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運動系統

運動系統(locomotor system)包括骨、骨連結和骨骼肌3部分。它們共同構成人體的基本輪廓,在神經系統的支配和調節下,對人體起著運動、支持和保護作用。在運動中,骨起杠桿作用,骨連結是運動的樞紐,骨骼肌是動力器官。

第一節 骨學

成人骨為206塊,可分為軀干骨、顱骨、上肢骨和下肢骨4部分(圖2-1)。

骨質中的鈣和磷,參與體內鈣、磷代謝而處于不斷變化狀態。所以,骨還是體內鈣和磷的貯備倉庫。

img

圖2-1 人體骨骼

一、總論

(一)骨的形態

骨的形態可分為4類:即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圖2-2)。

img

圖2-2 骨的形態

1.長骨(long bone) 分布于四肢。呈長管狀,有一體和兩端:體又稱骨干,骨質致密,內有骨髓腔,容納骨髓;兩端的膨大稱,具有光滑的關節面,有關節軟骨覆蓋。

小兒長骨的骨干與骺之間有一層軟骨,稱骺軟骨。骺軟骨不斷增生和骨化,使骨的長度增長。成年后骺軟骨骨化,形成一線狀痕跡,稱骺線

2.短骨(short bone) 一般呈立方形,分布于既承受重量又運動復雜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flat bone) 呈板狀,分布于頭、胸等處,構成骨性腔的壁,對腔內器官有保護作用。

4.不規則骨(irregular bone) 形態不規則,如椎骨。有些不規則骨,內有含氣的腔,稱含氣骨,如位于鼻腔周圍的上頜骨等。

(二)骨的構造

每塊骨都由骨質、骨髓和骨膜等構成,并有神經和血管分布(圖2-3)。

img

圖2-3 骨的構造

1.骨質(bone substance) 分為骨密質和骨松質。骨密質致密堅硬,構成長骨干以及長骨骺和其他類型骨的表層。骨松質由許多片狀的骨小梁交織成網,呈海綿狀。骨松質分布于長骨骺和其他類型骨的內部。

2.骨膜(periosteum) 是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的一層薄膜,包裹除關節面以外的整個骨面。骨膜內含有豐富的神經和血管,對骨有營養、保護、感覺、生長和再生的作用。

3.骨髓(bone marrow) 充填于骨髓腔及骨松質網眼內,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內含大量不同發育階段的血細胞,具有造血功能;黃骨髓含大量脂肪組織,無造血功能。胎兒及幼兒的骨髓均為紅骨髓,6歲前后,長骨骨髓腔內的紅骨髓逐漸轉化為黃骨髓,紅骨髓僅保留于各類型骨的骨松質內,始終保持造血功能。當大量失血或貧血時,黃骨髓可轉化為紅骨髓。

(三)骨的理化特性

骨由有機質(主要是骨膠原纖維)和無機質(主要是堿性磷酸鈣)組成。有機質賦予骨韌性和彈性,無機質使骨具有硬度和脆性。有機質和無機質的結合,使骨既有彈性又很堅硬。幼年時期,有機質與無機質的比例約為1∶1,因而骨的彈性和柔韌性大,易發生變形,在外力作用下不易骨折,或折而不斷,稱為青枝骨折。成年人骨有機質約占1/3,無機質約占2/3,因此骨具有較大的硬度和一定的彈性。老年人的骨含有機質較少,無機質相對較多,而且因為與鈣、磷的吸收和沉積相關的激素水平下降,骨組織總量減少,表現為骨質疏松,此時骨的脆性較大,易發生骨折。

二、軀干骨

軀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3部分。它們借骨連結構成脊柱和胸廓。

(一)椎骨

幼兒時期,椎骨(vertebrae)總數為33~34塊,根據其所在部位,由上而下依次為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和尾椎4~5塊。至成年,5塊骶椎愈合成1塊骶骨,4~5塊尾椎愈合成1塊尾骨。因此,成人的椎骨總數一般為26塊。

1.椎骨的一般形態 椎骨一般由椎體、椎弓構成(圖2-4)。

img

圖2-4 胸椎

(1)椎體(vertebral body) 位于椎骨的前部,呈短圓柱狀,是支持體重的主要部分。

(2)椎弓(vertebral arch) 是連于椎體后方的弓形骨板。椎弓與椎體連結的部分較細,稱椎弓根,其上、下緣各有一切跡,分別稱椎上切跡和椎下切跡。椎骨疊連時,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跡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跡圍成一孔,稱椎間孔,有脊神經及血管通過。兩側椎弓根向后內擴展成較寬闊的骨板,稱椎弓板。每個椎弓上有7個突起,即向兩側伸出1對橫突,向上伸出1對上關節突,向下伸出1對下關節突,向后伸出1個棘突。椎體與椎弓圍成一孔,稱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疊連一起,形成縱行管道,稱椎管,容納脊髓和脊神經根等。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頸椎(cervical vertebrae)(圖2-5) 共7塊。其主要特征是橫突上有一圓孔,稱橫突孔。第3~6頸椎屬一般頸椎。第1頸椎又稱寰椎(atlas)(圖2-6),形似環形,由前弓、后弓及兩個側塊構成。第2頸椎又稱樞椎(axis)(圖2-7),其特點為椎體向上伸出一指狀突起,稱齒突,與寰椎前弓后面的關節面相關節。第7頸椎又稱隆椎(vertebra prominens)(圖2-8),棘突較長,末端變厚且不分叉,當頭前屈時,皮下易于觸及,是臨床計數椎骨數目和針灸取穴的標志。

img

圖2-5 頸椎(上面)

img

圖2-6 寰椎

img

圖2-7 樞椎(上面)

img

圖2-8 隆椎(上面)

(2)胸椎(thoracic vertebrae)(圖2-4) 共12塊。在椎體側面和橫突末端的前面,都有與肋骨相關節的肋凹,分別稱椎體肋凹和橫突肋凹。胸椎棘突較長,伸向后下方,互相掩蓋,呈疊瓦狀。

(3)腰椎(lumbar vertebrae)(圖2-9) 共5塊。由于承受體重壓力較大,故椎體肥厚。棘突呈板狀,直伸向后,棘突間空隙較大,臨床上常在此做腰椎穿刺。

img

圖2-9 腰椎

(4)骶骨(sacrum)(圖2-10) 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略呈三角形,其底向上,與第5腰椎體相接;尖向下,與尾骨相連接;兩側有耳狀面與髖骨相連結。骶骨底的前緣向前突出,稱為岬,為女性骨盆測量的重要標志。前、后面各有4對小孔,分別稱為骶前孔、骶后孔,有脊神經及血管通過。

(5)尾骨(coccyx)(圖2-10) 由4~5塊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

img

圖2-10 骶骨及尾骨

(二)胸骨(sternum)

胸骨位于胸前部正中,由上而下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和劍突3部分(圖2-11)。胸骨體與胸骨柄相接處形成突向前方的橫行隆起,稱胸骨角,可在體表觸及,平對第2肋軟骨,為計數肋的重要標志。

img

圖2-11 胸骨(前面)

(三)肋(ribs)

肋共12對,由肋骨和肋軟骨構成。肋骨為細長弓狀的扁骨,富有彈性。肋骨前端接肋軟骨。后端膨大,稱肋頭,與胸椎的椎體肋凹相關節。肋頭的外側有肋結節,與胸椎的橫突肋凹相關節(圖2-12)。

img

圖2-12 肋骨

三、上肢骨

上肢骨包括上肢帶骨和自由上肢骨,自由上肢骨借上肢帶骨連于軀干骨。

(一)上肢帶骨

上肢帶骨包括鎖骨和肩胛骨。

1.鎖骨(clavicle) 位于胸廓前上部兩側,內側端與胸骨相連,外側端與肩胛骨的肩峰相連,鎖骨全長可在皮下摸到(圖2-13)。

img

圖2-13 鎖骨

2.肩胛骨(scapula) 呈三角形,位于胸廓后外上方,介于第2~7肋之間,有3緣、3角和兩面。肩胛骨的外側角有關節盂與肱骨頭形成肩關節。后面被一橫列的肩胛岡分成上方的岡上窩和下方的岡下窩,肩胛岡的外側端向前外伸展,高聳在關節盂上方稱為肩峰,與鎖骨相關節(圖2-14、圖2-15)。

img

圖2-14 肩胛骨(前面)

img

圖2-15 肩胛骨(后面)

(二)自由上肢骨

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橈骨、尺骨和手骨。

1.肱骨(humerus) 位于臂部,分為一體和兩端。上端有半球形的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相關節。肱骨體的中部外側面有一粗糙呈“V”形的三角肌粗隆,是三角肌的附著處。體的后面有由內上斜向外下的淺溝,稱橈神經溝,有橈神經緊貼其表面走行。肱骨下端外側有肱骨小頭,與橈骨形成關節;肱骨下端內側有肱骨滑車,與尺骨形成關節(圖2-16)。

img

圖2-16 肱骨

img

圖2-17 橈骨和尺骨

2.橈骨(radius) 位于前臂外側,分為一體和兩端。上端有橈骨頭,橈骨頭上方有關節凹與肱骨小頭相關節。橈骨頭下方內側的隆起,稱橈骨粗隆。橈骨下端的下面為腕關節面,與腕骨相關節(圖2-17)。

3.尺骨(ulna) 位于前臂內側,分為一體兩端。上端較為粗大,前面有大的凹陷的關節面稱滑車切跡,與肱骨滑車相關節。在切跡的上、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別稱尺骨鷹嘴冠突,冠突外側面的關節面是橈切跡,與橈骨頭相關節。尺骨下端稱為尺骨頭,與橈骨的尺切跡相關節(圖2-17)。

4.手骨(bones of hand) 分為腕骨、掌骨及指骨(圖2-18)。

img

圖2-18 手骨

(1)腕骨(carpal bones) 由8塊小的短骨組成,排成兩列,每列各有4塊。由橈側向尺側,近側列依次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遠側列依次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

(2)掌骨(metacarpal bones) 屬于長骨,共5塊。

(3)指骨(phalanges of fingers) 屬于長骨,共14節。拇指有兩節指骨,其余各指均有3節。

四、下肢骨

下肢骨分為下肢帶骨和自由下肢骨,自由下肢骨借下肢帶骨連于軀干骨。

(一)下肢帶骨

下肢帶骨每側各有1塊髖骨(hip bone)。

髖骨是形狀不規則的扁骨,由上方的髂骨(ilium)、后下方的坐骨(ischium)和前下方的恥骨(pubis)組成。髖骨的外側面有一深窩,稱髖臼,其關節面與股骨頭相關節。髖臼上方扁闊的扇形骨板為髂骨翼,其上緣增厚稱為髂嵴,兩側髂嵴最高點的連線約平第4腰椎棘突,可作為腰椎穿刺的定位標志。髂骨翼內面后部有耳狀面,與骶骨相關節。髖骨的前下部有一大孔,稱閉孔。髖骨的后下部有肥厚粗糙的坐骨結節(圖2-19、圖2-20)。

img

圖2-19 6歲幼兒髖骨

img

圖2-20 髖骨

(二)自由下肢骨

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髕骨、脛骨、腓骨和足骨。

1.股骨(femur) 位于大腿部,為人體最長的骨,其長度約占身高的1/4,分為一體和兩端。上端有球形的股骨頭,與髖臼構成髖關節。股骨頭外下方狹細部分,稱股骨頸,頸與體交界處有兩個隆起,上外側者為大轉子,下內側者為小轉子。股骨體后面的縱行隆起為粗線。股骨下端膨大,形成內側髁外側髁,與髕骨和脛骨相關節(圖2-21)。

img

圖2-21 股骨

2.髕骨(patella) 略呈三角形,位于股四頭肌腱內,參與膝關節的構成(圖2-22)。

img

圖2-22 髕骨

3.脛骨(tibia) 位于小腿內側部,是小腿主要負重的骨,較粗壯,可分為一體及兩端。上端形成內側髁外側髁,與股骨相關節。在脛骨上端前面,有脛骨粗隆。脛骨體呈三棱柱形,其前緣和內側面緊貼皮下,體表都可摸到。脛骨下端內側面伸向下方的扁突,稱為內踝;下端外側面有一三角形的腓切跡,與腓骨相關節;下端的下面及內踝的外側面均有關節面,與距骨相關節(圖2-23)。

4.腓骨(fibula) 位于小腿外側部,可分為一體及兩端。上端略膨大,稱為腓骨頭,與脛骨相關節。下端膨大為外踝,其內側的關節面,與距骨形成關節(圖2-23)。

5.足骨(bones of foot) 可分為跗骨、跖骨及趾骨(圖2-24)。

(1)跗骨(tarsal bones) 屬于短骨,共7塊,即距骨、跟骨、骰骨、足舟骨及3塊楔骨(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和外側楔骨)。

(2)跖骨(metatarsal bones) 屬于長骨,共5塊。

(3)趾骨(phalanges of toes) 屬于長骨,共14塊。img趾為兩節,其余各趾均為3節。

img

圖2-23 脛骨和腓骨

img

圖2-24 足骨

五、顱骨

顱骨(bones of skull)共23塊(另有6塊聽小骨),除下頜骨和舌骨外,都借縫或軟骨牢固地結合在一起,彼此間不能活動。顱骨分為腦顱和面顱兩部分。腦顱位于顱的后上部,圍成顱腔,容納腦。面顱位于顱的前下部,形成顏面的基本輪廓,并參與構成口腔、鼻腔和眶。

(一)腦顱骨(cranial bones)

共8塊,包括額骨、枕骨、蝶骨和篩骨各1塊,頂骨和顳骨各兩塊(圖2-25、圖2-26)。

img

圖2-25 顱的前面觀

1.額骨(frontal bone) 1塊,位于顱的前上部,骨內含有空腔,稱額竇

2.頂骨(parietal bone) 成對,位于顱蓋部中線的兩側,介于額骨與枕骨之間。

3.枕骨(occipital bone) 1塊,位于顱的后下部。

4.蝶骨(sphenoid bone) 1塊,位于顱底中部,枕骨的前方,形似蝴蝶。其中央部稱蝶骨體,體內的含氣空腔,稱蝶竇

5.篩骨(ethmoid bone) 1塊,位于顱底,在蝶骨的前方及左右兩眶之間。骨內含有若干含氣的空腔,稱篩竇,又稱篩小房

6.顳骨(temporal bone) 成對,位于顱的兩側,參與顱底和顱腔側壁的構成。它參與構成顱底的部分,稱顳骨巖部,其內有前庭蝸器。

img

圖2-26 顱的側面觀

(二)面顱骨(facial bone)

共15塊,包括犁骨、下頜骨和舌骨各1塊,上頜骨、鼻骨、淚骨、顴骨、下鼻甲及腭骨各2塊(圖2-25、圖2-26)。

1.上頜骨(maxilla) 成對,位于面顱中央。骨內有一大的含氣腔,稱上頜竇。上頜骨下緣游離,有容納上頜牙根的牙槽

2.鼻骨(nasal bone) 成對,在額骨的下方,構成外鼻的骨性基礎。

3.顴骨(zygomatic bone) 成對,位于上頜骨的外上方,形成面頰部的骨性隆凸。

4.淚骨(lacrimal bone) 成對,位于眶內側壁的前部,為一小而薄的骨片。

5.下鼻甲(inferior nasal concha) 成對,位于鼻腔的外側壁,薄而卷曲,貼附于上頜骨的內側面。

6.腭骨(palatine bone) 成對,位于上頜骨的后方,參與構成硬腭的后部。

7.犁骨(vomer) 1塊,為垂直位呈斜方形的骨板,構成骨性鼻中隔的后下部。

8.下頜骨(mandible) 1塊,可分為一體兩支。下頜體上緣有容納下頜牙根的牙槽。下頜支上緣有兩個凸起,前突稱冠突,后突稱髁突,髁突的上端膨大稱下頜頭,與顳骨的下頜窩相關節(圖2-27)。

img

圖2-27 下頜骨

9.舌骨(hyoid bone) 1塊,位于下頜骨的下后方,與其他顱骨之間僅借韌帶和肌肉相連(圖2-28)。

img

圖2-28 舌骨

(三)顱的整體觀

1.顱蓋(calvaria) 顱蓋各骨之間借縫相連,在額骨與頂骨之間有冠狀縫,左、右頂骨之間有矢狀縫,頂骨與枕骨之間有人字縫

2.顱底(base of skull) 可分為內面與外面。

(1)顱底內面(圖2-29) 由前向后呈階梯狀排列著顱前窩、顱中窩和顱后窩。各窩內有許多孔、裂和管,為血管、神經通過之處。

顱前窩(anterior cranial fossa):中央有許多篩孔,內有嗅神經通過。

顱中窩(middle cranial fossa):中央為蝶骨體,體中央的凹陷為垂體窩。窩前方兩側有視神經管,管外側有眶上裂,它們都通入眶。顱中窩兩側,從前向后依次有圓孔、卵圓孔棘孔

顱后窩(posterior cranial fossa):中央有枕骨大孔。該孔外側有頸靜脈孔。顳骨巖部后面有內耳門,由此通入內耳道

(2)顱底外面(圖2-30) 前部有上頜骨的牙槽和硬腭的骨板。顱底后部的中央有枕骨大孔,它的兩側有橢圓形隆起的枕髁與寰椎形成寰枕關節。

img

圖2-29 顱底內面

img

圖2-30 顱底外面

3.顱的前面(圖2-25) 由大部分面顱和部分腦顱構成,并共同圍成眶和骨性鼻腔。

(1)眶(orbit) 容納眼球及其附屬結構,呈四面錐體形,尖向后內方,經視神經管通入顱腔。

(2)骨性鼻腔(bony nasal cavity) 位于面顱的中央,上方以篩板與顱腔相隔,下方以硬腭骨板與口腔分界,兩側鄰接篩竇、眶和上頜竇。骨性鼻腔被骨性鼻中隔分為左右兩部分。骨性鼻中隔由篩骨垂直板和犁骨組成。鼻腔外側壁有3個卷曲的骨片,分別稱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圖2-31、圖2-32)。

(3)鼻旁竇(paranasal sinuses) 鼻腔周圍的顱骨,有些含氣的空腔,稱鼻旁竇。共4對,包括額竇、上頜竇、篩竇和蝶竇,皆與鼻腔相通(圖2-30、圖2-31)。

img

圖2-31 鼻腔內側壁(骨性鼻中隔)

img

圖2-32 鼻腔外側壁

4.顱的側面(圖2-26) 在乳突的前上方有外耳門,向內入外耳道。外耳門前方,有一弓狀的骨梁,稱顴弓,可在體表摸到。顴弓上方的凹陷,稱顳窩。在顳窩區內,額、頂、顳、蝶四骨的會合處,稱翼點

(四)新生兒顱骨

新生兒顱沒有發育完全,其顱頂各骨之間留有間隙,由結締組織膜封閉,稱顱囟。最大的顱囟在矢狀縫與冠狀縫相交處,呈菱形,稱前囟(額囟),在1歲半左右前囟逐漸骨化閉合(圖2-33)。

img

圖2-33 新生兒顱

第二節 關節學

一、總論

骨與骨之間的連接裝置稱為骨連結。按照骨連結的方式不同,可分為直接連結和間接連結兩大類(圖2-34)。

img

圖2-34 骨連結

(一)直接連結

直接連結是指骨與骨之間借纖維結締組織、軟骨或骨相連接,其間無間隙,不能活動或僅有少許活動,如顱骨的縫連接、椎骨之間的椎間盤等。

(二)間接連結

間接連結又稱關節(joint),是指骨與骨之間借膜性囊互相連結,其間有腔隙及滑液,有較大的活動性。關節的結構可分為主要結構和輔助結構兩部分。

1.關節的主要結構 包括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這些結構是每個關節必有的基本結構(圖2-34)。

(1)關節面(articular surface) 是兩骨互相接觸的光滑面。通常一骨形成凸面,稱關節頭;另一骨形成凹面,稱關節窩。關節面覆蓋一層關節軟骨,可減少運動時的摩擦和緩沖運動時的沖擊。

(2)關節囊(articular capsule) 是連接在兩骨之間的結締組織囊,附著于關節面周緣及附近的骨面上,封閉關節腔,可分為內、外兩層。外層較厚而堅韌,稱為纖維層;內層薄而光滑,稱為滑膜層,能產生少量滑液,起滑潤作用。

(3)關節腔(articular cavity) 為關節囊滑膜層與關節軟骨之間所圍成的密閉窄隙,內含少量滑液,腔內呈負壓。

2.關節的輔助結構 除上述基本結構外,有些關節為適應其特殊功能,需要一些輔助結構,包括韌帶、關節盤、關節半月板和關節唇。

(1)韌帶(ligament) 呈束狀或膜狀,由致密纖維結締組織構成,有增加關節的穩固性和限制關節運動的作用。

(2)關節盤(articular disc)和關節半月板(articular meniscus) 關節盤是位于兩骨關節面之間的纖維軟骨板,其周緣附著于關節囊,多呈圓形。膝關節內的纖維軟骨板呈半月形,稱關節半月板。關節盤和關節半月板能增加關節的運動范圍,并有緩沖震蕩的作用。

(3)關節唇(articular labrum) 為附著于關節窩周緣的纖維軟骨環,它加深關節窩,擴大關節面,使關節更加穩固,如盂唇和髖臼唇等。

3.關節的運動 關節的運動主要有以下形式:

(1)屈和伸 指關節繞冠狀軸進行的運動。運動時兩骨互相靠攏,角度縮小的稱屈;反之,角度加大的則稱伸。

(2)內收和外展 通常是關節繞矢狀軸的運動。運動時骨向軀干或正中矢狀面靠攏者,稱內收(或收);反之,離開軀干或正中矢狀面者稱外展(或展)。

(3)旋內和旋外 骨環繞垂直軸進行運動,稱為旋轉。骨的前面轉向內側的稱旋內;反之,轉向外側的稱旋外。在前臂,橈骨是圍繞通過橈骨頭和尺骨頭的軸線旋轉的,其“旋內”即將手掌向內側轉、手背轉向前方,使橈骨、尺骨交叉的運動,又稱旋前;其“旋外”即將手掌恢復到向前、手背轉向后方,使橈骨、尺骨并列的運動,又稱旋后

(4)環轉運動 關節頭原位轉動,骨的遠端可做圓周運動,運動時全骨描繪成一圓錐形的軌跡。

二、軀干骨的連結

(一)椎骨間的連結

1.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圖2-35) 是連結相鄰兩個椎體之間的纖維軟骨盤,由周圍的纖維環和中央膠狀的髓核組成。椎間盤堅韌而有彈性,除連接椎體外,可承受壓力、緩沖震蕩以保護腦。

img

圖2-35 椎間盤和關節突關節

2.韌帶(圖2-36)

(1)前縱韌帶(an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為全身最長的韌帶,很堅韌,位于椎體和椎間盤的前面,有限制脊柱過度后伸和防止椎間盤向前脫出的作用。

(2)后縱韌帶(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位于椎體和椎間盤的后面(椎管前壁),有限制脊柱過度前屈和防止椎間盤向后脫出的作用。

img

圖2-36 脊柱的韌帶

(3)黃韌帶(ligamenta flava) 又稱弓間韌帶,是連結相鄰椎弓板的韌帶,堅韌而富有彈性。黃韌帶協助圍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的作用。

(4)棘上韌帶(supraspinal ligament) 是連結胸、腰、骶椎各棘突尖的縱行韌帶,有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的作用。

(5)棘間韌帶(interspinal ligament) 連接于各棘突之間,后接棘上韌帶或項韌帶。

(6)項韌帶(ligamentum nuchae)(圖2-37) 為在項中線、呈矢狀位的板狀韌帶,有限制頭部過度前屈的作用。

3.關節 主要有關節突關節、腰骶關節等。

(1)關節突關節(zygapophysial joints) 由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構成(圖2-35)。

(2)腰骶關節(lumbosacral joint) 由第5腰椎的下關節突與骶骨的上關節突構成。

(二)脊柱
img

圖2-37 項韌帶

1.脊柱的組成 脊柱(vertebral column)由24塊分離椎骨、1塊骶骨和1塊尾骨借椎間盤、韌帶和關節連結而成。

2.脊柱的整體觀 從前面觀察脊柱,椎體從上向下逐漸增大,到骶骨上部最為寬闊,因人體直立,脊柱下部負重較上部大。耳狀面以下的骶骨和尾骨,承重驟減,體積也迅速變小。

從后面觀察脊柱,棘突在背部正中線形成縱嵴,其兩側有縱行的背側溝,容納背部的深層肌。頸部棘突短,近水平位;胸部棘突向后下方傾斜,呈疊瓦狀;腰部棘突呈矢狀位,板狀。

從側面觀察脊柱,有4個生理彎曲,即:頸曲、胸曲、腰曲骶曲。頸曲和腰曲向前凸出,而胸曲和骶曲向后凸出。脊柱的彎曲使脊柱更具有彈性,可減輕震蕩,維持人體的重心,且擴大了胸腔和盆腔的容積,使之能容納眾多的臟器(圖2-38)。

3.脊柱的功能 有支持體重、保護脊髓和運動的功能。

img

圖2-38 脊柱

(三)胸廓

1.胸廓的組成 胸廓(thoracic cage)由12塊胸椎、1塊胸骨和12對肋通過椎間盤、韌帶和關節連結而成(圖2-39)。

img

圖2-39 胸廓

2.胸廓的連結 肋頭的關節面與相應胸椎的椎體肋凹構成肋頭關節;肋結節關節面與相應胸椎的橫突肋凹構成肋橫突關節。第1肋與胸骨柄直接連結;第2~7肋軟骨與胸骨相應的肋切跡構成胸肋關節;第8~10肋軟骨的前端不直接與胸骨相連,而是依次附著于上位肋軟骨形成肋弓;第11~12肋的前端游離于腹壁肌肉中。

3.胸廓的形態 成人胸廓近似圓錐形,其左右徑長,前后徑短,上部狹窄,下部寬闊。胸廓有上、下兩口:胸廓上口由第1胸椎、第1對肋及胸骨柄上緣所圍成,是食管、氣管、大血管和神經出入胸腔的通道;胸廓下口寬闊而不整齊,由第12胸椎、第12對肋、第11對肋、肋弓和劍突共同圍成,被膈封閉。相鄰各肋之間的空隙,稱肋間隙,均由肌肉和韌帶封閉。胸廓的內腔稱胸腔,容納心及其大血管、肺、氣管、食管和神經等。

4.胸廓的功能 保護和支持胸廓內的重要臟器;通過胸廓的運動,完成胸式呼吸運動。

三、上肢骨的連結

上肢骨的連結可分為上肢帶連結和自由上肢連結。

(一)上肢帶連結

上肢帶連結包括胸鎖關節和肩鎖關節。

1.胸鎖關節(sternoclavicular joints) 是上肢與軀干連結的唯一關節,由鎖骨內側端與胸骨柄的鎖切跡及第1肋軟骨的上緣共同構成(圖2-40)。

img

圖2-40 胸鎖關節

2.肩鎖關節(acromioclavicular joints) 是由肩胛骨肩峰的關節面與鎖骨外側端的關節面構成的微動關節(圖2-41)。

img

圖2-41 肩關節

(二)自由上肢連結

1.肩關節(shoulder joint)

組成:由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構成(圖2-41)。

特點: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盂周緣有纖維軟骨構成的盂唇加深;關節囊薄而松弛。

運動:肩關節為全身最靈活、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它可做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及環轉運動。

2.肘關節(elbow joint)

組成:由肱骨下端和橈、尺骨上端構成(圖2-42)。

特點:關節囊的前、后壁薄弱而松弛,兩側分別有橈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加強。

運動:肘關節可做屈、伸運動;橈、尺骨間關節還可做前臂旋前和旋后運動。

img

圖2-42 肘關節

3.橈腕關節(radiocarpal joint) 又稱腕關節(wrist joint)。

組成:由橈骨下端的腕關節面和尺骨頭下方的關節盤形成的關節窩,與手舟骨、月骨、三角骨的近側面組成的關節頭共同構成(圖2-43)。

特點:關節囊松弛,關節腔寬廣,囊外有韌帶加強。

運動:橈腕關節可做屈、伸、內收、外展和環轉運動。

img

圖2-43 橈腕關節和手關節(冠狀切面)

四、下肢骨的連結

下肢骨的連結可分為下肢帶連結和自由下肢連結。

(一)下肢帶連結

1.髖骨與骶、尾骨的連結 包括骶髂關節和韌帶(圖2-44)。

(1)骶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 由骶、髖兩骨的耳狀關節面構成。關節囊緊張,并有韌帶加強其穩固性,運動范圍極小,主要是支持體重和緩沖從下肢或骨盆傳來的沖擊和震動。

(2)骶結節韌帶(sacrotuberous ligament) 從骶、尾骨的外側緣連至坐骨結節,是寬闊而堅韌的韌帶。

(3)骶棘韌帶(sacrospinous ligament) 起于骶、尾骨的外側緣,集中地附著于坐骨棘。

上述兩條韌帶與坐骨大、小切跡分別圍成坐骨大孔坐骨小孔,兩孔內有神經、血管和肌肉通過。

2.髖骨間的連結 即恥骨聯合(pubic symphysis),由左、右兩側恥骨的恥骨聯合面,借纖維軟骨構成的恥骨間盤相連而成(圖2-45)。兩側恥骨相連形成骨性弓,稱恥骨弓

3.骨盆(pelvis) 由骶骨、尾骨及左右髖骨借關節和韌帶等連結而成(圖2-46)。其主要功能是支持體重、保護盆腔臟器,在女性還是胎兒娩出的產道。骨盆以骶骨岬至恥骨聯合上緣的兩側連線為界線,可分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由于女性骨盆要適應孕育胎兒和分娩的功能,所以男、女骨盆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骨盆外形窄而長,骨盆上口較小,近似桃形,骨盆腔的形態似漏斗,恥骨弓的角度為70°~75°。女性骨盆外形寬而短,骨盆上口較大,近似圓形,骨盆腔的形態呈圓桶狀,恥骨弓的角度為90°~100°。

img

圖2-44 骨盆的韌帶

img

圖2-45 恥骨聯合(冠狀切面)

img

圖2-46 骨盆

(二)自由下肢連結

1.髖關節(hip joint)

組成:由股骨頭與髖臼構成(圖2-47、圖2-48)。

特點:髖臼周緣有纖維軟骨構成的髖臼唇,加深了髖臼,可容納股骨頭的大部分;關節囊緊張而堅韌;關節囊內有股骨頭韌帶,連于髖臼與股骨頭之間,韌帶中含有滋養股骨頭的血管。

運動:髖關節能做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和環轉運動。因受髖臼的限制,髖關節的運動范圍較肩關節小,但穩固性強,以適應其支持、負重和行走的功能。

img

圖2-47 右髖關節

img

圖2-48 髖關節(冠狀切面)

2.膝關節(knee joint) 膝關節是人體內最大、最復雜的關節。

組成: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與髕骨共同構成(圖2-49)。

img

圖2-49 膝關節

特點:關節囊廣闊而松弛,各部厚薄不一。囊外有韌帶加強,前方為髕韌帶,兩側分別為脛側副韌帶腓側副韌帶。囊內有連接股骨和脛骨的前交叉韌帶后交叉韌帶。在股骨與脛骨之間有內側半月板外側半月板,半月板加深了關節窩,從而使關節更加穩固,并可緩沖跳躍和劇烈運動時的震蕩。在膝關節的周圍,有許多滑膜囊,囊內充滿滑液,可減少肌腱運動時與骨面的摩擦。

運動:膝關節能做屈、伸運動;在半屈膝狀態下,還可做輕微的旋內、旋外運動。

3.踝關節(ankle joint) 又稱距小腿關節

組成:由脛、腓骨下端和距骨構成(圖2-50~圖2-52)。

特點:關節囊前、后壁薄而松弛,內側有堅韌的內側韌帶加強,外側有3條獨立的韌帶。外側韌帶相對較薄弱,常因足內翻過度,造成韌帶損傷。

運動:踝關節可做背屈(伸,足尖向上)和跖屈(屈,足尖向下)運動。當跖屈時,可做輕微的內收、外展運動。

img

圖2-50 距小腿關節和跗骨間關節及其韌帶(內側面)

img

圖2-51 距小腿關節和跗骨間關節及其韌帶(外側面)

img

圖2-52 足關節(水平切面)

五、顱骨的連結

各顱骨之間,大多是借縫或軟骨相互連結,彼此結合得很牢固。舌骨借韌帶和肌肉與顱底相連,只有下頜骨與顳骨之間構成顳下頜關節(temporomandibular joint)。

第三節 肌學

一、總論

運動系統中的肌均為骨骼肌,是運動系統的動力部分。骨骼肌通常附著于骨,具有收縮迅速、有力、容易疲勞等特點,可隨人的意志舒縮,又稱隨意肌。骨骼肌在顯微鏡下觀察呈橫紋狀,屬橫紋肌(圖2-53、圖2-54)。

img

圖2-53 全身肌的配布(前面)

img

圖2-54 全身肌的配布(后面)

(一)肌的形態和構造

肌按形態分為長肌、短肌、闊肌和輪匝肌4種(圖2-55)。長肌多分布于四肢;短肌多分布于軀干的深層;闊肌扁而薄,多分布于胸、腹壁;輪匝肌多呈環形,位于孔、裂的周圍,收縮時使孔裂關閉。

img

圖2-55 肌的形態

每塊骨骼肌都由肌腹和肌腱兩部分構成。

1.肌腹(muscle belly) 主要由大量的肌纖維構成,色紅、柔軟而有收縮能力。

2.肌腱(tendon) 主要由腱纖維構成,色白、堅韌而無收縮能力,位于肌腹的兩端,能抵抗很大的牽引力。肌腹多以肌腱附著于骨。

(二)肌的起止和作用

肌兩端附著于骨,中間跨過一個或幾個關節。一般把靠近身體正中線或四肢近端的附著點稱為起點,另一端(多為遠端)的附著點稱為止點(圖2-56)。

img

圖2-56 肌的起止點

肌有兩種作用:一種是靜力作用,即肌具有一定的張力,使身體各部保持一定的姿勢,如站立、坐位等靜止姿態;另一種是動力作用,即肌具有一定的收縮力,使身體完成各種動作,如伸手取物、行走和跑跳等。

(三)肌的輔助裝置

肌的輔助裝置有筋膜、滑膜囊和腱鞘等,這些結構有保護和輔助肌活動的作用。

1.筋膜(fascia) 分為淺筋膜和深筋膜(圖2-57)。

img

圖2-57 右側小腿中部橫切面(示筋膜)

(1)淺筋膜(superficial fascia) 位于皮下,又稱皮下筋膜,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內含脂肪、淺靜脈、皮神經、淺淋巴結和淋巴管等。

(2)深筋膜(deep fascia) 位于淺筋膜深面,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又稱固有筋膜,遍布于全身且互相連續。深筋膜包被每塊肌,并深入到各肌層之間,形成各肌的筋膜鞘和筋膜間隙。

2.滑膜囊(synovial bursa) 為一密閉的結締組織扁囊,內有少量滑液。多位于肌腱與骨面之間,可減少兩者之間的摩擦。

3.腱鞘(tendinous sheath) 為套在長肌腱周圍的鞘管(圖2-58),多位于手、足摩擦較大的部位。腱鞘由外層的腱纖維鞘(纖維層)和內層的腱滑膜鞘(滑膜層)構成,起到約束肌腱、減少摩擦的作用。

img

圖2-58 腱鞘示意圖

二、軀干肌

軀干肌可分為背肌、胸肌、膈和腹肌等。

(一)背肌

背肌為位于軀干后面的肌群,可分為淺、深兩層。淺層主要有斜方肌、背闊肌,深層主要有豎脊肌(圖2-59)。

img

圖2-59 背肌(右側斜方肌、背闊肌已切除)

1.斜方肌(trapezius) 位于項部及背上部淺層,呈三角形,兩側合在一起呈斜方形。該肌起自枕外隆凸、項韌帶和全部胸椎棘突,止于鎖骨外側1/3、肩胛骨的肩峰和肩胛岡。作用:上部肌束收縮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收縮使肩胛骨下降,全肌收縮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攏。

2.背闊肌(latissimus dorsi) 位于背下部和胸側部,呈三角形。以腱膜起自下6個胸椎和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結節下方的骨嵴。作用:使肩關節內收、旋內和后伸;當上肢上舉并固定時,可上提軀干。

3.豎脊肌(erector spinae) 又稱骶棘肌,為背肌中最長、最大的肌,縱列于軀干的背面、脊柱兩側的溝內。起自骶骨背面及髂嵴的后部,向上分出許多肌齒,沿途止于椎骨、肋骨和顳骨乳突。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頭,對維持人體直立姿勢有重要作用。

(二)胸肌

胸肌主要有胸大肌、肋間外肌和肋間內肌等(圖2-60、圖2-61)。

1.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 位于胸廓前壁的上部,呈扇形。起自鎖骨的內側半、胸骨和第1~6肋軟骨等處,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結節下方的骨嵴。作用:使肱骨內收和旋內;當上肢上舉固定時,可上提軀干。

2.肋間外肌(intercostales externi) 位于各肋間隙的淺層,能提肋,助吸氣。

3.肋間內肌(intercostales interni) 位于肋間外肌的深面,肌束方向與肋間外肌相反,能降肋,助呼氣。

img

圖2-60 胸肌

img

圖2-61 肋間肌

(三)膈

(diaphragm)位于胸、腹腔之間,封閉胸廓下口,為向上膨隆呈穹隆狀的扁薄闊肌。其周圍部為肌性部,起自胸廓下口內面及腰椎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于腱性部,稱中心腱(圖2-62)。

img

圖2-62 膈和腹后壁肌

膈上有3個孔裂:①主動脈裂孔,有主動脈及胸導管通過。②食管裂孔,有食管和左、右迷走神經通過。③腔靜脈孔,有下腔靜脈通過。

膈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膈的穹隆下降,胸腔容積擴大,引起吸氣;舒張時,膈的穹隆上升,胸腔容積減小,引起呼氣。膈與腹肌同時收縮,則能增加腹壓,可協助排便、嘔吐、咳嗽及分娩等活動。

(四)腹肌

腹肌位于胸廓下口與骨盆上緣之間,構成腹壁。主要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圖2-62、圖2-63)。

1.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 位于腹前壁正中線兩旁,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止于胸骨劍突及第5~7肋軟骨的前面。

2.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 位于腹前外側壁淺層,起自下8肋外面,一部分止于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層的構成,腱膜的下緣卷曲增厚連于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

3.腹內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 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溝韌帶外側半,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該腱膜參與腹直肌鞘前、后層的構成。

4.腹橫肌(transversus abdominis) 位于腹內斜肌深面,起自下6肋內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溝韌帶外側部,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后層。

腹肌的主要作用:保護和支持腹腔臟器,增加腹壓,以協助呼氣、排便、分娩等活動。該肌群還可使脊柱做前屈、側屈及旋轉等運動。

img

圖2-63 腹前壁肌

三、上肢肌

上肢肌按部位分為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一)肩肌

肩肌配布于肩關節周圍,均起自上肢帶骨,跨越肩關節,止于肱骨上端,有穩定和運動肩關節的作用(圖2-64)。最重要者為三角肌。

img

圖2-64 肩肌(后面)

(二)臂肌

臂肌位于肱骨周圍,分為前群和后群。前群為屈肌,后群為伸肌(圖2-65、圖2-66、圖2-67)。

img

圖2-65 上肢淺層肌(前面)

三角肌(deltoid)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起自鎖骨的外側段、肩峰和肩胛岡,止于肱骨體上的三角肌粗隆。肱骨上端由于三角肌的覆蓋,使肩關節呈圓隆狀。主要作用:使肩關節外展。其前部肌束收縮可使肩關節前屈并略旋內;后部肌束收縮可使肩關節后伸并略旋外。

img

圖2-66 上肢淺層肌(后面)

1.前群 位于肱骨前方,主要為肱二頭肌。

肱二頭肌(biceps brachii) 起端有長、短兩頭,長頭以長腱起自肩胛骨關節盂的上方,短頭起自肩胛骨喙突,兩頭在臂中部會合,向下經肘關節前方,止于橈骨粗隆。主要作用:屈肘關節。

2.后群 位于肱骨后方,為肱三頭肌。

肱三頭肌(triceps brachii) 起端有3個頭,長頭起自肩胛骨關節盂的下方,外側頭起自肱骨后面橈神經溝的外上方,內側頭起自橈神經溝的內下方,三頭合為一個肌腹,以扁腱止于尺骨鷹嘴。主要作用:伸肘關節。

img

圖2-67 喙肱肌和肱肌

(三)前臂肌

前臂肌位于尺、橈骨周圍,分為前、后兩群。

1.前群(圖2-65、圖2-68) 位于前臂的前面,為屈肌群,主要作用是屈腕、屈指和使前臂旋前。

2.后群(圖2-66、圖2-69) 位于前臂的后面,為伸肌群,主要作用是伸腕、伸指和使前臂旋后。

img

圖2-68 前臂前群深層肌

img

圖2-69 前臂后群深層肌

(四)手肌

手肌位于手掌面,分為外側群、中間群和內側群(圖2-70)。手肌與前臂的部分肌相互配合,共同控制手指的運動。

img

圖2-70 手肌(前面)

四、下肢肌

下肢肌按部位分為髖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下肢肌比上肢肌粗壯強大,這與維持人體直立姿勢、支持體重和行走有關。

(一)髖肌

髖肌主要起自骨盆的內面或外面,跨過髖關節,止于股骨,能運動髖關節。按其所在部位分為前、后兩群。

1.前群 主要為髂腰肌(iliopsoas)。髂腰肌由腰大肌(psoas major)和髂肌(iliacus)組成。腰大肌起自腰椎體側面和橫突,髂肌起自髂窩,兩肌向下互相會合,經腹股溝韌帶深面和髖關節的前內側,止于股骨小轉子(圖2-71)。主要作用:使髖關節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時,可使軀干和骨盆前屈。

2.后群 主要有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圖2-72、圖2-73)。

(1)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位于臀部皮下,起自髂骨外面和骶、尾骨的后面,肌束斜向下外,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和髂脛束。臀大肌肌束肥厚,其外上部深面無重要血管和神經,故為肌肉注射的常用部位。主要作用:伸髖關節,使髖關節旋外。下肢固定時,能伸直軀干,防止軀干前傾,是維持人體直立的重要肌肉。

(2)臀中肌(gluteus medius)和臀小肌(gluteus minimus) 臀中肌掩蓋臀小肌。兩肌均起自髂骨外面,向下止于股骨大轉子。主要作用:可外展髖關節。

img

圖2-71 髖肌和大腿肌前群

img

圖2-72 髖肌和大腿肌后群(淺層)

(二)大腿肌

大腿肌位于股骨周圍,可分為前群、后群和內側群。

1.前群 位于大腿前面,主要有縫匠肌和股四頭肌(圖2-71)。

(1)縫匠肌(sartorius) 是全身中最長的肌,呈扁帶狀。起自髂前上棘,經大腿前面,轉向內下側,止于脛骨上端的內側面。主要作用:屈髖關節和膝關節,并使小腿旋內。

(2)股四頭肌(quadriceps femoris) 是全身中體積最大的肌。起端有4個頭,分別稱為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和股中間肌。股直肌位于大腿前面,起自髂前下棘;股內、外側肌分別位于股直肌的內、外側,起自股骨粗線的內、外側唇;股中間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起自股骨體前面。4個頭向下形成一肌腱,包繞髕骨的前面和兩側緣,并向下延續為髕韌帶,止于脛骨粗隆。主要作用:伸膝關節,股直肌還可屈髖關節。

2.內側群 有5塊肌,合稱內收肌群。包括恥骨肌、長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大收肌(圖2-71、圖2-74)。上述肌均起自閉孔周圍骨面和坐骨結節的前面,除股薄肌止于脛骨上端的內側面外,其他各肌都止于股骨粗線。主要作用:使大腿內收。

3.后群 位于大腿后面,有股二頭肌(biceps femoris)、半腱肌(semitendinosus)和半膜肌(semimembranosus)(圖2-72、圖2-73)。主要作用:3塊肌均可屈膝關節、伸髖關節。股二頭肌還可使小腿旋外,半腱肌和半膜肌還可使小腿旋內。

img

圖2-73 髖肌和大腿肌后群(深層)

img

圖2-74 大腿肌內側群(深層)

(三)小腿肌

小腿肌分為前群、外側群和后群。

1.前群 位于小腿骨前方,包括脛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img長伸肌(extensor hallucis longus)和趾長伸肌(extensor digitorum longus)。上述肌腱經踝關節前方,止于足骨(圖2-75)。主要作用:伸足趾,使足背屈和內翻。

2.外側群 有腓骨長肌(peroneus longus)和腓骨短肌(peroneus brevis),位于腓骨的外側(圖2-75)。兩肌腱向下經外踝后方,止于足骨。主要作用:使足外翻。

3.后群 位于小腿后方,為屈肌群,可分為淺、深兩層(圖2-76)。

(1)淺層 小腿三頭肌(triceps surae),由腓腸肌和比目魚肌構成。腓腸肌(gastrocnemius)有內、外側兩個頭,分別起自股骨下端后面的兩側。比目魚肌(soleus)位于腓腸肌的深面,起自脛、腓骨上端的后面。兩肌向下合成粗大的跟腱(tendo calcaneus),止于跟骨。主要作用:屈膝關節和使足跖屈。

(2)深層 主要有3塊肌,為趾長屈肌(flexor digitorum longus)、脛骨后肌(tibialis posterior)和img長屈肌(flexor hallucis longus)。起于脛骨、腓骨和小腿骨間膜的后面,肌腱經內踝后方至足底,止于足骨。主要作用:使足跖屈和內翻。

img

圖2-75 小腿肌前群和外側群

img

圖2-76 小腿肌后群

(四)足肌

足肌可分足背肌和足底肌(圖2-77、圖2-78)。足背肌較弱小,為伸img趾和伸第2~4趾的小肌。足底肌數量較多,它的配布情況和作用與手掌肌近似。

img

圖2-77 足底肌(淺、中層)

img

圖2-78 足底肌(深層)

五、頭頸肌

頭頸肌包括頭肌和頸肌。

(一)頭肌

頭肌可分為面肌和咀嚼肌兩部分(圖2-79、圖2-80)。

1.面肌(facial muscles) 又稱表情肌,起自顱骨,止于面部皮膚,主要在口裂、眼裂和鼻孔的周圍,分為環形肌和輻射狀肌兩種,可閉合或開大上述孔裂,同時牽動面部皮膚顯出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如眼輪匝肌、口輪匝肌等。

2.咀嚼肌(masticatory muscles) 這些肌的作用均與咀嚼動作有關,即運動顳下頜關節,故都止于下頜骨。主要包括咬肌、顳肌等。

img

圖2-79 頭肌(前面)

img

圖2-80 頭肌(側面)

(二)頸肌

頸肌主要有胸鎖乳突肌(圖2-81)。

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斜列于頸部兩側,為頸部一對強有力的肌肉,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鎖骨的內側端,肌束斜向后上方,止于顳骨的乳突。作用:兩側同時收縮,使頭向后仰;單側收縮,使頭屈向同側,面轉向對側。

img

圖2-81 頸肌(側面)

思考題

1.試述骨的構造。

2.試述脊柱、胸廓、骨盆的組成及其形態。

3.簡述關節的主要結構。

4.試述肩關節的組成、結構特點及運動方式。

5.主要的呼吸肌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6.膝關節可做什么運動?有哪些主要的肌參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边| 泸水县| 济阳县| 都兰县| 彝良县| 安仁县| 井研县| 漳州市| 屯留县| 禹州市| 乌海市| 靖安县| 凉山| 青川县| 三河市| 曲阜市| 新津县| 乃东县| 乌鲁木齐市| 山东省| 额敏县| 尖扎县| 富顺县| 肇州县| 泰来县| 文登市| 正蓝旗| 汉阴县| 诸城市| 富平县| 汉寿县| 平泉县| 临海市| 峨眉山市| 上犹县| 临泉县| 清远市| 贵港市| 株洲市| 桐梓县| 宁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