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襄垣炕圍畫
  • 張翼
  • 1690字
  • 2024-06-06 11:02:51

第一節 人文背景

任何鄉土民間文化無不是與本土的基本自然條件、物質生活條件融為一體的。而受其影響的民間藝術源自鄉土原生環境中具體自然、生活條件與造物活動,是鄉土生活的凝縮,因此也更多依賴于當地的地理環境和物質資源,是對自然的適應、利用和開發。

過去,黃土地上的人們選擇窯洞作為自己的居所,是基于黃土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黃土高原地區,黃土土層厚,地質結構均勻,土壤結構緊密,開鑿穴居不易塌方,正適于窯洞的建造。一片溝梁下,開一溜平地,在山梁的立面上鑿幾眼窯洞世代居住、休養生息,猶如上蒼之意。北方冬季寒冷,人們在熱炕上或坐,或臥,火炕成了家庭活動的中心。民間炕圍畫正是為了滿足民眾(以鄉村為主體)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產生的,是民眾在生活基礎上的創造,集中了廣大勞動者的智慧,反映了百姓的理想和情趣。受歷史、文化、戲曲藝術、民俗風情的影響,炕圍畫獨具特色的造型風格體系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技藝、手法、風格、樣式等方面都呈現出新的創造,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內在的延續性。然而,因受地域文化的影響,炕圍畫又呈現出濃郁的地方色彩。這種地域性特征的形成,除了受社會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影響外,也源于當地民眾在創造過程中對區域特征的固化。可以說,民眾是炕圍畫的創造者、使用者、欣賞者、傳播者,同時也是修訂者,因而炕圍畫具有集體意愿的特征,有著約定俗成的審美標準和相對穩定的形式。

黃土高原的土層厚,土壤結構緊密,開鑿穴居不易塌方,正適于窯洞的建造。

傳統的炕圍畫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山西、陜西、內蒙古、河北等廣大地區,其中尤以山西為最。山西省位于黃河中游東岸、華北平原西面的黃土高原上,四周山環水繞,與鄰省(區)的自然邊界分明,呈東北傾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境內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臺地、平原等,山多川少,約 80%為山地、丘陵,約 20%為平川、河谷,且大部分地區海拔在 1500 米以上;斷陷盆地雁行排列,中部斷陷盆地將山西斜截為二,東西兩側為山地和高原,略呈“凹”型。山西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在山西東南部,有一群山包圍的高地,東以太行山與河北、河南相阻,南有太行、王屋與中原阻隔,西橫中條與晉南相隔,北有太行太岳諸峰與晉中盆地分離,古人稱之為上黨,大約指今天的晉中市東南部的榆社、左權及長治、晉城兩市。據東漢劉熙《釋名》載:“黨,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山西炕圍畫中最具典型性者就要數地處上黨腹地襄垣的炕圍畫了,其主要集中分布于襄垣縣,但對沁縣、武鄉、潞城、屯留、黎城等周邊縣區的炕圍畫亦有較大影響。

襄垣縣位于太行山的西麓、上黨盆地之北,地形西北高而東南低,屬半山半丘陵地區;海拔在 1000 米左右,東與黎城分界;西和沁縣相連;南與長治市潞州區、潞城區、屯留區接壤;北和武鄉為鄰。全縣東西長48公里,南北寬 40公里,總面積為 1178平方公里。襄垣縣是有著兩千多年建置史的古縣。公元前 455年,趙襄子曾筑城于甘水之北,故取名襄垣。

襄垣窯居大院

襄垣炕圍畫,以獨特的主體炕圍、靠背、地圍、中堂、手繪條屏等一體式環屋為飾,因全套型居室裝飾彩繪藝術著稱于世。襄垣炕圍畫是襄垣一地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共同作用下的產物,是襄垣民俗生活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生活實用價值、審美藝術價值、德育教化功能和學術研究價值。襄垣炕圍畫之所以呈現全套型的風格風貌,與當地文化密切相關。人們常說,襄垣人講究,愛面子,“有錢就把房子蓋,好愛面子講穿戴”。當地人歷來對居室裝飾十分重視,大戶人家雕梁畫棟,小富、中人及以下限于財力,則將關注點放在室內有限的墻面裝飾上。沒有床屏,那就畫一座;沒有掛屏,那就畫一組;沒有圍子,那就畫一圍;沒有書畫,那就畫一幅……沒有真豪華,那仿也要仿得精致,這是襄垣炕圍畫色彩越來越艷麗、結構越來越復雜、受眾越來越廣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財力、匠藝都更勝一籌的晉中炕圍畫,反而沒有偏居的襄垣發展之盛(晉中地區的炕圍畫反而表現得不夠豐富)的原因之一——物質相對不足與精神向上慕羨,有真的誰還用假的。襄垣炕圍畫自從走上這條道路,并未僅停留在簡單的摹狀摹寫,而是自然而然進入圖像的自發展邏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闽清县| 康马县| 彭水| 晴隆县| 图木舒克市| 沙雅县| 栾城县| 铜川市| 邻水| 静安区| 碌曲县| 聊城市| 壶关县| 嵩明县| 泰来县| 西平县| 宝鸡市| 赤壁市| 沙坪坝区| 柘城县| 延津县| 那曲县| 读书| 苍山县| 吴江市| 靖宇县| 华阴市| 京山县| 淅川县| 富阳市| 蒙城县| 清远市| 济南市| 淮南市| 博湖县| 垫江县| 环江| 仙桃市| 湖北省| 吉首市| 筠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