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項羽·貴族與流氓

項羽最后還是被打敗了。他敗在了劉邦手里。

成者王侯敗者寇。勝了的劉邦人模狗樣地當(dāng)了皇帝,敗了的項羽便只好自認(rèn)倒霉,不但再也當(dāng)不成霸王,還去見了閻王。

這當(dāng)然很慘,而且很窩囊。

說起來,失敗這事,原本也并不那么可怕。勝敗乃兵家常事嘛!再說,人生自古誰無死?死不足惜,敗也未必可恥。只不過,不是敗在別人手里,而是敗在劉邦手里,便不免讓人想不通。

項羽怎么會敗給劉邦呢?項羽是英雄,而劉邦是無賴,項羽是貴族,而劉邦是流氓。項羽的出身是很高貴的。他的家族,在當(dāng)時即被稱作“名族”。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陳勝起義,天下云集響應(yīng),處處揭竿而起。東陽(治今江蘇盱眙東南東陽)人殺縣令,欲立陳嬰為王,陳嬰?yún)s主張去投靠項氏。他說:“我倚名族,亡秦必矣。”陳嬰的不敢為王,主要是膽小怕事,怕當(dāng)出頭的椽子。但他說項氏是名族,威望高,號召力強,卻也是事實。事實上項羽一族,是很有些來頭的。據(jù)史書記載,項,原本是西周時期黃帝后代姞(音“吉”)姓的封國,其地在今河南省項城市。春秋時,項國被魯國所滅。后來,楚國滅魯,就把項地封給了項羽的先人,這一族也就因而姓項。所以,項羽祖籍河南項城,和清末民初的一位風(fēng)云人物袁世凱是同鄉(xiāng)。

封在項地的項氏一族,世世代代都是楚國的將軍。到了項羽的祖父項燕時,運氣就不太好了。公元前224年,即秦王政二十三年,秦將王翦(音“簡”)攻破楚國,俘虜了楚王,項燕便只好去做流亡政府的將軍,在淮南起兵反秦,結(jié)果兵敗身亡。項羽自己則出生在下相,即今江蘇省宿遷市,后來又隨叔父項梁逃到吳中。所以,項羽又是江蘇人,和江蘇沛縣人劉邦也算老鄉(xiāng)。

想來項羽少時,過的已是破落貴族的生活。不過破落歸破落,貴族還是貴族。因此項羽正兒八經(jīng)地有名有字:名籍,字羽,又字子羽。這也是當(dāng)時貴族子弟的通例:嬰兒出生三個月后,要擇吉日剪一次頭發(fā),并由其父命名;男孩長到二十歲,女孩長到十五歲,則要舉行冠禮或笄(音“基”)禮,由嘉賓取字。有名,意味降生;有字,意味成人。此外還有一系列的權(quán)利和義務(wù),但只有貴胄子弟才有,平民子弟是沒有的。此外,有了字,就有了尊稱,這也是平民子弟沒有的。項羽有名有字,說明他是貴族,而且舉行過冠禮,應(yīng)該受到社會的尊重。

劉邦的祖上老劉家,可就沒有那么顯赫了。劉雖然也是姬姓古國(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qū)),開國君主是周匡王的兒子劉康公,可是在周貞定王時便已絕封,立國不過百十年,與劉邦一家也八竿子打不著。劉邦的父母,既非當(dāng)朝重臣,亦非社會賢達(dá),可能連名字也沒有。《史記》說劉邦“父曰太公,母曰劉媼”,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劉大叔劉大媽。大叔大媽當(dāng)然不是名字,可見是“無名之輩”。

劉邦自己其實也是沒有名字的。史書上說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可見“邦”這個名,是他發(fā)跡后才追加的。至于“季”,也不是什么字,而是排行。古人的排行,曰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劉邦的長兄名伯,次兄名仲,沒聽說還有個叫劉叔的三哥,則所謂“劉季”,便不過就是“劉三”或“劉四”,或者干脆就是“劉小”,意思差不多。

劉邦的出生,也很可疑。《史記》說,有一次劉大媽睡在湖邊上,夢中與神相遇。當(dāng)時電閃雷鳴,天昏地暗。劉大叔跑過去一看,只見一條蛟龍正在他老婆身上,回來以后就有了身孕,生了劉邦。這顯然是開國帝王們都慣用的裝神弄鬼手段,目的無非是要證明自己命系于天,君權(quán)神授,是不折不扣的“真命天子”。這種伎倆,老早就有人玩過,比如有莘吞薏苡而生夏禹,簡狄吞燕卵而生商契,姜嫄踏巨人足跡而生周棄(后稷),等等,都不過是“野合”的偽飾之辭,也是對夏商周三代始祖的神化,我在《中國的男人和女人》一書中已有破譯。諸位如有興趣,不妨找來一看。

先圣既已做出表率,后人自然不妨效法,反正不會有人傻乎乎地去做實證研究的。不過,不吹牛還好些,一吹就會露出馬腳,反倒讓人疑心。《史記》說劉邦相貌奇特,“隆準(zhǔn)而龍顏”。這當(dāng)然原本是要證明劉邦是“真龍”,但豈非恰好反過來證明他和他爸他哥長得都不像?像誰呢?這就只有劉大叔知道了。史料證明,劉大叔對他這個來歷不明的小兒子并不怎么喜歡,也從來沒有把他當(dāng)成什么“龍種”,反倒常常說他是個“無賴”。

劉大叔既然并不當(dāng)真把劉邦看作自己的兒子,對他的教育和約束也就不太認(rèn)真。除了罵他“無賴”,不如劉二勤勉外,其他都很放任。[1]于是劉邦從小就好吃懶做,游手好閑,也不怎么把家里的錢當(dāng)錢,就連本朝太史為他作傳時,也不得不承認(rèn)他“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大約那時他整天不過是在到處閑逛,或在酒店里和一些同樣不三不四的男女吃吃喝喝,打情罵俏,其實是個混混。后來,總算謀了個“泗水亭長”的差事。秦制,十里為亭,十亭為鄉(xiāng),則亭長比村長高半級,比鄉(xiāng)長低半級。這種差事,算不得官,只能算是吏,而且是小吏。權(quán)不大,事不少;好處不多,麻煩不少。一般體面人家子弟不屑于做,老實巴交的莊戶人家又做不了,最合適劉邦這樣的痞兒和混混去做。劉邦當(dāng)了亭長以后,除發(fā)明了一種竹皮冠,裝模作樣地戴在頭上外,倒是沒有什么官架子,依然嬉皮笑臉,而且經(jīng)常在酒館里打白條賒酒吃。劉大媽心疼她這個小兒子,常常去幫他還酒債,而且總是加倍地還錢。于是劉邦在鄉(xiāng)里鄉(xiāng)間,便博得一個“大度喜施”的美名,很有些人緣。

這就多少和項羽有些相似。項羽和劉邦,少年時都不是什么聽話守規(guī)矩的乖孩子,只不過大約項羽是個紈绔,而劉邦是個地痞而已。《史記》說項羽“學(xué)書不成,去學(xué)劍,又不成”[2]。項羽的叔叔項梁便很有些惱怒,因為貴族是很重視子弟教育的。項羽說:“學(xué)會了寫字,不過可以記下別人的名字,有什么用?學(xué)會了劍術(shù),也不過戰(zhàn)勝一人而已,不值得學(xué)。要學(xué),就學(xué)可以戰(zhàn)勝千萬人的。”項梁想想也有道理,就教他兵法。項羽這才大喜。不過,學(xué)得也不認(rèn)真。略知其意后,就不肯再深入了。于是就連兵法,項羽也沒有學(xué)完。

世界上的事總是這樣。一個人,如果后來成了個人物,則他小時候的優(yōu)點固然是優(yōu)點,即便是缺點也無妨看作優(yōu)點。劉邦、項羽的不愛讀書學(xué)習(xí),自然都成了“胸有大志”的表現(xiàn)。的確,學(xué)術(shù)學(xué)術(shù),學(xué)問只是術(shù),不是道。道不是可以學(xué)得來的。治學(xué)者學(xué)問再多,也只能為人臣。得道者學(xué)問再少,也可以為人君。就拿陳勝來說,學(xué)問也不多吧,卻有“鴻鵠之志”,這才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話。歷史上有哪個學(xué)問家喊出這句話呢?沒有。敢造反的,即便有點文墨,也充其量是個“不第秀才”。“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這話說得并不錯。

所以劉邦、項羽這兩個不學(xué)無術(shù)的家伙,便都有和陳勝一樣的念頭。秦始皇游會稽山時,項梁帶了項羽去看熱鬧。誰知項羽一看,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嚇得項梁連忙捂住他的嘴巴。劉邦因為替政府辦差,去過咸陽,看到秦始皇的排場,也曾喟然嘆息說:“嗟乎,大丈夫當(dāng)如此也!”現(xiàn)在想來,那時候人的思想也真是“解放”,這樣該殺頭的話也敢講出來。當(dāng)然,項羽是脫口而出,劉邦則多半是私下里嘀咕(此亦為劉邦不如項羽英雄的證明),但敢想,就不易。這大概因為中央集權(quán)的專制體制建立伊始,人們的思想相對還是比較活躍的。何況那時你爭我奪已經(jīng)多年,秦始皇的江山也是從別人手上奪來的。那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這皇帝你嬴政當(dāng)?shù)茫覄睢㈨椨鹁彤?dāng)不得?顯然,只有當(dāng)不當(dāng)?shù)蒙系膯栴},沒有想不想當(dāng)?shù)膯栴}。所以后來蒯通才敢對已經(jīng)當(dāng)了皇帝的劉邦說:那時節(jié),磨快了刀子想干陛下這營生的人,多著呢!劉邦聽了,也只是笑一笑,因為他知道蒯通說的是實情。

不過,如果我們把陳勝、項羽、劉邦三個人的話放在一起比較一下,還是能品出不同的味道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充滿了挑戰(zhàn)性,而且挑戰(zhàn)的對象已不僅是秦王朝,而是命運,因此有一種不認(rèn)命、不信邪的精神,也因此在三說之中格調(diào)最高。至今我們讀到“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這樣的句子,內(nèi)心還很是崇敬。一個用賈誼的話來說是“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的人,能說出如此不凡的話,是很讓人敬佩的。陳勝的失敗,主要在于太沒文化,因而在突如其來的勝利面前,完全不知所措,以為自己真為命運所垂青,不知真正的、最后的勝利其實來之不易,結(jié)果只做了六個月的王,便身首異處、一敗涂地了,正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但他在不公正命運前的奮起一搏,卻像流星一樣照亮了天空,雖然短暫,卻也輝煌。

項羽的話,則充滿英雄氣概,說得干脆利落:“彼可取而代也!”那口氣,就像囊中取物一樣。在項羽眼里,那位統(tǒng)一了全中國的“始皇帝”也沒什么了不起,甚至只配稱作“彼”,而且隨隨便便就可取而代之。這是自信,也是自大。自信使他成功,自大使他失敗。不難看出,項羽說這話時是不動腦筋的,也是不計后果的。那家伙(彼)怎么個就可“取而代也”呢?萬一取代不了又怎么辦呢?這可沒想過。他想到的只是可以取代和要去取代。這正是項羽的可愛處,也正是他的可悲處。

劉邦的話就沒有那么氣派了,有的只是一個流氓無賴對大富大貴的垂涎三尺。“大丈夫當(dāng)如此也!”換句話說,就是有能耐的人要過就過這樣的日子。但不能如此又怎么樣呢?大約也只好算了。這當(dāng)然一點也不英雄,然而卻也實在。正是因為這份實在,劉邦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一步一個腳印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從審美的角度講,我們當(dāng)然更欣賞陳勝和項羽;但從現(xiàn)實的角度講,我們又不能不承認(rèn)劉邦是成功者。

的確,劉邦是實用主義者,項羽則是性情中人。

關(guān)于劉邦的實用主義,我們后面還要細(xì)講,但現(xiàn)在其實已不難看出。當(dāng)劉邦說“大丈夫當(dāng)如此也”時,他的目的是很明確的,就是要像秦始皇那樣活得像個人樣。至于怎樣才像個人樣,則不甚了然。其實,直到他真的當(dāng)了皇帝,也還仍不知皇帝是怎么回事和如何當(dāng)法。丞相蕭何為他建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他看了還發(fā)脾氣,說:“天下匈匈苦戰(zhàn)數(shù)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以至蕭何解釋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時,他才釋然。又比如劉邦初得天下時,與群臣宴飲,仍然和在沛縣小酒館里一個德行。大家都狂嘬濫飲,喝醉了就大呼小叫,打打鬧鬧,完全不成體統(tǒng)。直至叔孫通制定了禮儀,御前設(shè)宴,自諸侯王以下,一個個都震恐肅敬,行禮如儀,劉邦才喜不自禁余味無窮地說:“老子今天才曉得當(dāng)皇帝還真過癮!”可見先前是不曉得的。他說要活得像秦始皇一樣,也只不過是說要活得體面排場一點而已,和阿Q睡在土谷祠里做的“革命成功夢”境界差不太多,都是羨慕那份榮華富貴。不同的僅在于,阿Q見過的最大世面不過是趙太爺錢舉人的排場,劉邦則見到了皇帝的儀仗,所以劉邦的目標(biāo)要定得“高”一些。

項羽看重的卻不是榮華富貴,而是英雄業(yè)績。也就是說,他更看重的不是結(jié)果(如此),而是過程(取代)。他不是要取代了以后怎么樣,也沒想到取代了以后會怎么樣,而只是要去取代。的確,對于一個真正的英雄來說,戰(zhàn)斗本身是要比勝利更令人神往的。“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哪個英雄愿在無所事事中消磨自己的一生呢?既然有事可干,那就干吧!別管是干什么,也別管干了以后會怎么樣!

這正是性情中人的思路和做派。

最能表現(xiàn)出項羽這一性格的,是他兵敗垓下之時。在這生死存亡的最后一刻,他惦記著的是什么呢?是那位名叫虞的美人和那匹名叫騅的駿馬。這個有名的霸王別姬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夜色已經(jīng)深沉,四面都是楚歌,王的帳內(nèi)點起了明亮的燭火,帳外燃起了通明的火把。我們的少年英雄飲盡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最后一句翻譯過來便是:小虞啊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辦啊!一個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三軍統(tǒng)帥,一個威震天下的蓋世英雄,此刻痛心的不是他的功虧一簣,痛惜的不是他的功敗垂成,而是心愛的駿馬、美人無從安排。他也不考慮怎樣才能轉(zhuǎn)敗為勝,轉(zhuǎn)危為安,不考慮怎樣才能沖出重圍,東山再起,可見他一開始就沒怎么把那最后的勝利當(dāng)回事。

勝利與否既然并不重要,則重要的便是戰(zhàn)斗本身。在率領(lǐng)八百騎兵沖出重圍又在陰陵迷失道路后,項羽毅然引兵東向,期與漢軍做最后一決。其時他的身邊,已只剩下二十八騎了。然而他的斗志,卻也昂揚到了極點。于是項羽決定最后再扮一次酷。他對隨扈將士說:我自起兵以來,已經(jīng)八年,身經(jīng)七十余戰(zhàn),所當(dāng)者破,所擊者服,從來就沒有打敗過。這一回,大概是天要滅我了!那好,我就為諸位痛痛快快再打他一回。一定要打他個缺口,一定要斬他個將領(lǐng),一定要砍倒他的旗幟,看看是我不會打仗,還是天要滅我。說完,大呼馳下,漢軍人馬望風(fēng)披靡,敵將人頭紛紛落地。項羽笑了。他回過頭來得意地看著將士們說:“怎么樣?”扈從將士一起拜倒在地,異口同聲地說:“如大王言。”

這就真是孩子氣得可以!誰都知道,垓下之戰(zhàn),是楚漢相爭的最后一次戰(zhàn)役,也是決定最后勝負(fù)的關(guān)鍵一戰(zhàn),是不折不扣的“決戰(zhàn)”。然而身為統(tǒng)帥的項羽,想到的卻不是決戰(zhàn),而是快戰(zhàn)。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也就是說,痛痛快快打一仗,速戰(zhàn)速決,盡快了結(jié)。

的確,誠如王伯祥先生所言,快戰(zhàn)和決戰(zhàn)是不一樣的。決戰(zhàn)有勝負(fù)難分、一決雌雄的意思,也就是還有求勝的想法。快戰(zhàn)則只求痛快于一時,不過逞強示勇而已,完全不計后果。作為統(tǒng)帥,是應(yīng)該取“決戰(zhàn)”呢,還是應(yīng)該取“快戰(zhàn)”呢?當(dāng)然是前者,因為“勝敗乃兵家常事”。戰(zhàn)場上的事,瞬息萬變,誰也不可能在開戰(zhàn)之時即穩(wěn)操勝券,只有打起來再看。所以,即便兵臨城下,敵強我弱,危在旦夕,也不能輕易放棄勝利的希望。茍如此,則沒準(zhǔn)真能殺開一條血路來。兵法有云:“投于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依此,則楚軍也仍有反敗為勝的可能。然而項羽似乎不想再打下去了。也許,打了七十多仗,他已經(jīng)累了。也許,有這七十多仗的戰(zhàn)無不勝,他覺得已經(jīng)夠本了。是啊,他原本沒把那天下王位太當(dāng)回事。他只想能夠英武豪雄地痛快一生,也只想在退出戰(zhàn)場退出人生時有一個精彩的謝幕,能最后再痛快一回。

既然如此,那就讓他痛快吧!

劉邦就不會這么傻。

與項羽的戰(zhàn)無不勝一路凱歌相反,劉邦一直都不怎么順。當(dāng)然,劉邦也不是沒打過勝仗。秦都咸陽是他攻下的,秦王子嬰是向他投降的。按照當(dāng)初的約定,“先入咸陽者王”,劉邦原本理所當(dāng)然地應(yīng)該為天下之主,至少也該當(dāng)一個關(guān)中王。但是怎么樣呢?還不是只好將咸陽拱手相讓,一任項羽去燒殺搶掠,自己則忍氣吞聲地去當(dāng)漢中王。顯然,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年代,有實力才有發(fā)言權(quán)。劉邦實力不如項羽,因此雖然有“道義”(先入關(guān)中,滅秦受降,約法三章,秋毫無犯),也只好閉上自己的嘴巴。

的確,如果個頂個地進行比較,劉邦處處不如項羽。不但家族背景有天壤之別,便是個人素質(zhì)也不可同日而語。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攻城則城池皆破,殺敵則敵膽盡喪。劉邦會干什么?就會喝酒作樂。在整個舉兵滅秦和楚漢相爭的過程中,沒有一個計謀是他自己想出來的,也沒有一座城池是他親自指揮攻下來的。他唯一的本事,就是問張良、韓信、陳平他們:“為之奈何(可怎么辦呢)?”可以說,同項羽相比,劉邦一點能耐本錢也沒有。難怪項羽會在骨子里看不起劉邦了:這種東西,也配和我爭天下?

說起來劉邦成為領(lǐng)袖,至少開始時有一半是運氣和僥幸。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起義,天下震驚。各地方豪杰一哄而起,云集響應(yīng),“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應(yīng)陳涉”,奪縣自立成為一時之時髦。劉邦所在的沛縣也不例外,然而殺死沛縣縣令以后立誰為主卻成了問題。依地位、資歷、人望,似乎應(yīng)該立蕭何或曹參。蕭何是沛縣獄掾,曹參是沛縣主吏,都是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行政能力的人。然而蕭曹兩人都是文吏,比較膽小怕事,心想:這領(lǐng)頭造反弄不好可是殺頭滅族的罪,還是讓那天不怕地不怕的痞兒無賴劉小去干為好。萬一事敗,咱充其量不過是個“脅從”,當(dāng)不了“首惡”。由是之故,劉邦這才當(dāng)了沛公。

這個看起來偶然的事件其實有著必然。薩孟武先生說過,在中國歷史上,奪帝位者不外兩種人:一種是豪族,如楊堅、李世民是。一種是流氓,如劉邦、朱元璋是。文人是沒有份的。文人既不敢起這個心,也沒那個力,即便參加造反起義,也只能攀龍附鳳,跟在豪族或流氓的屁股后面,當(dāng)個軍師,做個幕僚,出點主意,使點計謀,斷然是當(dāng)不了領(lǐng)袖的。所以楚漢雙方的首領(lǐng),只能是豪族項羽和流氓劉邦,不會是蕭何、曹參,也不會是范增、張良。

文人為什么當(dāng)不了造反皇帝呢?因為造反起義,爭奪地位,說穿了,是一場豪賭,非有天大的膽子不可。這個膽子,又與本錢有關(guān)。本錢特大的敢賭,一無所有的也敢賭。豪族敢賭,是因為本錢大,輸?shù)闷稹A髅ジ屹€,則是因為沒本錢,輸不怕。不就是失敗了沒好果子吃嗎?自己本來就沒吃過好果子。干他一下,沒準(zhǔn)還能撈他兩個吃吃,豈不賺了一票?《水滸傳》里寫吳用策動阮氏三雄造反,阮小七便說:“若能勾受用得一日,便死了開眉展眼。”因此但凡有此類機會,真正一無所有的都是像干柴一樣一點就著的。干嗎不去?不去白不去。

文人可就要三思而行了。文人都是聰明人,而聰明人從來就成不了大氣候。聰明人遇到事情,往往想法比較多,想得也比較細(xì)。等他前前后后都想妥帖了,沒準(zhǔn)機會也過去了。即便機會沒過去,他們也多半不會干。因為文人也是有本錢的人。這本錢比豪族少,比流氓多,不多不少,很是尷尬。他們多半有些薄產(chǎn),有些家小,妻溫良,子懦弱。熬一熬,也許能混個士紳。再不濟,也能混個溫飽。要他們拿這一點小本錢去豪賭一把,舍不得,也豁不出去。所以只有吳用這樣的光棍才會落草為寇。而吳用輩之所以“下海”,則又因為他們的本錢之一是知識學(xué)問。知識學(xué)問是要用的。不用,就等于沒有。怎么用呢?一是賣給皇帝,去當(dāng)國師;二是賣給強盜,去當(dāng)軍師。當(dāng)然最好是賣給皇帝。如果賣不了,就賣給強盜,反正不能閑著。何況“成者王侯敗者寇”,過去的強盜也可能變成皇帝。茍如此,豈非開國之勛?這便是起義軍中又總有文人摻和的原因。總之,文人總是要“仕”的。治世,則仕于朝;亂世,則仕于野。挑頭造反,則不可能。

流氓就不會想那么多。流氓什么都沒有,卻有膽量。而且,正因為什么都沒有,所以就只有膽量。你想吧,他們沒有家財,不怕破產(chǎn);沒有職務(wù),不怕罷官;沒有地位,不怕丟人;沒有知識,不怕說錯話。那他們還怕什么?怕死?笑話!誰不會死?不就是死無葬身之地嗎?自己本來就買不起棺材。不就是身敗名裂嗎?自己本來就沒有什么名。不就是不得好死,要千刀萬剮嗎?對不起,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只要能把皇帝拉下馬,咱就賺了。就算拉不下,能嚇?biāo)惶垡菜銢]有白活。反正,“我是流氓,我怕誰”,當(dāng)年的劉小,后來的劉邦,大約就是這種心態(tài)。

但,如果你以為劉邦只是個“傻大膽”,那就大錯特錯了。

劉邦雖然是在并無太多思想準(zhǔn)備和理論準(zhǔn)備的情況下倉促出場的,但他一上場,就有了明確的現(xiàn)場感,也有了明確的目的性,這就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不過,這里說的成功,是指“最終的”。因此,也允許暫時的失敗,卻一定要反敗為勝。像項羽那樣,覺得勝利無望便自暴自棄,只求一個漂亮的亮相和謝幕,以維護自己的英雄體面,這樣的傻事,劉邦是不會干的。

所以,為了那最終的勝利,劉邦做了許多項羽做不到的事情,比如禮賢下士,傾聽忠言,改正錯誤,克制欲望,以及在入秦之后約法三章,秋毫無犯,等等。這使他大得人心。既得天下百姓之心,又得謀臣將士之心。事實上,劉邦最大的長處,就是知人善用。劉邦當(dāng)了皇帝以后,曾和群臣討論項羽為什么失天下、自己為什么得天下的原因。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供應(yīng)軍需,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將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都是天下最優(yōu)秀的人才,卻能為我所用,因此我得了天下。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能用,能不失敗嗎?”

這是實話。項羽是“個人英雄主義者”,劉邦卻能運用集體的智慧,所以劉邦雖然一無所能,卻又無所不能。何況,劉邦也不是一點本事都沒有。他至少還有三條流氓才有的看家本領(lǐng):一是忍,二是賴,三是痞。

公元前206年,楚漢交戰(zhàn),劉邦的父親劉大叔和妻子呂大姐當(dāng)了俘虜。項羽在軍前架起燒鍋,把劉大叔放在案板上,要挾劉邦說:“再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爸下了油鍋。”誰知劉邦居然嬉皮笑臉地說:“當(dāng)年咱倆在懷王手下當(dāng)差,曾結(jié)拜為兄弟,所以我爸就是你爸。今天哥們兒既然打算把咱爸烹了,可別忘了給兄弟我留碗肉湯。”項羽見劉邦一副流氓腔,氣呼呼地沒有半點辦法,只好拉倒。

其實,劉邦雖痞也狠,卻并非毫無人性,也不忘恩負(fù)義,更沒有天良喪盡到出賣老爹老婆的地步。劉邦當(dāng)了皇帝以后,對他爸仍相當(dāng)恭敬,并不擺皇帝架子。原配呂氏也仍是皇后,并不曾因她是鄉(xiāng)下黃臉婆,就予以休去,另娶年輕漂亮妞兒,比時下某些一發(fā)起來就忙著換老婆的人,要有道德得多。劉邦之所以那樣說,是看準(zhǔn)了一條,打不贏仗就挖人祖墳,殺人父老,或以對方家人做人質(zhì)相要挾,是很下作的。以項羽之高貴和高傲,斷然做不出來。只要稍有可能,項羽都不會這么做。所以,后來項羽便提出要和劉邦決斗,這就比把老頭子下油鍋體面多了,也才符合項羽的性格。

實在地講,項羽當(dāng)時也是沒有辦法。彭越在大梁不斷地造反,斷了楚軍的糧草,后院起火,人心浮動,打持久戰(zhàn)是打不起了,只能速決。項羽在軍前架起燒鍋,揚言要烹殺劉父,其目的在于激起劉邦怒火,以便速戰(zhàn)。因此,他打的是心理仗,而且已多少有些痞和賴,其實自己心中已有不忍。這時,就要比誰更痞,誰更賴,誰的臉皮更厚,誰更殘忍不在乎。在這方面,項羽自然不是劉邦的對手。因此我相信,劉邦說那些話時,一定是一臉的痞笑,而項羽聽了,一定是一肚子窩囊。

項羽確實是非常高貴的。這是他作為貴族子弟與生俱來的“胎毒”。項羽也不是一點流氓氣也沒有。如果一點都沒有,就不會起兵造反了。劉邦曾當(dāng)面數(shù)落項羽十大罪狀,均屬背信棄義、恩將仇報之類,比如弒主、殺降、背約、貪財?shù)龋篌w都是事實。事實上項羽干的缺德事也不少。比如會稽郡守殷通原本是請項梁、項羽來共同商議起兵反秦一事的,項羽卻在項梁的指使下,把信任他們毫無防備的殷通殺了,奪了殷通的地盤,這就做得不地道,多少有些“黑吃黑”的味道。但是隨著地位的上升,他內(nèi)心深處的高貴感也升騰起來。而且越到后來,就越是高貴,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表現(xiàn)出他人格的無比高貴。

項羽也是極其高傲的。在他看來,他是天下唯一的、無與倫比的蓋世英雄和百勝將軍。他從來就不相信自己會失敗。當(dāng)真失敗了,也只怪時運不好(時不利兮騅不逝),沒自己什么錯。這恰恰正是他必然要失敗的根子。世界上哪有什么從不失敗的人,又哪有什么包打天下的英雄!真正的成功者,總是那些能不斷反省自己的人,也總是最能團結(jié)人的人。有人曾向劉邦傳閑話,說陳平這個人有才無德,盜嫂受金。誘奸嫂子,收受賄賂,當(dāng)然都是不道德的。然而劉邦依然給予陳平以高度的信任,結(jié)果陳平在許多關(guān)鍵時刻都幫了他的大忙。項羽顯然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他自認(rèn)為是一點錯誤缺點都沒有的人,當(dāng)然也容不得別人有一點缺點錯誤。當(dāng)年韓信在項羽手下得不到半點信任,根本的原因恐怕就在于項羽從骨子里看不起韓信。韓信確實非常貧賤。他甚至“無行不得推擇為吏”,比好歹當(dāng)了個亭長的劉邦還不如,何況還曾受過胯下之辱,當(dāng)然更讓項羽看不起。但是韓信有才,項羽卻看不見。正是由于項羽的這種高傲,許多貧賤無行卻有才干的人,便都跑到“招降納叛、藏污納垢”的劉邦那里去了。結(jié)果劉邦成了氣候,項羽則變成了“孤家寡人”。

這其實也正是一切高貴者的通病。由于高貴,他們往往不能容人,而且自詡為眼里容不得沙子,胸中容不得塵埃。然而他們不知道,海洋之所以博大,恰在能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流入海洋的,難道都是純凈的礦泉水?自然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但正由于這種混雜,海洋才成其為海洋。項羽不懂這個道理,他的失敗便是理所當(dāng)然了。

注釋

[1]補注:此處有爭議。

扣在劉邦頭上的“無賴”帽子,語出《史記·高祖本紀(jì)》。漢九年,未央宮成,劉邦對其父云:“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chǎn)業(yè),不如仲力。”可見,劉父說劉邦“無賴”,是事實。

有讀者認(rèn)為,此處之“無賴”,是“無所依賴”之意。因為劉邦其人游手好閑,不務(wù)正業(yè),沒有“賴以為生”的職業(yè)或手藝,故謂之“無賴”。據(jù)此,他們認(rèn)為我的說法是“以今解古”,屬于“硬傷”。

其實,無賴還可以理解為“才無可恃”,例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劉宋裴骃《集解》引張晏注。何況“始大人常以臣無賴”句下,《集解》亦引晉灼注云:“或曰江淮之間謂小兒多詐狡猾為‘無賴’。”可見“無賴”一詞,并非只有“無所依賴”一解;古人之所謂“無賴”,也有“地痞流氓”的意思。

實際上,以上三種解釋對劉邦都很合適。他少時既沒有正當(dāng)職業(yè)(無所依賴),又沒有手藝才能(才無可恃),還有些厚顏無恥(多詐狡猾)。謂之“無賴”,應(yīng)無問題。

[2]補注:此處標(biāo)點有誤。

李蓬勃先生指出,在古漢語中,去,是離開的意思,而不是前往。比如“去長安”,古義是“離開長安”。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史記》斷句為“學(xué)書不成,去學(xué)劍,又不成”,容易造成誤解,以為是說他“學(xué)書不成,又去學(xué)劍”。其實項羽是“學(xué)書不成,就放棄了;后來學(xué)劍,也沒學(xué)成”。因此,《史記》這段話,應(yīng)斷句為“學(xué)書不成,去;學(xué)劍,又不成”。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有誤;我照錄,也錯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乡县| 谷城县| 玉环县| 澄迈县| 丹棱县| 昆明市| 龙口市| 沙田区| 三穗县| 富民县| 汉源县| 罗甸县| 景德镇市| 花莲市| 潢川县| 海阳市| 志丹县| 康乐县| 清河县| 甘谷县| 长顺县| 定远县| 磐石市| 郑州市| 玉山县| 永吉县| 定结县| 安岳县| 天台县| 荔波县| 松江区| 诸城市| 且末县| 永春县| 白朗县| 庄河市| 县级市| 都昌县| 涟水县| 山丹县| 丰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