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宋)陳言著 周堅等校注
  • 1221字
  • 2024-06-14 18:11:46

校注說明

陳言(1121—1190),字無擇,號鶴溪道人,處州青田(今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人。陳氏長期僑居溫州,從事醫學理論研究和臨床工作,也收徒授業,開展醫學教育活動,是永嘉醫派的創始人。陳氏幼年敏悟超人,及長學醫,精于方脈,治病應效。他博覽醫籍,搜集眾長,著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三因司天方》《依源指治》等,其中代表著作《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開創了三因學說,為永嘉醫派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原題《三因極一病源論粹》,簡稱《三因方》,成書于宋淳熙元年(1174)。全書凡18卷。卷之一至卷之二前半部分,論述脈診、習醫步驟及致病三因;卷之二后半部分至卷之七介紹以“外所因”為主的疾病;卷之八至卷之十四的前半部分介紹以“內所因”為主的疾病;卷之十四的后半部分至卷之十八,依次介紹了外科、五官科、婦科、兒科諸病證。陳氏在繼承《黃帝內經》與《金匱要略》病因分類方法的基礎上,將復雜的疾病按病源分為外因六淫、內因七情、不內外因,并從脈象、病源、病候入手,探知發病原因,推測病理機制,以此作為遣方用藥的依據,從而建立起以病因、脈象為綱領的方劑體系。本書對研究中醫病因學和各科治療具有重要的理論和臨床價值。

本次整理,以國家圖書館藏元刻本為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宋刊配補元麻沙復刻本(簡稱宋本)為主校本,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國家圖書館藏元影抄本為參校本,對全書進行校注。

本書校注的原則和方法,具體如下:

1.原書為繁體字豎排,統一改為簡體字橫排,加以現代標點。

2.原書底本無誤,校本有誤者,不出校記;底本與校本互異,義均可通,以底本義勝者,不出校記;底本與校本互異,義均可通,以校本義勝者,不改原文,出校記說明;底本與校本互異,義均可通,難以遽定優劣者,出異文校記,供讀者參考;底本確為訛錯,則改正底本,出校記說明。

3.原書中異體字、古字、俗寫字統一以規范字律齊,不出校記。對通假字、避諱字不改動,出注,予以書證。對難字、僻字皆加以注釋并注音,注音采取拼音和直音相結合的方法,如無淺顯的同音漢字,則只標拼音。

4.原書中如“己”“已”“巳”不分,“曰”“日”不分,或系一般形近之誤者,據文義徑改。

5.原書中表文字方位的“右”徑改為“上”。

6.原書脫文,或模糊不清、難以辨認且無法補闕者,則以虛闕號“□”按所脫字數一一補入,如無法統計字數的,則用不定虛闕號“img”補入,不出校記。

7.原書引用他人論述,每有裁剪省略或添加己見,為保持原貌,一般不予改動,不出校記。若與原意有悖,或與事實不符者,出校記說明。

8.原書目錄與正文不符,如正文正確而目錄有誤,據正文訂正目錄,出校;如目錄正確而正文錯漏,據目錄訂正正文,出校。由于病證與方藥簡稱而導致目錄與正文不符者,予以徑改,不出校記。

9.原書正文方劑名稱中“圓”“丸”混用,今統一改成“圓”,使正文與目錄方劑名稱保持一致。

10.鑒于歷史原因,本書還存在個別封建迷信的治療方法,為保存原貌,姑存其舊,希望讀者有分析地對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宁县| 二连浩特市| 田林县| 潜江市| 兴城市| 大丰市| 黄冈市| 筠连县| 光山县| 淳化县| 广昌县| 渝中区| 武强县| 台前县| 福州市| 泗阳县| 塔城市| 武定县| 武清区| 望都县| 九寨沟县| 虞城县| 柏乡县| 瓦房店市| 瓮安县| 舞阳县| 三都| 溧水县| 奉贤区| 化隆| 潜山县| 汝阳县| 柯坪县| 海原县| 保靖县| 新营市| 吐鲁番市| 潼南县| 乐平市| 明溪县| 蒙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