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真離了珞珈仙境,遵照菩薩吩咐,去了那塵心島,見那寂明和尚。
塵心島上,竹濤依舊。
那一座寺院就在竹林前方。
敖真到島上的時候,恰好落在了當時他離開的位置。
敖真看著地上那一口水池,里間那一朵紅蓮依舊亭亭而立,周遭蓮葉陪襯。
在花葉相交之下,有著兩條魚兒在水中,一條黑魚一條金魚。
只是此刻這兩條魚兒狀態很不好,蓋因這水池中沒有多少食物。
敖真見之,心下生出憐憫,他拂塵一甩,將兩條魚兒收了起來。
這時,他看向了那一朵紅蓮。
此時這蓮花漸漸有些枯萎凋謝了,但在水池下面的淤泥之中,早已有了許多的蓮藕。
或許待到來年,此池中能盛發更多的蓮花。
收回了目光,敖真朝著竹林走去。
時節已要轉秋,這塵心島上的竹林竹葉顏色隨季節而變,已經由夏日的深綠轉為秋日的蒼綠。
敖真左手捧著凈瓶,右手拿著拂塵,不一會兒就來到了寺中。
寺廟內的那些小沙彌還是認識敖真的,當敖真問他們寂明和尚何在的時候,有一個小沙彌回答道:“師父在大雄寶殿前做功課呢。”
“多謝小師傅了。”敖真微笑著說道。
小沙彌連道不客氣。
敖真向大雄寶殿走去,不多時便來到大殿之前。
他朝內一見,就看到寂明和尚面向佛祖,持珠念經。
“大師,敖真有禮了。”
寂明和尚聽到聲音,轉過了頭來,就見到敖真右手拿著拂塵,左手托著那玉凈瓶,若非是一襲如浪白的道袍,寂明和尚還差點以為是觀世音菩薩降臨。
只是來者身上并沒有菩薩那慈悲脫俗佛光,反而給人一種紅塵之氣。
不過寂明和尚還是能看出來,那玉凈瓶上自有佛蘊,顯然非是俗物。
“太子,你……”寂明和尚遲疑了一下,問道,“你去拜訪了菩薩?”
由不得寂明和尚出此詢問,該因這玉凈瓶上的氣息,給寂明和尚一種昔年在靈山勝境見到的觀世音菩薩那般。
敖真點了點頭,道:“因那毗天尊者難降,我特上珞珈山,求見菩薩,得了一煉魔之法。今來與大師商議,如何降魔伏妖。”
寂明和尚道:“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慈悲為懷。”
于是,敖真將菩薩告知他之法言說出來。
寂明和尚聞之,微微皺眉,道:“此法雖好,但不確定性太大,需得我等提前在毗天尊者所經路上設伏……怕是難啊。”
之前寂明和尚與南海這邊,也曾試圖提前攔截毗天尊者,但也不知是否因為毗天尊者入魔之后,對于氣息感應格外靈敏,乃至于他根本不會前往那些設伏之地。
“事在人為,菩薩已然夠慈悲,我等亦不可過分依賴菩薩。須知求人不如求己,觀音亦拜觀音!”
寂明和尚一怔,問道:“何為……觀音亦拜觀音?”
本來寂明和尚不想直接說菩薩之名號,但他亦覺敖真所言大有佛理,于是追問而去。
敖真道:“世人皆知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大慈大悲,遂遇逢難事,皆是心中祈禱,告知菩薩。后有人于寺廟之中,見得觀世音菩薩亦親上自家寺廟,求拜自家。”
寂明和尚一聽這故事,面露慚愧之色,對敖真躬身一禮,道:“多謝太子解惑。”
與此同時,正在寶蓮臺上打坐的觀世音菩薩,手拈楊柳枝,正心存空冥,忽皺繡眉。
她微睜慈目,嘆了一口氣,道:“觀音亦拜觀音。”
這敖真……說得好啊!
可惜與自己沒有師徒緣法……
只是這調皮的龍兒,怎的又不把自己對其的告誡放在心里,隨意言論大能名號。
菩薩正嘆氣搖頭,旁側侍奉著的惠岸行者也是嘆氣搖頭。
菩薩轉目看去,道:“徒兒,何故嘆息?”
惠岸行者聞菩薩發問,對其一躬身,道:“師父,弟子有負師恩,心中牽掛家人,始終不能定心。”
“記掛家人,此非錯事,何故致歉?”菩薩一指惠岸行者。
惠岸行者道:“師父教導弟子佛法,然弟子始終記掛紅塵,乃至佛法一道進展緩慢,甚至不如師妹,只覺辜負師恩。”
“佛法并非不容私情,斷情絕欲非是佛,記掛紅塵亦非魔。”菩薩開解道,“昔年為師成就正法明如來,因牽念紅塵,一念執著,故顯菩薩身。汝覺為師,佛法不深乎?”
“弟子不敢。”惠岸行者回答道。
菩薩輕點螓首,道:“你師妹性子空靈,純真無邪,更有蓮華寂滅之緣。你參修之道,非是佛門禪修之途,過分執著,反是不美。”
惠岸行者聞之,若有所悟,道:“弟子受教了。”
菩薩滿意一笑,同時又想起這敖真,思忖道:“若是不給這龍兒一個報應,看來他是不會有記性的了。”
“那哪吒之事,暫已解決,龍女處自會妥帖。”菩薩道,“你說那毗天尊者之事,會當如何?”
惠岸行者聞師父發問,認真思索一下,回道:“世尊曾對諸佛眾言,此乃毗天尊者佛緣,渡之則入極樂佛國,敗之則墮無間地獄。”
“此兇險之修行……”菩薩嘆息,“固能成道,然卻惹下無邊劫數阻道。”
惠岸行者想到那南海太子,怕是對于毗天尊者來說,南海龍宮算是他成道之前的劫數了。
且此等劫數,來得堂皇正道,除非毗天尊者甘心墮入魔道之中,否則又能從何得來助力?
縱使有昔日與其交好之佛眾,此刻便強行為其出頭,也不過將惹來更大劫數。
因此,如來佛祖才勒令諸佛安居本座,不可妄動。
觀世音菩薩贈予敖真的煉魔之法,已然算得上兩不相欠的幫助之法,如今且看各自緣法了。
“說來這罪魁禍首,還是那魔羅。”惠岸行者沉默了一下,“敢問菩薩,為何昔日世尊不阻魔羅之行,放任其敗壞毗天尊者佛法?”
菩薩微笑道:“惠岸,佛陀、魔羅,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
惠岸行者聞之,不甚理解,只覺師父所言,必有大意。
菩薩也知此理難明,須得那悟性非凡者,方能有所明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