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這一單銷售額的提成就抵得上她的月俸的兩倍,這樣的激勵機制怎么能讓售貨員不努力工作。
徐皇后臉上帶著笑心里卻在想:如此簡單明了的激勵制度,大明怎么沒有人愿意這樣做,難道大明就沒有人能想到這樣做嗎?
她不相信大明沒有這樣的聰明人,是什么阻礙了大明的制度創新,是什么阻礙了大明的效率提升?
帶著這樣的疑問,徐皇后在接下來的閑逛中顯得有些心不在焉,朱智明敏銳地感覺到母親的情緒變化,她低聲問道:“娘,你是不舒服嗎?”
“娘沒事,我們繼續。”徐皇后才發現自己的情緒影響到了女兒,趕緊調整情緒,將腦子里亂七八糟的想法甩掉。
說話間,幾人已經走到了成衣區,成衣區分為男裝區和女裝區,只見每家店鋪最顯眼的地方都擺放著一排排的人偶,人偶身上穿著的正是店鋪需要展示的衣裳。
看著人偶凸顯身材的造型,看的幾個未經人事的小姑娘臉上一片羞紅,幾人沒想到這興化的商賈竟然如此不知羞恥地展示女人之隱私。
可是幾個女孩子又隱隱感覺這衣服穿在人偶身上怎么那么好看,哪像她們出門之前還要用束胸布將胸前緊緊纏住,就是不能透露出女性的特征。
女子走路都不能挺胸抬頭,盡顯青春活力,而是要低頭含胸,將自己的青春魅力盡力遮掩。
看著店鋪里各種式樣的衣裳,朱智明有些羨慕生活在通州的女子,她們不僅能夠自己出來工作謀生,還能穿好看的衣服,彰顯自己的美麗。
而大明女子若是敢這樣做,一定被人冠以招蜂引蝶不檢點的名聲,即使皇帝的女兒也不得不受到這些輿論的壓力。
幾個女孩子雖然羨慕這樣漂亮的衣裳,但卻沒人敢買。因為她們知道買回去也穿不出去,宮女在宮中有統一樣式的衣裳,朱智明皇家貴女,衣著穿戴更是代表著大明的臉面,穿這樣的衣裳必然招致群臣彈劾。
本該最吸引她們的女裝區,幾人卻只是走馬觀花看了一圈,便匆匆離開。
緊挨著成衣區的是布料區,各種顏色的布料、絲綢、棉布、麻布應有盡有,徐皇后用手拃了一下布匹的寬幅,竟然有二尺多寬。
要知道古代人工織布,布匹的幅寬越寬,紡織難度就越大,兩尺多的寬幅很明顯要比大明市面上售賣的布匹至少寬兩寸以上。
能大量織出如此幅寬的布匹,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興化的織布技術遠超大明。不要小看這兩寸多的幅寬,一件成衣用大明的布料需要四幅拼接,而用興化的布匹,只用三幅就夠了。
一匹布四十尺,用興化產布匹裁剪一件男式成衣袍服,身長五尺,三幅只需要十五尺,加上兩袖的使用的布料不會超過二十尺,一匹布能做兩件男式成衣。
而用大明產布匹,同樣的長度四幅就要二十尺,再加上五尺的兩袖,兩匹布能做三件成衣。
若是興化的布匹一匹布的價格與大明的布匹相同,那么大明的布匹在興化布匹面前沒有任何競爭能力。
老百姓又不傻,難道放著省錢的布匹不用,非要用你費錢的布匹。
也不知興化織造工坊生產布匹的能力如何,若是興化的生產能力足夠大,那大明的布匹市場一定會被興化布匹占據。
徐皇后詢問了幾種顏色的棉布的價格,她震驚地發現興化售賣的布匹價格竟然比大明市面的布匹價格還要低。再問了一下絲綢和麻布的價格,同樣都比大明市面上的價格低。
用手摸一摸興化布匹的質量,更讓她感到吃驚,興化布匹的織密度比大明的布匹更高。
無論是質量、價格還是數量,興化布匹都穩穩勝過大明的布匹,這讓大明的布匹如何競爭。
也不知道興化的布匹進入大明的市場,有多少家布莊、織造作坊倒閉。
徐皇后雖然不明白工業化生產對小農經濟的沖擊,但不妨礙她看到了大明布匹在兩地布匹差價下的巨大危機。
衣食住行,衣放在首位,若是大明制衣的布匹被別人拿捏住,大明就等于被人捏住了命脈。
看過了布匹區,再往前便到了最左邊,這塊區域擺放的是各種樣式鞋靴。
看到貨架上擺放的鞋子,幾人發現上面擺放的鞋子竟然分左右腳。
大明的鞋子是不分左右的,古人認為兩只腳的鞋子不一樣是‘不潔’的象征,只有窮人、賤民才穿兩只腳不一樣的鞋子。
這種挑戰常規的做法,極具視覺沖擊力,徐皇后不認為這樣的鞋子能夠在大明有市場,沒有人愿意穿這樣的鞋子,遭人嘲笑。
徐皇后詢問接待她的銷售員,銷售員是個眉目清秀的小伙子,非常熱情地招呼著徐皇后一行人。
“小哥兒,你們這里的鞋子怎么左右腳不一樣?”
銷售員大概已經解答過無數次這樣的問題,非常自然地說道:“回夫人,這是因為我們的腳一般情況下,都是大拇指最長,小拇指最短。
為了鞋子穿在腳上更加舒服合適,我們將鞋頭做成與腳趾弧度一樣的形狀,保證無論大拇指還是小拇指到鞋頭的距離一致。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鞋子不因鞋頭空曠而磨腳,走路也更加省力。
因為左右腳方向正好相反,我們生產的鞋子正好是對稱的形狀。”
“穿這樣鞋子你們不擔心被人嘲笑嗎?”
“夫人,您不是本地人吧?”
徐皇后點點頭道:“妾身是金陵商人,來通州尋找商機,看看有什么貨物能夠販賣到金陵。”
“夫人一介女子敢于親自出面開拓商路,值得讓人尊敬。在興化治下,沒有人關注你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鞋,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腳知道。
若是鞋不合適,別人說的再好聽,也改變不了磨破腳的痛處,興化是個只要肯吃苦就能出頭的地方,一雙合腳的鞋,讓人能走的更遠。
與其關注別人的眼光,不如將自己的日子過起來,只要日子過得好,自然會讓嘲笑之人閉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