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性疾病全國名老中醫治驗集萃
- 翟雙慶 徐云生主編
- 4575字
- 2024-06-14 15:56:33
四、驗案精選
案例1:木防己湯、穿青海甲湯、小活絡丹等合方加減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李某,男,55歲。2009年8月21日初診。類風濕關節炎病史2年,肘關節已不能伸直,疼痛明顯,雙腕、膝、踝關節腫痛灼熱,晨僵顯著,未服激素。患者步履艱難,口干口苦,大便干結,小便黃。舌紅,苔白黃干裂,脈滑數。輔助檢查:類風濕因子(RF)234 IU/mL,血沉(ESR)34mm/h,C反應蛋白(CRP)2.44mg/dL。X射線示:關節間隙變窄,骨質疏松,周圍軟組織腫脹。
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中醫診斷:痹證(濕熱內蘊、氣血痹阻)。
治法:清熱利濕,宣通經絡。
處方:生石膏30g,木防己15g,桂枝15g,青風藤20g,海風藤20g,穿山龍20g,山甲珠15g,羌活10g,桑枝25g,地龍20g,忍冬藤30g,木瓜15g,秦艽15g,生甘草10g,當歸20g,川芎15g,制草烏5g,制川烏5g,乳香5g,沒藥5g,7劑。水煎服,日一劑。早晚飯后一小時加熱服用。
二診(2009年9月4日):患者肘關節疼痛明顯減輕,各關節腫脹灼熱亦有好轉,肢體活動改善。仍有晨僵,持續約1小時,且服藥后大便稀,日3~4次。舌暗紅,苔干裂,脈滑。原方既效,守方去生石膏30g,加生黃芪20g,再服14劑。
三診(2009年9月15日):諸癥改善,關節疼痛輕微,肘、腕、膝、踝關節活動幅度加大,唯有肘關節灼熱存在,腹瀉消失,舌暗紅苔白膩,脈滑。王慶國調整如下:前方加生石膏15g,蒼術15g,黃柏10g,21劑。
患者堅持服藥3個多月后,諸癥基本消失,復查各項檢查,指標趨于正常,隨后予中成藥鞏固調理。
按:本案患者濕熱交阻,流注經絡,灌注骨節,著于筋脈,則見雙腕、膝、踝等關節腫痛灼熱;濕熱內盛,阻滯氣機運行,則氣血津液瘀阻于四肢關節而不流通,筋骨失于濡養,而見晨僵顯著;肝火偏盛,熱熾傷津,則口干口苦。故王慶國以木防己湯、穿青海甲湯加味,清利濕熱,祛風通絡,宣通痹阻;配以小活絡丹溫經散寒,痰瘀同治,其中制川烏、制草烏溫經散寒定痛;乳香、沒藥相伍,活血消腫止痛效佳,蓋氣滯血凝于經絡,非大劑辛溫活血不見其功,王慶國治以寒熱同調之法,相得益彰,故患者服藥7劑后,關節灼熱疼痛即見好轉。但患者腹瀉明顯,責之藥力過于寒涼,故二診時去生石膏30g,加黃芪20g,三診時患者腹瀉消失,各關節腫脹疼痛繼續改善,以本方為基礎,患者服藥3個多月,各項檢查指標趨于正常,癥狀穩定,終以收功。
案例2:桂枝芍藥知母湯、木防己湯、穿青海甲湯等合方化裁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趙某,女,87歲。2015年7月29日初診。主訴:雙腕關節腫脹疼痛半月余。現病史:雙腕關節腫脹、發熱、酸脹疼痛,手關節疼痛腫脹,其他關節尚好,但怕冷,手腳容易涼,口干口苦,納食一般,大便日1次,小便可,睡眠可。舌淡紅苔黃膩,脈弦。輔助檢查:血沉50mm/h,C反應蛋白偏高。
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中醫診斷:痹證(寒熱夾雜,熱盛為主,濕熱痹阻,瘀血入絡證)。
治法:溫清并用,清利濕熱,活血通絡,宣通痹阻。
處方:穿山龍30g,青風藤20g,海風藤20g,生石膏40g,生地黃40g,生黃芪20g,桂枝10g,桑枝30g,木防己15g,黨參15g,太子參10g,北沙參10g,焦山楂10g,炒神曲10g,白芍25g,知母10g,炒白術20g,制附片10g,乳香3g,沒藥3g,7劑。水煎服,日一劑。早晚飯后1小時加熱服用。
二診(2015年8月5日):諸癥大減,腕關節腫消,疼痛減輕,手關節疼痛減輕,偶有頭暈,納食可,二便可,舌淡紅苔白黃,脈弦細。前方附片減至5g,繼服14劑。
三診(2015年8月26日):諸癥穩定,腕關節已經不腫,輕微疼痛,手關節亦大為改善,舌暗紅苔白膩,脈弦滑。前方加陳皮20g,生石膏加至60g,生地黃加至50g,7劑。
四診(2015年9月2日):上肢關節痛減,但右腰痛牽及右下肢,腰髂關節有壓痛,大腿后有壓痛,怕冷,舌暗苔白黃,脈細。前方加炒白術至30g,加川續斷15g,7劑。
處方:穿山龍30g,青風藤20g,海風藤20g,生石膏60g,生地黃50g,生黃芪20g,桂枝10g,桑枝30g,木防己15g,黨參15g,太子參10g,北沙參10g,焦山楂10g,炒神曲10g,白芍25g,知母10g,制附片5g,乳香3g,沒藥3g,陳皮20g,炒白術30g,川續斷15g,7劑。
五診(2015年9月9日):腕關節腫消,中指屈伸時疼,左腳踝疼,腰疼,腿乏力,舌淡紅苔白膩,脈滑。生石膏加至80g,加牛膝10g,炙麻黃6g,7劑。
六診(2015年9月16日):關節腫痛基本控制,無腫脹,現感胸骨后痛連及兩肩,呼吸加深,食欲差,睡眠可,二便可,舌暗紅苔白黃,脈弦細。用2015年7月29日一診方,石膏加至50g,加柴胡10g,半夏10g,香櫞10g,去乳香、沒藥。
處方:穿山龍30g,青風藤20g,海風藤20g,生石膏50g,生地黃40g,生黃芪20g,桂枝10g,桑枝30g,木防己15g,黨參15g,太子參10g,北沙參10g,焦山楂10g,炒神曲10g,白芍25g,知母10g,炒白術20g,制附片10g,柴胡10g,半夏10g,香櫞10g,14劑。
按:本案患者證屬寒熱夾雜,熱盛為主,濕熱痹阻,瘀血入絡,故治宜溫通并用,清利濕熱,活血通絡,宣通痹阻。方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木防己湯、穿青海甲湯等合方化裁。其中,桂枝芍藥知母湯出自《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曰:“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方中麻黃、桂枝祛風通陽;附子溫經散寒止痛;白術、防風祛風除濕;知母、芍藥養陰清熱;生姜降逆止嘔;甘草健脾調中,其中白術、附子合用,對風濕病肌肉或關節疼痛,有良效。桂枝、麻黃與白術合用,又能起到微汗通陽之功,是治療風濕的主要方法。綜上,全方溫經散寒止痛,祛風除濕,又能滋陰清熱。木防己湯出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曰:“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本方雖只有四味藥,卻具有寒熱并行、攻補兼施的特點。其中木防己辛苦寒,泄利消飲,桂枝辛溫,通陽化氣,二藥相伍,能開結祛飲;人參扶正補虛,石膏清解郁熱。上藥合用,共奏宣通陽氣、消除飲邪、清泄郁熱之功。
穿青海甲湯則為王慶國臨床喜用之經驗方。本方由穿山龍、青風藤、海風藤、山甲珠等組成。方中青風藤、海風藤可祛絡中之風,對游走性肢體疼痛效果較佳,為治療關節不利、麻木拘攣之要藥;穿山龍味苦性平,能祛風勝濕,活血通絡,熱痹多用,可用治風濕痹痛、肌膚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等;山甲珠性善走竄,功專行散,力至全身,內通臟腑,外透經絡,直達病所,功善活血化瘀、搜風通絡、破堅通閉,其力甚強,臨床廣泛用治風濕痹痛、關節強直、手足拘攣等,諸藥合用,共奏祛風勝濕、通經活絡之功。由于穿山甲價格很貴,為了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王慶國臨床多用其他藤類藥物代替穿山甲使用。例如:祛風通絡用絡石藤、伸筋藤、透骨草;清熱通絡用忍冬藤、桑枝;和血通絡用雞血藤等。
案例3:穿青海甲湯、木防己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芍藥知母湯合方加減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徐某,女,17歲。2013年12月5日初診。主訴:類風濕關節炎3年。現病史:患者3年前出現關節腫痛,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經中藥治療(具體不詳)后好轉。后因中考期間精神壓力過大復發,刻診:肘腕關節紅腫、不痛,四指指間關節腫,晨僵嚴重,關節怕冷,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輔助檢查:血沉45mm/h,類風濕因子41IU/mL。
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中醫診斷:濕熱痹證(濕熱痹阻,經絡不通,寒熱錯雜)。
治法:清熱利濕,宣通經絡,寒熱同調。
處方:穿山龍30g,青風藤30g,海風藤30g,漢防己10g,生石膏50g,桂枝15g,白芍15g,生曬參10g,生薏苡仁20g,木瓜20g,炙麻黃10g,制附片8g,細辛4g,蒼術15g,防風10g,生甘草15g,14劑。
二診(2014年1月21日):服藥后關節紅腫消失,患者原方續服14劑。現自覺周身困重,前方去生曬參,加生黃芪20g,制附片加至10g,21劑。
三診(2014年2月20日):服上方后肘腕、指間關節紅腫大為減輕,周身困重改善,唯勞累后癥狀加重,乏力氣短,舌暗淡邊有齒痕,苔薄白。予前方去木瓜,加豨薟草20g,麥冬10g,生石膏改為40g,續服21劑,以觀后效。
按:類風濕關節炎在中醫古籍中并無相對應的病名,按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痹證”“歷節”等病癥,本病的發生常與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外感風寒濕熱之邪,導致肌肉、筋骨、關節、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有關。臨床上濕熱為患成痹者亦屬常見,《金匱翼》有云:“熱痹者,閉熱于內也……腑臟經絡,先有蓄熱,而復遇風寒濕氣客之,熱為寒郁,氣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熱。”王慶國治療濕熱痹阻證,以清熱利濕、宣通經絡為主要治法,選用加減木防己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穿青海甲湯等加減治療。本例患者屬類風濕關節炎慢性活動期復發,有典型的晨僵、關節紅腫等表現,屬濕熱痹阻,虛實互見,寒熱錯雜。王慶國以穿青海甲湯合桂枝芍藥知母湯為主方進行治療,且石膏重用至50g,然恐方中寒涼太甚,有遏傷中陽之弊,故在清熱藥中反佐辛溫的桂枝、麻黃、附片、細辛等,寓相反相成之意。二診服藥后效果明顯,仍以前方出入治療。三診時續減清熱之力,佐以補益扶正,以圖后效。
案例4:穿青海甲湯、加減木防己湯合方加減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吳某,男,73歲。2014年2月13日初診。現病史:患者3年前因勞累受涼后出現雙手近端指間關節(PIP)3~5、掌指關節(MCP)3~4腫脹、疼痛,伴有晨僵>1小時。患者未予重視,未進行診治。半年后,患者雙手PIP3~5、MCP3~4關節疼痛加重并逐漸累至雙腕、雙足、雙肩、雙踝關節,雙腕、雙肩關節活動受限,影響持物、翻身等活動,遂就診于北京協和醫院,查:類風濕因子(RF)663IU/mL、抗CCP抗體>200IU/mL、血沉(ESR)120mm/h、超敏C反應蛋白(HsCRP)5.17mg/L。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北京協和醫院予洛索洛芬鈉60mg,每周3次,以消炎止痛;來氟米特20mg,日1次;甲氨蝶呤片10mg,每周1次,以抑制免疫;醋酸潑尼松10mg,日1次,以抗炎止痛治療,并先后注射生物制劑——重組Ⅱ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融合蛋白(益賽普)一個療程,疼痛緩解不明顯,炎癥指標持續增高。患者因服用多種藥物出現胃痛、納少的癥狀,癥狀緩解不明顯,前來王慶國處就診。
刻診:全身多關節疼痛,低熱,體溫多波動在36.6~37.3℃之間。以雙手PIP3~5、MCP3~4腫脹、疼痛為主,伴有晨僵>1小時,關節疼痛處紅腫,局部膚溫高,雙手、雙腕關節活動受限,影響持物、翻身等活動,自汗,眠差,小便可,大便干。舌質淡紅苔白黃,脈滑大有力,來去急速。專科查體:雙手PIP3~5、MCP3~4、雙腕、雙肘、雙肩、雙膝、雙踝關節腫脹、壓痛(+);雙手MCP關節尺偏,輕度半脫位,左手無名指出現“天鵝頸”;雙浮髕試驗(-);雙4字實驗(-);四肢肌力4級,四肢肌肉未見明顯萎縮。
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中醫診斷:尪痹(濕熱痹阻,血分熱毒,經絡不通)。
治法:清利熱濕,涼血解毒,寒熱同調,兼以溫通經絡。
處方:穿山龍30g,青風藤30g,海風藤30g,漢防己15g,水牛角絲30g(先煎),生石膏80g,知母30g,桂枝15g,白芍30g,炙麻黃10g,生薏苡仁30g,木瓜30g,桑枝30g,生白術30g,生甘草20g,7劑,水煎服,日一劑。
二診(2014年2月20日):患者行動仍輕度受限,日常活動尚能自理,精神較前明顯改善,全身多關節疼痛較前明顯緩解,關節疼痛處仍紅腫,局部膚溫較前降低為基本正常,小便可,大便溏。舌質淡紅苔白黃,脈滑大有力,來去急速。繼以穿藤通痹湯加減,石膏減至50g,前方加制附片15g,豨薟草30g,蒼術20g,14劑。
三診(2014年3月6日):服前方并且配合西藥治療,全身多關節腫痛較前明顯減輕,腫脹及晨僵較前明顯好轉,現覺胃脘及胸脅脹滿,大便溏。舌質淡苔黃膩,脈滑有力。前方加焦三仙各10g,陳皮10g,7劑。
其后仍以穿藤通痹湯加減,患者堅持服藥3個多月,諸癥基本消失,化驗各項指標趨于正常,隨后予中成藥鞏固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