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著不慎”意指在關鍵時刻的一步失誤,可能會導致整個局面的不利或失敗。
在古代的楚漢爭霸時期,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爭奪天下。項羽英勇善戰,屢戰屢勝,而劉邦則以智取勝,善于用人。在決定性的垓下之戰前,項羽的勢力一度占據上風。
在這場戰役中,項羽的謀士范增建議他采取分兵策略,以迷惑敵人,同時切斷劉邦的糧道。項羽雖然勇猛,但在戰略上卻不夠謹慎,他沒有完全聽從范增的建議,而是過于自信,決定集中兵力正面攻擊劉邦。
戰斗開始后,劉邦的軍隊雖然在正面戰場上節節敗退,但他們的一支奇兵卻成功地切斷了項羽的糧道。由于項羽“一著不慎”,沒有防備這一手,他的大軍很快就陷入了糧草不繼的困境。
隨著時間的推移,項羽的軍隊士氣低落,士兵饑餓疲憊,戰斗力大減。而劉邦則趁機發動全面反攻,最終在垓下之戰中大敗項羽。項羽在烏江自刎,結束了他的英雄生涯。
后人評價這場戰役時,常說項羽“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他的一次戰略失誤,導致了整個戰局的逆轉,最終失去了天下。
“一著不慎”即在關鍵時刻的一個錯誤決策或行動,可能會導致整個局面的不利或失敗。項羽的故事提醒我們,在任何競爭或挑戰中,都必須謹慎行事,避免因一時的疏忽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