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法圓通(大字誦讀版)
- (清)鄭欽安著 張麗君等點校
- 691字
- 2024-06-14 15:51:09
辨溫約言
今人于春令,偶感外邪,發熱身疼,口渴飲冷,汗出譫語,便閉惡熱等情,舉世皆云溫病,胥用達原飲、三消飲、升解散、三黃石膏、大小承氣、普濟消毒飲種種方法,余思此等施治,皆是治客邪(一)。由太陽而趨至陽明,伏而不傳,漸入陽明之里,以此等法治之,實屬妥貼。切切不可言溫,但言風邪傷了太陽,由太陽趨至陽明。風為陽邪,合陽明之燥熱,化為一團熱邪,熱盛則傷陰,故現氣實、脈實、身輕、氣粗,只宜清涼、滋陰、攻下等法。至于溫病,乃冬不藏精,根本先壞,這點元氣,隨木氣發泄,病情近似外感,粗工不察,治以發散清涼,十個九死。
余業斯道三十余年,今始認得病情形狀與用藥治法,一并敘陳。病人初得病,便覺頭昏,周身無力,發熱而身不痛,口不渴,昏昏欲睡,舌上無苔,滿口津液,而舌上青光隱隱;即或口渴而卻喜滾,即或飲冷而竟一二口;即或譫語而人安靜閉目;即或欲行走如狂,其身輕飄無力;即或二便不利,倦臥不言不語;即或汗出而聲低息短;即或面紅而口氣溫和;六脈洪大,究竟無力;即或目赤咽干,全不飲冷,大便不實,小便自利。即服清涼,即服攻下,即服升解,熱總不退,神總不清,只宜回陽收納,方能有濟。
余經驗多人,一見便知,重者非十余劑不效,輕者一二劑可了。惜乎世多畏姜、附而信任不篤,獨不思前賢云“甘溫能除大熱”,即是為元氣外越立法,即是為溫病立法。今人不從陰陽病情相似處理會,一見發熱,便云外感,便用升解;一見發熱不退,便用清涼、滋陰、攻下;一見二便不利,便去通利。把人治死,尚不覺悟,亦由其學識之未到也。
茲再將陰虛、陽虛病情,錄數十條,以與將來。
眉批:
(一)客邪二字,春為風客,夏為火客,長夏為濕客,按定六氣節候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