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哮病

哮病系臟氣虛弱,宿痰伏肺,復因外邪侵襲、飲食不節、情志過激、勞倦過度等觸動,以致氣滯痰阻,氣道攣急、狹窄而發病,以發作性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喘息不得平臥為主要表現的頑固發作性肺系疾病。相當于西醫的支氣管哮喘。

【病因病機】

1.臟氣虛弱 稟賦薄弱,易受邪侵,如嬰幼兒患哮病者多因于此,其臟氣虛弱,多以腎虛為主。此外,病后體弱,傷于肺脾腎,致痰飲留伏,成為宿根。

2.外邪侵襲 肺開竅于鼻,外合皮毛,與外界氣候有密切的關系。哮病屬于肺系疾患,故在氣候突變,由熱轉寒之時,深秋寒冬季節,發病率較高。外感風寒、風熱或暑濕等邪氣,未能及時表散,邪蘊于肺,氣不布津,聚液成痰。嗅吸花粉、煙塵、異味氣體等,致使肺氣宣肅失常,津聚痰生。

3.飲食不當 過食生冷,傷及脾陽,津液凝聚,寒飲內生;嗜食酸咸肥甘厚味,痰熱內蘊;進食海膻魚蟹蝦等,引動宿痰而發病。

4.情志、勞倦所傷 情志抑郁,驚恐惱怒,或月經期前,或劇烈運動后,勞累乏力,皆可致氣機失調,肺失宣肅而發病。

總之,宿痰在臟腑功能失調的基礎上,復加外感六淫、飲食不節、情志過激、勞倦過度等因素觸發,以致痰氣交阻,壅塞氣道,肺失宣肅,喘促痰鳴,發為哮病。

【診斷要點】

1.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或口唇指甲發紺。

2.呈反復發作性。常因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過度等因誘發。發作前多有鼻癢、噴嚏、咳嗽、胸悶等先兆。

3.有過敏史和家族史。

4.兩肺可聞及哮鳴音,或伴有濕啰音。

5.血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見嗜酸細胞,胸部X線檢查一般無特殊改變,久病可見肺氣腫征。

【鑒別診斷】

1.辨虛實 本病屬邪實正虛,發作期以邪實為主,緩解期以正虛為主,并可從病程新久及全身癥狀辨別虛實。實證多為新病,喘哮氣粗聲高,呼吸深長,呼出為快,脈象有力,體質不虛。虛證多為久病,喘哮氣怯聲低,呼吸短促難續,吸氣不利,脈沉細或細數,體質虛弱。

2.辨寒熱 在分清虛實的基礎上,實證需辨寒痰、熱痰以及有無表證的不同。寒痰證內外皆寒,謂之冷哮。除有實證的表現外,多伴胸膈滿悶,咯痰稀白,面色晦滯,或有惡寒、發熱、身痛等表證,苔白滑,脈浮緊。熱痰證痰火壅盛,謂之熱哮。除有實證的表現外,常伴有胸膈煩悶,嗆咳陣作,痰黃黏稠,面紅,或伴發熱、心煩、口渴,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3.辨臟腑 虛證有肺虛、脾虛、腎虛之異。肺氣虛者,證見自汗畏風,少氣乏力;脾氣虛者,證見食少便溏,痰多;腎氣虛者,證見腰酸耳鳴,動則喘乏。此外,還應審其陰陽氣血之偏虛,詳加辨別,分清主次。

【辨證論治】

一、發作期

病期診斷中屬急性發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續期患者。

1.風痰閉阻證(風哮)

證候:時發時止,發時喉中哮鳴有聲,反復發作,止時又如常人,發病前多有鼻癢、咽癢、噴嚏、咳嗽等癥,舌淡苔白,脈浮緊。

治法:祛風化痰,降氣平喘。

方藥:升降散加減。炙麻黃、地龍、蟬蛻、紫蘇子、白果、甘草、防風。

2.風寒閉肺證(寒哮)

證候:喉中哮鳴如水雞聲,呼吸急促,喘憋氣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熱飲,惡寒,天冷或受寒易發。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藥:射干麻黃湯加減,射干、麻黃、細辛、半夏、杏仁、生姜、紫菀、款冬花、甘草。

3.風熱閉肺證(熱哮)

證候:喉中痰鳴如吼,咯痰黃稠,胸悶,氣喘息粗,甚則鼻翼扇動,煩躁不安,發熱口渴,或咳吐膿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方藥:定喘湯加減。麻黃、黃芩、桑白皮、蘇子、半夏、銀杏、杏仁、款冬花、甘草。

4.肺氣虛證(虛哮)

證候:喉中哮鳴如鼾,聲低,氣短息促,動則喘甚,發作頻繁,甚至持續喘哮,咳痰無力,舌質淡或偏紅,或紫暗,脈沉細或細數。

治法:補肺納腎,降氣化痰。

方藥:補肺湯加減。五味子、黨參、茯苓、山茱萸、淫羊藿、黃芪、生地。

二、緩解期

病期診斷中屬緩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續期患者。

1.肺脾氣虛證

證候:氣短聲低,喉中時有輕度哮鳴,痰多質稀,色白,自汗,怕風,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補肺益氣。

方藥:玉屏風散和六君子湯加減。黃芪、白術、防風、黨參、茯苓、甘草、陳皮、半夏。

2.肺腎氣虛證

證候:氣短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咳痰質黏起沫,腦轉耳鳴,腰膝酸軟,心慌,不耐勞累,或五心煩熱,顴紅,口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苔淡白,質胖,脈沉細。

治法:補益肺腎,納氣平喘。

方藥:參蛤散合金匱腎氣丸或六味地黃丸。人參、蛤蚧、淫羊藿、茯苓、葶藶子、白術、山藥、山萸肉、枸杞子、甘草、熟地黃、川貝等。

【臨證備要】

1.哮病發作期以實證為主,緩解期以虛證為主。實證如反復發作或失治誤治,可漸次向虛證或虛中夾實證轉化;虛證如感外邪或有其他誘因,亦可轉為實證或虛實夾雜之證。

2.冷哮日久,或治療中長期過用溫燥,在里之寒痰、濕痰亦有化燥化火的可能,而為寒熱夾雜或外寒里熱之證;熱哮日久,或屢用涼下,損傷中陽,也可能轉為冷哮。

3.無論冷哮、熱哮,由于病邪久留不去,哮喘屢愈屢發,都會使人體正氣日耗,由實證向虛證方向轉化,成為正虛邪戀或正虛邪實之證。在病程中,因痰濁伏于內,痰阻氣壅,血行不暢,可轉為痰瘀互結之證,日久病及于心,正氣衰微。

【中醫特色療法】

一、針刺

1.體針

取穴:肺俞、定喘、大椎;風寒者配風門,風熱者配大椎、曲池,肝郁者配太沖,痰盛者配豐隆,喘甚者配定喘;虛證選用肺俞、腎俞、膏肓、太淵。肺氣虛配氣海,腎氣虛配太溪,盜汗配陰郄,喘甚配定喘、天突。

操作:根據患者病情施以補瀉手法,或選用針刺手法針療儀刺激30分鐘,每日1~2次,5日為1個療程。

2.耳針 發作期取定喘、下屏尖、肺、神門、皮質下,每次取2~3穴,毫針刺,捻轉法中、強刺激,每日1次;未發時可耳穴埋豆于脾、腎、內分泌等穴,每日或隔日1次。

3.埋線療法

主穴:定喘、肺俞。

隨證選配:①風寒者加風池,風熱加合谷。②痰濁阻肺者加豐隆。③脾氣虛者加脾俞。④腎不納氣者加腎俞、關元。⑤易感冒者加足三里。⑥心律不齊者加心俞。

操作方法:將00號羊腸線2cm裝入9號一次性埋線針中,按基本操作方法埋入選定穴位中,或選定穴位后,常規消毒,局麻,用埋線鉤針或三角縫針穿入羊腸線,快速刺入皮膚,埋于所需深度(皮下組織與肌肉之間),線頭不可暴露于皮膚外,針孔涂以碘酒,覆消毒紗布,膠布固定。也可在上述部位埋入少量兔腦垂體代替羊腸線。每次選5~6個穴位,半個月埋線1次,1個月為1個療程。

注意事項:需注意過敏反應。

二、灸法

1.隔姜灸、隔附子餅灸 選定喘、肺俞、大椎、風門、膻中等穴。每穴5~7壯,或以局部紅暈、覺溫溫烘熱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灸后避風寒。

2.三伏天灸

選穴

第一組:肺俞(雙)、胃俞(雙)、志室(雙)。

第二組:脾俞(雙)、風門(雙)、膏肓(雙)。

第三組:腎俞(雙)、定喘(雙)、心俞(雙)。

操作方法:先將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細辛40%、甘遂10%、延胡索10%)共研細末(80目);新鮮老生姜去皮后,石磨磨碎,再用紗布包裹過濾絞汁,用密閉容器保存在4~8℃低溫下,用時倒出(姜汁低溫保存下不超過48小時,常溫中暴露在空氣中的姜汁有效使用時間為不超過2小時)。把藥末、姜汁按照1∶1比例(重量/體積比,如10g藥末用10mL姜汁)調和,并制成1cm3大小的藥餅,藥餅質地干濕適中,并準備5cm2大小膠布以待將藥餅固定于穴位上。另外,也可把藥物研成粉,制成膏劑備用。

(1)敷貼:每塊藥餅用5cm2直徑的圓形或方型膠布貼于相應的穴位上,一般每次以6~8個穴位為宜。

(2)貼藥:患者采用適當的體位,暴露背部或腹部,要求皮膚干燥不濕潤。背部穴位一般取雙側,將藥物貼于穴位上,每次1組穴位,通常2~3組穴位交替使用。

(3)貼藥時間:成人一般以30~60分鐘為宜。小孩時間酌減,以皮膚感覺和耐受程度為觀察指標,避免灼傷皮膚。

(4)療程:三伏天每次灸10日,共3~5次(即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或者在此基礎上增加伏前加強、伏后加強),一般3年為1個療程。

3.麥粒灸

主穴

發作期:肺俞、膻中、大椎、天突、定喘。

緩解期:肺俞、膻中、大椎、脾俞、腎俞。

伏灸穴:①肺俞、大椎、風門、定喘;②脾俞、心俞、膻中、足三里;③腎俞、膏肓、氣海、關元。

配穴:寒飲伏肺配風門、孔最;痰熱遏肺配合谷、曲池。

操作:每次選用3~4穴,先灸背部腧穴,再灸腹部及四肢部腧穴。發作期用中等硬丸樣艾炷,每次每穴灸7~9壯,每日施灸1~2次,10次為1個療程;緩解期用半粒米軟丸樣艾粒,每穴灸5~7壯,隔日或隔2日1次,15~20次為1個療程。第1個月隔日1次,第2、3個月隔2日1次,可將穴位分為2~3組,交替使用,堅持灸3~6個月。

伏灸法在夏季三伏天進行施灸。分別于初伏、中伏、末伏的第1日施灸,共灸3次。也可從初伏開始,每隔2~3日灸1次,共灸10次。初伏取第1組穴,中伏取第2組穴,末伏取第3組穴。每年1次,連續治療3年。

三、穴位貼敷

1.白胡散

組成:白芥子21g,延胡索21g,細辛、甘遂各12g。

制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

用法:用時將藥粉用生姜汁調制成餅,在夏秋伏天貼于雙側肺俞、心俞、膈俞上,外以膠布固定。貼1~2小時取下。每10日貼敷1次,每年貼3次。

2.哮喘膏

組成:百合36g,川烏36g,草烏36g,當歸12g,肉桂8g,赤芍18g,馬錢子48g,仙鶴草48g,老鸛草48g,桑枝30g,柳枝30g。

制法:將上藥放入銅鍋內,用植物油3000mL浸泡3日,熬焦去渣。當熬至滴水不散時,將廣丹1000g徐徐撒入(用文火),并以桃柳棍2根,攪至滴水為珠,入乳香、沒藥細末各24g,攪勻冷卻即成。

用法:將膏藥烘軟,貼于身柱穴上。3日1次,3次為1個療程。

3.寒哮膏

組成:細辛5g,生半夏5g,甘遂5g,延胡索5g,肉桂5g,橘紅5g,白芥子10g。另配麝香2g。

制法:上藥共研細末,先用生姜汁調藥末成糊狀,再加麝香備用。

用法:取藥餅貼敷于大椎、肺俞(雙)穴上,包扎固定,每次貼2個小時,每年盛夏初伏、中伏、末伏各貼1次。

四、穴位注射

用于哮病緩解期。取胸1~6夾脊穴,應用胎盤組織液注射液,每次取穴1對,由上而下,逐日更換。

五、中藥熏洗

有血瘀征象,給以足浴散(紅花、杜仲、桑寄生、雞血藤、透骨草、伸筋草、牛膝等)熏洗雙足,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操作:每日1次,7日為1個療程。

六、中藥封包、磁療

適用于急性發作期,可化痰通絡、止咳平喘,每日1次,7日為1個療程。

七、刮痧治療

哮病發作期:選穴大椎、定喘、肺俞、天突、膻中、中府及前胸、尺澤、曲池及上肢內側、列缺。

緩解期:選穴定喘、風門、肺俞、脾俞、腎俞、志室及腰部、太淵及前臂內側、足三里。

每日或隔日1次。

【經驗方及醫院制劑】

一、經驗方

發作期平喘方:蜜麻黃、杏仁、半夏、陳皮、茯苓、蟬蛻、僵蠶、紫蘇子、浙貝母、白果、桑白皮、冬花、黃芩、甘草。

功效:清熱化痰,宣肺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5~7日。

二、醫院制劑

1.熱哮:清金合劑。

主要成分:苦杏仁、川貝母、地龍、桔梗、魚腥草、黃芩、蒲公英、紫花地丁、前胡、蟬蛻、橘紅、桑白皮等十四味。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宣肺止咳。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0~80mL,每日2~3次,或遵醫囑。

不良反應:偶見腹瀉。

2.虛哮:加味玉屏風丸。

主要成分:苦杏仁、川貝母、地龍、桔梗、魚腥草、黃芩、蒲公英、紫花地丁、前胡、蟬蛻、橘紅、桑白皮等十四味。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宣肺止咳。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0~80mL,每日2~3次,或遵醫囑。

不良反應:偶見腹瀉。

3.平素預防哮喘發作,有過敏性鼻炎者:鼻得樂合芳香通竅丸。

(1)鼻得樂

主要成分:白芷、龍膽草、石膏、薄荷、藁本、蔓荊子、柴胡、蒲公英、蒼耳子、辛夷。

功能主治:芳香化濕,清熱通竅。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2~3次,或遵醫囑。

注意事項:忌食生冷、辛辣及油膩食物。

(2)芳香通竅丸

主要成分:黃芪、茯苓、炒蒼耳子、太子參、防風、荊芥、細辛、訶子、白術、桔梗、甘草、桂枝、石菖蒲。

功能主治:補肺健脾,芳香通竅。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2~3次,或遵醫囑。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食物。

【其他療法】

食療

1.胡桃肉1個,生姜1片,每晚同嚼后服下。適用于虛證哮喘,可減少復發。

2.治鹽哮方:豆腐1塊,加水煮開,加糖少許,每日服1碗,不間斷服百日。適用于過食咸物而誘發哮病發作者的預防和治療。

3.五味子蛋:五味子250g,水3.5L,煮30分鐘,待涼時用新鮮雞蛋20只,浸入湯內,7日后,待蛋殼變軟,即可取服,早晚各1只,熱水中浸5分鐘后去殼服下。感冒發熱忌服。

4.紫河車粉,每次吞服1.5~3g,每日3次。用于哮喘緩解期治療。

【中成藥辨證應用】

1.口服中成藥

(1)小青龍顆粒:適用于外寒內飲型咳嗽,咳痰較多者,具有解表散寒、溫肺化飲的功效。

(2)哮喘丸:適用于年久咳嗽,外有風寒,內有痰熱蘊結者,具有定喘、鎮咳的功效。

2.中成藥注射劑

(1)清開靈注射液:適用于哮病急性發作期,內有痰熱,咳痰色黃,或伴發熱的患者,具有清熱解毒、化痰通絡的作用。偶有過敏等不良反應。

(2)黃芪注射液:適用于氣虛型哮病發作,患者多見消瘦,乏力,納差,咳喘無力。具有補氣扶正的功效。

【中醫調護】

一、病情觀察

1.觀察哮證發作的持續時間、誘發因素、生命體征、神志、面色,有無惡寒、發熱、汗出、咳嗽等伴隨癥狀,尤其是呼吸頻率、節律、強弱及呼吸道是否通暢。急性發作期患者應加強監護,尤其是在夜間和凌晨易發作,及時發現危重癥狀或并發癥。

2.持續發作或病情嚴重者應積極救治,并嚴密觀察呼吸、心率、血壓,警惕喘脫危候的發生。如哮喘持續發作或痰阻氣道,咯吐不利,見胸部憋悶如室、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煩躁不安或神昏嗜睡、脈大無根等,要立即報告醫師救治。

二、生活起居護理

1.保持室內整潔、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冷哮,病室宜陽光充足;熱哮,病室宜涼爽通風。環境整潔、安靜、安全,避免接觸花粉、動物皮毛等致敏物質及煙塵異味刺激。

2.哮證發作時絕對臥床休息,給氧。緩解期適當下床活動,循序漸進地加強鍛煉身體。肺陰虧虛者易感外邪,應注意防寒保暖;腎氣虧虛者宜起居有常,節制房事,避免勞欲過度。

三、飲食護理

避免攝入易引起過敏的食品,如蛋白、海鮮類,忌食辛辣油膩等刺激之品。

1.風哮證 宜食祛風滌痰、降氣平喘的食品,如杏仁、蘿卜等。食療方:杏仁粥等。

2.寒哮證 宜食溫肺散寒、豁痰利竅的食品,如蔥、姜、胡椒等。食療方:椒目粉可配菜或制成膠囊。

3.熱哮證 宜食清熱宣肺、化痰定喘的食品,如梨汁、杏仁等。食療方:雪梨川貝冰糖飲等。

4.虛哮證 宜食補肺納腎、降氣化痰的食品,如木耳、核桃等。食療方:核桃粥等。

5.肺脾氣虛證 宜食健脾補肺益氣的食品,如南瓜、銀耳、山藥等。食療方:蓮子銀耳湯等。

6.肺腎氣虛證 宜食補肺益腎的食品,如杏仁、黑豆、百合等。食療方:白果核桃粥等。

四、情志護理

1.進行心理疏導,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避免不良情緒刺激。

2.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給予患者心理支持。

3.介紹疾病相關知識,積極配合治療。

4.告知患者情志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五、用藥護理

1.出現哮證發作先兆時,可選擇氣霧劑立即給藥,制止發作。根據患者不同證型,寒哮、肺虛、脾虛、腎虛患者湯藥宜溫服,熱哮患者湯藥宜涼服,發作有規律者,可在發作前1~2小時服藥,有利于控制病情。

2.服用含麻黃的湯藥以后,注意觀察心率、血壓的變化及汗出情況。行敷貼療法時注意觀察局部皮膚有無紅腫癢痛等反應。

六、健康教育

1.避免誘發哮證的各種因素。注意氣候變化,防止外邪誘發。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及易導致過敏的灰塵、花粉、食物、藥物和其他可疑異物。平時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忌生冷、肥甘、厚味、辛辣、海腥發物等。宜戒煙酒。

2.保持心情舒暢,鼓勵患者根據個人狀況,選擇運動鍛煉方式,增強體質,扶助正氣,預防感冒。勞逸結合,防止疲勞過度。

3.指導患者及家屬認識長期防治哮證的重要性,做好哮喘日記,記錄發病的癥狀、發作規律、先兆癥狀、用藥情況及藥后反應等。動員家屬參與對哮喘患者的管理,提供軀體、心理及社會各方面的支持。

4.指導患者學會在急性發作時能簡單、及時地處理,掌握常用支氣管舒張劑的用法、用量,以快速緩解支氣管痙攣。

【治未病原則及措施】

1.藥物康復 在康復階段可繼續使用扶正固本方藥。如六君子湯、麥門冬湯、金匱腎氣丸、十全大補湯等。

2.食療康復 可辨證選用羊蜜膏、人參粥、羊脊骨粥等。

(1)肺腎陰虛者,可選羊蜜膏。方用熟羊脂150g,熟羊髓50g,白沙蜜150g,生姜汁200mL,生地黃汁1500mL。先以羊脂煎令沸,次下羊髓又令沸,再下蜜、生姜汁、地黃汁,不停攪拌,微火熬數沸成膏。每日空心溫酒調服1匙,或作姜湯,或作粥食之亦可。

(2)肺腎氣虛者,可用人參粥。人參末5g(或黨參末15g),姜汁15g,米100g,煮粥,空腹服。

(3)脾腎陽虛者,可用羊脊骨粥。羊脊骨1具(全者,搗碎),肉蓯蓉50g(洗,切作片),草果3個,蓽茇9g。水煎成汁,濾去渣,入蔥白、五味,作粥食之。

3.自我療法 自我按摩足三里、合谷、后溪、昆侖等穴。

4.練八段錦功法

(1)練八段錦第二節左右開弓似射雕,每次200遍,至微汗出為宜。以疏通肺經,防止或減少發作。

(2)練八段錦第七節攢拳怒目增氣力,每次100遍,以強筋健骨。

(周口市中醫院肺病科:董春英,馬晴)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逊克县| 曲阜市| 贵南县| 济源市| 康定县| 堆龙德庆县| 古田县| 永新县| 泰州市| 山西省| 古浪县| 凤凰县| 奉化市| 宕昌县| 松潘县| 张家界市| 顺昌县| 泰兴市| 康保县| 喀什市| 铁岭县| 离岛区| 增城市| 木里| 防城港市| 泰和县| 石渠县| 开远市| 万载县| 元朗区| 安庆市| 清水县| 文水县| 梁山县| 定安县| 铜陵市| 九江县| 和平县| 大方县| 衡东县| 德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