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第二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概念。

本篇篇名中的陰陽,指人身之陰陽與自然界之陰陽。象,征象,形象。應,相應,通應。人身之陰陽與自然界之陰陽有征象相應,故名篇。關于篇名的含義,正如明·馬蒔《素問注證發微》云:“此篇以天地之陰陽,萬物之陰陽,合于人身之陰陽,其象相應。”

全篇闡明了陰陽的基本概念,論述了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文中將陰陽五行理論應用于人體,說明了人體的生命現象、疾病變化、診斷和治療,并將人與自然界有關事物進行了五行屬性歸類。

篇中提出的“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療原則,至今仍廣泛而有效地指導著中醫臨床實踐。篇中論述的藥食氣味陰陽及性能的理論,為后世藥物學的研究及發展奠定了基礎。篇中五行屬性歸類法,是《內經》“人與天地相參”重要思想的又一次體現。

由于本篇內容廣泛,理論完整且重要,故是學習研究《內經》的重要篇章之一。

【原文】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1]也,萬物之綱紀[2],變化之父母[3],生殺之本始[4],神明之府[5]也,治病必求于本[6]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7]。陰靜陽躁[8],陽生陰長,陽殺陰藏[9]。陽化氣,陰成形[10]。寒極生熱,熱極生寒[11]。寒氣生濁,熱氣生清[12]。清氣在下,則生飧泄[13];濁氣在上,則生?脹[14]。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15]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16]。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17];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18];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19]

【注釋】

[1]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陰陽是自然界萬物的法則和規律。王冰注:“謂變化生成之道也。”張介賓注:“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為二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于動,地生于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

[2]萬物之綱紀:陰陽是萬物變化的綱領。綱紀,徐灝《說文解字注箋》云:“總持為綱,分系為紀。如網罟(gǔ),大繩其綱也,網目其紀也。”

[3]變化之父母:陰陽是萬事萬物變化的本源。父母,在此指本源、根本。變化,事物的量變為“變”,事物的質變為“化”。《禮記·月令正義》云:“先有舊形,漸漸改者謂之變;雖有舊形,忽改者謂之化。”《素問·天元紀大論》云:“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

[4]生殺之本始:謂事物產生與消亡的本源。本始,義同“父母”。李中梓注:“陰陽交則物生,陰陽格則物死,陽來則物生,陰至則物死。萬物之生殺,莫不以陰陽為本始也。”

[5]神明之府:事物變化莫測的規律及表現出的外在征象皆源自陰陽。神明,《淮南子·泰族訓》云:“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而物亡。此之謂神明。”張介賓注:“神,變化不測也。明,三光著象也。”

[6]本:此指陰陽。吳崑注:“天地萬物變化生殺而神明者,既皆本于陰陽,則陰陽為病之本可知。故治病必求其本,或本于陰,或本于陽,必求其故而施治也。”

[7]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陽氣輕清上升,故積陽為天;陰氣重濁下降,故積陰為地。馬蒔注:“故天位乎上,乃陽氣之所積也;地位乎下,乃陰氣之所積也。”

[8]陰靜陽躁:靜躁為陰陽之性。陽主躁,陰主靜。張介賓注:“陰性柔,陽性剛也。”

[9]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此為互文。指自然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正常變化規律。自然萬物的生長收藏規律皆因自然界陰陽二氣的相互消長所致。

[10]陽化氣,陰成形:此指陰陽的作用。張介賓注:“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本句是中醫學認識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出發點,指出了復雜的生命活動,也無非就是功能與物質的相互關系而已。

[11]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指陰陽消長變化到一定程度就會互相轉化。張介賓注:“陰寒陽熱,乃陰陽之正氣。寒極生熱,陰變為陽也;熱極生寒,陽變為陰也。邵子曰:‘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此《周易》老變少不變之義’。如人之傷于寒則病為熱,本寒而變熱也;內熱已極而反寒栗,本熱而變寒也。故陰陽之理,極則必變。”

[12]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寒氣的凝固作用能生成濁陰,熱氣的升騰作用能產生清陽。馬蒔注:“寒氣主陰,陰主下凝而不散,故濁氣生焉;熱氣主陽,陽主上升而不凝,故清氣生焉。”

[13]飧泄:指大便清稀,并含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又叫完谷不化。

[14]?脹:胸膈脹滿。

[15]病之逆從:逆從,偏義副詞,逆的意思。即陰陽升降失常所致的病證。

[16]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此以天地云雨之氣為例,說明天地陰陽互根互用、互相轉化、陰陽交感的升降規律。張志聰注:“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雖在下,而地氣上升為云,天雖在上,而天氣下降為雨。夫由云而后有雨,是雨雖天降而實本地氣所升之云,故雨出地氣。由雨之降,而后有云之升,是云雖地升,而實本天氣所降之雨,故云出天氣。此陰陽交互之道也,而人亦應之。”

[17]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人體吸入的自然之氣與水谷化生的精氣上奉于頭面官竅,使發聲、視覺、嗅覺、聽覺等功能正常,飲食化生的糟粕經下竅排出體外。

[18]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之氣發散于腠理,精血津液歸藏于五臟。清陽,指溫養皮膚肌腠的陽氣。濁陰,指滋養五臟的精血津液。張志聰注:“腠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理者,皮膚臟腑之紋理。言清陽之氣通會于腠理,而陰濁之精血走于五臟,五臟主藏精者也。”

[19]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指飲食物所化的精氣充養于四肢,飲食代謝之糟粕傳入六腑。張志聰注:“四肢為諸陽之本,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此言飲食所生之清陽,充實于四肢,而渾濁者歸于六腑也。”

【原文】

水為陰,火為陽[1],陽為氣,陰為味[2]

味歸形,形歸氣[3],氣歸精,精歸化[4],精食氣,形食味[5],化生精,氣生形[6]。味傷形,氣傷精[7],精化為氣,氣傷于味[8]。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9]。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10]。味厚則泄,薄則通[11]。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12]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13]。壯火食氣,氣食少火[14]。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15]

【注釋】

[1]水為陰,火為陽:此以水火論陰陽之性。張介賓注:“水潤下而寒,故為陰。火炎上而熱,故為陽。水火者,即陰陽之征兆;陰陽者,即水火之性情。凡天地萬物之氣,無往而非水火之運用。故天以日月為水火,易以坎離為水火,醫以心腎為水火,丹以精炁為水火。夫腎者水也,水中生氣,即真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水火互藏,乃至道之所在,醫家首宜省察。”

[2]陽為氣,陰為味:藥食之氣為陽,藥食之味為陰。張介賓注:“氣無形而升,故為陽。味有質而降,故為陰。此以藥食氣味言也。”

[3]味歸形,形歸氣:藥食之味可滋養人之形體,形體又需要元氣的溫養。歸,生成,滋養。氣,人體元氣。張介賓注:“歸,依投也。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歸于形。形之存亡,由氣之聚散,故形歸于氣。”

[4]氣歸精,精歸化:藥食之氣可溫養人之精氣,精氣的產生需要元氣的氣化活動。氣,藥食之氣。化,氣化。馬蒔注:“所謂精歸化者,以化生此精也,化為精之母,故精歸于化耳。”

[5]精食氣,形食味:此與上文“氣歸精”“味歸形”同義。食,通“飼”。馬蒔注:“其曰精食氣者,明上文氣歸精也;其曰形食味者,明上文味歸形也。”又,食為食用。張介賓注:“食,如子食母乳之義。氣歸精,故精食氣。味歸形,故形食味。”

[6]化生精,氣生形:氣化產生精氣,元氣可溫養形體。馬蒔注:“其曰化生精者,明上文精歸化也;其曰氣生形者,明上文形歸氣也。”

[7]味傷形,氣傷精:此言太過則自傷。馬蒔注:“夫味歸形,而形食味,則凡物之味,固所以養形也,然味或太過,適所以傷此形耳。如《生氣通天論》第十節‘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一節之義,及下文‘肝經在味為酸,而酸又傷筋’者是也。氣歸精而精食氣,則凡物之氣,固所以養精也。然氣或太過,適所以傷此精耳。”

[8]精化為氣,氣傷于味:陰精能化生人體真元之氣,人體真元之氣會因藥食氣味太過而被耗傷。張介賓注:“精化為氣,謂元氣由精而化也……然上文既云氣歸精,是氣生精也;而此又曰精化氣,是精生氣也。二者似乎相反,而不知此正精氣互根之妙,以應上文天地云雨之義也……上文曰味傷形,則未有形傷而氣不傷者。如云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之類,是皆味傷氣也。”

[9]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藥食氣味分陰陽。凡藥食之味重濁者,屬陰,進入人體后多沉降而出下竅;藥食之氣輕清者,屬陽,進入人體后多升發而出上竅。王冰注:“味有質,故下流于便瀉之竅;氣無形,故上出于呼吸之門。”

[10]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藥食氣味均有陰陽厚薄之分。味為陰,味厚為陰中之陰,味薄為陰中之陽。氣為陽,氣厚為陽中之陽,氣薄為陽中之陰。張介賓注:“此言氣味之陰陽,而陰陽之中,復各有陰陽也。”

[11]味厚則泄,薄則通:味厚為陰中之陰,具有泄下作用;味薄為陰中之陽,具有通利小便的作用。馬蒔注:“唯味之厚者為純陰,所以用之則泄瀉其物于下。如大黃,氣大寒,味極厚,為陰中之陰,主于泄瀉。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所以用之則流通,不至于泄瀉也。如木通、澤瀉,為陰中之陽,主于流通。”

[12]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氣薄為陽中之陰,陽性升散,向外發泄,故多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氣厚為純陽,陽盛則熱,能助長陽氣,故具有助陽生熱的作用。

[13]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藥食氣味純陽者為壯火,溫和者為少火。氣,指正氣。之,作“使”“令”解。如馬蒔注:“氣味太厚者,火之壯也,用壯火之品,則吾人之氣不能當之,而反衰矣。如用烏、附之類,而吾人之氣不能勝之,故發熱。氣味之溫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則吾人之氣漸爾生旺而益壯矣。如用參、歸之類,而氣血漸旺者是也。”后世將壯火、少火引申指人體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

[14]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前“食”字,指消蝕,后“食”字,同“飼”,意謂藥食氣味純陽者可以消耗人體元氣,藥食氣味溫和者可以充養人體元氣。馬蒔注:“何以壯火之氣衰也?正以壯火能食吾人之氣,故壯火之氣自衰耳。何以少火之氣壯也?正以吾人之氣能食少火,故少火之氣漸壯耳。”

[15]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藥食陰陽五味屬性不同,作用亦異。張志聰注:“言氣味固分陰陽而味中復有陰陽之別。辛走氣而性散,甘乃中央之味而能灌溉四旁,故辛甘主發散為陽也。苦主泄下,而又炎上作苦,酸主收降而又屬春生之木味,皆能上涌而下泄,故酸苦涌泄為陰也。”

【原文】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1]。陽勝則熱,陰勝則寒[2]。重寒則熱,重熱則寒[3]

寒傷形,熱傷氣[4]。氣傷痛,形傷腫[5]。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風勝則動[6],熱勝則腫[7],燥勝則干[8],寒勝則浮[9],濕勝則濡瀉[10]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11]。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12]。暴怒傷陰,暴喜傷陽[13]。厥氣上行,滿脈去行[14]。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15]陰必陽,重陽必陰。

故曰:冬傷于寒,春必溫病[16];春傷于風,夏生飧泄[17];夏傷于暑,秋必痎瘧[18];秋傷于濕,冬生咳嗽[19]

【注釋】

[1]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指酸苦類的藥物和食物。陽,指辛甘類的藥物和食物。藥食過于酸苦則損傷人體陽氣,過于辛甘則耗損人體陰精。馬蒔注:“用酸苦涌泄之品至于太過,則陰勝矣。陰承上文物類而言。陰勝則吾人之陽分不能敵陰品,而陽分斯病也……用辛甘發散之品至于太過,則陽勝矣……陽勝則吾人之陰分不能敵陽品,而陰分斯病也。”此句至下文“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文意皆指藥食氣味作用而言,后世引申指人體陰陽寒熱盛衰的病機變化。

[2]陽勝則熱,陰盛則寒:藥食辛甘太過,易產生熱病;酸苦太過,易產生寒病。王冰注:“是則太過而致也。”

[3]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反復應用寒性藥物則產生熱病,反復應用熱性藥物則產生寒病。張志聰注:“苦化火,酸化木,久服酸苦之味,則反有木火之熱化矣。辛化金,甘化土,久服辛甘之味,則反有陰濕之寒化矣。所謂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天之由也。”此說明物極必反、陰陽轉化之理。

[4]寒傷形,熱傷氣:寒屬陰,故傷人形質;熱屬陽,故傷人之氣。此言邪氣傷人以類相從。樓英《醫學綱目》云:“寒則人氣內藏,氣內藏則寒之傷人,先著于形,故曰寒傷形。暑則人氣外溢,氣外溢則暑之傷人,先著于氣,故曰熱傷氣也。”

[5]氣傷痛,形傷腫:指氣傷則氣機郁滯,故痛;形傷則血稽留不行,故腫。李中梓注:“氣喜宣通,氣傷則壅閉而不通,故痛;形為質象,形傷則稽留而不化,故腫。”

[6]風勝則動:動,指形體肢體動搖震顫的病證。王冰注:“風勝則庶物皆搖,故為動。”

[7]熱勝則腫:火熱內郁,營氣逆于肉理,發為癰瘍紅腫。王冰注:“熱勝則陽氣內郁,故紅腫暴作,甚則榮氣逆于肉理聚為癰膿之腫。”

[8]燥勝則干:干,指津液干涸一類的病證。張介賓注:“燥勝者,為津液枯涸、內外干澀之病。”

[9]寒勝則浮:浮,浮腫。寒為陰邪,寒勝則陽氣不行,不能化氣行水,水聚成為浮腫。按《太素》,“浮”作“胕”,全身浮腫之義。張介賓注:“寒勝者陽氣不行,為脹滿浮虛之病。”

[10]濕勝則濡瀉:濡瀉,泄瀉稀溏,又稱濕瀉,為濕邪傷脾所致。濕勝內攻于腸胃,脾被濕困,不能運化水谷,水谷清濁不分,并走大腸,發為濡瀉。

[11]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即五臟藏精藏神,其功能活動在外可表現為喜怒悲憂恐的五志變化。馬蒔注:“人有肝心脾肺腎之五臟,以化五臟之氣,而喜怒憂悲恐之五志從茲而生焉。”五氣,指五臟的功能活動。悲,應從《素問·天元紀大論》作“思”。

[12]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喜怒,概指七情;寒暑,概指六氣。喜怒從內發,故傷氣;寒暑從外入,故傷形。

[13]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氣為陽,血為陰。肝藏血,屬陰;心藏神,屬陽。暴怒則肝氣逆而血亂,故傷陰。暴喜則心神渙散,故傷陽。張志聰注:“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喜屬陽而怒屬陰也。是以卒暴而怒則有傷于陰矣,卒暴之喜則有傷于陽矣。”

[14]厥氣上行,滿脈去行:厥逆之氣上行,滿于經脈,神氣浮越,脫離形骸。此言大怒傷人的癥狀及預后。張介賓注:“言寒暑喜怒之氣,暴逆于上,則陽獨實,故滿脈。陽亢則陰離,故去形。此孤陽之象也。《脈經》曰:諸浮脈無根者死。有表無里者死。其斯之謂。”

[15]重:極也。

[16]冬傷于寒,春必溫病:冬傷于寒,邪氣內伏,郁而化熱,至春陽氣升發之時,又感春令之風邪,風為陽邪,新感引動伏邪,兩陽相合,發為溫病。

[17]春傷于風,夏生飧泄:春傷于風,風屬木,木氣通于肝,當時不病,邪氣伏藏,至長夏脾土當令之時,木郁乘土,發為飧泄。

[18]夏傷于暑,秋必痎(jiē)瘧:夏季傷于暑邪,邪氣流連體內,郁而化熱,至秋感受秋涼之邪,外寒內熱,寒熱交爭,發為痎瘧。痎瘧,瘧疾的總稱。

[19]秋傷于濕,冬生咳嗽:夏秋之交,感受濕邪,濕邪困脾,延至冬季,又感寒邪,新感引動伏邪,則發咳嗽。

【原文】

帝曰: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1],列別藏府[2],端絡經脈[3],會通[4]六合[5],各從其經,氣穴[6]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7],皆有所起,分部逆從[8],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9],外內之應,皆有表里,其信然[10]乎?

【注釋】

[1]論理人形:研究人體形態結構。

[2]列別藏府:研究臟腑的位置及性能。

[3]端絡經脈:探討經脈的終始與循行。端,此處作“頭緒”解。

[4]會通:融會貫通。馬蒔注:“脈有六合則會通之。”

[5]六合:一陰一陽表里兩經相配,即一合。陰陽十二經脈共有六合。

[6]氣穴:指經氣輸注于體表的穴位,即經穴。

[7]溪谷屬骨:指與大小分肉相連接的骨節。溪谷,指人體肌肉間隙或凹陷部位,泛指肌肉。《素問·氣穴論》云:“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

[8]分部逆從:張志聰注:“分部者,皮之分部也。皮部中之浮絡分三陰三陽,有順有逆,各有條理也。”

[9]經紀:綱紀。指四時陰陽變化規律。

[10]信然:確實,果真。

【原文】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1],風生木[2],木生酸[3],酸生肝[4],肝生筋,筋生心[5],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6],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7],在聲為呼[8],在變動為握[9],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10],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11];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12];咸傷血[13],甘勝咸。

【注釋】

[1]東方生風:張介賓注:“風者天地之陽氣;東者日生之陽方,故陽生于春,春王于東,而東方生風。”與下文“南方生熱”“中央生濕”“西方生燥”“北方生寒”等,說明風、熱、濕、燥、寒為五方五時之主氣。

[2]風生木:天之風氣,化生地之五行木氣。張介賓注:“風動則木榮也。”與下文“熱生火”“濕生土”“燥生金”“寒生風”相聯系,在天之五氣風、熱、濕、燥、寒能化生在地之木、火、土、金、水五行。

[3]木生酸:論五味與五行的歸屬關系。酸味的五行屬性屬木。《尚書·洪范》孔穎達疏:“木生子實,其味多酸,五果之味雖殊,其為酸一也。”火生苦,《尚書·洪范》云:“火曰炎上,炎上作苦。”土生甘,《尚書·洪范》鄭注:“甘味生于百谷,是土之所生,故甘為土之味。”金生辛,《尚書·洪范》孔穎達疏:“金之在火,別有腥氣,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辛為金之氣。”水生咸,《尚書·洪范》孔穎達疏:“水性本甘,久浸其地,變而為鹵,鹵味乃咸。”

[4]酸生肝:酸味入肝。與下文“心生血”等論述了五味與五臟的關系。

[5]筋生心:筋,代表肝。肝屬木,心屬火,木生火。筋生心,即肝生心。指出了五行五臟之間的相生關系。張介賓注:“木生火也。”余類推。

[6]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玄生神:此六句,東方獨有,他方皆無。張介賓注:“蓋東方為生物之始,而元貫四德,春貫四時,言東方之化,則四氣盡乎其中矣。此蓋通舉五行六氣之大法,非獨指東方為言也。觀《天元紀大論》有此數句,亦總貫五行而言,其義可見。”玄,《說文解字》云:“幽遠也。”

[7]角:五音之一,與下文的徵、宮、商、羽共為五音,分別應于肝、心、脾、肺、腎五臟。

[8]呼:五聲之一,呼與下文的笑、歌、哭、呻為共五聲,分別應于肝、心、脾、肺、腎五臟。張介賓注:“怒則叫呼……喜則發笑,心之聲也……得意則歌,脾之聲也……悲哀則哭,肺之聲也。”張志聰注云:“脾志思,思而得之,則發聲為歌……在志為怒,故發聲為呼……腎氣在下,故聲欲太息而伸出之。”

[9]在變動為握:指在病變上表現為手足抽搐拘攣。變動,指病變。握與下文憂、噦、咳、栗為五臟變動的特征。握,即搐搦握拳。

[10]熱傷氣:據上下文體例,似當作“熱傷脈”。

[11]熱傷皮毛,寒勝熱:《太素》作“燥傷皮毛,熱勝燥”。

[12]寒傷血,燥勝寒:《太素》作“寒傷骨,濕勝寒”。

[13]咸傷血:《太素》作“咸傷骨”。

【原文】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1];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2];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3]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4]

帝曰:法陰陽[5]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俛仰[6],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7]腹滿死,能冬不能夏[8]。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9],數栗而寒,寒則厥[10],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11]之變,病之形能[12]也。

帝曰:調此二者[13]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14],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15],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16]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17],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圣人為無為[18]之事,樂恬惔之能[19],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20],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

【注釋】

[1]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張志聰注:“陰陽之道,其在人則為男為女,在體則為氣為血。”又,孫詒讓《札迻》云:“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疑當作血氣者,陰陽之男女也。”以男女陰陽言血氣。據文例,則《札迻》可從。

[2]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古代渾天說認為天體自東向西旋轉,人觀測天體旋轉時面南而立,則左東右西。太陽東升西落,即左升右降,故言左右為陰陽升降之道路。

[3]能始:元始,本始。能,通“胎”。孫詒讓《札迻》云:“能者,胎之借字。”《爾雅·釋詁》云:“胎,始也。”

[4]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為陽氣之鎮守,陽在外為陰氣之役使。守,鎮守于內;使,役使于外。言陰陽互根互用的關系。張介賓注:“守者守于中,使者運于外。以法象言,則地守乎中,天運于外……以氣血言,則營守于中,衛運于外。故朱子曰:陽以陰為基,陰以陽為偶。”

[5]法陰陽:效法自然界陰陽的變化規律。張介賓注:“法,則也,以辨病之陰陽也。”

[6]喘粗為之俛仰:呼吸喘急氣粗而身體前俯后仰。俛,通“俯”。張介賓注:“陽盛者火盛,故身熱。陽盛者表實,故腠理閉。陽實于胸,則喘粗不得臥,故為俛仰。汗閉于外,則熱郁于內,故齒干。陽極則傷陰,故以煩冤腹滿死。”

[7]煩冤:心煩胸悶。冤,通“悗”,悶也,古之“悗”與“悶”通用。

[8]能冬不能夏:能,音義同“耐”。張介賓注:“陰竭者,得冬之助,猶可支持,遇夏之熱,不能耐受矣。冤,郁而亂也。”

[9]身常清:身體常覺清冷。張介賓注:“陰盛則陽衰,故身寒。陽衰則表不固,故汗出而身冷。”

[10]厥:四肢厥冷。此為陽虛陰盛之候。

[11]更勝:指陰陽勝負交替。《說文解字》:“更,改也。”

[12]病之形能(tài):即病態。能,通“態”。耐、態,古通用。

[13]二者:指陰陽。

[14]七損八益:指自然界陰陽盛衰之道。按洛書方位,七為西方之數,八為東北方之數。七(西方)是陽氣衰損之位;八(東北方)為陽氣生益之位。又,據馬王堆出土竹簡《養生方·天下至道談》所載,此指房中術,即指七種有損于腎精、八種有益于腎精的養生方法。

[15]陰痿:陽事不舉,即陽痿。

[16]同出而名異:指出生時人體的精氣狀況基本相同,但最終的壽命卻有強壯與早衰的不同。于鬯注:“出當訓生……是并生于世,而有強老之異名。”

[17]智者察同,愚者察異:高世栻注:“察同者,于同年未衰之日,而省察之,智者之事也。察異者,于強老各異之日而省察之,愚者之事也。”察,昭著,明顯。

[18]無為:道家語,即順應自然而為。張介賓注:“自然而然者,即恬惔無為之道也。”

[19]能:通“態”。

[20]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張介賓注:“從欲,如孔子之從心所欲也。快志,如莊子之樂全得志也。虛無之守,守無為之道也。”胡澍《素問校義》云:“守字不相屬。守,當作宇。……宇,居也。”

【原文】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1]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2]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3]于上,并于上則上明[4]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5]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6]

故天有精,地有形[7],天有八紀,地有五里[8],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9],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唯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10],中傍人事以養五藏[11]

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12],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13]。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14]。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15]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16]。故治[17]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注釋】

[1]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源自早期“天塌西北,地陷東南”的蓋天說。天為陽,地為陰,東南為陽,西北為陰,故天陽之氣不足于西北方,地陰之氣不足于東南方。耳目在上,在上法天。人體面南而立,右耳目對應天之西北,故右耳目不如左明。

[2]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手足在下,在下則法地。人體左側肢體對應東南之陽,故左手足不如右強。

[3]并:會聚,聚集。

[4]明:盛之義。

[5]俱:指上、下。

[6]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張介賓注:“夫邪之所湊,必因其虛,故在上則右者甚,在下則左者甚。蓋以天之陽不全于上之右,地之陰不全于下之左,故邪得居之而病獨甚也。”

[7]天有精,地有形:精,指五行的精氣;形,指地之萬物的形體。古人認為日為陽精之宗,月為陰精之宗。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為五行精氣的本源。在天之五行精氣降于地而成為萬物之形。王冰注:“陽為天,降精氣以施化;陰為地,布和氣以成形。”

[8]天有八紀,地有五里:天有八節之紀,地有五行之理。八紀,即指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個節氣。五里,五行化育之理。里,《太素·陰陽》作“理”。

[9]神明為之綱紀:張介賓注:“神明者,陰陽之情狀也。天地動靜,陰陽往來,即神明之綱紀也。”

[10]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天為清陽,人體上部屬陽,故調養頭面之氣側重于補益清陽之氣;地為濁陰,人體下部屬陰,故調養下肢之氣側重于補陰。

[11]中傍人事以養五藏:吳崑注:“中傍人事以養五臟,法人事之和也。”

[12]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天氣通過呼吸進入肺,飲食之氣通過嗌進入胃。張介賓注:“天氣,清氣也,謂呼吸之氣。地氣,濁氣也,謂飲食之氣。清氣通于五臟,由喉而先入肺。濁氣通于六腑,由嗌而先入胃。嗌,咽也。”

[13]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風、雷、谷、雨分別指五行之木、火、土、水,故與肝、心、脾、腎四臟相通。

[14]九竅為水注之氣:張介賓注:“水注之氣,言水氣之注也,如目之淚,鼻之涕,口之津,二陰之尿穢皆是也。雖耳若無水,而耳中津氣濕而成垢,是即水氣所致。氣至水必至,水至氣必至,故言水注之氣。”

[15]天地之疾風:《太素》卷三無“疾”字。“天地之風”與上文“天地之雨”為對文。

[16]暴氣象雷,逆氣象陽:張介賓注:“天有雷霆,火郁之發也;人有剛暴,怒氣之逆也。故語曰雷霆之怒。天地之氣,升降和則不逆矣。天不降,地不升,則陽亢于上,人之氣逆亦猶此也。”

[17]治:治理。引申為調養身體。

【原文】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1],故善治者治皮毛[2],其次治肌膚[3],其次治筋脈[4],其次治六府[5],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6]。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7];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于六府[8];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9]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10],以右治左,以左治右[11],以我知彼[12],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13],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14];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15];觀權衡規矩[16],而知病所主。按尺寸[17],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注釋】

[1]邪風之至,疾如風雨:邪風,此泛指六淫之邪。至,侵入的意思。馬蒔注:“故邪風之至于人身也,猶之風雨之速,邪風,即《上古天真論》之虛邪賊風。”

[2]善治者治皮毛:王冰注:“止于萌也。”張志聰注:“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天之陽邪始傷皮毛氣分,故善治者,助陽氣以宣散其邪不使內入于陰也。”

[3]其次治肌膚:王冰注:“救其已生。”張志聰注:“邪在皮毛留而不去,則入于肌膚矣。肌膚尚屬外之氣分,亦可使邪從外解,故其治之次也。”

[4]其次治筋脈:王冰注:“攻其已病。”張志聰注:“邪在肌膚,留而不去,則入于經絡矣。經脈內連臟腑,外絡形身,善治者,知邪入于經,即從經而外解,不使內干臟腑,此為治之法,又其次也。”

[5]其次治六府:王冰注:“治其已甚。”張志聰注:“邪入于經,留而勿治則入于里矣,故只可從腑而解。”

[6]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張志聰注:“邪在五臟經氣之間尚可救治而生,如干臟則死矣,故曰半死半生也。夫皮膚氣分為陽,經絡血分為陰,外為陽,內為陰,腑為陽,臟為陰,邪在陽分為易治,邪在陰分為難治,以上論為治之道當取法乎陰陽也。”

[7]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張介賓注:“天之邪氣,即風寒暑濕火燥,受于無形者也。喉主天氣而通于臟,故感則害人五臟。”

[8]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于六府:張介賓注:“水谷之寒熱,即谷食之氣味,受于有形者也。咽主地氣而通于腑,故感則害于六腑。”

[9]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張介賓注:“人之應土者肉也,濕勝則營衛不行,故感則害于皮肉筋脈。”

[10]從陰引陽,從陽引陰:針刺陰分,以引導陽分的經氣;或針刺陽分,以引導陰分的經氣。引,指引經絡之氣以調節虛實。張志聰注:“陰陽氣血外內左右交相貫通,故善用針者,從陰而引陽分之邪,從陽而引陰分之氣。”例如:陰經病變可針刺與其相表里的陽經,陽經的病變可針刺與其相表里的陰經,五臟的病變可取與之相應的背俞穴,六腑的病變可取胸腹相應的募穴,上病可以取下,下病可以取上。

[11]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針刺左側經脈的穴位,調治右側的病變;針刺右側經脈的穴位,調治左側的病變。

[12]以我知彼:以醫生的正常來衡量病人的異常。如調息察脈之法。我,醫生;彼,患者。楊上善注:“謂醫不病,能知病人。”

[13]見微得過:在病之初起輕微之時,就能判斷其發展變化的嚴重后果。微,疾病初起之萌芽狀態。過,疾病的發展變化的嚴重后果。張志聰注:“以我之神得彼之情,以表之證知里之病。觀邪正虛實之理而補瀉之,見病之微萌而得其過之所在,以此法用之而不至于危殆矣。”

[14]審清濁,而知部分:審查面部清濁色澤所在部分,就能判斷疾病在內里臟腑所屬。清濁,指氣色;部分,指面部的五色分布。吳崑注:“色清而明,病在陽分;色濁而暗,病在陰分。”

[15]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根據望診、聞診,知曉病人最痛苦的癥狀,以判斷疾病在內所屬臟腑。吳崑注:“喘粗氣熱為有余,喘息氣寒為不足,息高者心肺有余,吸弱者肝腎不足。聲大而緩者為宮,苦病脾;聲輕而勁者為商,苦病肺;聲調而直者為角,苦病肝;聲和而美者為徵,苦病心;聲沉而深者為羽,苦病腎。”苦,此指病苦。

[16]權衡規矩:此指四時正常脈象。《素問·脈要精微論》云:“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張志聰注:“觀四時所應之脈,而知病之所主者何臟。”

[17]按尺寸:尺,指尺膚部,即上肢前臂內側腕橫紋至肘橫紋之間的部位;寸,指寸口脈。丹波元簡注:“謂按尺膚而觀滑澀,按寸口而觀浮沉也。”

【原文】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1]。故因其輕而揚之[2],因其重而減之[3],因其衰而彰之[4]。形不足者,溫之以氣[5];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6];其下者,引而竭之[7];中滿者,瀉之于內[8];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9];其在皮者,汗而發之[10];其慓悍者,按而收之[11];其實者,散而瀉之[12]。審其陰陽,以別柔剛[13],陽病治陰,陰病治陽[14],定其血氣,各守其鄉[15],血實宜決之[16],氣虛宜img引之[17]

【注釋】

[1]其盛,可待衰而已:特殊情況下,邪氣正盛之時,不宜針刺直接攻邪,要待病邪稍衰后針刺治之,否則會損傷正氣。楊上善注:“病盛不可療者,如堂堂之陣,不可即擊,待其衰時然后療者,易得去之,如瘧病等也。”吳崑注:“病之始起,邪氣未盛,可刺而止之。病邪方盛,則正氣微,可待其衰也,刺而止之,則不傷正氣。”

[2]因其輕而揚之:指病邪輕淺的,可采用輕揚宣散之法以祛邪外出。輕,指邪輕病淺;揚,指輕揚宣散,即宣散解表法。張介賓注:“輕者浮于表,故宜揚之。揚者,散也。”

[3]因其重而減之:指病邪深重者,宜逐步攻瀉邪氣。張介賓注:“重者實于內,故宜減之。減者,瀉也。”

[4]因其衰而彰之:指陰陽氣血虛衰的病證,宜用補益之法。彰,彰顯之意,指補益法。張介賓注:“衰者氣血虛,故宜彰之。彰者,補之益之而使氣血復彰也。”

[5]形不足者,溫之以氣:陽主外,陰主內。形不足為陽虛,陰不足為精氣虛少。陽氣不足的病證,宜用氣厚的藥物以溫補,如干姜、肉桂等。張介賓注:“以形精言,則形為陽,精為陰。以氣味言,則氣為陽,味為陰。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者藏精而起亟也。故形不足者,陽之衰也,非氣不足以達表而溫之。”

[6]其高者,因而越之:病邪在上者,可運用涌吐之法以祛除邪氣。李中梓注:“高者,病在上焦。越者,吐也,越于高者之上也。”

[7]其下者,引而竭之:病邪在下者,可運用通利或瀉下之法以祛除邪氣。下,謂病邪在下焦。引而竭之,或利其小便,或通其大便,使其盡出而不留。吳崑注:“下,臍之下也。或利其小便,或通其大便,皆是引而竭之。竭,盡也。”

[8]中滿者,瀉之于內:指中焦痞滿之證,宜用消導之法,以祛除積滯。中滿,謂中焦痞滿;瀉之于內,指消導之法。吳崑注:“此不在高,不在下,故不可越,亦不可竭,但當瀉之于內,消其堅滿是也。”

[9]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指邪在表者,可運用浸浴之法以發汗散邪。漬形,指以熱水湯藥等浸浴身體。張志聰注:“漬,浸也。古者用湯液浸漬取汗,以去其邪,此言有邪之在表也。”

[10]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在皮,指邪在皮毛。汗而發之,指發汗法。張志聰注:“邪在皮毛取汗而發散之。”

[11]其慓悍者,按而收之:邪氣急猛的病證,要控制癥狀,制伏邪氣。慓悍,指邪氣急暴。收,斂也。張介賓注:“慓,急也。悍,猛利也。按,察也。此兼表里而言,凡邪氣之急利者,按得其狀,則可收而制之矣。”

[12]其實者,散而瀉之:實證有表里之分,表實宜散,里實宜瀉。吳崑注:“表實則散,里實則瀉。”

[13]審其陰陽,以別柔剛:柔剛,即陰陽。張介賓注:“形證有柔剛,脈色有柔剛,氣味尤有柔剛。柔者屬陰,剛者屬陽。知柔剛之化者,知陰陽之妙用矣,故必審而別之。”

[14]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即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之義。張介賓注:“陽勝者陰必病,陰勝者陽必病。如《至真要大論》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啟玄子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皆陽病治陰、陰病治陽之道也。亦上文‘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之義。”

[15]定其血氣,各守其鄉:安定氣血,使其各守其位。定,安也。吳崑注:“定,安也。諸經皆有血氣,宜安定之,使之各守其位,不得出位乘侮也。”

[16]血實宜決之:血實,指瘀血。決之,逐瘀放血之法。吳崑注:“血實,邪氣凝結于血,血瘀而實也,宜決破其經而出之。”

[17]氣虛宜img引之:氣虛下陷之證,宜用益氣升提之法。img引,指補氣升提法。張介賓注:“img,《甲乙經》作‘掣’,挽也。氣虛者,無氣之漸,無氣則死矣,故當挽回其氣而引之使復也。如上氣虛者升而舉之,下氣虛者納而歸之,中氣虛者溫而補之,是皆掣引之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青县| 庆云县| 佛山市| 新和县| 多伦县| 德昌县| 双峰县| 南康市| 枣强县| 徐水县| 石城县| 贺兰县| 东山县| 杭锦后旗| 金平| 东阳市| 霍城县| 拜城县| 平江县| 思南县| 阿图什市| 黔西县| 上虞市| 酒泉市| 刚察县| 宝丰县| 石首市| 潞西市| 铜陵市| 葵青区| 玛曲县| 阳新县| 铜陵市| 垣曲县| 泸水县| 百色市| 苍山县| 桂东县| 博客| 澄迈县| 绍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