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陰陽,指自然界之陰陽及人身之陰陽。離,分也。合,并也。自然界陰陽變化之數雖然不可勝數,但是,均是一陰一陽變化而來;人身經脈雖有三陰三陽之分,但是亦總不外一陰一陽的變化。由于本篇主要論述了自然界之陰陽及人身之陰陽的離合,故名篇。

本篇主要論述了自然界之陰陽雖可推演萬千,但其關鍵不離一陰一陽的變化,并以此論及人身之三陰三陽經脈,雖分而為三,然合之也總屬一陰一陽之所化。論述了三陰三陽經脈開、闔、樞的功能特點。提出了“陽予之正,陰為之主”的重要觀點。

【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者,數[1]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2]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3];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4]。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5]。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6]

【注釋】

[1]數(shǔ):推演。

[2]其要一:一,指陰陽變化之理。吳崑注:“言陰陽之道,始于一,推之則十百千萬,不可勝數,然其要則本于一陰一陽也。”張介賓注:“謂陰陽之道,合之則一,散之則十百千萬,亦無非陰陽之變化。故于顯微大小,象體無窮,無不有理存焉。然變化雖多,其要則一,一即理而已。”

[3]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楊上善注:“人之與物,未生以前,合在陰中,未出地也。未生為陰,在陰之中,故為陰中之陰也。”

[4]陽予之正,陰為之主:萬物的生成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王冰注:“陽施正氣,萬物方生;陰為主持,群形乃立。”

[5]失常則天地四塞:自然界陰陽升降失常則天地陰陽升降氣機閉塞,萬物生化停止。張介賓注:“四塞者,陰陽否隔,不相通也。”

[6]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張介賓注:“凡如上文者,皆天地陰陽之變也。其在于人,則亦有陰中之陽,陽中之陰,上下表里,氣數皆然,知其數則無不可數矣。”

【原文】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1],結于命門[2],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3],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4],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注釋】

[1]至陰:穴名,在足小趾外側,屬足太陽經。

[2]命門:在此指睛明穴,屬足太陽經。

[3]厲兌:穴名,在足次趾末端外側,屬足陽明經。

[4]竅陰:穴名,在足小趾側次指末端外側,屬足少陽經。

【原文】

帝曰:愿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1]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2],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后,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涌泉[3],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4],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陰陽沖沖[5],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

【注釋】

[1]中:腹中,指脾。

[2]隱白:穴名,在足拇趾內側趾甲角旁,屬足太陰脾經。

[3]涌泉:穴名,位于足底(去趾)前1/3,足趾跖屈時凹陷處,屬足少陰腎經。

[4]大敦:穴名,足拇趾外側趾甲角旁,屬足厥陰肝經。

[5]沖(chōng)沖:氣之往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阳市| 宁城县| 天水市| 宁晋县| 门源| 滨海县| 宁化县| 屏东县| 崇信县| 洞头县| 海宁市| 岑巩县| 华容县| 西藏| 宁波市| 乐亭县| 芜湖市| 营口市| 江都市| 化州市| 昌乐县| 尖扎县| 吴忠市| 靖远县| 青浦区| 磐安县| 宜黄县| 武夷山市| 贵港市| 连平县| 岳池县| 南充市| 舟曲县| 江孜县| 旺苍县| 阜阳市| 神池县| 盐边县| 淮安市| 平果县| 额尔古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