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剖生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李新華 于遠望主編
- 5字
- 2024-06-14 16:02:13
上篇 解剖篇
第一章 緒論
一、人體解剖學的定位
人體解剖學(human anatomy)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屬于生物醫學中形態學的范疇。學習人體解剖學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人體各器官的正常形態結構和位置,為進一步學習和研究中西醫藥學其他基礎和專業課程奠定必要的基礎。
二、人體的組成
人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細胞之間存在一些不具細胞形態的物質,稱為外基質。許多形態和功能相似的細胞與細胞間質共同構成組織。人體組織分為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組織和神經組織,它們是構成人體各器官和系統的基礎,故稱為基本組織。由幾種組織互相結合,成為具有一定形態和功能的結構,稱為器官,如心、肝、脾、肺、腎、胃、大腸、小腸等。在結構和功能上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器官,構成一個系統,共同執行某種生理活動。各系統在神經系統的支配和調節下,既分工又合作,實現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使人體成為一個完整統一的有機體。人體可分為運動、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環、內分泌、神經系統及感覺器。
人體按部位可分為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部、會陰部、背部、上肢和下肢等局部。
三、解剖學姿勢和常用方位、切面術語
(一)解剖學姿勢
為了便于描述人體各器官結構的位置關系,人體解剖學規定了一個統一的標準姿勢,稱為解剖學姿勢。解剖學姿勢:身體直立,兩眼向前平視,兩足并攏,足尖向前,兩上肢自然下垂于軀干兩側,掌心向前(圖1-1)。在觀察和描述人體各部的位置及其相互關系時,無論被觀察的對象處于哪種姿勢,人體標本或模型如何擺放,都應按解剖學姿勢進行描述。
(二)常用方位術語
按照解剖學姿勢,人體解剖學規定了一些表示方位的名詞術語。這些術語都是成對的,主要有(圖1-1):
1.上(superior)、下(inferior) 是描述器官或結構距顱頂或足底的相對遠近關系的術語。近頭者為上,近足者為下。
2.前(anterior)、后(posterior) 是描述器官或結構距身體前、后面相對遠近關系的術語。近腹者為前,也稱腹側(ventral);近背者為后,也稱背側(dorsal)。
3.內側(medial)、外側(lateral) 是描述器官或結構距身體正中矢狀面相對遠近關系的術語。近正中矢狀面者為內側,遠離正中矢狀面者為外側。前臂的內側又稱尺側(ulnar),外側又稱橈側(radial);小腿的內側又稱脛側(tibial),外側又稱腓側(fibular)。
4.內(internal)、外(external) 是描述空腔器官各結構相互位置關系的術語。近內腔者為內,遠離內腔者為外。
5.淺(superficial)、深(deep) 是描述與皮膚表面相對距離關系的術語。近皮膚者為淺,遠離皮膚者為深。
6.近側(proximal)、遠側(distal) 是描述四肢各結構位置關系的術語。距肢體根部較近者為近側,距肢體根部較遠者稱遠側。

圖1-1 常用方位術語
(三)切面術語
常用的切面有矢狀面、冠狀面與水平面3種,且互相垂直(圖1-2)。
1.矢狀面(sagittal plane) 即從前后方向,將人體縱切為左、右兩部分的切面。將人體沿正中線分為左、右對稱的兩半的切面稱為正中矢狀面(midsagittal plane)。
2.冠狀面(coronal plane) 又稱額狀面,即從左右方向,將人體縱切為前、后兩部分的切面。
3.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 又稱橫切面,即與人體長軸垂直,將人體橫切為上、下兩部分的切面。
器官的切面則以器官長軸為準,即與其長軸平行的切面為縱切面,而與其長軸垂直的切面為橫切面。

圖1-2 人體切面術語
四、基本組織
構成人體器官和系統的基本組織有4種,即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組織和神經組織。
(一)上皮組織
上皮組織(epithelial tissue)簡稱上皮,由大量密集排列的上皮細胞和少量的細胞外基質組成。其細胞排列緊密,細胞外基質少;主要分布于身體表面或體內管、腔及囊的內表面;無血管,神經末梢多;細胞有極性。上皮細胞朝向體表或管腔的表面稱游離面,深面附著在結締組織上稱為基底面。上皮組織大多無血管,營養物質來自結締組織中的組織液。上皮組織中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具有保護、吸收、分泌、排泄和感覺功能。一般可分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1.被覆上皮(covering epithelium) 覆蓋于體表及體腔和有腔器官內表面,主要功能是保護機體、吸收營養等。根據構成上皮的細胞層數和表層細胞的形態,被覆上皮主要有以下6種(圖1-3)。

圖1-3 被覆上皮模式圖
(1)單層扁平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 由一層扁平細胞組成。細胞薄而表面光滑,表面觀呈多邊形,邊緣呈鋸齒狀,核扁圓,位于細胞中央。側面觀呈扁平形,細胞核處稍厚。分布于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單層扁平上皮稱為內皮;內皮薄而光滑,可減少血液或淋巴流動的阻力,且有利于內皮細胞進行物質交換。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單層扁平上皮稱間皮;間皮表面光滑,減少摩擦,便于臟器活動。
(2)單層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 由一層立方形細胞組成。表面觀細胞呈多邊形;側面觀呈立方形,核圓,位于細胞中央。分布于腎小管和甲狀腺濾泡等處,具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3)單層柱狀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 由一層柱狀細胞組成。表面觀細胞呈多邊形;側面觀呈柱狀,核橢圓,與細胞長軸平行,近細胞基底部。分布于胃、腸、膽囊、子宮、輸卵管等器官,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在腸道的單層柱狀上皮細胞之間,散在分布有一種高腳酒杯樣的細胞,稱杯狀細胞。
(4)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 由柱狀細胞、梭形細胞、錐形細胞和杯狀細胞組成,以游離面有大量纖毛的柱狀細胞為主。這些細胞形態不同、高矮不一,在垂直切面上,細胞核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但所有細胞的基底面均附著于基膜,貌似多層,實為單層。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管腔面。
(5)復層扁平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 由多層細胞組成,細胞形狀多樣,其表層細胞呈扁平形,其基底部與結締組織的界面呈波浪形。有些部位的復層扁平上皮很厚,表層細胞角化,稱角化的復層扁平上皮,如皮膚的表皮;有些部位的復層扁平上皮較薄,表層細胞不角化,稱未角化的復層扁平上皮,如口腔和食管腔面的上皮。這類上皮的主要功能是保護和修復。
(6)變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 多分布在泌尿管道的內表面,細胞的層數和形狀可隨其所在器官的功能狀態不同而變化。如膀胱在空虛時,上皮細胞層數為5~6層,表層細胞呈較大的立方形;而充盈時細胞層數為2~3層,表層細胞呈扁平形。
2.腺上皮(glandular epithelium) 是由腺細胞組成的以分泌功能為主的上皮。以腺上皮為主構成的器官稱為腺或腺體。根據其形態結構、分泌物排出方式不同,分為外分泌腺和內分泌腺兩類。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分泌物經其導管排至體表或器官腔內,如汗腺、唾液腺等;內分泌腺(endocrine gland)為無導管,分泌物釋入血液或淋巴,如甲狀腺、腎上腺等。
(二)結締組織
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由細胞和細胞外基質構成,分布廣泛,具有連接、支持、防御、保護、運輸和營養等功能。其特點是細胞外基質多,由無定形基質、細絲狀纖維和循環流動的組織液組成;細胞無極性、數量少、種類多,形態多樣,散在分布于細胞外基質中。結締組織由胚胎時期的間充質演變而來。
根據結締組織中細胞和纖維的種類以及基質的物理性狀不同,可分為固有結締組織、血液和淋巴、軟骨和骨。固有結締組織又分為疏松結締組織、致密結締組織、脂肪組織和網狀組織。
1.疏松結締組織(loose connective tissue) 又稱蜂窩組織,廣泛分布于人體器官、組織和細胞之間,由少量的細胞和大量的細胞外基質組成(圖1-4)。

圖1-4 疏松結締組織輔片模式圖
(1)細胞
1)成纖維細胞(fibroblast) 是疏松結締組織的主要細胞。細胞扁平多突起,胞核較大、扁卵圓形,染色淺。胞質豐富,顯弱嗜堿性。電鏡下胞質內有豐富的粗面內質網、核糖體和發達的高爾基復合體。成纖維細胞能合成和分泌蛋白質,形成纖維和基質。
2)漿細胞(plasma cell) 呈卵圓形,核圓,偏于細胞一側,染色質粗大,在核膜邊緣呈輻射狀排列;胞質呈嗜堿性,內含大量粗面內質網、核糖體和發達的高爾基復合體。漿細胞由B淋巴細胞轉化而來,可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體)和多種細胞因子,參與機體的體液免疫。
3)巨噬細胞(macrophage) 來源于血液的單核細胞,其形態多樣,功能活躍時常伸出偽足而形狀不規則。胞核小,染色深。胞質多呈嗜酸性,內含大量溶酶體、吞噬體、吞飲小泡。巨噬細胞能吞噬異物和自身衰老死亡的細胞,并參與免疫反應。
4)肥大細胞(mast cell) 肥大細胞分布很廣,常沿小血管分布,形態為圓形或卵圓形。胞核小,多居細胞中央。胞質中充滿粗大的異染性嗜堿性顆粒,內含組胺、肝素等,胞質內含有白三烯等。肝素有抗凝血的作用,組胺、白三烯與過敏反應有關。
5)脂肪細胞(fat cell) 呈圓形或多邊形,胞質含一大脂滴,核扁圓,偏于一側。其功能為合成和貯存脂肪,參與脂類代謝。
6)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 是保留在結締組織中的一些原始細胞,形態與成纖維細胞相似。具有多向分化的潛能,在炎癥和創傷修復時,可分化為成纖維細胞、脂肪細胞和新生血管的平滑肌細胞、內皮細胞。
(2)纖維 由成纖維細胞產生,分布于基質中,有以下3種:
1)膠原纖維(collagenous fiber) 是結締組織中的主要纖維成分,新鮮時呈白色,又稱白纖維。纖維粗細不等,呈波浪狀,有分支并相互交織成網,HE染色呈紅色。膠原纖維的主要化學成分是Ⅰ型膠原蛋白。膠原纖維韌性很大,抗拉力強。
2)彈性纖維(elastic fiber) 新鮮時呈黃色,又稱黃纖維。數量少,較細且粗細不等,斷端常卷曲,有分支并交織成網,易被醛復紅或依地紅染成紫色或褐色。彈性纖維主要由彈性蛋白構成,富有彈性。
3)網狀纖維(reticular fiber) 網狀纖維較細,分支多,亦交織成網。網狀纖維主要由Ⅲ型膠原蛋白構成,表面覆蓋有糖蛋白和蛋白多糖,故用銀染法染成黑色,又稱嗜銀纖維。網狀纖維在疏松結締組織中的數量較少,主要分布于淋巴器官、造血器官等,起支持作用。
(3)基質 基質是由生物大分子構成的有黏性的膠狀物質,包括蛋白多糖、糖蛋白和組織液。大量的蛋白多糖聚合體形成具有防御屏障作用的分子篩,限制細菌等有害物質擴散。從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入基質中的液體為組織液,組織中的細胞借此與血液進行物質交換。
2.致密結締組織(dense connective tissue) 是以纖維為主要成分的固有結締組織,且纖維粗大,排列緊密。分為規則致密結締組織(如肌腱和腱膜等)、不規則致密結締組織(如真皮、硬腦膜、鞏膜等)和彈性組織(如項韌帶等)。
3.網狀組織(reticular tissue) 是淋巴器官和造血器官的基本成分,由網狀細胞和網狀纖維構成(圖1-5),為淋巴細胞發育和血細胞發生提供適宜的微環境。網狀細胞可產生網狀纖維。

圖1-5 網狀組織
4.脂肪組織(adipose tissue) 主要由大量的脂肪細胞構成,聚集成團的脂肪細胞由薄層疏松結締組織分隔成小葉(圖1-6)。根據脂肪細胞結構和功能的不同,脂肪組織分為黃色脂肪組織和棕色脂肪組織兩類。脂肪組織具有貯存脂肪、支持、緩沖保護、維持體溫和參與脂肪代謝的功能。

圖1-6 脂肪組織
5.軟骨組織(cartilage tissue) 是由軟骨組織及周圍的軟骨膜構成。軟骨組織則由軟骨基質和軟骨細胞構成。根據軟骨基質所含纖維的不同,可將軟骨分為透明軟骨、纖維軟骨和彈性軟骨3種。
(1)透明軟骨 分布較廣,如肋軟骨、關節軟骨、氣管與支氣管軟骨等,其基質中含有膠原纖維和大量水分,新鮮時呈半透明狀。
(2)纖維軟骨 分布于椎間盤、關節盤、恥骨聯合等部位,其基質中含有大量平行或交織排列的膠原纖維束。
(3)彈性軟骨 分布于耳郭、會厭等處,其基質中含大量交織的彈性纖維。
6.骨組織(osseous tissue) 由細胞和鈣化的細胞外基質(又稱骨基質)構成。
(1)細胞 細胞包括骨原細胞、成骨細胞、骨細胞和破骨細胞4種。骨細胞最多,位于骨基質內,其他3種均位于骨組織的邊緣。
(2)骨基質 由有機質和無機質構成。有機質包括大量骨膠纖維和少量的基質;無機質又稱骨鹽,主要為羥基磷灰石結晶。有機質和無機質的緊密結合,使骨既堅硬又有韌性。
7.血液 由血細胞和血漿組成(圖1-7)。抽取適量血液加入抗凝劑經沉淀后,血液分為3層:上層淡黃色的液體為血漿;中層薄層灰白色的是白細胞與血小板;下層猩紅色的是紅細胞。若血液中呈溶解狀態的纖維蛋白原轉變為不溶解狀態的纖維蛋白時,液態的血液凝固成血塊,并析出淡黃色透明液體,稱血清。

圖1-7 各種血細胞
1~3單核細胞;4~6淋巴細胞;7~11中性粒細胞;12~14嗜酸性粒細胞;15嗜堿性粒細胞;16紅細胞;17血小板
(1)紅細胞(red blood cell,RBC) 紅細胞直徑6~8μm,呈雙凹圓盤狀,血涂片中顯示中央染色較淺、周邊較深。這種形態特點可增加紅細胞的表面積。成熟紅細胞無細胞核,也無細胞器。細胞質內主要成分是血紅蛋白,有結合與運輸O2和CO2的功能。
(2)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 白細胞為無色有核的球形細胞,在光鏡下,根據白細胞質內有無特殊顆粒,可分為有粒白細胞和無粒白細胞兩類。粒細胞根據其特殊顆粒的嗜色性,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3種。無粒細胞可分為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兩種。
(3)血小板(blood platelets) 是骨髓巨核細胞脫落的小片胞質,直徑2~4μm。血小板呈雙凸圓盤狀,當受到刺激時,呈不規則形。在血涂片中,血小板中央部分有紫藍色的顆粒,稱顆粒區;周邊呈淺藍色,稱透明區。血小板參與止血和凝血過程。
(三)肌組織
肌組織(muscle tissue)的主要成分是肌細胞,肌細胞呈細長纖維狀,又稱肌纖維,肌細胞膜稱肌膜,肌細胞質稱肌漿,滑面內質網稱肌漿網。肌組織根據結構和功能特點分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3種。骨骼肌、心肌都有明顯橫紋,屬橫紋肌。骨骼肌受軀體神經支配,屬隨意肌;心肌和平滑肌受自主神經支配,為不隨意肌。
1.骨骼肌(skeletal muscle) 肌纖維呈細長圓柱形,細胞核數量多,一條肌纖維內含有幾十個甚至幾百個核,核呈扁橢圓形,位于肌膜下方。肌漿中含有豐富的呈細絲狀的肌原纖維,沿肌纖維長軸平行排列(圖1-8)。每條肌原纖維上都有明暗相間的帶,即周期性橫紋。由于每條肌原纖維的明暗帶都相應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故骨骼肌纖維呈現出明暗相間的周期性橫紋。明帶又稱I帶,暗帶又稱A帶;暗帶中央有一條淺色窄帶稱H帶,H帶中央有一條深色的M線;明帶中央有一條深色的Z線。相鄰兩條Z線之間的一段肌原纖維稱肌節,每個肌節由1/2I帶+A帶+1/2I帶構成(圖1-9)。肌節是骨骼肌纖維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圖1-8 骨骼肌纖維

圖1-9 骨骼肌肌原纖維模式圖
2.心肌(cardiac muscle) 肌纖維呈短柱狀,常有分支,彼此吻合成網。多數心肌纖維有一個核,呈卵圓形,位于細胞中央,少數為雙核。心肌纖維連接處,有一染色呈深色的階梯狀或橫線狀結構,稱閏盤(圖1-10)。心肌纖維的橫紋不如骨骼肌纖維明顯。心肌纖維構成心壁的心肌層。

圖1-10 心肌纖維
3.平滑肌(smooth muscle) 肌纖維呈長梭形,無橫紋,細胞核只有一個,橢圓形或桿狀,位于細胞中央(圖1-11)。平滑肌纖維分布于內臟器官和血管壁。

圖1-11 平滑肌纖維
(四)神經組織
神經組織(nervous tissue)由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組成。神經細胞又叫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具有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傳導沖動的能力。神經膠質細胞對神經元起支持、保護、營養和絕緣等作用。
1.神經元
(1)神經元的結構 神經元(neuron)包括胞體和突起兩部分,突起又分為樹突和軸突(圖1-12)。

圖1-12 神經元模式圖
1)胞體(soma) 胞體表面有細胞膜,有接受刺激和傳導神經沖動的功能;細胞核大而圓,位于細胞中央,著色淺,核仁大而明顯;細胞質內的特征性結構為豐富的尼氏體和神經原纖維。光鏡下HE染色切片中,尼氏體呈嗜堿性顆粒狀或斑塊狀;電鏡下尼氏體由粗面內質網和游離核糖體構成。神經原纖維在光鏡下銀染切片中由很多棕黑色的細長纖維交錯成網,并伸入樹突和軸突;電鏡下神經原纖維由神經絲、微管和微絲構成;神經原纖維構成神經元的細胞骨架,參與物質的運輸。
2)樹突(dendrite) 每個神經元有一至多條樹突,形如樹枝狀。樹突的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
3)軸突(axon) 每個神經元只有一個軸突,較樹突細長,分支少。軸突的主要功能是將神經沖動由胞體傳給其他神經元。
(2)神經元的分類 根據突起的多少可分為多極神經元、雙極神經元和假單極神經元(圖1-13);根據神經元的功能可分為感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和中間神經元;根據神經元釋放的神經遞質可分為膽堿能神經元、胺能神經元、肽能神經元和氨基酸能神經元等。

圖1-13 神經元的分類
2.神經膠質細胞(neuroglial cell) 廣泛分布于神經元之間,無傳導神經沖動的功能。
(1)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膠質細胞 包括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和室管膜細胞(圖1-14)。
星形膠質細胞是最大的一種神經膠質細胞,可分為纖維性星形膠質細胞和原漿性星形膠質細胞。其從胞體發出的突起充填在神經元胞體及其突起之間,起支持和絕緣作用,構成血-腦屏障的神經膠質膜。少突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有髓神經纖維的髓鞘形成細胞。小膠質細胞是最小的膠質細胞,具有吞噬作用。室管膜細胞呈立方形或柱形,分布在腦室及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參與產生腦脊液。

圖1-14 中樞神經系統的膠質細胞
(2)周圍神經系統的神經膠質細胞 有兩種,即Schwann細胞和衛星細胞。Schwann細胞包繞在周圍神經纖維的軸突表面,形成神經纖維髓鞘和神經膜,并可促進受損傷的神經元存活及其軸突再生。
3.突觸(synapse) 是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非神經細胞之間傳遞信息的一種特化的細胞連接,分為化學性突觸和電突觸兩類。化學性突觸的結構可分為突觸前成分、突觸間隙和突觸后成分3部分,突觸前后成分彼此相對的細胞膜分別稱為突觸前膜和突觸后膜,兩者之間的狹窄間隙稱突觸間隙。在銀染標本中,突觸前成分為棕黑色的環扣狀,附著在另一神經元的胞體或樹突上,稱突觸小體;電鏡下突觸扣結內含許多突觸小泡。突觸小泡內含神經遞質或神經調質。
4.神經纖維(nerve fiber) 由神經元的長突起外包神經膠質細胞組成。包裹中樞神經纖維軸突的神經膠質細胞是少突膠質細胞,包裹周圍神經纖維軸突的是Schwann細胞。根據包裹軸突的膠質細胞是否形成髓鞘,神經纖維可分有髓神經纖維和無髓神經纖維。神經纖維的功能是傳導沖動。
5.神經末梢(nerve ending) 按功能分感覺神經末梢和運動神經末梢兩大類。
感覺神經末梢是感覺神經元(假單極神經元)周圍突的終末部分,該終末與其他結構共同組成感受器。感覺神經末梢按其結構可分游離神經末梢和有被囊神經末梢。游離神經末梢由較細的有髓或無髓神經纖維的終末反復分支而成,感受冷、熱、輕觸、痛等感覺。有被囊神經末梢常見的有觸覺小體、環層小體和肌梭。觸覺小體分布在皮膚真皮乳頭內,可感受觸覺。環層小體廣泛分布在皮下組織、腸系膜、韌帶和關節囊等處,感受壓覺和振動覺。肌梭為梭形小體,是一種本體覺感受器。
運動神經末梢是運動神經元的軸突在肌組織和腺體的終末結構,分為軀體運動神經末梢和內臟運動神經末梢兩類。軀體運動神經末梢分布于骨骼肌,當有髓神經纖維抵達骨骼肌時,髓鞘消失,其軸突反復分支,每一分支形成紐扣狀膨大與骨骼肌纖維建立突觸連接,此連接區域呈橢圓形板狀隆起,稱運動終板。內臟運動神經末梢分布于心肌、內臟及血管的平滑肌。
思考題
1.簡述解剖學標準姿勢及切面術語。
2.試述被覆上皮組織的分類及主要分布。
3.試述神經原纖維、神經纖維和神經的關系。
- 醫學倫理學實踐(第2版)
- 管理心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神經重癥專科醫師培訓教程
- 醫學觀念的更新與啟示
- 湖南省中醫單方驗方精選·內科上冊
- β-內酰胺酶和其它機制介導的細菌耐藥
- 組織學與胚胎學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醫患溝通技能訓練(第2版)
- 社區預防(基層衛生培訓“十三五”規劃教材)
- 中藥資源與栽培(河南中醫藥大學傳承特色教材)
- 護理研究(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升本)規劃教材)
- 診斷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醫婦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兒科臨床藥理學
- 臨床醫學概論(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