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韋以宗醫案醫話文集(第二版)
- 林遠方等主編
- 988字
- 2024-06-18 15:42:56
寰樞關節錯位(側偏型)
賴某,女,35歲,龍巖永定人。于2016年10月10日初診,12月8日結束治療。
【主訴】頭暈伴后枕部脹痛6個月,加重1周。
【現病史】患者6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頭后枕部脹痛,下午重,休息后癥狀減輕,半年來病情反復發作,偶伴胸悶、咽喉不適、惡心、失眠。1周前,因勞累癥狀加劇,到當地診所給予口服藥物及推拿、拔罐治療,未見明顯改善,遂來就診。
【體檢】頸項部肌肉僵硬,雙側風池不對稱,局部壓痛明顯,橈動脈試驗左側(+)。頸椎活動受限:屈曲15°,后伸10°,右側屈15°,左側屈20°,右旋轉30°,左旋轉20°。
【輔助檢查】2016年10月10日頸腰椎X線片(圖1-1-3、圖1-1-4):頸椎棘突右偏,鉤椎關節不對稱;頸曲呈上直下曲型,椎曲Ⅲ級,頸3、頸4及頸6、頸7后成角;寰齒關節間隙右側較左側增寬;腰1~腰3棘突左偏,腰曲呈上弓下直型,椎曲Ⅳ級。

圖1-1-3 治療前(1)

圖1-1-4 治療前(2)
【診斷】寰樞關節錯位(側偏型)。
【治療經過】
1.理筋:先彈撥、揉頸項部肌肉,待局部肌肉放松后對風池、風府等穴位各點按揉3分鐘。再以平衡針灸針刺頸痛穴、胸痛穴、頭三針及醒腦穴,不留針。
2.正脊骨法:行腰椎旋轉法、提胸過伸法、頸椎旋提法、牽頸折頂法、寰樞端轉法治療。
3.調曲:行四維調曲法。
4.功能鍛煉:做“健脊強身十八式”中的抱頭側頸式、虎項擒拿式、抱頭屈伸式、雙肩松胛式、雙肩合攏式及抱肩轉胸式功能鍛煉。
以上治療每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休息1天。經過4個療程治療后頭暈、脹痛消失,頸椎活動正常。2016年12月8日復查頸椎X線片(圖1-1-5):頸椎棘突側偏消失,椎曲恢復至Ⅱ級,寰樞關節間隙兩側對稱。
【體會】寰樞關節錯位不是局部的病變,而是頸椎旋轉側彎移位,在脊柱圓運動作用力下,頭顱反方向傾斜(側方型)。因此,要復位錯位的寰樞關節必須糾正頸椎的側彎。中醫整脊學的精髓就是調曲,應用以宗四維牽引儀行四維調曲法來調紊亂的腰椎曲度,進而改善紊亂的頸曲,達到寰樞關節復位。同時,采用平衡針灸療法針刺中樞神經分布在周圍神經上的特定靶穴,恢復大腦的基因程序,使失調、紊亂、破壞的中樞系統恢復到原來的平衡狀態,間接地依靠病人自己調節,修復治療自身的疾病。平衡針以中樞調控為手段及時鎮痛,四維調曲整脊法以調整頸腰椎曲度、調整寰樞椎之間的位置關系為目標,兩者結合,急緩同治,標本兼治,能夠有效改善或消除寰樞關節錯位的癥狀和體征。

圖1-1-5 治療后
(張漢卿、陳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