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這些學員想不通這些問題,就是給他們上課的老師也只能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
階級壓迫需要抽絲剝繭才能從字里行間看到血淋淋的‘吃人’二字,他們將‘吃人’隱藏的太好,以至于身為驢馬的百姓,一輩子拼命都以為自己不夠努力。
孟學周停頓了片刻,在學員們注視下在黑板上用粉筆寫下‘ㄚ、ㄛ、ㄜ、ㄧ、ㄨ、ㄩ、’六個字符,又在這六個符號下面寫下‘ㄅ、ㄆ、ㄇ、ㄈ、ㄉ、ㄊ、ㄋ、ㄌ’八個字符。
然后用教鞭指著上面六個字符說道:“這六個字符是我們漢字的‘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合轍押韻的‘韻’,一首詩寫的是否朗朗上口,押韻很關鍵。
下面八個字符是我們漢字的‘聲’,聲與韻合在一起就能發出我們漢字的音。今天我們的學習目標就是學會這些‘聲韻’,并熟練掌握它們的拼讀。
只要我們學會了如何拼讀聲和韻,只要一些我們不認識的字注上聲和韻,我們就能輕松地將這個字拼讀出來。”
說著孟學周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字,指著這個字說道:“這個字的聲是‘ㄉ’,韻是‘ㄚ’,合起來就是(ㄉㄚ),只要我們學會了拼讀聲韻,很容易就讀出了‘大’這個字的讀音。
當然字有聲調,我們可以用‘平、揚、轉、降、輕’來表示聲調,還拿‘大’字做例子,聲韻是(ㄉㄚ),加上聲調就是(降ㄉㄚ),看到這個‘降’字,我們就知道這個字是降調。”
隨著課堂上,孟學周的一點點講述,學員們開始明白這些字符所代表的意義,這些字符就是幫助他們認字的輔助。
學員都是成年人,雖然記憶力比不上孩子,但是接受能力要比孩子強很多,孟學周講課的方法也比私塾先生只知道讓孩子死記硬背的方式更容易讓人接受。
很快一堂課結束,學員們還沒有意識到他們學習的這些字符意味著什么,但旁聽的夏原吉卻是內心起伏不定,他很清楚他今天聽到了一堂將會顛覆華夏讀書人讀書方式的課,這種注音字符一旦推廣開,讀書識字將變得非常容易。
只要學會了這些注音字符,印刷的書籍上文字全部標注上這種注音字符,甚至不用先生教授,只要愿意學習,自己都能自學讀書。
這意味著什么,夏原吉非常清楚,將來會有更多的讀書人出現,參與到科舉這個千軍萬馬爭奪的獨木橋。
讀書人多了,讀書人還能有優越性嗎?夏原吉想想就覺得不寒而栗。
可興化推出的這種注音字符,無論從任何角度都無法反對,難道人家教你如何快速認字學習也有錯嗎?
若是真有人敢這么反對,必會受到萬民唾棄、遺臭萬年。
夏原吉想到馬喆說過的話,打破讀書人壟斷學問的最好辦法就是讓所有人都讀書,大家都讀書,你憑什么覺得你有優越感。
原本他還覺得是馬喆放大言,現在看來人家早就開始做這方面的準備了。
夏原吉忽然想到了那天皇帝逼他做出選擇,是支持新政站在皇帝這邊,還是站在讀書人的一邊。
幸好他選擇了站在皇帝一邊,不然等待他的還不知道是什么后果。
原本他并不相信馬喆所說的幾個月內就能夠讓這些毫無基礎的士卒掌握一些基本讀寫和計算能力,聽完這一堂課,夏原吉所有的懷疑都消散殆盡。
他相信只要士卒愿意學習上進,就算離開培訓班,還是能夠憑借著這套注音方法繼續學習,當然也要配合新的帶有注音的書籍。
對于皇帝來說,有更好的讀書方法,皇帝肯定會大力推廣,讀書的人越多,皇帝可以挑選的人才就越多,能夠制衡官員的辦法也就越多。
這是一件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夏原吉雖然很糾結,但還是立刻給遠在徐州的皇帝寫了一封奏疏,請皇帝立刻推廣注音法。
這種字符注音法要比大明如今常用的反切法注音法更加容易學習,也更加方便快捷地掌握。
孟學周并不知道自己給學員講了一堂課,就讓大明朝廷的戶部侍郎的心中翻起驚濤駭浪,給學員布置好作業后,便拿著教科書準備返回辦公室。
下一堂課是數學老師給學員上數學課,他不能占用其他老師的教學時間。
夏原吉在辦公室門口攔住孟學周,孟學周有些好奇地看著這個大明朝的大官,這個人這些天一直在營地跟在宋先生身邊,不知他聽了自己一堂課想要問自己什么。
“夏先生,您有事嗎?”孟學周禮貌地問道。
夏原吉沒有擺自己高官的架子,也知道在興化這些人的眼里,他這個高官不值一文。
對著孟學周作揖道:“孟先生師從哪位先生?”
孟學周有些不解地說道:“整個興化的教材編寫,都是我家馬先生親力親為,宋先生從旁輔助,您若問我師從誰,那只能是馬先生與宋先生。”
“這套注音法也是馬先生獨創的嗎?”
“對啊!整個興化的兒童,蒙學第一堂課就是學習注音。”
“這套注音容易學習嗎?”
“兒童的接受能力要慢一些,至少要學習兩個多月才能基本掌握這些注音,成年人接受能力要快一些,我們在制定課程表的時候,計劃用一個月的時間學習注音。”
夏原吉吃驚地問道:“你是說,只要學習一個月,所有人都能熟練掌握注音嗎?”
孟學周搖頭道:“不敢說百分百,只要頭腦不差應該不是問題,我當時只用了半個月時間就已經熟練掌握。我們在制定學習計劃的時候,考慮到每個人的聰慧程度并不相同,因此選擇了一個折衷的時間。
只要學員不懶惰,學會應該不是問題,未來只要學員買到的書籍上,文字帶有注音,他們都能無障礙閱讀。
我興化出版的少兒讀物都帶有注音,隨著大明與興化合作加深,這些書籍也會大量進入大明各地的書店,只要愿意學習,學習的途徑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