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觀感(一)
書名: 1987我的導演時代作者名: 魏不棄本章字數: 2039字更新時間: 2024-06-17 15:00:13
電影開放!
其實,
十七歲單車這部電影。
盡管在獎項上,
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就。
但,
實事求是的講,
片子存在爭議。
口碑在某些方面也呈兩極化。
愛的愛死。
討厭的也能貶的一無是處。
在時尋看來,
缺點肯定也是有的。
這世上,
本也沒什么完美可言。
比如,
對現實的處理,
有些部分,
太概念化,
太戲劇。
太說教。
有些部分,
也有點強行去給觀眾灌輸影片表達的一些主題。
顯得過于強調生活的差異,
且有意放大。
這種表現手法,
不是不可以,
但不能過。
畢竟,
差異,歸根究底是一種感受。
一旦過了,就顯得展示意味居多。
時尋的全新處理則是淡一些。
把城鄉差異,
用生活里的細節,
以一種更接近生活的邏輯方式,
散布在影片角色的日常生活中。
這樣的好處是,
觀眾可以更沉浸一些。
可以下意識去感受。
兩種形式的區別,
也可以理解為,
一種是有個人告訴你,
我這酒,嘎嘎好,你得嘗。
一種是微笑的看著你,
像個久別重逢的老友,
帶著復雜難言的情緒,
遞給你酒杯。
你自然的接過。
小口小口的品嘗,
悠悠的琢磨著那股滋味。
他也著力針對‘生活和生存’這個主題,
加強了表達。
當然,
影片最重要的那種,
青春的殘酷感,
簡單的純粹感,
那種現實與理想的割裂感,
以及那種不經意間蕩漾的一縷悲哀。
時尋也抓住核心,原汁原味的保留下來了。
整體上,
他認為,
改進之后,
無論從畫面,
色彩。
光線感。
人物演繹。
相較原片,
都增色不少。
當然,最終。
一切還是得由觀眾來評判。
在電影第一幕,
浮現在熒屏上的一瞬間。
時尋心中也有些許緊張。
不過,他克制的比較好。
——
鄭棟天提前就看過樣片。
這會兒表情很收斂。
原本,
他有過擔心時尋能不能駕馭好這樣的題材。
但看了之后,
他發現時尋拍的,比給他講故事的時候還要好。
好的都有些令他出乎意料。
第一次拍長片啊。
這要是不說,
拿給別人看,你說是個成熟的導演,別人準得信。
風格方面,
隨著全新的題材,也和之前有很大變化。
看的出來,時尋明顯是在有意在進行著一種探索。
他倒也不奇怪。
年輕人嘛!
也符合年輕人的調性,
永不滿足!
就得有這股破舊除新的勁兒。
但最讓鄭棟天滿意的是,
時尋腦子很清醒。
他沒有一味的沉迷探索,被題材帶著跑。
這部片子,
他依舊把之前片子里,很重要一個風格,
也是鄭棟天無比欣賞的一點保持住了。
即那種傳統的,東方式明顯的,含蓄式表達。
所謂,
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
大抵如是。
偏頭看看老友謝非,
謝非臉上露著訝異。
鄭棟天一看就知道,
這家伙心里多半在想“現在的學生,都這么牛比了?”
他也忍不住一樂。
你當他為什么特地邀請謝非來。
謝非本來還在外頭籌備著戲呢。
結果三天兩頭被call電話過來騷擾。
就是給這老小子看看。
嘿,看到沒,這貨,我教的。
謝非是一個成熟的導演,
也是個大導演。
78年開始執導首部個人電影。
86年執導的劇情片‘湘女蕭蕭’,就去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拿獎了。
后來,步入90年代,金熊、銀熊都拿過。
目前正在準備的新片‘本命年’,也奔著明年的柏林去的。
他也是很挑剔的一個人。
傲在骨,
面上和氣。
但真不是隨便什么人,
就能入他的眼。
本來,他對時尋的概念就是個學生。
或許可以再加兩個前綴,有點才華,是個好苗子。
主要是老鄭有事沒事就在他耳朵根子上念叨一下。
出于好奇,
他也抽空看了時尋之前兩部短片。
老實說,
觀感一般。
也就馬馬虎虎。
稚嫩感的地方有不少。
有一些小設計有點意思,但也就那樣。
當然,對于一個學生來說,算可以了。
但這次一看,
有些意外。
成熟太多了,
就跟坐了火箭一樣,
悟了般。
無論鏡頭調度,
畫面表現。
都像模像樣。
故事講的也可圈可點,
有些地方,
看得出來,
應該有參考過‘偷自行車的人’這部電影。
但,度拿的很好,算是一種不錯的致敬新現實主義。
其實,還有致敬電影‘小鞋子‘。
但那部電影,是1997年上映的。
謝非現在自然不可能看過,也無從得知。
瑕疵方面,當然也有。
但都在他可以容忍的范圍內。
而最讓他欣賞的是,
也是最讓他覺得難能可貴的是——
時尋在構建人物關系的同時,
還知道從人物動機著手,
隨著故事展開,
把那種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
那種因變革產生的各種矛盾。
藏在人與事之間的那種意味深長的復雜,
徐徐的帶了出來。
處理手法也并不簡單粗暴。
根據特定情境變化。
有時,是一種娓娓道來,
像是你從午后休憩中醒來,下意識發呆。
夫人貼心的為你送來杯溫茶,
于是,你慢悠悠的品味個中滋味。
有時,又很激烈。
剖開了,讓你感受。
粗暴中,不丟細節。
細微的好像是沉浸式的觀摩一堂解剖課。
你可以跟著人物一起,
握著手術刀,
跟隨著節奏,
割開一寸寸肌肉。
觀察那每一處血紅的紋理。
直到電影最后一幕,
狼狽的阿貴扛著車,
落寞的走向人群。
那一點點夕陽,
打在他的臉上~
一瞬間,
謝非的情緒都難以從那股余韻中抽離。
這個歲數,能做到這樣。
老實說,相當不易。
——
而像他這樣的導演們,看一部電影,
都習慣從整體,從結構,從故事的表現等綜合方面去看一部電影。
演員們,
或者說,
表演系的學生們。
整體當然也看,
但下意識就會變成另一種角度了。
他們更感性。
重心主要放在故事與人物身上。
許晴一開始也是審視意味居多。
但,
開篇的色彩和光線感就把她震住了。
該說不說,
狗導演眼神雖然有大毛病。
水平倒確實還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