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灸法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一、適應證

李梴在《醫學入門》中指出:“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凡寒熱虛實皆可灸之。”明確指出了艾灸適用于寒熱虛實之證。縱觀古籍及現代臨床研究進展,灸法的適應證非常廣泛,總的原則是陰、里(或表)、虛、寒證多灸;陽、實、熱證少灸或多采取隔物灸。

1.寒凝血滯、經絡痹阻引起的各種病癥,如風寒濕痹、痛經、閉經、寒疝腹痛。由于艾葉生溫熱熟,艾火的熱力可滲透肌層,溫經行氣,因此,艾灸有很好的溫經散寒、活血通痹止痛的作用。

2.外感風寒表證與中虛臟寒所致的胃痛、嘔吐、腹痛、泄瀉、頸椎疾患等癥,艾灸可疏風解表、溫中散寒。

3.脾腎陽虛、元氣暴脫之證,如久泄、久痢、遺尿、遺精、陽痿、早泄、虛脫、休克等。人體以陽氣為本,得其所則體強而壽彰,失其所則體弱而壽夭。“艾葉苦辛,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艾灸可溫陽補虛、回陽救逆,因此對于陽氣虛衰所致的病癥,灸尤宜之;對于陽氣暴脫所致的大汗淋漓、脈微欲絕等亡陽之證亦可艾灸急救之。

4.氣虛下陷所致的臟器下垂之證,如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崩漏日久不愈等,灸之可升陽舉陷、補中益氣。

5.外科瘡瘍初起,瘰疬、乳癰初起,癤腫未化膿者,灸之可消瘀散結、拔毒泄熱;對于瘡瘍潰久不愈者,灸之亦可促進愈合、生肌長肉。

6.氣逆上沖的病癥如腳氣沖心、肝陽上亢等所致的頭痛、頭暈,灸涌泉穴可鎮逆下氣。灸法也有“引而下之”的引導作用,因此對于預防中風發作,可灸足三里穴、絕骨穴,以平肝降逆、引氣下行。

7.防病保健。灸法用于防病保健已有悠久的歷史,《扁鵲心書》中記載:“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此外,現代臨床研究亦證實,艾灸可激發機體免疫功能,調節免疫系統的各個方面,包括固有免疫系統的免疫細胞、免疫因子和適應性免疫的細胞免疫、體液免疫。

8.防治瘟疫。古往今來,艾灸對于瘟疫的防治一直發揮著關鍵的作用。艾灸作為防疫措施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艾灸穴位達到增強人體正氣的作用,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備急千金要方》就有記載:“凡入吳蜀地游宦,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二是通過艾煙進行空氣消毒防疫。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記載:“斷瘟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佳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漳县| 黎城县| 东方市| 铁岭县| 朝阳区| 贵阳市| 汤阴县| 横峰县| 科技| 石阡县| 邳州市| 龙门县| 同江市| 阿巴嘎旗| 合江县| 临城县| 贺兰县| 彩票| 惠州市| 雷州市| 农安县| 海宁市| 靖安县| 迁安市| 邯郸市| 监利县| 休宁县| 东光县| 西峡县| 巴林左旗| 柞水县| 化德县| 政和县| 资源县| 都昌县| 顺平县| 简阳市| 高淳县| 青铜峡市| 体育| 汕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