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馬兜鈴(mǎ dōu líng)
馬兜鈴首見于《藥性論》。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或馬兜鈴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實。本品主產于河北、山西、陜西。秋季果實由綠變黃時采收,干燥,生用或蜜炙用。
【原文解析】
《藥性賦》曰:“兜鈴嗽醫。”
馬兜鈴能涼肺降氣,止咳平喘,擅長治療各種肺熱所致咳、痰、喘證。
其味苦,性微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的功效。本品用于肺熱咳喘,痰中帶血,腸熱痔血,痔瘡腫痛。
【用法與用量】
煎服,3~10克。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古今應用】
1.《藥性論》:“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可。”
2.《開寶本草》:“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血痔瘺瘡。”
3.《珍珠囊》:“利小便。主肺熱,安(一作清)肺氣,補肺。”
4.《本草經疏》:“馬兜鈴,入肺除熱,而使氣下降。咳嗽者,氣升之病,氣降熱除,嗽自平矣。痰結喘促,亦肺熱病也,宜并主之。血痔瘺瘡,無非血熱。況痔病屬大腸,大腸與肺相表里,清臟熱則腑熱亦清矣,故亦主之。”
5.馬兜鈴辛苦氣寒,辛寒散肺熱,苦寒降肺氣,清肅之中又有開泄之功,故能清肺降氣,止咳平喘。
6.本品主要含有馬兜鈴酸類成分:馬兜鈴酸A-E、7-甲氧基-8-羥基馬兜鈴酸等,以及木蘭花堿、輪環藤酚堿、馬兜鈴酮、馬兜鈴烯等。馬兜鈴提取物有鎮咳、平喘和鎮痛等作用,但其所含馬兜鈴酸有較強的腎毒性,可引起急性腎衰竭。
【使用注意】
本品含馬兜鈴酸,可引起腎臟損害等不良反應;兒童及老年人慎用;孕婦、嬰幼兒及腎功能不全者禁用;虛寒喘咳及脾虛便溏者禁服;胃弱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