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桂枝加附子湯

經(jīng)典的太陽病方,傳統(tǒng)的溫經(jīng)回陽方,具有強壯、止汗、鎮(zhèn)痛的功效。現(xiàn)代研究提示,此方能抗休克、抗心肌缺血、抗缺氧及抗炎鎮(zhèn)痛等,適用于發(fā)汗過多導致的亡陽證,以及以多汗、怕冷、身體疼痛、脈弱為特征的疾病。

經(jīng)典配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

經(jīng)典方證

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20)

解表后大汗煩躁案(邢錫波)

趙某,男,35歲,工人。素陽氣衰弱,因患傷寒,發(fā)汗后而病不解,醫(yī)者又以疏風宣表之劑與之。服藥1小時,大汗淋漓,濕透浹背。過半日許,而汗仍蒸蒸不斷,煩躁不安,背覺惡寒,脈象虛弱無力,而寸脈尤甚。是知平素陽氣不足,而汗劑又過其量,致汗出過多,陽氣外越,現(xiàn)真陽有欲脫之象,因以桂枝加附子湯與之。證屬表證未解,陽氣不足。治宜扶陽解表。處方:白芍15g,附子10g,桂枝10g,甘草10g,生姜3g,大棗10枚。服此藥1劑后而汗減躁安,再劑而病愈。(《邢錫波醫(yī)案集》)

按:《傷寒論》第20條“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原文描繪了一個被誤用大量麻黃后虛脫的病人,汗還在出,全身幾乎濕透,黃豆大的汗珠,冰冷蜷縮的四肢,蒼白灰暗的面色,小便點滴全無……后世的解釋為“亡陽而脫液”(成無己)“陽虛漏汗并表證不解”(李培生主編《傷寒論講義》)等。桂枝加附子湯也成為救治誤汗虛脫的有效方。本案雖然沒有用強烈的發(fā)汗藥,但在體質(zhì)虛弱的情況下,通常的疏風宣表之劑或西藥解熱鎮(zhèn)痛藥,都可能導致過汗。根據(jù)本案記載,患者在大量出汗的同時,有煩躁不安、背覺惡寒、脈象虛弱無力的表現(xiàn),這是邢錫波先生用方的著眼點。

陽虛漏汗案(劉渡舟)

崔某,女,51歲。患自汗癥10多年,屢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而不愈。患者每日自汗出不止,浸濕內(nèi)衣,每日換衣3~4次,一年四季皆如此。上半身汗出多于下半身,左半身汗出甚于右半身,稍有勞作更甚;伴有惡風,肢體屈伸不利。其人體態(tài)肥胖,但終日感覺體疲乏力。舌質(zhì)淡嫩,苔白而脈緩。辨為陽虛漏汗證,用桂枝加附子湯。一服前3劑時,有奇特的反應:每次服藥后1小時左右,自覺全身皮里肉外有一種如冰雪融化般的感覺。3劑藥后,汗出情況大為好轉。又加大附子劑量,再進3劑。服第4劑藥后,周身皮膚出現(xiàn)針刺般的疼痛感覺;2小時后,疼感消失,頓覺舒適無比。6劑藥服盡,而10年之自汗已止。用桂枝湯加黃芪、白術各10g善后痊愈。(《經(jīng)方臨證指南》)

按:除誤汗亡陽外,自汗癥也有用桂枝加附子湯的機會。本案除對患者的體型、脈舌等客觀指征有描述外,還詳細記錄了患者服用本方后的感覺:初有冰雪融化的溫暖感,繼而有針刺樣的疼痛感,最后是無比舒適感。讀這種醫(yī)案猶如在劉渡舟先生身旁侍診,現(xiàn)場感很強。

少腹劇痛案(張有章)

戊申奉委以征葠稅赴石柱,甫抵旅店,日薄暮。歇未定,微聞有人呻痛,聲慘,詢之旅店,知為東鄰,郝壽五之妻,患少腹痛也。方問答間,壽五適至,因謂余曰,拙妻身受此病,已歷三年。每于病將作時,必惡寒遺溺,輒數(shù)日而痛不衰,經(jīng)醫(yī)無算,卒尟效。今蒙存問,如知醫(yī)而以捄世為念者,能不一行救之乎。往為診之,尺脈沉遲而細,乃以桂枝加附子湯溫之,數(shù)劑而瘥。(《傷寒借治論》)

按:桂枝加附子湯的經(jīng)典原文并無脈證記載,但從相關附子類方的原文來看,附子證以脈沉遲弱為多。如干姜附子湯治“下之后,復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撸苟察o,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描繪了一個經(jīng)過瀉下發(fā)汗后的患者,白天煩躁不安,入夜安靜,其“脈沉微”是本方證的客觀指征。附子與干姜、甘草配伍的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更將脈證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如四逆湯治“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湯治“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等。本案也以“尺脈沉遲而細”作為識證要點。不過,桂枝加附子湯證脈象也未必一定沉,浮大者也有之,但一定無力。如清代醫(yī)家莫枚士認為桂枝加附子湯證“治四肢拘急及脈浮大、兩脛拘攣”(《經(jīng)方例釋》)、現(xiàn)代經(jīng)方家樊天徒則認為是“頭痛微發(fā)熱,汗出不止,惡寒殊甚,指尖冷,四肢拘攣疼痛,小便難,脈浮而虛”(《傷寒論方解》)。

坐骨神經(jīng)痛案(權依經(jīng))

王某,男,26歲。1978年12月13日初診。左腰臀部疼痛并呈放射至腘窩部。向前彎腰和行走時,疼痛加劇,似筋縮短牽制性痛,伴有麻木困重感。病已兩月余,仍不能坐,只能站立就診。西醫(yī)診斷為坐骨神經(jīng)痛。查其舌尖紅,苔薄白,脈滑。方用桂枝加附子湯加重白芍、炙甘草藥量:桂枝9g,白芍12g,炙甘草12g,生姜9g,大棗4枚,附片3g。水煎分2次服,3劑。患者自感服上藥3劑后,疼痛大為減輕,再服上藥3劑后,能坐凳子上就診,下肢已不痛。(《古方新用》有刪節(jié))

按:《傷寒論》“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提示桂枝加附子湯可以用于治療關節(jié)疼痛。另外,方中的附子、桂枝就是經(jīng)典的止痛組合。如桂枝附子湯治“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方用附子三枚,桂枝四兩;甘草附子湯治“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方用附子二枚,桂枝四兩;桂枝芍藥知母湯治“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方用炮附子二兩,桂枝四兩。桂枝加附子湯中雖然附子量不大,不過其鎮(zhèn)痛功效也是有的,本案就是佐證。

肩臂疼痛案(胡希恕)

西某,女,69歲。

初診(1965年9月20日):右肩疼痛,抬手舉臂困難已四五個月,經(jīng)針灸治療無效,飲食不香,大便干,二三日一行。用中藥益氣活血、通絡止痛無效。脈弦滑數(shù)。與桂枝湯加蒼術、附子、大黃。

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炙甘草二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蒼術五錢,川附子三錢,大黃二錢半。3劑,隔日1劑。二診(1965年9月27日):服藥后痛減,但因停藥又作。仍進原方。三診(1965年9月29日):服藥后痛又減,已能忍受,大便日二三行,口干不思飲,納差。苔黃舌紅,脈弦滑數(shù)。仍進原方。

四診(1965年10月4日):服藥后飲食增,大便好,疼痛減。仍以原方將息,大黃減為二錢。(《胡希恕醫(yī)論醫(yī)案集粹》)

按:胡希恕先生常把桂枝湯加蒼術、附子、大黃用于治療骨質(zhì)增生。

腳尖發(fā)冷隨即腹部不適而腹瀉案(婁紹昆)

患者男,今年50歲,農(nóng)民,永強人。素來身體健康,好像從來沒有生過病。但近5年來,經(jīng)常感到腳尖發(fā)冷,特別是在夏天,感到腳尖發(fā)冷,腹部就不舒服,隨即腹瀉。今年發(fā)病比往年更加頻繁,手足也出現(xiàn)痙攣的狀態(tài),這是過去所沒有的現(xiàn)象,所以患者心中有點恐慌。其間也到過醫(yī)院看過不少醫(yī)生,都認為是腸道功能紊亂,治療后沒有明顯效果。算起來患者和我也是個遠房親戚,于是上門求診。

初診于2005年7月10日。

經(jīng)診察,除以上癥狀外,另有:冬日盜汗,夏天自汗,口淡不渴,但是脈舌無發(fā)現(xiàn)異常。腹診時,發(fā)現(xiàn)腹肌薄而無力。初步印象是桂枝湯證。患者夏日腳冷引發(fā)腹部不適的癥狀特征,使我想起日本漢方經(jīng)驗口訣:“夏日足冷而腹痛者,桂枝加附子湯。”于是我投桂枝加附子湯7劑治療,以干姜易生姜。其實這個方劑就成為桂枝湯與四逆湯的合方了。

服藥1周后,于7月17日復診。患者說,湯藥入口后全身通暢,感到很舒服,就好像遇見了一個久違的朋友一樣驚喜。同時腳尖發(fā)冷、腹部不適而腹瀉的癥狀似乎也有所改善。因上方有效,繼續(xù)投予桂枝加附子湯7劑。

又服藥1周后,藥物的作用也漸漸地顯示出來,手足時常發(fā)生痙攣的癥狀已經(jīng)消失,腳尖發(fā)冷、腹部不適而腹瀉的癥狀也有明顯好轉,然而自汗依然如故。根據(jù)以上癥狀,投予原方加玉屏風散,并要求患者連服2周以后停藥觀察。

此后,病人連續(xù)服用桂枝加附子湯加玉屏風散合方1個月,諸癥消失而停藥。1年后遇見他的家人,得知此病已愈。(《婁紹昆經(jīng)方醫(yī)案醫(yī)話》)

原按:經(jīng)方醫(yī)學要重視口訣,“醫(yī)學別傳,不立文字”。晉代葛洪《抱樸子·明本》謂:“豈況金簡玉札,神仙之經(jīng),至要之言,又多不書,登壇歃血,乃傳口訣。”唐岑參《下外江舟中懷終南舊居》詩云:“早年好金丹,方士傳口訣。”經(jīng)方醫(yī)學的主要特點就是隨證治之,方證相對,類證鑒別。以上病案如果追究病因病機就比較困難,然而方證辨證,結合漢方的經(jīng)驗口訣卻顯得簡單而有效,臨床醫(yī)生何樂而不為呢?

這個病案中的“腳尖冷”,為什么不考慮加細辛?細辛治療宿飲、停水,故治水氣在心下而咳滿。這個患者“形寒肢冷、汗多下利”是典型的四逆湯證,所以加附子,易生姜為干姜,使之方證相對應。

三叉神經(jīng)痛案(婁紹昆)

78歲的男性老人,三叉神經(jīng)疼痛術后5年來病情穩(wěn)定。但半年前疼痛復發(fā),每天服2片卡莫西平,但每天深夜仍有3個小時劇痛,如果加藥,就會頭暈眼花,半年來接受過各種方法治療,但效果不理想,痛不欲生。2009年5月25日初診。患者瘦長個子,面色蒼白,平時畏寒、四肢怕冷、頭頸部多汗,恐懼悲觀的情緒一望而知。曾有胃痛史,但自從患了三叉神經(jīng)痛后胃痛反而自愈了。脈緩大,舌大齒痕淡紅,苔薄白。腹診發(fā)現(xiàn)腹肌薄而緊,有腹直肌痙攣。據(jù)此,果斷投予桂枝加附子湯1周量:桂枝10g,白芍10g,甘草6g,大棗3枚,生姜3片,附片10g。同時配合針刺西藥維持原量。服藥1周后,深夜疼痛時間減少到2小時左右,程度明顯減輕。繼續(xù)原方,并施以針刺,疼痛日漸減輕直到消失,晚上能安然入睡,食欲增加,精神好轉。隨即減少西藥用量,2個月后完全停服西藥針刺,中藥改為2天1次,1個月后停藥。其后的2年時間里,復發(fā)過1次,呈現(xiàn)柴胡證,后服用柴胡湯而愈。從那以后,至今未見復發(fā)。(《婁紹昆經(jīng)方醫(yī)案醫(yī)話》有刪節(jié))

按:本案提示桂枝加附子湯也能治療神經(jīng)痛。案中記錄了患者的體型體貌以及腹證、脈證、舌證等客觀指征,為讀者勾勒出桂枝加附子湯適用人群的外觀特征。瘦長個子,面色蒼白,平時畏寒,四肢怕冷,頭頸部多汗,這是桂枝湯適用人群的常見外觀特征。腹肌薄而緊,有腹直肌痙攣,是桂枝湯類方常見的腹證。之所以用附子,就是疼痛。桂枝湯加附子,不僅能夠回陽止汗,而且還能止痛。

橋本疲勞多汗案(黃煌)

張女,62歲,163cm,61.5kg。2019年10月15日初診。

病史:橋本甲狀腺病10年,近1個月來疲勞感明顯,四肢沉重,散步都乏力,氣短懶言,白天運動后頭部汗多,夜里汗多濕衣。2019年10月7日查:左室舒張功能減退,輕中度三尖瓣關閉不全。

體征:舌嫩水滑齒痕,臉黃眼腫,頭發(fā)稀,脈弱。

處方:桂枝20g,白芍15g,干姜5g,炙甘草5g,紅棗20g,制附片10g,白術20g,茯苓20g。10劑。

2019年10月29日復診:患者自述藥后很舒服,盜汗已無,氣短懶言改善,有力氣了,精神振奮,睡眠正常。原方15劑,隔天服。

按:橋本甲狀腺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又稱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本病由日本人橋本策于1912年發(fā)現(xiàn),簡稱為橋本病(HT或AIT)。本病女性較多,年輕者多見疲勞、情緒波動、月經(jīng)不調(diào)、量少閉經(jīng)、易于流產(chǎn)等,多用小柴胡湯合當歸芍藥散。老年者多見甲狀腺功能低下,虛胖、怕冷、無精打采、毛發(fā)脫落、舌體胖大、脈沉弱等,多用桂枝加附子湯、真武湯、腎氣丸等。

本案用方是桂枝加苓術附湯,能溫陽散寒利水,能除疲勞、止自汗、止腰腿痛。治療甲減、職場疲勞綜合征、慢性腰腿痛效果好。其人多臉黃舌暗脈無力,怕風怕冷易出汗。此方頗得日本漢方家吉益東洞、淺田宗伯、湯本求真等人推崇。據(jù)說,法國公使腰背疼痛,屢經(jīng)西醫(yī)治療無效,被淺田宗伯針灸與中藥并用,一周治愈。興奮的法國公使把自己的治病經(jīng)歷和處方(桂枝加茯苓白術附子湯)譯成法文,發(fā)回法國。法國報紙報道了這則新聞,驚動了拿破侖三世,拿破侖三世為此贈送了不少禮品給淺田宗伯。湯本求真說:“本方應用極廣,為個人一日不可或缺要方之一,當專心努力以自得之。”(《日醫(yī)應用漢方釋義》)

痛風性關節(jié)炎大量出汗案(黃煌)

牛男,46歲,179cm,90kg。2016年7月23日初診。

病史:高血壓、高脂血癥病史多年,5年前心梗支架植入,2年前發(fā)現(xiàn)2型糖尿病。近月來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頻發(fā),右膝及腳踝腫痛明顯。出汗甚多,夜間常常衣被皆濕,特別容易饑餓,有饑餓感時心慌身抖,全身無力。

體征:體形魁梧,面色晦暗,皮膚濕冷,舌嫩暗,脈大重按無力。

處方:桂枝20g,肉桂10g,赤芍30g,干姜10g,生甘草5g,紅棗20g,白術30g,蒼術30g,制附片15g(先煎30分鐘)。7劑。

2016年8月6日復診:藥后下肢步行有力,汗出濕衣明顯改善,大便成形,面色好轉,痛風未發(fā)。原方續(xù)服10劑。

按:本案患者身患多種疾病,但關節(jié)痛與嚴重的自汗盜汗為突出主訴。關節(jié)痛的經(jīng)方甚多,自汗盜汗的經(jīng)方也很多,如何選擇?還是著眼于患者的體質(zhì)狀態(tài)。其人魁梧而皮膚濕冷,舌質(zhì)暗嫩,脈大而弱,是桂枝湯證。因汗多身體痛,當加附子,與桂枝加附子湯證的“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相符。方證相應,故效果明顯。

為何不用桂枝加黃芪湯?黃芪確實能固表止汗,也多療饑,故用于糖尿病,但適用者多有浮腫,或腹部碩大松軟,是氣虛者方。

為何不用防己黃芪湯?防己黃芪湯確實能用于治療下肢關節(jié)腫痛,也能用于痛風性關節(jié)炎。但適用者多面色黃白且光亮,兩下肢浮腫更多見,是濕熱者方。

為何不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是治療關節(jié)腫脹疼痛的專方,但適用者多為全身性關節(jié)疼痛變形,少汗者多用,是風寒者方。另外有心梗者,慎用麻黃劑。

本案用方取桂枝加白術附子,能溫陽止痛、固表止汗。白術、附子是經(jīng)方中治療關節(jié)痛的常用組合。桂枝芍藥知母湯治“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方用白術五兩,附子二枚;甘草附子湯治“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方用白術二兩,附子二枚;真武湯治“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方用白術二兩,附子一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扎县| 凌云县| 彩票| 扎兰屯市| 永善县| 临沧市| 博爱县| 北辰区| 高要市| 东港市| 巴塘县| 呼伦贝尔市| 伊金霍洛旗| 水城县| 文登市| 任丘市| 云和县| 北流市| 马山县| 平湖市| 邵东县| 平江县| 申扎县| 尼勒克县| 嘉善县| 鄂托克前旗| 泰兴市| 青阳县| 浦县| 临沧市| 紫阳县| 香港 | 平顶山市| 元谋县| 花莲市| 墨玉县| 黑龙江省| 乌拉特前旗| 香港| 巴林左旗| 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