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周禎祥 吳慶光主編
- 5460字
- 2024-06-21 20:25:12
第二節 中藥的起源與發展沿革
中藥是中醫用以防治疾病、養生保健的主要物質,是中醫學理、法、方、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類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藥源于人類長期的生活、生產和不斷與疾病作斗爭的實踐活動。原始時期,我們的祖先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由于饑不擇食,不可避免地會因食用一些“食物”而發生嘔吐、泄瀉等中毒反應,甚至死亡。也會因食用一些“食物”致原有嘔吐、泄瀉的病癥等以減輕或消除。經過反復的口嘗身受和實際體驗,長期的探索和積淀,逐步萌發了“藥物”的概念。《黃帝內經太素》說:“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充分反映了“藥食同源”的思想,說明了藥物的發現與人類尋求食源密切相關。《淮南子·修務訓》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其中“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現藥物、認識藥物等實踐活動的真實寫照。
上古時期,由于沒有文字記載,主要依靠口耳相傳來傳播藥物知識。進入奴隸社會,隨著文字的使用,藥物知識也由口耳相傳發展為書面記錄。在早期的文獻中,已有許多涉及藥物方面的資料。如《周禮·天官》載有“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詩經》收錄動植物300余種,其中不少是藥物,僅植物藥就達50余種。《山海經》收載藥物120余種。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醫帛書《五十二病方》收載藥物240余種。《尚書·說命》有“藥不暝眩,厥疾弗瘳”的記載。在這些典籍中,不僅出現了藥的概念,而且還記載了我國早期與藥有關的醫療活動及相當豐富的藥物知識,為后世本草著作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本草”一詞始見于《漢書》,這是本草史上劃時代的一件大事,是中藥學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標志。源遠流長的本草歷程,體現了傳承與創新的發展脈絡,成就了各個歷史時期的輝煌成就。自漢代到清末,歷代主要本草的遞嬗關系大致為:《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開寶本草》→《嘉祐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新中國成立以后,中藥事業得到了空前的迅猛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豐碩成果。其中代表性本草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和《中華本草》等。
一、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神農本草經》
【作者】不詳。托名于神農。
【成書年代】東漢末年(約2世紀)。
【主要內容】全書分為序錄(總論)與藥物(各論)兩大部分。其中,總論部分13條,簡要論述了四氣、五味、有毒無毒、配伍法度、劑型選擇、用藥原則等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各論部分載藥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按有毒無毒和補虛祛邪的功用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20種,中品120種,下品125種)。每藥之下重點介紹了藥物的性味、功效和主治,其中大多為后世本草所收錄,迄今仍為臨床所常用。
【學術成就】
1.《神農本草經》是漢以前藥學知識的第一次大總結,代表了秦漢兩代的藥學成就,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學專著,被奉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
2.所載藥性理論和藥物功用,奠定了中藥學的基礎,對中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3.首創藥物按三品分類法,成為后世藥物按功效分類的先驅。
【備注】《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原著已佚,其內容輾轉保留在歷代本草著作中。現存《本經》多種版本均系南宋至明清以來的學者根據《太平御覽》《證類本草》《本草綱目》諸書所引《神農本草經》原文輯復而成,稱之為復輯本,其中著名的有孫星衍、孫馮翼合輯本、顧觀光輯本和日本森立之輯本等。在參考、引用有關輯本文獻時,必須注明某一種輯本,不能直呼《神農本草經》或《本經》。因為各種輯本與《本經》原著是有區別的,各種輯本之間亦是有差異的,不可混淆。
二、現存最早的綜合性本草——《本草經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書年代】梁代(約500)。
【主要內容】該書以《本經》為基礎,又從《名醫別錄》中選取365種藥物,加上陶氏自注而成。全書7卷,共載藥730種。“序錄”部分回顧了本草發展的概況,收載《本經》序文13條并逐一加以注釋和發揮。補充了大量采收、鑒別、炮制、制劑及合理取量方面的理論和操作原則,還增列了合藥分劑料理治則、諸病通用藥、解百藥毒、服食忌例、凡藥不宜入湯酒例、諸藥畏惡七情例等內容。“藥物部分”共載藥730種。為了保持原始珍貴資料,便于后人識別和掌握,陶氏采用了“朱書本經,墨書別錄”,小字加注的編寫體例。對于藥性,又以“朱點為熱,墨點為冷,無點者是平”,力求化繁為簡。在藥物分類上,既傳承了《神農本草經》的三品分類法,又有所創新,首次將藥物按自然屬性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類。
【學術成就】
1.對魏晉以來三百余年間的藥學成就進行了全面總結,初步構建了綜合性本草的編寫模式。
2.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法。一直為后世本草所沿用。
3.以病為綱,分列了80多種疾病的通用藥物,開創了以病類藥之先河,豐富了臨床用藥的內容。
【備注】原書現僅存敦煌石窟藏本的序錄殘卷,其主要內容仍在《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中窺測。近有尚志鈞重輯本。
三、最早的國家藥典——《新修本草》
【作者】蘇敬等23人。
【成書年代】唐代(659)。
【主要內容】全書54卷,由本草、藥圖和圖經三部分組成。本草部分是在《本草經集注》的基礎上進行修訂、補充而成的。收載藥物844種,其中新增藥物114種,分玉石、草、木、禽獸、蟲魚、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九類。在編寫體例上基本保持了《本草經集注》的風格,在編寫內容上更注重科學嚴謹,做到“《本經》雖闕,有驗必書;《別錄》雖存,無稽必正”。藥圖是在“普頒天下,營求藥物”,進行全國大規模藥物普查的基礎上,根據實物標本繪制而成的圖譜;圖經是對藥圖的文字說明。
【學術成就】
1.《新修本草》是由政府組織,集體編撰,內容豐富,結構嚴謹,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科學價值的本草著作,反映了唐代本草學的輝煌成就。
2.《新修本草》是我國藥學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先于國外《紐倫堡藥典》近9個世紀,對世界藥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3.該書圖文并茂,開創了藥學著作編撰的先例。
4.該書頒布后不久,很快流傳海內外,成為當時我國和日本等國醫生的必修課本。
【備注】《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該書原著已不全。其中,藥圖和圖經在北宋已無存,正文部分現僅存殘卷的影刻、影印本,其內容保存于《嘉祐本草》《本草圖經》等后世本草及方書中,近年有尚志鈞重輯本問世。
四、完整流傳的綜合性本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書年代】宋代(1082)。
【主要內容】該書以《嘉祐本草》《本草圖經》為基礎,匯集經、史、子、集、方書等資料編纂而成。大凡藥物各方面的知識,諸如藥名、異名、產地、性狀、形態、鑒別、炮制、性味、功效、主治、七情畏惡相反等,無不囊括其中。全書31卷,載藥1746種,附有圖譜933幅,附方3000余首,圖文并茂,方藥兼收。該書引用前代醫藥資料都原文轉錄,對文獻出處都注明來源。
【學術成就】
1.該書廣泛引證歷代文獻,對長期以來的手抄本草資料進行了歷史上最后一次大規模的搜集和整理,集宋以前本草學之大成。
2.該書文獻價值極高,是完整流傳的最早的綜合性的本草著作,為后世保存了大量藥學史料,在本草發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李時珍對此予以極高評價:“使諸家本草及各藥單方,垂之千古,不致淪沒者,皆其功也。”
3.該書是研究古本草的重要文獻來源和參考資料。故凡宋以前本草文獻資料(因大多已失傳),可在該書中查閱并直接引用,無需再用“《證類本草》云”或“唐慎微說”之類的表述。
【備注】《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原書已不存。在流傳過程中,幾經增補修訂而衍生出多種版本。盡管書名及內容各不完全相同,但《證類本草》的主要內容則得以保存和流傳(見圖1-1)。

圖1-1 宋以前本草傳承脈絡
(注:粗線條示直接傳承,細線條示增附內容)
圖1-1所示,宋大觀二年(1108),由杭州仁和縣蔚艾晟首次對《證類本草》校勘,增加陳承《重廣補注神農本草并圖經》中“別說”44條及林希序,并增附一些方子,冠以大觀年號,更名為《大觀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大觀本草》,這是《證類本草》的第一個刻本,原書已佚。今有尚志鈞先生點校的《大觀本草》(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刊行。
政和六年(1116),曹孝忠以《大觀本草》為底本,校刊為《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新修政和本草》)。元初(1249),張存惠在曹孝忠刊本的基礎上,增附寇宗奭《本草衍義》,校刊為《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重修政和本草》)。前者久佚,僅存后者,簡稱《政和本草》。《政和本草》是《證類本草》現存最好的刊本,人民衛生出版社于1957年影印出版,現代所稱《證類本草》即此。
五、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本草——《本草綱目》
【作者】李時珍。
【成書年代】明代(1578)。
【主要內容】李時珍在《證類本草》的基礎上,參考了800余種文獻,又進行了廣泛的實地考察、采訪和親自實踐,歷時二十七載(1552-1578),三易其稿,完成了近200萬字的科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52卷,載藥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改繪藥圖1300余幅,附方11096首。本書將藥物按照自然屬性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60類。每藥標正名為綱,綱下分列釋名、集解、正誤、修制、氣味、主治、發明、附方諸項,逐一介紹,以綱系目,條理清晰。尤其是發明項下,主要是介紹李時珍對藥物觀察、研究和實際應用的新發現、新經驗,極大地豐富了本草學的內容。
【學術成就】
1.該書集16世紀以前本草學之大成。其內容廣博,涉及醫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諸多領域,其影響遠遠超出了本草學范圍。故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稱之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2.該書自1596年在南京首刊出版后,很快風行全國,17世紀即流傳到國外,先后被全譯或節譯成英、法、德、俄、韓等多種語言文字,在全世界廣泛流傳,成為不朽的科學巨著,是我國科技史上極其輝煌的碩果,在世界科技史永放光輝。英國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毫無疑問,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李時珍那部在本草書中登峰造極的著作《本草綱目》。李時珍作為科學家,達到了同伽利略、維薩里科學活動隔絕的任何人所不能達到的最高水平。”
3.完備了藥物按自然屬性分類法,是中古時代最完備的分類系統,它比植物分類學創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統》一書要早170多年。
4.2011年,《本草綱目》作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產,與《黃帝內經》同時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標志著國際社會對我國中醫藥文化價值的廣泛認同,對推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備注】1956年,郭沫若為李時珍墓題詞:“醫中之圣,集中國藥學之大成,本草綱目乃一八九二種藥物說明,廣羅博采,曾費三十年殫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偉哉夫子,將隨民族生命永存。”
六、清代最有貢獻的本草——《本草綱目拾遺》
【作者】趙學敏。
【成書年代】清代(1765)。
【主要內容】該書專為補遺、正誤《本草綱目》而作。凡《本草綱目》疏漏未載,或備而不詳者加以補充訂正,錯誤之處給予更正。尤其重視草藥、地方藥、民族藥和外來藥物的記載。全書10卷,載藥921種,其中新增藥物716種。
【學術成就】該書豐富了《本草綱目》的內容,堪稱《本草綱目》的續編,對研究明以后本草學的新成就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七、國家藥品質量的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
【作者】國家藥典委員會。
【成書年代】2020年由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
【主要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020年版)收載中藥2711種,其中新增117種,修訂452種。
【學術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秉承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和規范性的編制原則,建立最嚴格的標準,在提升藥品質量、保障用藥安全、服務藥品監管、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等方面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備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簡稱《中國藥典》,英文名稱為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英文簡稱為China Pharmacopoeia,英文縮寫為Ch.P.。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藥典》先后頒布了十一版,2020年版為第十一版,即現行版《中國藥典》。
八、20世紀的本草巨著——《中華本草》
【作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成書年代】1999年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陸續出版。
【主要內容】《中華本草》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持,南京中醫藥大學總編審,全國60多所高等醫藥院校和科研院所500多名專家協作編纂,歷時10年完成。全書34卷,其中前30卷(10個分冊)為中藥,載藥8980種;后4卷為民族藥(藏藥、蒙藥、維藥、傣藥各1卷),共載藥1762種。
【學術成就】
1.《中華本草》收載的藥物品種空前,內容豐富翔實,項目設置全面。舊識新知,兼貫博通,充分揭示了本草學發展的軌跡,客觀體現了中藥學術的完整體系。
2.《中華本草》全面總結了中華民族兩千年來的藥學成就,涵蓋了當今中藥學的幾乎全部內容,諸如中藥品種、栽培、藥材、化學、藥理、炮制、制劑、藥性理論、臨床應用等中醫藥學科的各個方面。是一部集中我國中醫藥界集體智慧,多學科協作完成的綜合性中藥學巨著。
3.《中華本草》是我國迄今為止篇幅最大、收載藥物品種最多、檢索功能最全的劃時代藥物學巨著,是一部代表國家水平的傳世之作,是《本草綱目》以來中醫藥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被譽為“新的《本草綱目》”。
附:《中華本草精選本》
《中華本草精選本》是在《中華本草》全書的基礎上選取其中重要內容而形成的專輯。全書分為上、下冊,載藥535種。1998年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該書以臨床常用中藥為主,且源流并重,收羅宏富,在深度和廣度上超過了以往的本草文獻,是從事中醫藥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者必備的重要工具書或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