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那個和煦的冬日下午,我接到了責編歐陽老師的約稿電話。想到即將面世的《地球的故事》,心里暖暖的。為什么呢?讓我細細道來:
一、《地球的故事》最房龍。
這本書的原著是美國著名學者、作家、通俗文化普及大師房龍的代表作。
這是他老人家在一個世紀前用《美國國家地理》精神解讀世界文明的得意之作。房龍打破了常規地理書的寫作方式,不僅簡要地介紹了基本的地理知識,還視角獨特地從地理的角度講述了各國的歷史演變,分析了地理對國家的歷史演變、人群性格的形成所產生的影響,生動地演繹了“人文地理”這一概念。他始終站在人類生存的高度來寫作,既沒有羅列枯燥的數字,也沒有引用深奧的理論,而是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升至首位,論述了人類與自然相互適應的過程。
作為憑實力吸粉無數的流量“大花”,房龍在這本書里舌燦蓮花,延續了一貫詼諧幽默的行文風格,從文化的高度闡釋了人與地球的關系,以文學家的文筆來講述科學,讀來輕松愉快,讀后發人深省。
二、《地球的故事》最“文化”。
這本書與其說是地理書,不如說是歷史書、政治書、經濟書、數學書、物理書、天文書、藝術書、旅游書……總之就是你喜歡的樣子它都有,很難歸類,最好說是文化書。它并沒有像常見的同類書那樣陳列一個個國家的人口、面積等,而是“以人為本”,有意識地將人在地球上的活動貫穿在知識的介紹中。這個國家的氣候、地勢如何,人們是怎樣來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繼而改造自然的;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選擇了怎樣特定的生活方式,繼而這又如何影響當地的風俗、歷史、政治、經濟、藝術,最后形成這個獨一無二的國家和民族的。
這樣以一當十,舉重若輕,正是博學的房龍爺爺的風格,也一定符合你的需要吧?
三、《地球的故事》最兒童。
這本書正是房龍為他剛剛上學的小孫女寫的,內容的難易程度符合少年兒童的心智水平、語言發展和審美需求。這本書情節有趣、語言生動。文字簡潔明晰,保持平易近人的姿態,適合小讀者閱讀。韻律優美,想象豐富。還有好多好多一目了然的精美插圖,都是房龍爺爺親手繪制的哦!
當然,如果你是童心未泯的大兒童,這本書內容的深度、廣度和高度,也會讓你喜出望外的。
四、《地球的故事》最“白樺”。
這是譯者耗時近三年的成果,原文古奧的書法,荷式英語,無所不在的數據、百科知識,都讓譯者感覺“太難了”。令人欣慰的是,2010年初版,2015年再版,每一版都在各大網站暢銷榜上名列前茅。在譯者已出版的30本譯著中,這本書在精神氣質上無疑與譯者最為相似。此次節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人文情懷,各大洲的布局更為均衡合理,曾經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國家全都得以保留,盡可能還原全本的原貌。
同時本著為兒童的理念,在語言上力求生動活潑,具體表現在:
在詞匯層面,增加兒童語言中經常出現的口語詞、實體詞、顏色詞、擬聲詞、疊詞、語氣詞、感嘆詞,甚至已被官方認可的網絡流行語;僅以第一章為例,就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
然后,我們再喚來那條達克斯獵狗“小笨笨”(這條狗既聰明又聽話),讓它用那軟軟的褐色小鼻子把這個笨重的新玩意輕輕一拱,一時間,這個木箱便噼里啪啦地一路撞上石頭、灌木、樹木,隨著一陣低沉、柔和的噼啪聲,猛地砸進科羅拉多河,激起浪花朵朵。
在句法層面,盡可能使用簡單句而非復合句和并列句;在修辭上,盡量以基礎修辭還原原作,如比喻、擬人、夸張、對比、仿擬等手段,強化譯作的藝術感染力。舉個例子吧:
我們不過是一小群哺乳動物,既柔弱,又沒有招架之力。人類從誕生的第一個黎明開始,就四面受敵,被一群群的動物包圍,而這些動物的生存競爭本領要比我們大得多。其中有的長達100英尺,重得像小火車頭。有的牙齒像圓鋸的鋸齒一樣鋒利。還有許多物種身披中世紀騎士盔甲似的外殼。有的物種,雖然人類憑借肉眼無法看見,但繁殖的速度卻著實驚人,假如它們的天敵捕殺獵物的速度趕不上它們繁殖的速度的話,只消不到一年的時間,它們就會占據整個地球。
人類只能在最適宜的環境中生存,只能在高山和深海間幾塊小小的、干燥的陸地上擇地而棲。而我們的同伴卻雄心勃勃,不厭山高,不懼海深。很顯然,它們的身體能讓它們在任何自然環境中生存。
……倒人胃口的是,那些棕色的小蟲子,好像熱愛文學似的,終日在我們的書櫥里爬來爬去,即便在斷了兩條、三條,乃至四條腿以后,還是爬個不停。而我們只是腳趾上扎個刺,就會行動不便。
最后,希望大小兒童都“在看”。
希望房龍和《地球的故事》一直“在線”。
而我則風里雨里,永遠在《地球的故事》里等你。
是為序。
張白樺
2020年于塞外古城宅宅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