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醫基礎理論

第一單元 中醫學理論體系

一、中醫學概念與學科屬性

1.中醫學,是以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學科。

2.中醫學的學科屬性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知識相交融的綜合性醫學科學知識體系。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中醫學的主要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一)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認識。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部分之間,各臟器、形體、官竅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人與自然、社會環境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即人體各臟腑組織之間,人與自然、社會環境之間存在著統一性。

1.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1)生理上的整體性:①五臟一體觀: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與功能上是完整統一的。人體由五臟、六腑、形體、官竅構成,其中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的聯絡作用,構成了肝、心、脾、肺、腎五個生理系統。②形神一體觀:人的形體與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體與精神的結合與統一。

形體,指構成人體的臟腑、經絡、組織、官竅及貯藏其中的精、氣、血、津液。它們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的聯絡作用,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狹義之神是指人的思維、意識、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動。

(2)病理上的整體性:①內臟有病,表現于外。②臟腑之間在病機上相互影響。③形與神在病變上相互影響。

著眼整體,重視局部病變引起的整體反應和影響。

(3)診治上的整體性:診斷上根據外在病理表現推斷內在臟腑病變;治療上注重整體調節,三因制宜。

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自然環境(季節氣候、晝夜時辰、地域環境)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及診治有著密切影響,如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氣的中介作用,使萬物得以相互感應)。

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社會環境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及診治有著密切關系。

(二)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運用中醫學理論辨析有關疾病的資料以確立證候(辨證,包括辨病因、病位、病性、病勢),論證其治則、治法、方藥并付諸實施的思維和實踐過程(論治)。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延續,二者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指導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

1.病 即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衡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生理機能失常或心理活動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異常生命過程。

2.證 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癥狀和體征構成。證是病機的外在反映;病機是證的內在本質。

3.癥 即癥狀(病人自覺)和體征(醫生檢查)的總稱,是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的、孤立的現象。

一種病可能分為多種證,一種證也可能出現于多種病當中。

4.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1)同病異治:指同一種病,分為多種證候,因為其病因病機不同,治則治法也就不同。

(2)異病同治:一種證可能出現于多種病當中,幾種不同的疾病,其病因病機大致相同,故用大致相同的治則和治法進行治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水县| 齐河县| 安龙县| 白城市| 布拖县| 望都县| 榕江县| 宝应县| 当雄县| 寿阳县| 册亨县| 新丰县| 兴隆县| 哈尔滨市| 区。| 澜沧| 五大连池市| 兴文县| 玛纳斯县| 仙游县| 乃东县| 黄平县| 雅江县| 屯昌县| 灌云县| 福鼎市| 嘉荫县| 东平县| 丹阳市| 社会| 永平县| 拉萨市| 义马市| 繁昌县| 鸡西市| 蛟河市| 历史| 海丰县| 洪泽县| 年辖:市辖区| 大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