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竇漢卿針灸經驗集粹:注疏與發揮
- 賈春生 王銳卿編著
- 12字
- 2024-06-18 15:55:38
第二章 著書立說,后繼有人
第一節 竇漢卿學術傳承關系

竇漢卿醫學傳承關系圖
除上圖顯示的傳承關系外,尚有徐子明、李清隱、滑壽、杜思敬、泉石老人、楊氏(楊瑞霞)等精通竇氏針法,有些為再傳弟子,有些為私淑,現皆輯錄于下。
1.師承
(1)王翁
《竇公神道碑》載:“居三年,有清流河醫者王氏,妻以其女,且授公以方脈之術?!?/p>
《元史·列傳·卷四十五》載:“醫者王翁妻以女,使業醫。轉客蔡州,遇名醫李浩,授以銅人針法。”
(2)宋子華
《針經指南·流注八穴序》載:“予少時嘗得其本于山人宋子華,子華以此術行于河淮間四十一年?!?/p>
(3)李浩
《針經指南·流注通玄指要賦》載:“即已受教,遂敏求師,前后僅十七年……方獲訣于李君。”
2.傳人
(1)劉執中
《劉侯墓志銘》載:“少負氣節,長而益篤,積學績文,以裕所蘊。同里竇文正公奇之,妻以子。既從竇公,悉得其學,余力所及,猶能以針醫名天下?!?/p>
(2)許
《有元故潛齋先生許仲和墓志》載:“(許衡)挈弟(許衎)以歸……文正公(許衡)嘗曰我擾攘之際,以醫卜免。遂受針術于竇漢卿太師,輒得心傳之妙,以之治患,捷于影響,疾病者扶杖而來,棄杖而往,不望其酬。”
(3)王開、王國瑞
《始豐稿·卷十》載:“蘭溪人王仁整,號鏡潭……至元初,以羈孤之跡至燕,獲事竇文正公默,得其銅人針法。用醫官起家,稍遷江西官臣提舉,后遷太醫院事?!?/p>
《金華府志》載:“王鏡潭……游大都竇太師漢卿之門二十余年,悉傳其術以歸。竇公囑之曰,傳吾術以濟人,使人無病,即君之報我也。遇人有疾,輒施針砭,無不立愈?!?/p>
(4)鄭
、張博文
《一真堂記》載:“太師竇先生之未遇也,懷其學無所施,憫人札瘥,針法極其妙……博文之師,教授鄭璵子玉者,嘗館太師于家,真得其傳。而博文則親傳于子玉者,源之正,流之不沲。故施于用,其效可必也。”
(5)朱彥暉
《題朱彥暉三陪手卷》載:“余年五十覺籠東,左臂偏枯右耳聾。說道燕城陪手客,此針傳授到朱公。”(注云:“謂木菴陪飯,竇漢卿陪針,陳學士陪口也。陳名時可,字秀甫?!保?/p>
(6)羅天益
《衛生寶鑒·卷二》載:“癸丑歲初,余隨朝承應。冬,屯于瓜忽都地面,學針于竇子聲先生,因詢穴腧?!?/p>
《衛生寶鑒·卷二十》載:“癸丑歲,與竇子聲先生隨駕在瓜忽都田地里住冬。與先生講論,因視見流注指要賦及補瀉法,用之多效。”
(7)徐子明
《梧溪集》載:“公諱霆發,字子明,月山其號也……君子姓多致通,顯曰賢明,精竇太師針芮。”
(8)李清隱、李德睿
《姑蘇志》載:“李德睿,字士明,嘉定人,為寧真觀道士,尤攻于醫。遇淮人李清隱,授竇太師飛騰針法。”
(9)滑壽
《密庵集》載:“金華周玄啟,讀書好醫方術。學于攖寧滑先生。先生生中州,儒而醫也。其用藥絕似劉河間,而針法則本竇太師……雖然,玄啟之于攖寧親炙者也,攖寧之于竇劉私淑艾者也?!?/p>
(10)杜思敬
杜思敬與竇漢卿屬同時代且同朝為官,學從竇漢卿摯友許衡,曾著有《濟生拔萃方》,卷二收錄有竇漢卿《流注指要賦》,且輯有《竇太師針法》(詳考見《針灸名著集成》)。
(11)泉石心
《金針賦序》載:“深得二先生發明竇太師針道之書……泉石心謹識?!?/p>
(12)楊瑞霞
今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藏有一抄本《玉龍歌》,封面題有“楊瑞霞”三字,從明清目錄學著作著錄得《楊氏玉龍歌》及《楊氏針灸撮要穴法》(此書佚文可見與題作“楊氏家傳針經圖”明顯一致的文字),這位竇氏傳人很有可能是這位楊氏(詳考見《元代珍稀針灸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