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內閣。
這是一個重磅炸彈。
與改制內閣相比,剛才李東陽說的那些問題,似乎已經算不上什么了。
至于國庫空虛,外敵環伺,這固然是一個王朝所要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但對于朝廷上的袞袞諸公而言,此事太過遙遠,而內閣改制,是能直接觸碰到他們利益的。
朱厚照知道李東陽不會善罷甘休,肯定會想盡辦法與劉健對抗,乃至于引楊廷和入閣。
只是他沒想到,李東陽竟然如此大膽,直接要對內閣下手。
其實,剛開始的時候,李東陽想的也是如此,推楊廷和入閣。
可后來仔細一想,又覺得此事并不妥當。
內閣是劉健的基本盤,但除了內閣之外,各部堂官尚書,也與劉健關系密切。
尤其是吏部尚書馬文升,更是劉健的好友之一。
而且內閣閣臣的選取需要廷推,劉健在朝中勢大,想要通過這種方式將楊廷和引入內閣,困難重重。
就算讓楊廷和進入了內閣,可他們兩人勢單力薄,身邊又無可靠的人手,如何與劉健相抗衡?
既然如此,干脆把水攪渾。
從內閣制度上著手,引更多的人入閣。
那么到時候,劉健自是不會愿意多人分割他的利益,這就與那些想要進入內閣的人形成了利益沖突。
而這,就是李東陽所需要的,到時候,他就可以團結這些人與劉健打擂臺!
不過,李東陽的想法雖然針對內閣,但卻沒有注意到根本問題。
起初,明朝的內閣閣臣全按皇帝心情,閣臣并無定員,從英宗時期開始,內閣制度開始穩固,等到了弘治年間時,閣臣的挑選規則也徹底的定了下來,甚至有了約定俗成的潛規則——
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僅此一條,就把很多有能力卻條件不夠的人才排除在外。
哪怕是正德時期,一代心學大師,以軍功封侯的名臣王陽明,終其一生也沒能進入內閣,止步于“新建伯”。
劉健也不是蠢貨,自能明白李東陽此計的目的。
男人可以和別人分享很多東西,唯獨兩樣不可分享——
一是權力,二是心愛的女人。
李東陽這一棍子打到了他的三寸上,他又豈能罷休?!
在劉健的帶領下,朝堂亂做一團。
這些文臣名士此刻全然不顧體面,與李東陽楊廷和對罵,那個陣仗,哪怕是菜市場因幾毛錢的漲價而與小販對噴的大媽,都有所不如。
朝堂上的喝罵久不停歇,哪怕是贊禮官連連揮舞了數次,也無法讓其停歇。
最后還是在朱厚照猛擊桌面,厲聲呵斥之下這才恢復平靜。
只是這朝臣已經紅了眼,即使閉上了嘴,那眼神也如噬人猛虎一般。
朱厚照環顧四周,心中暗爽。
這場面可真是太爽了,有嘉靖皇帝“大禮儀”的味道了。
不,甚至比“大禮儀”還要痛快。
畢竟,“大禮儀”的矛盾點正是皇帝,而這里的矛盾,卻是李東陽,與朱厚照并無多少關系。
“此事事關重大,其中利弊非短期所能理清,至于這變法新政之事,更應慎重考慮。今日朝政混亂,自是商議不出結果。
早朝到此為止,不過此‘議題’諸位臣工退朝之后,可深思熟慮,將其訴諸奏疏題本,一并上疏給朕,朕會好好考慮!”
朱厚照站起身來,隨后離開大殿。
贊禮官再次揮舞靜音鞭,高唱:“退朝!”
……
官員三三兩兩的退了,但那幾個主要人物并未離開。
劉健來到了李東陽跟前,狠狠的剜了李東陽一眼,冷聲道:
“我倒是看走眼了,沒想到你竟然是這樣的人!”
李東陽也未退縮,直視劉健,回懟:“彼此彼此,我也沒有想到你會是這樣的人!”
兩人不歡而散,隨后相繼離開。
劉健走出宮門,回頭望了一眼這巍峨而又莊嚴的皇宮,臉上卻是幾分堅定:
“這大明非一家一姓之天下,而是萬民之天下,豈能任由胡來!李東陽,咱們走著瞧!”
說罷,他去了內閣。
只是,不知他口里的萬民是誰?
是官?是士紳?是讀書人?又或者是忙碌在田間地頭為這王朝提供生產資料,卻還要任由官吏盤剝的平頭百姓?
他的心里也是有自己的堅持與道義,只不過這道義究竟是什么。
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李東陽停在了內閣外面,不知如何進去。
那里面的人盡是劉健的親信,他孤身一身,難免被漩渦吞沒。
可轉念一想,自己所做之事是為了朝廷,是為了天下百姓。
即是如此,又有何可怕?
忽的心胸開闊。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明月,還是會照著我的!”
李東陽高唱著荊川先生的這首《泊船瓜洲》,大踏步的往里走去。
“先生,請留步!”
身后忽的傳來一道聲音,李東陽尋聲望去,卻見劉瑾立于身后。
劉瑾笑了笑,道:“皇爺召見!”
李東陽頷首點頭,隨著劉瑾去了內閣。
朱厚照對李東陽還是頗為尊重的,李東陽進來之后,便讓人賜座。
李東陽恭敬拜禮之后,坐了下來,乾清宮奏對。
朱厚照坐的也筆直,輕聲問道:“今日聽先生所言,似是要改內閣規制,今日早朝混雜,不知先生具體看法如何?!”
李東陽稍作思考,便有了答案:“陛下容稟,起初內閣僅是皇帝的秘書咨議,到了英宗之后,漸成定勢,內閣成員不定,但大多在三至五人之間。
臣以為,這國之大事,不能由三五人論定,應多些人來,以防止出錯!”
李東陽這話不錯,對于朱厚照而言,內閣人數少,容易造成專權,不過人數太多也不行,搞的就像是亂糟糟的議會,想要辦個事就得扯上半天。
不過,人數并不是最核心的問題,這牽扯不到內閣的本質。
朱厚照希望李東陽能觸及到內閣的本質。
于是問道:“還有什么嗎?!”
李東陽沉吟片刻,又說了些其他的東西,不過朱厚照大多不滿。
終究還是沒有跳出內閣原有本質的范疇。
稍作思考,朱厚照點出了一二:“英宗之后,內閣漸成定制‘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先生覺得,此事是否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