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百態
- 1987我的導演時代
- 魏不棄
- 2126字
- 2024-06-18 00:07:05
故事方面。
影片所呈現的大陸少年的青春劇情,和她的青春感受差異還是很不一樣的。
畢竟生活的地方不一樣。
但也有共性。
那就是少男少女的愛情。
不管在哪個地方,
必然都有愛而不得。
必然都有你很向往一個人,但你就是不敢說出口,你甚至小心翼翼的隱藏著,害怕被她發現一絲痕跡。
必然也都有今天喜歡,明天就不喜歡。
她個人就挺喜歡小樹林的那場戲。
手法上,
是她很喜歡的一種含蓄式的表達。
青澀、稚嫩!
兩個年輕人演的也很好,
把兩個少男少女,即將擁吻前的那種‘想說又不敢說,想挑明又不敢挑明’的羞怯中透著股期待的心理,演繹的淋漓盡致。
尤其那個男演員,臉紅的,真不大像演的。
不過嘛,演員演戲動情也是常態。
讓人不禁會心一笑。
——
還有些場景,令徐楓心生思索。
比如小堅拍出憤怒的一板磚后,被黃毛領著人追打的那場戲。
鏡頭的重心,
當然都是在追與逃。
但她有留意到一個細節,
路邊,還有一些人入畫了。
哄著嬰兒玩的老阿婆。
下棋的老頭。
盡管旁邊,打的特別熱鬧、混亂。
但他們都心無旁騖,仿佛完全沒看到,沉浸式的做著自己的事。
連避讓的動作都幾乎不帶有的。
這顯然是有點奇怪的。
也不可能是一種偶然。
即便時尋當時拍的時候,真的沒注意到。
后期制作的時候,也不可能不考慮。
顯然,是一種有意為之。
那么,他又想表達什么呢?
用這種一帶而過的鏡頭,
悄悄地來敘述一個事實?
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是事不關己?
亦或是,
年輕人,你們青春年少的時候,大概常常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吧。
別鬧了,世界根本懶得理你。
她不知道,但她很有感觸。
還有一幕,是小堅和父親因為自行車爆發爭吵,還打了他一巴掌。
他壓抑的來到屋頂上。
這時候,小堅的妹妹出現了,對他說了一段臺詞。
大意是安慰,說她和父母都覺得,那輛車不是小堅偷的,是他花錢買的。
但小女孩說話的語氣很戲劇腔,很刻意。
就像是導演隨便抓了一個完全沒演過戲的小孩,來臨時湊數飾演這個人物。
徐楓看到的第一感覺,
也感到很別扭。
有點出戲。
這是安慰人?
生活化處理似乎才更好吧。
但細思,不對。
小女孩來安慰這個名義上的哥哥,本身動機就不成立。
雙方是重組家庭,她倆不是親生的兄妹。
影片中所呈現出來的他倆關系也很差。
而且,小堅為了買車偷的錢,是要拿來給她上重點中學的學費。
她也是知道的。
她不生氣?
徐楓傾向是不可能的。
那么她為什么會來?
答案很可能是父母讓她來的。
她心里是不情愿做這件事的。
但又不得不來。
于是,她像完成任務一樣,朗誦一般的口吻,說完了臺詞。
這就能解釋的通了。
——
而對于人物的呈現,時尋給徐楓的感覺是很會抓特點。
幾個主要人物,她看下來,基本都很有記憶點,一瞬間就有相關的情緒能浮現。
當然,這主要也是演員演的很好。
尤其是王智汶和蔣文麗。
可以說,都做到了完全寄居進角色的身體里。
但從她的角度來說,導演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至少,安排的很合適。
她過去見多了,有的演員明明哪哪兒都好,但就因為有些導演瞎安排,不會利用演員的特點,導致演的不倫不類。
有一些畫面,構圖,
也讓徐楓覺得很美。
春日里,恬靜的小道。
染著暮陽的長街。
揮灑著喧囂的市井。
林蔭下,惹人遐思的少男少女。
還有一個畫面,徐楓則比較想私下里單獨問問時尋。
那是影片中,發生在街上的一幕。
幾個人,費勁吧啦的用一輛自行車,運著個大冰箱。
盡管他們小心翼翼地控制,
但這大玩意兒,不是一輛自行車可以輕易承載。
搖搖晃晃一會兒,終究還是摔了個徹底。
她想問時尋的是,這是隱喻嗎?
如果是,他想表達什么?
人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
還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天,都總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呈現?
——
作為個人的第一部長片。
盡管在各種人看來,有著各種不同的瑕疵,
但,無疑也是滿足了在場大多觀眾的期待的。
如潮般的掌聲,是最好的答案。
時尋等主創被請到臺上發言的時候,也是很開心。
臺下的老師們都給予時尋贊許的目光。
江衫看到的是下面的豎大拇指的同學。
劉一君看到的則是下面損友張小童的倒贊大拇指,當然,這是一種善意的玩笑。
但若說張小童心里一點不感慨也是不可能的。
當初選擇的選角的時候,他也在時尋的備選之內,只可惜沒選上。
文麗是最激動的,她已經關注不到下面任何人的目光了。
在別人問到她角色的問題的時候,
講解中,或許是太投入角色本身,沒繃住,喜極而泣。
一個勁兒的感謝時尋把這個角色給到她。
“嘶。”王曉率忍不住的捂了捂胸口,趴在桌上。
旁邊的路學長被他嚇了一跳:“怎么了?”
“不知道,可能最近在床上躺太久了,乍一出來活動,剛才看戲又太激動,身體有點受不了。”
“心臟一陣陣疼?!?
“那要不待會兒去醫院看看吧?!?
“不用了,感覺也沒啥事,多鍛煉就好了。”
王曉率趴了下來,緩了緩。
忍不住又看了眼臺上的時尋,微嘆。
心里的嫉妒真的難以按耐。
還有種很難受的感覺伴隨著,
遠超前兩次觀看時尋的片子。
他不知道為什么。
他也嘗試著自我剖析了下。
大概是因為時尋前兩部短片的風格,并不是他一直渴望追求的那一類吧。
所以,當時羨慕嫉妒的情緒,只是他先所有人一步,拍出了短片。
又先所有人一步,拿到了國際電影節的獎項。
加上一直以來,或許多少也有點瞧不上時尋的驕傲心理。
但這部片,不一樣。
無論是審美,技法,方方面面,都是他喜歡到了骨子里那一類風格。
就感覺,這該是自己拍出來的。
就算現在不行,
總有一天,他也一定能拍出來。
恨不能取而代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