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朝堂論辯
- 人在大明,嫡孫逆襲
- 白狼嘯天
- 2080字
- 2024-06-17 12:00:00
朱元璋不置可否,朱允熥的說辭感覺很有意思,他期待明天早朝朱允熥的說辭。
齊泰連夜些奏疏,列舉多個朝代記錄,寫完后讀了一遍,對自己的文采很滿意。
朱允熥對此事并沒有放在心上,他正在接待前來報到的鐵鉉。
“鼎石,以后王府的大事小事項托付你了”
“是,殿下!”
鐵鉉接到詔令就來了,他只聽皇上的,既然進了吳王府,當然要盡心盡力。
“胡六”
“奴婢,在!”
“鼎石和馬和一起開飯,明白咱的意思吧?”
“奴婢,明白!”
鐵鉉是色目人,飲食方面是有要求的,朱允熥當然要尊重屬臣飲食習慣。
第二天隨著有事早奏,無事退朝后,御史通報早朝缺席禮儀等情況,此事過后齊泰就迫不及待的站出來。
“啟奏皇上,微臣有事起奏!”
“說!”
“微臣禮部尚書齊泰彈劾吳王殿下枉顧禮儀,撤除四方館一應布置,枉顧大明威儀!
為大明計,微臣奏請皇上剝奪吳王接待高麗使臣之責由禮部負責!”
齊泰說話雙手將奏疏舉到頭頂,跪倒在地!
奉天殿總管太監王景弘馬上將奏疏交到朱元璋手里,朱元璋打開看了起來,群臣觀察朱元璋的表情變化,在決定支持誰的意見。
現在的洪武朝已沒有那么多頭鐵的文官了,“三大案”讓文官嚇破了膽,特別是朱標意外離世,朱元璋的脾氣更加無法揣測的時候。
“吳王,你有何話說?”
“啟稟爺爺,孫兒有幾個問題想問幾位大臣,請爺爺準!”
“咱準了”
“涼國公,咱大明為什么能讓北元遠遁大漠,邊防安寧?”
“殿下,這還用問嗎?當然是將士用命,沖鋒陷陣,北元攝于咱大明天威、軍威,哈哈。。。”
“不錯,攝于咱大明天威、軍威,請問齊尚書,若咱大明邊軍戰斗力低下,大明用銀子和綢緞能讓北元遠遁?能讓北元輕易不敢犯邊?”
“自然不能,可大明是宗主國,宗主國就要體現宗主國應有的氣度!”
“敢問齊尚書,宗主國的地位是因這些虛有其表的東西得來的嗎?”
“我。。。”
“敢問趙尚書,國庫現是否富的流油?”
“稟吳王殿下,國庫負擔很重,邊軍軍餉糧草、救災等等,開銷頗大,官員的俸祿都快保證不了了。。。”
戶部尚書就沒有不叫窮的,本來趙勉還要聲援齊泰的,可問及國庫問題,趙勉馬上職業病發作了,偷看朱元璋一眼,開始訴苦。
“齊尚書,聽到了嗎?戶部多困難?那些布置浪費國庫多少銀子?咱再請教齊尚書一個問題!”
“不敢”
“齊尚書,咱爹薨了,全民暫時推遲嫁娶,你為蹴爾小邦,鋪設紅毯,居心何在?說!”
“說”字在朝堂驟然炸裂,朱元璋眼中殺機一閃而逝,群臣跪倒在地。
朱允熥的最后一個問題讓齊泰膽戰心驚,深怕被朱元璋拖出去砍了。
李景隆更是瑟瑟發抖,雖然他是按禮部給的章程監督的,可畢竟事兒沒到位,跪倒在地,冷汗直冒。
朱允熥不屑的看了一眼,此例一開,以后四方館那邊的浪費就會少一點。
以后他更有理由整改對外政策,任何事只要先例一開,就能給人巨大的發揮空間。
朱允熥要的就是將那些需要改掉的所謂先例打破,以朱允熥前世的了解,文臣最有利的諫言武器就三個:
第一:祖訓是里歷代文臣對抗君王決定的利器;
第二:“與民爭利”這四個字被文臣掛在嘴邊,被文臣玩成了新花樣;
第三:“圣人云。。。”奶奶的,只要涉及士紳,圣人云如何如何的,國子監學子就會被這些言行煽動。
洪武年間的文臣最大的追求是恢復宋朝“與士大夫共天下”,朱元璋的思想是“與百姓共天下”,雙方你爭我奪。
朱元璋是啥人,最后文臣不僅沒實現“與士大夫共天下”的主張,還被朱元璋廢掉千百年來的丞相制度,文臣徹底失去了與皇帝爭權的可能。
朱元璋死死的盯著跪倒在地的諸多文武大臣,齊泰要不是朱允炆的代表人物,現在已經被金瓜勇士拖出去了。
朱元璋強忍殺意,掃視群臣一眼。
“齊泰降為從二品,罰俸三年,代理禮部尚書一職;李景隆罰俸三年!”
“謝皇上開恩!”
齊泰準備的一肚子說辭沒給說出來的機會,朱元璋開口即成定局,這一局他輸了。
“熥兒,高麗使臣事務必盡心!”
“是,爺爺!”
隨后群臣奏對,能在早朝定下來的朱元璋直接下命令。
定不下來的容后再議,朱元璋對朝堂的掌控力,朱允熥佩服的五體投地。
朱允熥奇怪的是孔訥站在隊伍里一言不發,他還準備了對付這家伙的殺手锏,結果讓他沒盡興。
孔訥因朱標突然離世進京吊唁,朝堂位置也是文官最前排的,畢竟受封衍圣公,公都是超品的存在。
可這段時間一直緘默不言,朱允熥百思不得其解,不是應該用禮儀之邦來反駁他嗎?
孔訥對朱允炆含蓄表達支持的態度他已經知道了,那天沈遠宜忘了告訴他,事后專門派人將談話內容傳給他。
他以為孔訥會給齊泰幫腔呢,畢竟孔訥代表圣人世家,儒家千百年來對待異族的說辭都是用禮儀之邦來搪塞。
用圣人言論來教導感化,這不應該是他應該做的事情嗎?
孔子一生為教化,不肖子孫,居然沒拿教化說事兒。
早朝結束后,朱允熥沒去大本堂,直接出宮回吳王府。
他要第一時間找到高麗使團星夜進京的原因,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大明的外交政策,從現在開始改變。
朱允熥回憶,現任高麗掌權者李成桂,1388年通過“威化島回軍”掌權高麗。
累官至門下侍中(首相),封和寧郡開國忠義伯,這個“忠義”太具有諷刺意味了。
今年李成桂受“群臣擁戴”,登基為王。
現在李成桂迫切的想得到大明的冊封,因為高麗王是北元冊封的,他推翻原高麗王,北元肯定不會認可他。
只有得到大明的冊封,他才能在北元可能的攻擊中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