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韋以宗醫案醫話文集(第二版)
- 林遠方等主編
- 1063字
- 2024-06-18 15:42:58
頸肩綜合征2
黃某,女,60歲,新西蘭人。于2015年4月5日住院,4月16日出院。
【主訴】右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6個月。
【現病史】患者6個月前受涼后出現右肩關節疼痛,晝輕夜重,得熱痛減,遇寒痛增,活動受限,在新西蘭行物理及針灸治療,癥狀無明顯緩解。兩個月前探親回深圳,到深圳市某二甲醫院拍肩關節線片,未見異常。予局部痛點封閉治療,但癥狀緩解不明顯,遂來就診。
【體檢】頸2~頸6棘旁壓痛(+),壓頭試驗(+),右肱骨結節間溝、肩峰下緣、肩胛岡上緣壓痛(+),肩胛骨左高右低。頸椎活動度:前屈25°,后伸15°,其余方向活動度正常。右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前屈50°,后伸30°,上舉90°,外展70°,內收10°,內旋30°,外旋30°。
【輔助檢查】2015年4月4日頸椎X線片(圖1-1-14):頸曲明顯變小,呈Ⅲ級椎曲,頸4~頸6椎體骨質增生,椎體旋轉側彎。胸椎DR片(圖1-1-15):胸椎上段棘突右偏,下段棘突左偏,左右肩胛骨高低不對稱,鎖骨左低右高。

圖1-1-14 治療前(1)

圖1-1-15 治療前(2)
【診斷】頸肩綜合征。
【治療經過】
1.理筋:頸部予??浦苿半p活脊痛消”熏洗劑熏藥治療、中藥封包治療;彈撥、按揉斜方肌、斜角肌、岡上??;針刺頸椎華佗夾脊穴、肩貞、肩髃、臂臑等穴。
2.正脊骨:用頸椎旋提法、牽頸折頂法、提胸過伸法及胸椎旋轉法糾正頸椎及胸椎錯位,用提肩推胛法調整肩胛骨位置。
3.調曲:行仰臥位頸椎牽引,調整頸椎曲度。
4.功能鍛煉:鍛煉“健脊強身十八式”中的側頸雙肩松胛式、虎項擒拿式、雙胛合攏式、頂天立地式。
以上治療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經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肩痛緩解,肩關節活動明顯改善,前屈90°,后伸40°,上舉170°,外展90°,內收40°,內旋80°,外旋50°。2015年4月15日復查頸椎及胸椎DR片(圖1-1-16):頸椎曲度明顯改善,椎曲由Ⅲ級恢復為Ⅰ級,雙側鎖骨及肩胛骨對稱。
【體會】既往患者肩痛多被診斷為肩周炎,治療多采取局部對癥處理,療效往往不盡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抓住肩周炎發病的病因病理。韋以宗教授告訴我們:肩周炎的發生本質上是由于頸椎、胸椎骨關節錯位,力學失衡導致肩胛骨位移,使通過結節間溝的肱二頭肌長頭腱及岡上肌腱等出現“筋出槽”現象,產生無菌性炎癥,進而出現疼痛和粘連,因此臨床上常稱為“頸肩綜合征”。在治療上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只治療肩關節局部,必須首先考慮頸椎和胸椎。韋教授常說,“胸椎不響,頸椎甭想”,“肩胛不松,關節無功”。在治療頸椎時必須調整胸椎,通過頸椎、胸椎及肩胛骨的整體調整,才能從根本上阻斷肩周炎的病理環節,達到與眾不同的療效。

圖1-1-16 治療后
(林遠方、蔡其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