿州彰明縣多種之,惟赤水一鄉者最佳,然收采時月與《本經》所說不同。蓋今時所種如此。其內地所出者,與此殊別,今亦稀用。”“然四品(烏頭、附子、天雄、側子)都是一種所產,其種出于龍州。種之法:冬至前,先將肥腴陸田耕五七遍,以豬糞糞之,然后布種,逐月耘耔,至次年八月后方成。”“本只種附子一物,至成熟后有此四物?!庇纱丝梢?,烏頭類藥物在四川綿州彰明縣已廣泛種植,由“本只種附子一物,至成熟后有此四物”可知,當時已采用無性繁殖的栽培技術,這在其后的《本草原始》中也得到驗證。

北宋元祐七年(1092),由陳承編著的《重廣補注神農本草并圖經》記載:“但天雄者,始種烏頭,而不生諸附子、側子之類,經年獨生,長大者是也。蜀人種之忌生此,以為不利。”中藥材品種及其名稱隨著歷史的演變和推進而開始變得豐富多樣,而天雄之名也與那個時期的皇室成員信奉黃老傳說有關系。

北宋蜀醫唐慎微編撰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為本草著作之集大成者,此后北宋大觀、政和及南宋紹興年間翻新本草著作,莫不據此為藍本,對附子均有記載,如《大觀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曰:“附子、烏頭、天雄、烏喙、側子五物者今并出蜀土,都是一種所產,其種出于龍州(今四川平武縣)?!睋妨嫌涊d,“綿州故廣漢地,領縣八,惟彰明(今江油市)出附子,彰明領鄉二十,惟赤水、廉水、會昌、昌明(均屬今四川江油市太平鎮,位于涪江兩岸)產附子……凡上農夫歲以善田代處,前期輒空田,一再耕之,蒔薺麥,若巢縻其中,比苗稍壯,并根葉耨覆土下,復耕如初,乃布種。每畝用牛十耦,用糞五十斛,七寸為壟,五尺為符,終畝為符二十,為壟千二百,壟縱符衡,深亦如之。又以其余為溝為涂,春陽憤盈,丁壯畢出,疏整符壟,以需風雨。風雨過時輒振拂而駢持之,既又挽草為援,以御烜日,其用工力,比他田十倍,然其歲獲亦倍稱,或過之?!ㄆ浞N)出龍安及龍州、齊歸、木門、青塠(堆)、小平者良,其播種以冬盡十一月止,采擷以秋終盡九月止。其莖類野艾而澤,其葉類地麻而厚,其花紫、葉黃,蕤長包苞而圓蓋……附子之色,以花白為上,鐵色次之,青綠為下……按本草經及注載附子出犍為山谷及江左、山南嵩高、齊魯間,以今考之,皆無,有誤矣?!逼溆涊d內容與《本草圖經》中的內容基本一致?,F今附子主要分布于我國的四川和陜西等地。四川江油的附子栽培歷史最悠久,生產種植、加工技術精湛。據《江油縣志》記載,附子在江油人工栽培歷史已1100余年。

此后,北宋彰明知縣楊天惠的《彰明附子記》一書,更詳細地記載了附子的栽培狀況,比較系統地敘述了該縣種植附子的具體地域、面積、產量,以及有關耕作、播種、管理、收采加工、品質鑒定等的成套經驗,被認為是研究烏頭、附子名實的重要資料。自此,歷代均以江油為附子道地產區。楊天惠《彰明附子記》原文如下。

綿州故廣漢地,領縣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領鄉二十,惟赤水、廉水、會昌、昌明宜附子??偹泥l之地,為田五百二十頃有奇,然秔稻之田五,菽粟之田三,而附子之田止居其二焉。合四鄉之產,得附子一十六萬斤已上,然赤水為多,廉水次之,而會昌、昌明所出微甚。

凡上農夫歲以善田代處,前期輒空田,一再耕之,蒔薺麥,若巢縻其中,比苗稍壯,并根葉耨覆土下,復耕如初,乃布種。每畝用牛十耦,用糞五十斛,七寸為壟,五尺為符,終畝為符二十,為壟千二百,壟縱符衡,深亦如之。又以其余為溝為涂,春陽憤盈,丁壯畢出,疏整符壟,以需風雨。風雨過時輒振拂而駢持之,既又挽草為援,以御烜日,其用工力,比他田十倍,然其歲獲亦倍稱,或過之。

凡四鄉度用,種千斛以上。種出龍安及龍州、齊歸、木門、青塠(堆)、小平者良,其播種以冬盡十一月止,采擷以秋盡九月止。其莖類野艾而澤,其葉類地麻而厚,其花紫、葉黃,蕤長苞而圓蓋,其實之美惡,視功之勤窳。以故富室之人常美,貧者雖接畛,或不盡然。

又有七月采者,謂之早水,拳縮而小,蓋附子之未成者。然此物惟畏惡猥,多不能常熟?;蚍N美而苗不茂,或苗秀而實不充,或已釀而腐,或已暴而攣,若有物焉陰為之,故園人將采,常禱于神,或目為藥妖云。

其釀法,用醯醅安密室淹覆,彌月乃發,以時暴涼,久乃干定,方出時其大有如拳者,已定輒不盈握,故及兩者極難得。蓋附子之品有七:實本同而末異,其初種之化者,為烏頭;附烏頭而傍生者,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為鬲子;又附而長者,為天雄;又附而尖者,為天錐;又附而上出者,為側子;又附而散生者,為漏籃。皆脈絡連貫,如子附母,而附子以貴,故獨專附名,自余不得與焉。

凡種一而子六七以上,則其實皆??;種一而子二三,則其實稍大;種一而子特生,則其實特大,此其凡也。附子之形,以蹲坐正節、角少為上,有節、多鼠乳者次之,形不正而傷缺、風皺者為下。附子之色,以花白為上,鐵色次之,青綠為下。天雄、烏頭、天錐以豐實盈握為勝,而漏籃、側子,園人以乞役夫,不足數也。大率蜀人餌附子者少,惟陜輔、閩、浙宜之,陜輔之賈才市其下者,閩、浙之賈才市其中者,其上品則皆士大夫求之,蓋貴人金多喜奇,故非得大者不厭。然土人有知藥者云:小者固難用,要之半兩以上皆良,不必及兩乃可。此言近之。

按本草經及注載附子出犍為山谷及江左、山南嵩高、齊魯間,以今考之,皆無,有誤矣。又云:春采為烏頭,冬采為附子。大謬。又云:附子八角者良,其角為側子。愈大謬,與余所聞絕異,豈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者類耶!

按照《本草圖經》《彰明附子記》《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所描述的植物形態,以及主產地四川栽種習慣,結合所附“龍州烏頭”圖,基本上可以確定即是A.carmichaelii Debx.。而這一品種的烏頭因主產于四川,故也被稱為“川烏”,其子根經特殊工藝處理后作為附子藥材的唯一正品來源,即今天《中國藥典》所收載的附子品種。而歷代本草書籍所載的烏頭、附子、天雄、天錐、側子、鬲子、漏籃子等都是同一植物根部的不同部位,并不是因采集時間不同而出現的不同藥名,現代中醫臨床基本上只用川烏、附子和天雄三味藥了。

(二)遼夏金元

《湯液本草》由元代王好古所撰,書中記載:“黑附子,氣熱,味大辛,純陽。辛、甘,溫,大熱。有大毒。通行諸經引用藥。入手少陽經三焦、命門之劑?!断蟆吩疲盒宰叨皇?。亦能除腎中寒甚,白術為佐,名術附湯,除寒濕之圣藥也,濕藥中少加之,通行諸經引用藥也。治經閉。慢火炮。《珍》云:治脾濕腎寒?!侗静荨吩疲褐黠L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痿躄拘攣,膝痛腳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利赤白,堅肌骨,強陰,墮胎,為百藥之長?!兑骸罚ㄖ浮稖罕静荨罚┰疲喝胧稚訇柸?、命門之劑,浮中沉無所不至。附子味辛大熱,為陽中之陽,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非身表涼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四逆也。《本草》又云:地膽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黃芪、人參。冬月采為附子,春月采為烏頭。”

《本草衍義補遺》是元代朱震亨撰著的一部本草類中醫著作。他在書中詳細介紹用小便炮制附子的方法,指出:“凡烏、附、天雄,須用童子小便浸透煮過,以殺其毒,并助下行之力,入鹽少許尤好?;蛞孕”憬呷?,揀去壞者,以竹刀每個切作四片,井水淘凈,逐日換水,再浸七日,曬干用?!?/p>

《本草發揮》由元末明初醫家徐彥純編著。徐氏集朱震亨、成無己、王海藏等諸家之言,訂說補缺,匯粹成編。書中記載著眾多醫家對附子的論述:“成聊攝云:附子之辛溫,固陽氣而補胃。又云:濕在經者,逐以附子之辛熱。又曰: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潔古云:黑附子,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腎中寒甚。以白術為佐,謂之術附湯,除寒濕之圣藥也。治濕藥中宜少加之,通行諸經,引用藥也,及治經閉?!吨髦蚊卦E》云:性大熱,味辛、甘,氣厚味薄,輕重得宜,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三:去臟腑沉寒一也,補助陽氣不足二也,溫暖脾胃三也。然不可多用,慢火炮制,去皮臍用。又云:附子,熱氣之厚者,乃陽中之陽。故經云發熱,又云非附子不能補下焦之陽虛?!?/p>

三、明清時期藥用歷史

(一)明代

明清時期,對于附子的品種、炮制和應用的論述更加豐富,認識也更加深刻。如附子的炮制,明代開始采用多種輔料共制,即對鹽、甘草、童便、生姜、防風、黃連、黑豆、米泔等輔料進行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使用。如《本草蒙筌》載:“先將姜汁、鹽水各半甌,入砂鍋緊煮七沸,次用甘草、黃連各半兩,加童便緩薄銼,仍文火復炒,庶劣性盡除。”其炮制工藝甚為復雜。

明代《本草綱目》中記載了附子之名的由來:“初種為烏頭,象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別有草烏頭、白附子,故俗呼此為黑附子、川烏頭以別之。諸家不分烏頭有川草兩種,皆混雜注解,今悉正之?!睍胁Ω阶印躅^的品種進行了記載:“烏頭有兩種: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謂之川烏頭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采為烏頭。冬則生子已成,故曰冬采為附子。其天雄、烏喙、側子,皆是生子多者,因象命名,若生子少及獨頭者,即無此數物也。其產江左、山南等處者,乃《本經》所列烏頭,今人謂之草烏頭者是也。故曰其汁煎為射罔。陶弘景不知烏頭有二,以附子之烏頭注射罔之烏頭,遂致諸家疑貳,而雷敩之說尤不近理?!?/p>

明代的《名醫類案》中還有關于附子藥用的一些思考:“滑伯仁治一人病傷寒,他醫皆以為痙證,當進附子,持論未決。伯仁切其脈,兩手沉實而滑,四末覺微清,以燈燭之,遍體皆赤斑,舌上苔黑而燥如芒刺,身大熱,神恍惚,多譫妄語?;唬捍耸家员聿坏媒?,邪氣入里,里熱極甚,若投附必死。乃以小柴胡劑,益以知母、石膏飲之,終夕三進。次日以大承氣湯下之,調理兼旬而安?!睆拇藗“傅脑\治過程可以看出:當時醫家已經認識到附子的大熱之性,用藥需辨證論治,若患者表證不解,“邪氣入里”則導致里熱極甚,“投附必死”,這也是臨床上應用附子應該注意的。

明代倪朱謨編纂的《本草匯言》言附子“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之猛藥也。諸病真陽不足,虛火上升,咽喉不利,飲食不入,服寒藥愈甚者,附子乃命門主藥,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歸原,則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屬陽虛陰極之候,肺腎無熱證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景岳全書》稱附子為“亂世之良將”,將其與人參、熟地、大黃列為“藥中四維”。并指出:“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緩;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后調營衛。”對附子與甘草的配伍作用做了詳細的論述。

明代陳嘉謨所著的《本草蒙筌》記載:“附子系烏頭旁出,故附子僉名?!辈⑶颐枋龈阶拥男誀睿骸捌ず隗w圓底平,山芋狀相仿佛。”還詳細記載了附子“畏人參、黃芪、甘草,并黑豆、烏韭、防風。惡蜈蚣,使地膽。種蒔川蜀,蜀人春每種蒔。冬月收采者汁全,頂擇正圓,一兩一枚者力大……凡和群藥,可使通行諸經,以為四肢厥逆,去五臟沉寒。噤閉牙關,末納鵝管吹入。紅突丁毒,末調釅發腫,醋汁攪末敷患間。漏瘡銼片如錢、封子不能補下焦陽虛,故八味丸加桂附,乃補腎經之陽……君術附湯內,散寒濕溫脾。陰經直中真寒,姜附湯煎可御。此須生用,不在制拘。助甘緩參芪成功,健潤滯地黃建效。內傷熱甚,速入勿疑。此藥治外感證,非遍身表涼,四肢厥者,不可僭用?!?/p>

《本草乘雅半偈》由明代盧之頤所撰,于清順治四年(1647)刊行問世。釋藥354種,后于順治十五年(1658)增釋46種。書中記載:“出犍為山谷及少室,近以蜀道綿州、龍州者良。他處雖有,力薄不堪用也。綿州即故廣漢,領縣凡八,唯彰明出附子?!?/p>

明代繆希雍編著的《神農本草經疏》對附子的臨床用藥有獨到見解,對后世影響較大。書中記載:“附子全稟地中火土燥烈之氣,而兼得乎天之熱氣,故其氣味皆大辛大熱,微兼甘苦而有大毒,氣厚味薄,陽中之陰,降多升少,浮中沉無所不至,入手厥陰、命門、手少陽三焦,兼入足少陰太陰經,其性走而不守,得甘草則性緩,得肉桂則補命門,《本經》主風寒咳逆邪氣,寒濕踒躄,拘攣膝痛,腳疼冷弱,不能行步,以此諸病皆由風寒濕三邪客之所致也。邪客上焦則欬逆邪客,下焦則成踒躄、拘攣膝痛、腳疼冷弱、不能行步。此藥性大熱而善走,故亦善除風寒濕三邪,三邪去則諸證自瘳矣。癥堅積聚血瘕皆血分虛寒凝而不行所成,血得熱則行,故能療之。其主金瘡亦謂金瘡為風寒所郁擊,血瘀不活之證,而非血流不止之金瘡也。《名醫別錄》又主腰脊風寒,腳氣冷弱,心腹冷痛及脾虛寒,客中焦為霍亂,客下焦肝腎之分為轉筋,借諸補氣藥則溫中,補血藥則強陰、堅肌骨?;鹉芟?,氣性熱極,入血善行,故善墜胎,為百藥長,引參、術、黃芪、茯苓則溫暖脾胃,除脾濕,祛腎寒,補下焦陽虛?!敝饕獙Α侗窘洝泛汀睹t別錄》記載的附子應用進行了闡述,并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二)清代

《醫宗說約》由蔣示吉編寫,夸贊附子藥用如神,治療背痛療效佳:“背屬太陽膀胱經,太陽氣郁痛不行,通氣防風湯可用,藁本羌活獨活存,防芎一錢及甘蔓,生姜為引水煎成。身重腰沉加防己,脈遲附子藥如神,二陳合治脈來滑,背心一點冷如冰,勞役過度常常痛,十全大補定功成?!?/p>

清代鄭欽安所著的《醫理真傳》中有應用附子治頭暈的記載:西砂(姜汁炒)一兩,附子八錢,龜板二錢,甘草五錢,為“納氣歸腎之法”,“無先天而后天不立,無后天而先天亦不生”。附子與炙甘草同用,體現了鄭欽安的“伏火說”。清代見心齋主人撰寫的方劑學著作《見心齋藥錄》于清光緒七年辛巳年(1881)刊行。該書記載了服用戒鴉片癮之藥如有腹痛,可用黑附子三錢和檳榔二錢煎煮服用。該書還記載用火蓮丸治療噎膈癥,若食后常覺胸部悶脹,或吐出始爽,其大便常有原物不化者,加黑附子五分,東波蔻三粒,大麥芽五錢,煎湯下丸。

《神農本草經贊》為清代醫家葉志詵所著。書中這樣描述附子:“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癥堅積聚,血瘕,寒熱痿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附母旁萌,嚴冬盈積。蹲坐形端,乳垂甄摘。力薄縮拳,側生連脈。畏惡猥多,禱神祈獲。”

《本經續疏》成書于清代,由鄒澍撰寫,全書共6卷,載藥142種。全文以《本經》為經,以《名醫別錄》《唐本草》《本草圖經》為緯,兼取《傷寒論》《金匱要略》《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等書中的古方互相印證,逐味詳釋。其中載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其驟者,雖有水氣,亦只可令從溫泄,不得化水而泄,如白術附子湯證、甘草附子湯證、桂枝附子湯證是也。惟寒邪已與熱搏,其勢兩不相下,兼有水停于中,是其趣向本亦將從水化,與夫痹已經久,但行于外而絕于中,則均當使其合一,就而下之,縱使小便不利,亦自能去”。

清代張志聰在《本草崇原》中記載:“附子味辛性溫,生于彰明赤水,是稟大熱之氣,而益太陽之標陽,助少陽之火熱者也。太陽陽熱之氣,不循行于通體之皮毛,則有風寒咳逆之邪氣。附子益太陽之標陽,故能治也?!薄胺踩嘶饸鈨人?,陽氣外馳,急用炮熟附子助火之原,使神機上行而不下殞,環行而不外脫,治之于微,奏功頗易?!睍嘘U述了附子治病原理:“少陽火熱之氣,不游行于肌關之骨節,則有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走之證。附子助少陽之火熱,故能治也。癥堅積聚,陽氣虛而寒氣內凝也。血瘕,乃陰血聚而為瘕。金瘡,乃刀斧傷而潰爛。附子具溫熱之氣,以散陰寒,稟陽火之氣,以長肌肉,故皆治之。”并指出四川出產的附子最為道地?!敖耜兾饕嗌P植附子,謂之西附,性辛溫,而力稍薄,不如生于川中者,土濃而力雄也?!标兾鞒稣呙鞲?,四川出者名川附,相比之下,川附藥力更強。

清代汪昂的《本草備要》載:“附子,大燥,回陽,補腎命火,逐風寒濕,辛甘有毒,大熱純陽。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藥以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同干姜、桂枝,溫經散寒發汗),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濕(能引火下行,亦有津調貼足心者。入八味丸內,亦從地黃等補陰)?!?/p>

歷代醫家對附子的闡述可謂詳盡細致,至清代末年,四川名醫鄭欽安更是開創了“火神派”,人稱“姜附先生”,以善用附子而著稱?!盎鹕衽伞毖永m至今天,已成為現代中醫臨床上最善用附子的一個中醫派別,因其臨床療效顯著而受到歡迎。

四、近現代藥用歷史

近代名醫裘慶元對附子的臨床應用頗有經驗,在其編纂的《本草秘本三種》中記載:“大黃黃連瀉心湯證曰:心下痞,按之濡。瀉心湯證曰:心氣不足。附子瀉心湯證曰:心下痞。”此即黃連與附子搭配治療心悸?!奥辄S附子細辛湯證,不具也。大黃附子湯證曰:脅上偏痛。桂姜草棗黃辛附湯證曰: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此即細辛與附子搭配治療咳滿、上逆或脅痛。又載:“小建中湯,《傷寒論》不備其證,是以世醫不獲方意,以為補劑,故其所施也,竟無效焉。”并認為“此方出自芍藥甘草湯,故主治諸病腹拘急而痛者也,學者正焉。芍藥甘草附子湯,其條特舉惡寒之證,此附子之所主也,而脫芍藥、甘草之所主治也;其用甘草者,治毒急迫也。其用芍藥者,治拘攣也。然則拘攣、急迫而惡寒者,此湯主之。真武湯、附子湯特有生姜、人參之異,而所主治則頗異也。真武湯,苓、芍為主;而附子湯,術、附為主也。二方所主治,斯可以見也已。”附子逐水,治惡寒,身體、四肢及骨節疼痛或沉重,“桂枝附子去桂加術湯”條曰: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盀躅^桂枝湯”條曰: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也。認為“此二者,言附子逐水,瞑眩之狀也。凡附子中病,則無不瞑眩,甚者脈絕色變如死人狀,頃刻吐出水數升,而其所患者頓除也。余嘗于烏頭煎知之。附子逐水也,明矣”。

《醫學南針》為民國滬上十大名醫之一陸士諤先生的代表作品。書中有多首配伍附子的方劑。如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桂枝、生姜(各三兩),細辛、甘草、麻黃(各二兩),附子(一枚,炮),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即手足厥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則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主之?!?/p>

近代興起的火神派十分重視陽氣,擅用附子,強調扶陽是火神派的理論核心,表現為廣用、重用、早用、專用附子,其中以廣用附子為必要條件,其余三者為或然條件。火神派以鄭欽安為開山宗師,近現代的代表性人物有吳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劉民叔、戴麗三、唐步祺、周連三、李統華、曾輔民、盧崇漢、李可等,他們是在理論上推崇陽氣,在臨床上擅用姜、附等辛熱藥物的一個獨特的醫學流派,其中,尤以擅用附子為突出特點,乃至于諸多火神派大家被冠以“某附子”之類的雅號,如“吳附子”(吳佩衡)、“祝附子”(祝味菊),他們在附子臨床應用上都有各自的特點。

附子現代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據初步統計,主要適應病癥有200余種,主要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類風濕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強直性脊柱炎、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糖尿病腎病、尿毒癥、腎衰竭、肺心病等。附子溫熱性急,溫壯脾腎之陽,可治腎虛脾損。但因附子屬有毒之品,歷代醫家莫不對此敬畏有加,更有甚者,終身行醫則終身視附子為“蛇蝎”,以致臨床醫生在使用附子時多持謹慎態度,而附子的“減毒增效”則是臨床應用之首務。減毒增效規律包括以寒制熱、以甘緩毒、以柔克剛、以守約行、調正抑毒等。以寒制熱是中醫陰陽對立制約理論指導藥物配伍的重要原則。附子可與芒硝、葶藶子、大黃、黃連、梔子、木通等寒涼藥配伍以制約附子的燥烈之性,如著名的大黃附子湯、附子瀉心湯、溫脾湯等均體現了“以寒熱監制者,是用之而又畏之”的理論。以甘緩毒是指以甘味藥的緩急解毒之性調和附子的峻猛燥烈之性,如附子配伍甘草、黑大豆、蜂蜜等甘潤之品如甘草附子湯、四逆湯、附子粳米湯,均體現了“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澤,故能潤燥”的原理。以柔克剛指配以枸杞子、地黃、山藥、麥冬、天冬、白芍、阿膠等陰柔之品制約附子的燥烈之性,以防附子通行十二經而過度耗散陰津,如腎氣丸、真武湯的應用均體現了“以柔克剛”的思想。以守約行指由于附子過于燥烈走散而“走而不守,行而不止”,應配伍干姜、炮姜等守而不走之品,抑制附子之過“行”,如四逆湯、干姜附子湯、烏梅丸等方劑均體現了以守約行的妙義。調正抑毒指附子之辛散走竄太過易耗散正氣,使機體排毒耐毒之力減弱而更易中毒,因此需配伍人參、黃芪、甘草等甘補扶弱之品以調正固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是我國保證藥品質量的法典?!吨袊幍洹窂?953年發布第一版至今,已有十一版。第一版沒有收載中藥,從第二版(1963年版)開始,歷版藥典均收載了附子。現行《中國藥典》為2020年版,收載附子的3種炮制品飲片:黑順片、白附片和淡附片。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須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可加工成“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附子味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附子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用于治療亡陽虛脫,肢冷脈微,心陽不足,胸痹心痛,虛寒吐瀉,脘腹冷痛,腎陽虛衰,陽痿宮冷,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此外,《中國藥典》還詳細記載了附子的鑒別、檢查、含量測定、炮制等相關內容。

除了《中國藥典》收載附子之外,不少省份的中藥炮制規范都收載了附子品種,并介紹了各地不同的炮制方法?!吨腥A本草》《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新編中藥志》等國內一些重要的本草專著都收載了附子,其內容大同小異。近年來,附子的臨床應用比較普遍,因而出現了附子臨床應用專著。如2006年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邢斌主編的《危癥難病倚附子》就是以中藥附子的現代臨床運用為研究主題的中醫藥類學術專著。隨著火神派的廣受歡迎,有關火神派的附子專著也有出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組織編寫出版了“火神派著名醫家系列叢書”,如《祝附子——祝味菊》(2014年出版)、《擅用烏附——曾輔民》(2014年出版)、《吳附子——吳佩衡》(2017年出版)等,專門介紹火神派大家應用附子的經驗。2008年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侯大斌主編的《附子資源及遺傳多樣性研究》,是一本介紹附子種質資源及遺傳多樣性研究的專著。云南科技出版社于2013年9月出版的《附子》(云南名特藥材種植技術叢書之一),是介紹附子種植技術的專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張世臣、李可主編的《中國附子》,是從附子的種植栽培、道地產區、炮制加工、化學成分、藥理、毒理、藥效、臨床使用等方面進行客觀總結的一本專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葉祖光主編的《有毒中藥附子》,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彭成主編的《有毒中藥附子、川烏、草烏的安全性評價與應用》,是專門介紹附子毒性成分、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評價方面的專著。

近年來,附子的研究與應用也越來越深入和廣泛,無論是在藥效與毒效成分、藥理和毒理作用及機制、炮制減毒增效方面,還是在臨床治療疑難危急重癥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附子將會為人類重大疾病的攻克,以及在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山县| 彭州市| 扶沟县| 黄平县| 临武县| 海林市| 万安县| 资讯 | 分宜县| 鹤岗市| 谢通门县| 惠东县| 延寿县| 全南县| 荣昌县| 厦门市| 车致| 讷河市| 长垣县| 临夏县| 准格尔旗| 金塔县| 来安县| 长顺县| 冀州市| 鄱阳县| 天等县| 甘孜| 乌兰浩特市| 安溪县| 黎平县| 开封市| 平原县| 扶风县| 祥云县| 滨州市| 苍南县| 绥宁县| 贵州省| 湟源县| 布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