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長征系列火箭的發射,都是令中華兒女心潮澎湃的時刻,伴著連綿不斷的轟鳴聲,巨大的箭體拔地而起,攜著熊熊的尾焰冉冉上升,奔向浩瀚的宇宙。
此時此刻,在西安、在北京、在上海、在武漢,同“嫦娥”、北斗、天宮、天問、天和一起駛向星辰大海的,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六研究院(以下簡稱“航天六院”)所有干部職工懷揣著的探索宇宙的夢想與使命。
自1956年11月,中國第一個火箭發動機研究室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航天液體動力事業,伴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走過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成長壯大的輝煌歷程。
作為我國唯一集運載火箭主動力系統、軌姿控動力系統及空間飛行器推進系統研究、設計、生產、試驗為一體的專業研究院,航天六院經歷了1956年至1965年9年的艱辛起步階段,1965年至1993年28年的三線創業階段,1993年至2021年28年的創新圖強階段,正迎來液體動力爭創世界一流、開啟支撐航天強國建設新征程的嶄新階段。
從首都北京到陜西鳳縣,再到古都西安,從067基地(航天六院前身)到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建成了匯聚陜西、北京、上海、武漢四地的有相當規模、專業齊全、技術配套的科研、生產、試驗于一體的液體動力專業研究院,形成了研究、設計、試驗、生產的完整體系,建成了全國范圍的科研生產協作網,形成了一套科研生產和管理制度,同時也鍛煉造就了一支思想過硬、技術精湛、作風頑強、善打硬仗的研制隊伍。正是這支液體動力隊伍,幾十年間薪火相傳,持續不斷打造一流動力,推舉人類一個個探索浩瀚宇宙的航天夢想變為現實。
回望歷史,從20世紀60年代起步,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制經歷了仿制、自行設計、獨立研制的道路,為我國自行研制的地地戰略導彈和兩彈結合發射成功奠定了動力基礎;70年代,自主研制的YF-2A和YF-3發動機用于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豎立起了中國航天發展的第一個里程碑。
80年代,遠程運載火箭“飛向太平洋”和我國第一顆通信衛星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90年代,僅用18個月研制成功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二捆,將澳星、亞太等國外衛星成功發射上天,中國航天跨出國門,走向世界。
1992年9月,中央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并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即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經過8年的技術和工程開發,在成功進行了4次無人試驗發射之后,2003年,航天六院研制出的系列高可靠性發動機,將我國首位航天員送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其后,航天六院源源不斷的液體動力又先后護送十多位航天員進入太空,實現天宮神舟交會對接,發射天舟飛船,拉開空間站建設帷幕,持續為全面支撐國家重點工程的順利推進,提供了穩妥可靠的動力保障。
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推進過程中,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務目標;神舟七號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掌握了航天員空間出艙活動關鍵技術;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和神舟九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突破和掌握了自動和手動控制交會對接技術;神舟十號飛行任務的實施更是宣告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的收官之戰圓滿完成。航天六院高標準、高質量、高性能的大大小小各型發動機,助力國家每一次載人航天工程重大發射任務,托舉起一個又一個飛天夢想照進現實。
2021年4月29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將中國空間站工程首個天和核心艙順利送入太空,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航天六院為該次發射所用火箭提供了2臺50噸級氫氧發動機組成的芯一級動力和8臺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組成的助推器等全部動力系統,為空間站核心艙提供了用于軌道控制和姿態控制的動力系統等產品。2021年6月17日,中國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乘坐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神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托舉下,入住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與神舟十二號飛船上的各種主推力及姿軌控發動機、熱控分系統及生命保障系統泵閥等全部由航天六院研制交付,并配套了返回艙、推進艙2套推進子系統和9種22臺泵閥產品。幾十年間,航天六院人牢記載人使命,強化載人意識,嚴格載人標準,深化質量工作,研制交付穩妥可靠的金牌動力,助力我國每一次載人航天工程任務的順利實施,為神舟飛船插上更加強勁有力的翅膀,為我國空間站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