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韜光養晦之地
清代大型皇家宮苑圓明園被譽為“萬園之園”,最初本是康熙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后即位為雍正皇帝)的一座王府花園,位于康熙帝長住御苑——暢春園北面不遠處的“林皋清淑,陂淀渟泓”之地。圓明園的興建可追溯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即康熙帝第一次臨幸之時,彼時該園已初具規模,“因高就深,傍山依水。相度地宜,構結亭榭,取天然之趣,省工役之煩。檻花堤樹,不灌溉而滋榮,巢鳥池魚,樂飛潛而自集”,是一座別致的水景園,以略近方形的后湖為中心。具體范圍大致是前湖、后湖及其周圍地段,面積約五六百畝。園門設在南面,與前湖、后湖恰好在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上,成較規整的布局。當時,園內主要是以葡萄院、竹子院、魚池、菜圃等命名的比較自然化的景觀,一定程度上具有文人隱士園的風格。十余年間,胤禛12次恭請父皇康熙帝來園游賞、進宴,并獲康熙帝御賜園額“圓明園”。
胤禛即位為雍正皇帝后,圓明園升格為御園,并由此進入大規模的興工擴建階段。雍正帝按照暢春園理政與園居功能并置的模式,陸續添建不同風格的景群,并向縱深擴展園林范圍。將原中軸線往南延伸,在南部建成了具備上朝、理政功能的正大光明殿和勤政親賢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用以“避喧聽政”,形成“外朝”部分,并與后湖四周帝后嬪妃居住的“內寢”部分共同組成了相對獨立的“前朝后寢”區,儼然是皇城大內的縮影。前朝區基本按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布局,自南而北形成完整的空間序列。在雍正帝園居期間,它成為清帝國的政治中心。雍正還將圓明園的北、東、西三面往外拓展,把多泉的沼澤地改造為貫通的河渠水網,構成山環水繞、以建筑群組為中心的園林空間。后湖東側的東湖被開拓為“福海”,形成大規模的水上游樂區。而沿北墻的狹長地帶,則增建成用以觀稼視農、頗具鄉村田園風光的游覽區。這樣,至雍正末,圓明園的面積已達3000余畝,園林景觀30多處,總體規模和基本格局已大體形成。
胤禛原被封為“雍親王”,受賜圓明園,他是圓明園的第一位主人,自稱“圓明居士”“圓明主人”,并有“圓明園寶”“圓明園”“朗吟閣”“御賜朗吟閣寶”“朗吟閣書畫記”“朗吟珍賞”“四宜堂”等印章50余方。賜園時期的圓明園不追求奢華和宏大,只在意其中的雅致和寧靜,素樸、精致是其基本特色。朗吟閣是胤禛讀書之處,故宮博物院今藏有一幅胤禛在該閣讀書的肖像畫,似為皇子時期的畫像。畫中的胤禛端坐窗前,凝神思索,旁邊書案上置有書冊紙卷,有三名侍衛在旁邊侍奉。屋外樹木枝繁葉茂,麋鹿、祥鶴圍繞屋邊,寓示吉祥興盛,人物表情流露出祥和的神態。圓明園四宜書屋位于福海北岸,一年四季宜于居住,胤禛常休憩于此,他的詩文集即以《四宜堂集》命名。胤禛具有一定的文人氣質,并擅長書法,常為園內景觀題寫匾額與對聯。《石渠寶笈》續編記載了兩套由乾隆帝御旨命臣工精心摹刻的胤禛法帖,其一為《四宜堂法帖》,其二為《朗吟閣法帖》,二者都是用胤禛在圓明園的書房所命名。

胤禛朗吟閣讀書像
康熙諸皇子中,胤禛與十三弟允祥關系最為親密,允祥的御賜花園交輝園離圓明園很近,他常到圓明園和胤禛宴飲歌詠,并曾多次寫詩相贈。允祥不幸去世后,胤禛傷心異常,為表達哀思,他將允祥寄給自己的所有詩稿檢點出來,集成《交輝園遺稿》,并將之附在自己的文集之后,使之共同傳世。允祥《圓明園燕集呈雍親王四首》其三有句云:“芝榜高題御墨鮮,陽春煙景浩無邊。”描寫的正是康熙帝所題“圓明園”匾額和圓明園春和景明的風貌。胤禛即位后,在紫禁城居住時間不多,也基本沒有外出巡游,他長期在圓明園“避喧聽政”,起居生活。在園內,除辦公理政外,他更喜歡居住、游賞于廓然大公、萬方安和、別有洞天、澹泊寧靜等處。廓然大公位于福海西岸,主景居于山水之間,是清帝重要的寢宮之一,胤禛《深柳讀書堂》詩句云:“郁郁千株柳,陰陰覆草堂。”萬方安和俗稱萬字房,是園中獨具特色的景點,也是清帝的重要寢宮之一,在通風、保暖和采光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具有冬暖夏涼之妙,四時皆宜擇優居住,胤禛特喜在此居住。別有洞天位于福海東南隅山水間,是一處崖秀溪清、亭臺錯落、環境幽雅的景觀,胤禛迷信道教方士的長生術和煉丹術,為煉制更多的金丹仙藥,并遮人耳目,他選中了這處依山傍水、十分僻靜的地方用來開爐煉丹。澹泊寧靜主建筑是座“田”字式大殿,“仿田字為房,密室周遮,塵氛不到。其外槐陰花蔓,延青綴紫。”田子房殿外稻田彌望,河水周環,乾隆帝為皇子時所寫《田字房記》云:“皇父萬幾之暇,燕接親藩游豫于此。是地也,西山遠帶,碧沼前流,每當盛夏,開窗則四面風至,不復知暑。其北則稻田數畝,嘉禾生香藹聞于室。”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胤禛較為寵愛的年貴妃在圓明園病逝。他深為自責,下詔說自己忙于政事,沒時間親自照顧年妃日常生活,致使年妃病情貽誤,詔令親王以下、宗室以上五日不跳神,不還愿,均為年妃穿戴孝服,在京四品以上官員及有封爵者一律到圓明園安奉年妃。雍正四年正月十三日,胤禛駐蹕圓明園,為營造節日氛圍,諸臣進元宵燈三千對。雍正八年八月十九日,京城地震,圓明園房屋建筑受損較重。為避震,胤禛在圓明園湖面上泛舟設幕以居。歐洲傳教士宋君榮神父說:“地震發生時,雍正正在圓明園,他長跪在地,祈禱上天,然后迅疾地奔向環繞其宮殿的小河,登上河里的一條船,從船上派遣大臣去傳達旨令。”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胤禛逝世于圓明園九州清晏。
康熙晚年,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植私黨,勾心斗角,皇位繼承漸成糾葛之勢。皇四子胤禛在這場儲君爭奪戰中并不占優勢,但卻最終勝出,一定意義上來說,他能登上皇位與圓明園有一定的內在聯系。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之 正月觀燈(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胤禛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晉封雍親王,也就是在這一年康熙帝為其賜園御題“圓明園”匾額。暢春園成為清代第一座離宮型皇家園林后,胤禛“以扈蹕,拜賜一區”,這就是與暢春園近在咫尺的圓明園。康熙帝把胤禛的御賜花園安排在緊鄰暢春園處,并親筆題寫園額,可見,此時的胤禛至少不會遭到厭棄。另據《清圣祖實錄》記載,從康熙四十六年(1707)開始,康熙帝曾12次臨幸圓明園游賞、進宴,最后一次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帝專程來圓明園牡丹臺欣賞牡丹,陪同侍奉的除了皇四子胤禛,還有12歲的皇孫弘歷(后為乾隆皇帝)。這也是弘歷首次謁見祖父,康熙帝見到聰明伶俐的小皇孫,異常喜愛,傳旨將弘歷召入宮中培養。主宰中國命運長達130余年的康雍乾盛世的三朝天子,在這里首次匯聚一堂,被傳為佳話。雍正帝云:“朕嘗恭迓鑾輿,欣承色笑。慶天倫之樂,申愛日之誠。花木林泉,咸增榮寵。”這場很可能是精心安排的會面,意義非比尋常。康熙帝像發現寶藏一樣把弘歷這個小皇孫隨身帶著,無論是在園居的暢春園,還是在避暑的承德,抑或在習獵的南苑,直至病逝。康熙帝曾當面夸獎弘歷的母親能生這么個兒子是“有福之人”。胤禛繼位不久即通過秘密立儲方式確立弘歷為皇太子,胤禛駕崩后,弘歷一脈相承,順利登基。弘歷后來記曰:“皇考奉皇祖于圓明園之牡丹臺觀花侍宴,以予名奏聞,遂蒙眷顧,育之宮中……,今歲于圓明園顏堂曰紀恩,并為記,以述承恩所自始,付托所薦重。”或許,胤禛、弘歷相繼承襲帝位與祖孫三代在圓明園的這次相會不無一定的關系。
事實上,胤禛也在處心積慮地為謀取皇位而費盡心機。其心腹幕僚曾為他謀劃了“誠孝皇父,和睦兄弟”的策略。胤禛按照這一策略,逐漸獲取了乃父的信任,康熙帝曾派他到天壇代行祭天,而在古代這是很有象征意味的。胤禛擅長書法,頗得康熙帝贊賞,經常命其書寫進呈,還以此賞賜近臣。胤禛恭奉康熙帝駕臨圓明園,也是為贏得康熙帝歡心的一種刻意之舉。當其時,不僅可以“申愛日之誠”,表明自己的“誠孝”;也可使晚年心境悲苦的康熙帝享受難得的作為一個普通老人的“天倫之樂”,一定程度上緩解康熙帝晚年的煩躁和焦慮。在美妙的園林環境中,無形中增進了父子間的感情。胤禛處處投康熙帝所好,時時注意與父皇的感情維系。他善于揣摩父皇的心意,對康熙帝的喜好甚是了解。康熙帝關心農業,他便以康熙朝焦秉貞所繪《耕織圖冊》為藍本,依樣繪制一冊《耕織圖冊》,別出心裁地將畫面中農夫和農婦的形象換成自己與福晉的容貌,每頁畫上都有自己的親筆題詩,并鈐“雍親王寶”和“破塵居士”兩方印章。表明自己向往田園生活的恬淡,以及對農業親力親為的意愿,贏得了皇父的器重。胤禛在感情上始終與康熙帝保持著比較親近的關系,康熙帝稱贊他“能體朕意,愛朕之心,殷情懇切,可謂誠孝”,感情的親近很可能在康熙帝選擇繼承人時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圓明園是胤禛韜光養晦的所在,在這里他巧妙地將自己隱蔽起來,似乎過著清心寡欲的生活,他行動頗為低調,盡可能不插足兄弟間的爭位斗爭,他以堅韌的性格,四面周旋的態度回避了斗爭的鋒芒。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生活恬淡的富貴閑人,自詡“破塵居士”,營造不問榮辱功名的表象。他作詩表達自己向往的逍遙生活:“懶問浮沉事,閑娛花柳朝。吳兒調鳳曲,越女按鸞簫。道許山僧訪,棋將野叟招。漆園非所慕,適志即逍遙。”為表達與世無爭、“安靜守分”,他還編輯虔心佛法、崇尚超脫的《悅心集》,抄錄歷代文人僧道恬淡閑適、超然物外的詩篇以明志,例如書中收錄“不知足詩”諷刺世人積極營求的結果,只是南柯一夢:“終日奔波只為饑,才方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得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結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夢回。”這些只是胤禛散布的煙霧,旨在松懈競爭者的戒心和防備。實際上,他一刻也未放松過奪取儲位的努力,只是在不露聲色地窺測風向,暗自培植勢力,凝聚實力,等待時機。最終,胤禛的戒急用忍、恬淡不爭的外表,以及刻意表現出的既誠孝皇父,也友愛兄弟的態度,使他躲避了皇儲爭奪中的矛盾,得以安然無恙的最終坐收漁人之利。
早期的圓明園,一方面是暢春園的附屬園林,是康熙賜給眾皇子的眾多園林中的普通一座,另一方面,它也是雍親王胤禛修身養性的王府花園,是他的韜光養晦之地,正是從圓明園,胤禛成功走上了問鼎清帝國最高權力之路,皇家園林與清代政治的特殊關系在圓明園、在胤禛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隨著雍親王胤禛即位為雍正皇帝,圓明園也一躍而為清帝御園,并取代暢春園,成為堪與紫禁城并駕齊驅、等量齊觀的清帝國權力中樞。
(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