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宋)陳言著 周堅等校注
- 547字
- 2024-06-14 18:11:46
序
余紹興辛巳[1]為葉表弟桷伯材集方六卷,前敘陰陽病脈證,次及所因之說,集注《脈經》,類分八十一門,方若干道,題曰《依源指治》。伯材在行朝[2],得書欲托貴人刊行,未幾下世,遂已。淳熙甲午[3],復與友人湯致德遠、慶德夫,論及醫事之要,無出三因,辨因之初,無逾脈息。遂舉《脈經》曰,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蓋以人迎候外因,氣口候內因。其不應人迎、氣口,皆不內外因。儻[4]識三因,病無余蘊。故曰,醫事之要,無出此也。因編集應用諸方,類分一百八十門,得方一千五十余道,題曰《三因極一病源論粹》。或曰,現行醫方山積,便可指示,何用此為?殊不知晉漢所集,不識時宜,或詮次混淆,或附會雜糅。古文簡脫,章旨不明,俗書無經,性理乖誤。庸輩妄用,無驗有傷,不削蘩蕪[5],罔知樞要。乃辨論前人所不了義,庶幾開古賢之蹊徑,為進學之帡幪[6],使夫見月忘指[7]可也,于是乎書。
青田鶴溪陳言無擇序
[1]紹興辛巳:即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
[2]行朝:猶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
[3]淳熙甲午:即南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
[4]儻(tǎng躺):倘若,如果。
[5]蘩(fán凡)蕪:繁多,復雜。蘩,白蒿也。
[6]帡幪(píngméng平萌):帳幕,引申為蔭護。
[7]見月忘指:探究文字背后的深意,不要執著于文字解說。“月”代表目的,“指”代表方法、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