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朝堂紛爭(求追讀)
- 這個皇帝真難當
- 無限循環
- 3202字
- 2024-06-11 08:35:20
嘉定十七年十一月十五,陰雨綿綿。
沒有了往昔的朝陽,早晨顯得格外陰冷。
不過趙昀可沒有躺在被窩里面休息的權力,因為今日是每逢初一、十五的望朔大朝會,京師高品階的文武百官皆會集結于皇城大慶殿參與。
相比較往日朝會眾大臣安靜等候皇帝跟皇太后駕臨,今日的大慶殿充斥著一股喧囂。
“官家乃萬金之體,怎能妄自出宮閱武,萬一出現什么意外誰能擔當的起這個責任?”
“簡直荒唐,王忠區區一宦官也敢欺上瞞下,誰給他這么大的膽子!”
“吾還聽聞官家親手斬殺了皇城司指揮使,這豈是仁義之君的行徑,怕是這樣下去得淪為武人治國。”
“魏舍人,你乃當朝大儒,經筵侍講,怎會放縱官家做出如此逾矩之舉?”
“還有真舍人,你向來重視人倫教化,經筵上怎樣教導的官家?”
眾大臣七嘴八舌的發泄著情緒,很多人甚至急紅了臉,萬萬沒想到新君朝堂上看似有內圣外王的先賢之風,結果行事風格卻如此離經叛道。
面對眾人的指責,幾名經筵講師簡直是有苦說不出。
趙昀登基三月有余,真正召開經筵的次數屈指可數,并且在每次經筵上根本不談論什么先賢圣人言,更多是議論目前大宋各地民生情況。
對此魏了翁、真德秀等人雖然有些別扭,但君王重視百姓也不能指責他是錯誤的,誰又能想到趙昀會帶兵私自出宮閱武。
這個黑鍋莫名其妙扣在頭上,真德秀覺得真心有點冤。
相比較兩名理學大儒的憋屈,狀元郎吳潛就顯得悠然自得,毫不在乎外人的指責。
年紀輕加性格直爽這兩點,讓吳潛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要遠超一般的朝臣。更重要一點吳潛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愛好,那便是喜歡研讀工科類書籍,特別是關于治水方面。
工科放在獨尊儒術的古代,被視為奇技淫巧,吳潛對此感興趣,就意味著他骨子里就不是標準的道學家,能接受并且認同趙昀的行為就不足為奇。
至于鄭清之,那更是從他臉上看不出一絲情緒波動,仿佛周圍一切都與他無關一樣。
另一邊趙昀穿戴整齊之后,便從寢宮前往大慶殿偏殿,他將在那里與楊太后匯合,然后再一同進入正殿就坐。
這次他剛踏入殿門,就看到楊太后神情凝重的迎了上來,開口質問道:“官家,你是否在前些日子領兵私自出宮,還親手斬殺了一名皇城司指揮使?”
面對這突然的詢問,趙昀愣了一下然后下意識把目光看向楊太后身旁的王忠,猜想大概率是他匯報的。
結果王忠臉色異常難看的搖了搖頭。
雖說王忠是楊太后的人,但這段時間相處下來,趙昀已經與他建立起了信任。
既然王忠搖頭否認,那必然就不是他匯報的,那是誰呢?
還沒等趙昀腦海開始思索,楊太后見到皇帝默不作聲,瞬間一股怒氣涌上心頭,加重語氣道:“到底有沒有做過!”
“有?!?
趙昀知道這種事情既然被太后得知,那就沒有任何否認跟隱瞞的必要。
從皇帝口中聽到確定的答復,楊太后感到一陣天旋地轉,身形踉蹌了一下。
站在她身后的王忠見到這模樣,趕忙上前一步扶住楊太后,與此同時趙昀也沖上前去,緊緊抓住楊太后的臂膀。
再怎么說,楊太后也是一名六旬老人,這放在古代已然稱得上高齡。
“大娘娘,情緒切勿激動,身體要緊?!?
趙昀開口勸慰了一句,他知道自己領兵出宮放在古代肯定是不符合禮制,可在現代的觀念影響之下,同樣沒有覺得這是件多大嚴重的事情。
“官家你可知現在前朝大臣已經吵翻天了?”
楊太后望著眼前的皇帝,一臉急切的告知道。
前朝大臣吵翻天?
聽到這個消息,趙昀仿佛嗅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氣息。
自己出宮這件事情,有心人想要得知很簡單,畢竟皇城司營地有著數千軍士,三衙法司還關押著送過去的嫌犯。
但是消息傳播得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特別是想要傳入朝廷高層的文武大員耳中,自己就不可能提前沒有得到一點風聲,仿佛是突然間爆發了一般。
并且從楊太后的表現來看,她同樣是上朝前突然得知。
很明顯這件事情有人背后推動,特地選在大朝會這日爆發,讓文武大員得知打自己一個措手不及。
夏震,還是史彌遠?
亦或者是他們兩個聯手?
就在趙昀猜測幕后推手的時候,楊太后卻緊緊握住他的手掌,痛心疾首道:“官家,歷代先帝子嗣凋零,每逢國之大喪皆伴隨著國之動蕩。”
“如今官家勵精圖治,來日我大宋復興有望,怎能不顧及祖宗基業,黎民百姓肆意行事?”
“如若有個三長兩短,老身如何面對我大宋列祖列宗!”
楊太后是真擔心趙昀會出現意外,畢竟如今的大宋外有強敵環繞,內有權臣當道。
皇帝這樣私自出宮,要是有心人暗中設伏,光靠著百余騎真擋不住行刺。大行皇帝如今還在停柩未曾下葬,要是新君有個什么變故,先不說朝廷內部如何,外部金國得知消息恐怕會立即南下。
群龍無首的情況下,臨安恐會復現當年汴京的靖康之變!
“大娘娘,臣非幼年天子,行事自有分寸?!?
“前往皇城司也并非肆意妄為,乃是想要收回宿衛軍兵權,做到有備無患。”
理性解釋了兩句之后,趙昀把手搭在楊皇后的手背上,放輕語調道:“臣知道大娘娘的關心愛護,但很多時候關心則亂,切莫被人利用。”
聽到趙昀這句話,楊太后的眼神有些變了,畢竟宮中生活幾十年,很多東西點一下就能想通透。
“官家,你的意思是有人趁機作亂?”
“大概率如此?!?
“那這人想要做什么?”
“臣不知,不過很快便會知曉?!?
幾乎就是在趙昀話音落下的瞬間,一名禮部官員來到門前稟告道:“太后、官家,眾大臣已經立班,還請入殿?!?
“大娘娘,先入殿吧?!?
“嗯?!?
楊太后點了點頭,深呼吸幾下調整情緒,然后便恢復了常日里面的太后威嚴,邁動步伐朝大慶正殿走去。
另一邊得知太后跟皇帝即將要到來的殿中侍御史,面對這如同菜市場一般糟亂的朝堂,出言高呼了一句:“太后、官家即將入殿,肅靜!”
殿中侍御史掌糾彈百官朝會失儀事,他一旦開口糾正綱紀,滿朝文武百官誰還繼續吵鬧下去將會遭到彈劾。
幾乎就在剎那間,文武百官紛紛斂聲屏息,大慶殿寂靜無聲。
楊太后跟趙昀兩人一前一后,從側面踏上御臺端坐,緊接著朝臣們便是常規三呼萬歲行禮。
當君臣雙方禮畢之后,并沒有如同之前大朝會那樣,宰相出列主持走個過場。相反文武百官皆站在原地不做聲,整個局面出現一幕詭異的沉默。
怎么,這是跟自己玩心理施壓?
就在趙昀面帶嘲弄,打算看看殿內眾人到底打算玩什么花樣的時候,執政宣繒站了出來說道:“臣聽聞陛下率領百余騎前往皇城司閱武,并且斬殺了皇城司指揮使蔣凱淵,可有此事?”
宣繒這語氣已經不像是詢問,更像是一種“逼宮”。
“確有此事。”
趙昀知道今日這番喧囂就是針對自己而來,直接坦然承認。
話音落下,殿內可謂是一片嘩然。
聽聞跟確認是兩回事,要知道殿內絕多大數官員,是在上朝路上才得知皇帝私自出宮,又在沸沸揚揚的議論中情緒被調動。
但只要沒有明面上確認,這就只能當做傳言看待,誰曾想皇帝會毫不遮掩。
“陛下,此舉會危及宗廟社稷,怎能如此沖動!”
工部尚書葛洪當即站出來批判,他可是當朝老儒,還曾擔任過國子監祭酒,掌管南宋的文道教化。
葛洪首先發聲就相當于給趙昀的行為定性,這絕對是獨斷專行之舉!
“陛下,為人君者當居安思危,當克己復禮,軍營校場乃兵兇之地,應慎之又慎!”
當朝執政鄭昭先也出列進諫,并且說的更為露骨,就差沒把“武人不可信”幾個字給寫在臉上。
“自古圣賢之君正己守道,陛下承載大宋國運絕不可肆意妄為?!?
監察御史梁成大緊接著出列,一臉正義凜然的模樣,出言毫不委婉直指皇帝本人。
這下就如同捅了馬蜂窩一般,殿內文武百官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仗義執言”,唾沫星子差點沒把趙昀給淹死。
宋朝自太祖皇帝始,就立下“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組訓,這就給了一眾文官言事的倚仗。另外趙昀乃新君登基,朝中沒有自己班底跟累積足夠的威望,活脫脫一副軟柿子模樣。
兩種因素疊加起來,就造成了今日“百花齊放”的局面。
望著殿內眾大臣“群情激憤”的架勢,宰相史彌遠一言不發,嘴角卻微微上揚。自己之前諸多忍讓,小皇帝卻得寸進尺,那今日就好好讓他感受下什么叫做“群起而攻之”。
利用百官進諫打擊趙昀的皇帝威嚴僅僅是第一步,接下來便是以其人之道還施彼身,今日史彌遠打算好好給小皇帝上一課。
只不過當史彌遠抬頭想看看趙昀慌亂模樣的時候,卻發現對方正好注視著自己,臉上居然還掛著一抹戲謔的淡淡笑容。
兩人目光對視,一切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