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通腑法的歷史沿革

一、萌芽階段

縱觀中醫學發展史,“通”字貫穿其中。有關通下之法的記載,最早可以溯源至《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升降息則神機化滅,出入絕則氣立孤危。”意在強調給邪以出路的重要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素問·至真要大論》曰:“結者散之,留者攻之……上之下之。”《素問·熱論》曰:“三陽經絡皆受其病……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首次提及通下之法,開通下法之先河,奠定了通腑法的理論基礎。

東漢張仲景將通腑法理論與臨床相結合,創造了一系列通腑方。《傷寒雜病論》全書與通下有關的條文涉及良多,包括寒下法、溫下法、潤下法、逐水法、逐瘀法等,廣泛運用通腑法治療譫語、神志病、蓄血、中風、癲癇、黃疸等病證,全面體現了疏通郁閉的指導思想。明確提及通法、下法和腑的關系,“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則榮衛不行,臟腑不通,則死矣”,“此三經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認為通下法用于腑實以通腑攻下,祛除邪滯。仲景之通腑法可以看成是通下之法,不止通下燥屎,更有攻逐水飲、逐瘀下血之法,使在里之實邪得出,腑氣得通。

1.寒下法

該法適用于里實熱結之證。仲景創立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一系列苦寒瀉下的方劑以泄熱通腑,使邪隨大便而出,治療不同程度的腸熱腑實之證。《傷寒論》言:“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津傷燥結不甚,多以煩躁為主,以調胃承氣湯緩下熱結治療。《傷寒論》曰:“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此時津液耗傷,胃腸干燥,腸中糟粕與熱邪壅滯,腸燥津枯,腑氣不通,留著于內,形成燥屎,穢濁之氣上攻心神,故為譫語,當以小承氣湯輕下熱結治之。當燥熱極盛,津液枯竭,氣機閉塞而出現神識昏亂之象,治療則應以大承氣湯攻下燥屎,蕩滌腸腑,如《傷寒論》所言“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方有執云:“枳實,泄滿也;厚樸,導滯也;芒硝,軟堅也;大黃,蕩熱也。”以大黃苦寒泄熱,攻積通便,蕩滌腸胃邪熱積滯,為君;厚樸倍大黃,共為君藥,行氣消脹除滿;芒硝咸寒而苦,潤燥軟堅,協大黃則峻下熱結之力倍增;枳實下氣開痞散結,協厚樸行氣而除痞滿。大承氣湯一方,承順胃氣下行,故曰“承氣”,方中峻下熱結以救陰液,體現了“釜底抽薪”“急下存陰”之法,是陽明腑實證峻下熱結的基礎方。

2.溫下法

該法適用于寒積里實之證。方劑首推《金匱要略》中治療寒實內結,腹滿疼痛的大黃附子湯。“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以大辛大熱的附子溫里助陽,散寒止痛;大黃寒涼,與附子相配,去寒涼之性而存瀉下之用,兩者并用是溫下法常用配伍。佐以細辛辛溫宣通,祛寒止痛,助附子溫散寒積。

3.潤下法

以麻子仁丸為代表,治療津枯腸燥之大便秘結證。“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傷寒明理論》云:“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而大便硬,故曰其脾為約。”方中麻子仁質潤多脂,滋脾潤腸而通便;大黃苦寒沉降,泄熱通便;配以杏仁降氣潤腸,芍藥養陰和里,枳實下氣破結,厚樸行氣除滿。麻子仁丸通腑潤腸,行氣通便,便通則燥結去,腑氣通,脾得潤可升清,胃氣順可降濁,脾約乃愈。

4.逐水法

以十棗湯為代表,治療水飲壅盛之實證。十棗湯中芫花善消胸脅伏飲痰癖,大戟善攻臟腑之水飲,甘遂善逐經隧間水飲,合而用之,峻猛攻伐,逐水之力尤甚。三藥均為有毒之品,故配甘溫質潤之大棗,緩解三藥之峻烈,消減三藥之毒性,養護胃氣,祛邪而不傷正。正如《醫方論》所言“仲景以十棗命名,全賴大棗之甘緩,以救脾胃”。

5.逐瘀法

《傷寒論》中,用通下之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治療下焦蓄血證,“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宜桃核承氣湯”。“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邪熱與血相互搏結,致使氣血瘀滯,新血不生,腦神失養,以致“發狂”,采取通下法攻之,通導大便,瘀隨便去,狂可愈。

在《金匱要略》中,提出了“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的治療原則。《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中提出“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實證腹滿為胃腸有燥屎、宿食等有形實邪積結,腑實不通,故按之疼痛,可用攻下法治療。《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中用甘遂大黃湯祛瘀下水,使水邪瘀熱下泄而達到祛邪效果,“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后者,此為水與血并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中提出“風引湯,除熱癱癇”,運用風引湯治療半身不遂、癲癇,其中風引湯首位藥物為大黃,體現了通腑藥物在中風病治療中的重要性,為后世應用通腑法治療中風做了鋪墊,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后世余根初評曰:“凡傷寒病,均以開郁為先,如表郁而汗,里郁而下,寒濕而溫,火燥而清,皆所以通其氣郁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明市| 惠来县| 邮箱| 洞口县| 远安县| 长垣县| 石楼县| 道孚县| 凤台县| 高陵县| 天台县| 寻甸| 鱼台县| 芷江| 布拖县| 靖宇县| 宜良县| 平安县| 湖南省| 韶关市| 陇西县| 衡水市| 南昌县| 青川县| 拉萨市| 伊吾县| 门源| 武川县| 昌平区| 颍上县| 怀安县| 新疆| 修武县| 湘乡市| 浦江县| 东丰县| 奇台县| 博白县| 新昌县| 江源县| 江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