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縣的上許村,有個地方叫杏花谷。
杏花谷離西安不遠,從東二環向東走快速干道20多公里,再上個塬就到了。每到早春三月,那里從河谷到山頭都會有盛開的杏花。
壬寅清明,慕名前往。車開到塬上極目四望,只見漫山遍野的杏林已稍顯綠意,不見想象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景象,看來錯過了最佳的花期。
走到山谷底,一汪淺水上漂滿了粉白的花瓣,應該是春風將杏花從樹上摘下,撒到了盈盈春水之中。這正應了王安石《北坡杏花》的詩句:“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看不到滿樹繁花,只好隨意地在山間逡巡。谷中絲絲香風,帶著天籟之音,拂弄著人的眼耳,縈繞著人的思緒,讓人流連忘返,不覺忘了時間。
前行中,路過孟巖村,赫然看見村頭廣場立有一個石碑,書曰:“華胥陵”。原來,這里是華夏始祖的地盤!
駐足碑前,我的思緒不覺向上一路盤旋綿延,《山海經》里中華民族繁衍進程的場景不斷浮現。
天地孕育于“混沌”,“盤古氏”開天辟地,共工觸動不周山,山河大地再造。這些傳說和宇宙大爆炸理論差不多,都是關于宇宙起源的學說。
中國人源頭到底何來?目前尚無準確的考古證據,但是較為豐富的文獻記載和野外遺存的傳說可以相互印證。龍的傳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是中華民族對自己的文化認同。傳說中的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則是華夏兒女的共同根脈。
三皇,可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獲得技能崇拜的化身;五帝,在《史記》《戰國策》《呂氏春秋》等典籍中記載較詳。另外,據史書《列子》《國語》等記載,“華胥氏”出現在五帝之前,她姓“風”,是燧人氏的女兒,伏羲和女媧的母親,神農的祖母,黃帝和炎帝的曾祖母。
“華胥氏”創立的基業,在《列子》中就如現代人眼里的理想國一樣,“其治國有方,民無奢欲,自然而已,是為盛世樂土”。后來這一地域劃入崇國,這個國家的國君尊稱為崇伯,他的名字叫鯀。鯀者,大禹之父。大禹治水成功后,更大的成就就是培養了他的兒子啟,啟建立了夏朝。
依此說來,就有如下一脈相承之生命延續:燧人氏—華胥氏—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鯀—大禹—啟—夏朝。正所謂:“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為第一朝。”“華胥氏”便是有史可考的中華民族的始祖。想必,“華夏兒女”的“華”,就是華胥的華,“夏”,就是夏朝的夏。
夏,這個字,在甲骨文里是一個人形,這也許就是以人為本的最早倡導和印記。
從漢字含義來考察,“華”其實就是花,“胥”表示一個正在行走的人。想必,“華胥”表達的是一個在滿谷繁花中勇毅前行的人!
自然和人,在這里凝聚成絕美的和諧畫卷。
“華胥氏”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其時,孩子不知有父。相傳,“華胥氏”在杏花谷里一個叫“雷澤”的地方,踩了一個大腳印而有了身孕,她的兩個孩子伏羲和女媧就出生在這杏花谷,這就是中國人的伊甸園。只是這里沒有生長蘋果,而是生長著黃澄澄的華胥大杏。
華胥陵的周圍,分布著許多同華胥氏相關的遺跡。有相傳是當年“雷澤”所在地的雷家莊;有華胥氏踩大腳印后,“感虹而生”伏羲女媧的華胥窯;有華胥氏走過的毓仙橋;還有華胥溝、媧氏村、女媧堡、補天臺、人宗廟、磨合山等遺址。
杏花谷,可以說就是華夏民族的肇始之地。中國文化深厚的包容和善良從此出發,延綿不斷。
杏花谷的風,是帶著華胥氏族的標志的“風”,以關中平原為源頭,無形無相地吹遍了神州大地,將這塊神奇土地上的人們熏染成智慧勤勞的中華民族。
從華胥氏到三皇五帝,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中華文化積淀成磅礴的力量,并在華夏大地上,生生不息,蓬勃茁壯。
在杏花谷,大大地吸一口蘊含著祖先氣息而又香甜的清風,從頭到腳,神清氣爽,讓我們不再彷徨,追憶著人文始祖歷史的脈絡,明晰著現代文明社會前行的方向。
杏花谷之行,讓我領悟到了“其治國有方,民無奢欲,自然而已,是為盛世樂土”的真正含義和無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