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祁太秧歌是農業文明的產物
“秧歌”,在農業時代,是一種常見的娛樂樣式。祁太秧歌流傳在現在晉中所轄的榆次、太谷、祁縣、平遙、靈石、介休、壽陽,以及太原市管轄的清徐、古交,呂梁市所轄的文水、交城。從整體區域來看,這些地區都位于山西中部的晉中盆地。
由太谷縣志辦原主任郭齊文和太谷秧歌音樂專家陳建民、太谷秧歌著名演員王效端(“香蠻旦”)共同編寫的《太谷秧歌》一書中寫道:
“秧歌”最初起源于農業勞動,是農村伴隨著農事活動而傳唱的民歌小調。宋代,民間街頭的歌舞娛樂活動,叫作“鬧秧歌”。明代以后,這種活動更為盛行。有龍燈、獅子、竹馬、旱船、吹唱、高蹺等各種表演。秧歌則發展為把說唱、舞蹈、技藝、武術結合起來的“地秧歌”,或稱“過街秧歌”。

香蠻旦(左)和甲戍丑表演傳統秧歌《偷南瓜》
山西中部是農業文明繁盛之地。早在清代,這里的《馬首農諺》就總結了當地農業生產的規律,成為古代重要的農書之一。1907年,太谷人孔祥熙在自己的家鄉創辦了私立“銘賢學堂”,后來逐漸發展壯大為“銘賢農工專科學校”“銘賢學院”。1951年,在此基礎上成立山西農學院,1979年更名為山西農業大學。
農業基礎好,農業技術先進,使得晉中典型的農業文明孕育出典型的農民藝術——秧歌、社火。太谷秧歌、晉中社火,這在全國都是數得上的藝術形式。
直接表現農業生產中各種矛盾的秧歌劇目就很多,如:《種麥子》《鋤田》《割田》《割韭菜》《割莜麥》《割麥子》《大割青菜》《采棉花》《大挑菜》《小挑菜》《摘黃瓜》《摘豆角》《偷南瓜》《偷山藥蛋》《偷青菜》《偷菜》《扣麥地》《拾麥穗》《揀麥根》《劑白菜》等。
最有名的《偷南瓜》,講述的是,一個少婦懷孕了,想吃南瓜又沒有錢買,悄悄地到瓜園去偷了一顆南瓜,卻被看瓜的王老漢抓住了。她又羞又怕,認錯賠情,博得了王老漢的諒解,王老漢送了她一筐南瓜。
下面是著名秧歌表演藝術家孫貴明在《偷南瓜》中的唱段:
家住城南王家灣,祖祖輩輩種菜園,我種的南瓜人人愛呀,丟得丟丟衣得大丟。誰知我老漢種瓜難呀。/六月三伏熱難擋,滿地的南瓜呼兒呼兒地長,幾天長得拳頭的大,又除草又澆水日夜忙。/七月里來到秋天,滿地的南瓜金燦燦,一個個都像小磨扇,我樂在心上喜在眉間。
這是簡化了的版本。原版中主人公一出場就交代了自己的“瓜農”身份,然后一個月一個月地講述種瓜的艱難。
《割田》,講述的是農夫在田間勞動,因為妻子送飯遲了,兩個人吵了起來。但是唱詞中,也有農耕節令、農業生產流程等方面的內容。
傳統秧歌,多數是農村稍微有點文化的人農閑時聚在一起,把身邊的人、身邊發生的事編成的小曲。
祁太秧歌這一產生于農業社會的藝術樣式,成了農耕社會老百姓勞作生產記錄、風俗民情的集體記憶,也成了記錄時代發展的地方性文本。

演出前,一般會把下一場演出的節目寫在黑板上,掛在戲場,起到宣傳和預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