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說本草(全民閱讀中醫科普進家庭叢書)
- 陳運中主編
- 1096字
- 2024-06-12 18:21:21
第一節 盛艷牡丹花為王
提起牡丹花,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成語“國色天香”原本就是用來形容顏色和香氣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來也用來贊美女子的美麗。
關于牡丹花的傳說有很多,比如在清代小說《鏡花緣》中記載了這樣的一則故事。有一年冬天,登基為帝的武則天酒醉游御花園。她看到天寒地凍,百花凋謝,心中郁悶,便傳了一道圣旨,令百花盛開。命令發布后,其他花都綻放了,只有牡丹無動于衷。武則天見牡丹抗旨不遵,非常生氣,命令把牡丹花都燒了,并且把燒焦的牡丹扔到洛陽郊外的邙山溝壑中。沒想到牡丹生命力極其頑強,在得到洛陽邙山水土的滋養后,居然重獲新生,開出了更燦爛的花。此后人們都贊賞牡丹有傲骨,稱呼它為“花中之王”,洛陽的這個牡丹品種便被稱為“洛陽紅”,也被叫作“焦骨牡丹”。后來,牡丹被定為洛陽市的市花。
《神農本草經》記錄了牡丹的藥性、別名等,它“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渡褶r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藥學著作,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另外三本分別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相傳是神農嘗百草后所作,其實是先秦醫家不斷總結用藥心得的成果,大約在東漢時期被整理成書。此書收錄了牡丹,可見早在東漢時期,牡丹就開始被當作藥物使用了。
牡丹原產于我國長江、黃河流域。人們發現它的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后,便開始進行人工栽培,培育出了大量不同的品種。
當然了,在我們這本書里,重點還是把牡丹當作中藥來介紹。我們在介紹中藥時一般都會描述它的性味,“性”指的是藥性,“味”指的藥味。藥性有四種,分別是溫、熱、寒、涼,統稱為四性。此外還有平性,即為平和的藥性。藥味有五種最基本的類型,分別是酸、苦、甘、辛、咸,統稱為五味。每味中藥的性味都不盡相同。
牡丹花味苦,藥性平和,有調經活血的作用,臨床上用于婦女月經不調、經行腹痛等,一般采用煎湯的方式進行內服。牡丹花除了單用,還能配伍其他藥物組成方劑,也可以用來制作藥膳。清代名醫黃云鶴曾經作了一本《粥譜》,含有二百三十多種粥譜,其中一種粥為“牡丹花粥”,它的做法很簡單,用牡丹花配合粳米和白糖就能熬制出。同樣是清代名醫的陳笏庵曾作《胎產秘書》,書里有一個“立竿見影方”,由黃葵花、牡丹花等藥物組成,有活水瘦胎和軟骨的功效,用來治療死胎不下、橫生逆產。
其實,相比于牡丹花,牡丹的干燥根皮入藥在臨床中更為常用,這種中藥叫作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退虛熱等功效,是常用的涼血祛瘀藥之一。
雖然我們在書中介紹了牡丹花、牡丹皮的用法和功效,但畢竟人體的構造非常復雜,疾病也因人而異,讀者朋友們在感到身體不適時,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由專業醫生進行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