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觀察、實驗和推理中學邏輯思維

讀《昆蟲記》會被昆蟲世界的趣事所吸引,感受到大自然“天工造物”的神妙,同時,對科學家如何將觀察、實驗與論證的過程表述出來,也會有所領略。這對于我們培養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大有助益。

法布爾不是通過解剖分類來研究昆蟲的,他主要是到野外觀察活生生的昆蟲,研究它們的生命歷程,包括行為、習性、繁衍、死亡,它們與環境的關系,以及不同昆蟲之間的相生相克。這只是科學研究的方法之一。我們可以從《昆蟲記》中讀到法布爾研究各種昆蟲的過程,了解和學習在他的研究中體現的思維特征,主要是“觀察與論證”。

比如《蟬出地洞》一章,寫蟬在地下如何生活,包括如何打洞,蟬洞的形狀、功能,等等。其中有一個謎,也是觀察研究的“問題導向”,即:刨洞的土哪里去了?為何蟬洞的洞壁那樣光滑堅固?法布爾小心挖掘許多蟬洞,經過仔細觀察、實驗,加上科學推理,終于解開了謎團。原來蟬是從地下的樹根吸取養分,而排泄的“尿”則用作“裝修”洞壁的涂料。法布爾未能直接跑到蟬洞中去看蟬是如何打洞、進食、排泄和“裝修”的,但他進行“個案”的實驗,觀察幼蟲蛻變的過程:把一只正在從地下爬出來的幼蟲捉住,放到試管中,用干土把它埋上,看它幾天后能否從裝滿土的試管中爬出來。結果發現,這只“尿袋”干癟的幼蟲沒爬出來,死掉了。又用另一只“尿袋”鼓的幼蟲進行相同的實驗,結果正好相反。于是推理蟬是用“尿液”制作泥漿,固定挖出的泥土,以使自己能打通往外的道路,不至于被干土堵塞。這個觀察就提供了“證據”,上述的謎團解開了,蟬如何打洞,以及如何進食、排泄等問題也得到解釋。

關于螳螂的那一章也特別精彩,可以看到作者如何通過實驗,靠觀察的事實說話。法布爾曾試圖用金屬網罩“關押”喂養許多螳螂,結果發現許多雄性螳螂被雌性螳螂吃掉了,這個觀察讓他震驚,“問題”也由此產生:雌性螳螂為何吃掉雄性螳螂?它們到底如何繁殖?法布爾帶著“問題”反復仔細地觀察,發現螳螂雌雄交配之后,雌螳螂都要“殘酷”地把雄螳螂吃掉。作者的觀察和推論證實,這就是螳螂生存和孕育后代的特殊方式,并非用人類道德可以理解的。

接下來,更有趣的事實又由仔細的觀察得來:當螳螂產下數量極多的螳螂卵時,有一種小蜂科的昆蟲,居然能把它的卵產在螳螂的卵囊里,孵化后的小蜂科幼蟲即以螳螂的卵為食。作者說這樣的“暴行”在昆蟲界毫不稀奇,正所謂“一物降一物”。類似這些有趣的描述,其中都有對于萬物生命所形成的相生相克的生態的思考。

《昆蟲記》讓我們看到科學家觀察事物的那種極其認真、細致的態度,以及其中體現出的求真務實精神。比如《螳螂捕食》一章關于這種昆蟲如何捕捉其他小動物的觀察描寫,一些關鍵的細節給人印象特別深刻。文中寫螳螂表面“典雅優美”,但卻有一副極具殺傷力的“殺器”,就是大腿和小腿,像“雙排刃口鋼鋸”。小腿“末端有一硬鉤,其尖利可與最好的鋼針相媲美,鉤下有一小槽,槽兩側是雙刃彎刀或截枝剪”。它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可以選擇多種方法來自我保護。比如,“這家伙用修枝剪撓你,用尖鉤劃你,用鉗子夾你,讓你幾乎無還手之力,除非你用拇指捏碎它,結束戰斗,那樣的話,你也就抓不著活的了”。而那些“小硬鉤”在獵取其他小動物時總是能抓得很牢:“捕捉器的那三段長構件突地伸展開去,末端伸到最遠處,抓住獵物后便收回來,把獵物送到兩把鋼鋸之間。老虎鉗宛如手臂內彎似的,夾緊獵物,這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蝗蟲、蚱蜢或其他更厲害的昆蟲,一旦夾在那四排尖齒交錯之中,便小命嗚呼了。”關于昆蟲諸如此類的特征,沒有耐心的、細致入微的觀察是發現不了,也不能區別分類的。如何觀察事物,如何抓住特征進行比較辨識,這種思維方法也可以從書中領略。

要注意書中那些生動有趣的描寫中,隱含著科學的觀察、實驗和推理,在發揮形象思維與直覺思維的同時,要讓邏輯思維跟上去,互為一體,更好地從這本書的閱讀中得到綜合的思維訓練。閱讀《昆蟲記》,關注科學與理性的思維,質疑問難,舉一反三,也就學會如何閱讀科學知識類、科普類讀物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水县| 丰都县| 农安县| 探索| 桃园市| 易门县| 台中县| 长宁县| 许昌市| 南木林县| 建始县| 灯塔市| 大安市| 贵州省| 武城县| 昔阳县| 浦县| 阳城县| 连山| 南昌县| 伽师县| 佳木斯市| 资中县| 桦川县| 旺苍县| 唐河县| 揭西县| 汨罗市| 航空| 宁晋县| 尼木县| 福海县| 新营市| 陈巴尔虎旗| 汉阴县| 红河县| 措勤县| 富顺县| 当阳市| 凤山县| 大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