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非洲歲月
  • 溫憲
  • 1543字
  • 2024-06-04 15:56:34

拜謁南非華人墓地

南非電視臺新聞節目曾播出一組在一個建筑工地上挖出幾堆白骨的鏡頭,其中穿插著對當年在南非金礦上賣命的中國苦力遺骸的說明。炎黃子孫一向看重葉落歸根,事實上又有多少人難了夙愿。300年來,一批批華人背井離鄉,漂洋過海落腳到非洲大陸最南端。早期華人在南非的遺跡除了在檔案館內那些發黃的報章中偶露蛛絲外,早已無處可尋。鴉片戰爭之后,腐敗的朝政和凋敝的民生導致華人歷經千辛萬苦再一次向南非移民的浪潮,這批移民最為真切的遺跡便是散落在南非各地的華人公墓。

約翰內斯堡地區聚居了人數最多的老一代南非華人,這些祖籍多為中國廣東的華人,至今信守著每年兩次掃墓的習俗,華人公墓在他們心目中無異于一塊圣地。懷一份肅穆的親情,雜幾許探究的好奇,那日我拜謁了約堡華人公墓。

約堡城西的布里克斯頓和博拉姆方丹有兩大墓地,墓地內依猶太人、蘇格蘭人、印度人等劃分為不同墓區。與華人在南非社會中的地位相仿,華人公墓也是位于整個墓地的偏僻一隅。約堡最早的華人公墓劃定于1887年1月,其位置現已成為市中心一部分。因那塊墓地無遮無攔,車馬任意踐踏,隨后才將墓地移劃到博拉姆方丹。博拉姆方丹墓地內一塊僅以中文刻有“大伯公”、日期為1889年的墓碑被認為是最早埋葬在那里的華人。“大伯公”是南非華人對最早來到南非的長輩的尊稱。也有人說這塊“大伯公”墓碑下實際并未葬人,只是立此碑以為守墓之象。除此碑之外,署名1889年1月7日過世的潘球祖之墓碑當屬年代最早。

草地上這些高矮不一,多為褐、赭兩色的墓碑背后承載著多少今人已無法詳知的故事。那位“球祖潘君之墓”上便赫然刻有“皇清顯考”的稱謂,令人遙想當年這些拖著一條長辮來到南非的華人曾怎樣在這異國他鄉奮力掙扎,最終在此異域完結了充滿憧憬與無奈、屈辱與抗爭的一生。華人墓地多以同姓宗族劃分,這又是現實生活中血緣關系為華人社團中最有力紐帶的反映。在這一片墓碑中,最令人矚目的便是那座以白色大理石雕就、上有一尊天使合掌垂目石像的“周烈士墓”。

1904年10月,英國醫生薩瑟蘭來到約翰內斯堡定居行醫,他隨身帶來了華人仆役周貴和。來自海南島的周貴和因為方言隔膜,故而與來自廣東的其他華人交往不多。1906年8月,約翰內斯堡當局公布了歧視性極強的《亞洲人法律修正條令》,要求亞洲人重新進行登記注冊,注冊時必須留下十指指紋,這一做法在當時的中國只有對罪犯施行。這一歧視苛律立即引起了亞洲移民的強烈抗爭,此后成為印度“圣雄”的甘地律師率眾開展了南非歷史上著名的非暴力抵抗運動。蝸居家中的周貴和事前對此一無所知,后聽從主人之命進行了重新登記。一旦了解真相后,24歲的周貴和頓感奇恥大辱并因此于1907年11月11日懸梁自盡。自裁前周貴和留下一篇“絕命書”:“我決意與世長辭矣,恐人不知吾死之故,謹遺書以表白吾之事跡焉。自到南斐洲以來,一因執役卑微,二因言語捍格,與吾國人交游甚鮮。惟日坐斗室中而矣。日前東人命我往轉冊紙。我初時不愿往,東人謂如我不轉冊紙即須罷工。斯時為著工錢起見,故不得不勉強從之。然未知如此之大辱也。及后有友人論及注冊之事及看翻譯注冊例一本,方知此系以奴隸待我。不特一己羞辱且辱及國家。嗟嗟,一時蒙昧追悔何及,我無面目見吾國人矣。愿我國人當以我為殷鑒可也。”

周貴和的辭世更為亞裔人的反抗烈火增添了干柴。南非華人社團為周貴和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領導斗爭的甘地參加葬禮后撰文曰:“無人不因此欽佩華人的團結與勇氣。”事后,南非華人集資建立了這座“周烈士墓”。墓碑上除全文刻有周貴和的“絕命書”外,還為此事注曰,“公諱貴和,廣東海南人也。因杜省苛例起,一時冒昧,蒙此奇辱,故恥之,憤而自裁,遺下絕命書以見志。身后蕭條無以為殮,同人嘉公之勁節,故勒碑以為紀念,并系以銘。銘曰:嗚呼,周公!嶺表奇偉,氣壯山河……斐洲之南,巋然千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罗县| 石嘴山市| 忻城县| 蓝田县| 邓州市| 双桥区| 湟中县| 南开区| 梁平县| 玉门市| 晋城| 邛崃市| 溧水县| 中山市| 德江县| 沽源县| 阳原县| 都昌县| 湖口县| 长岭县| 资源县| 泸水县| 银川市| 阳朔县| 新邵县| 余江县| 同德县| 塔河县| 吉林省| 阜阳市| 台安县| 桂平市| 香港 | 绿春县| 九龙坡区| 鸡西市| 中卫市| 吉林市| 达州市| 沂源县| 子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