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管新征程: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與金融強國建設
- 吳曉靈 鄧寰樂等
- 2425字
- 2024-05-28 14:38:48
前言
2018年4月27日,按照2017年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要求,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1]、中國證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2022年,資管新規的過渡期結束,進入全面實施階段。自資管新規實施5年多來,潛藏在資產管理業務的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隱患被“精準拆彈”,資產管理業務開始回歸本源,資產管理行業從無序擴張走向有序發展,管理的資產規模超百萬億元,成為僅次于銀行信貸業務的第二大金融業態,在中國金融體系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越發突出。
現代金融體系包含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和市場主導的直接融資。在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中,投融資活動通過貨幣的產生和流通過程完成;在市場主導的直接融資中,投融資活動通過創制和交易證券完成。兩者的功能各有側重,各有所長。與間接融資相比,直接融資最突出的特色是可以通過權益資本的方式支持風險收益特征偏離均值的創新性生產活動,從而能夠有效擴大全社會合意融資規模及其覆蓋的風險譜系,支持經濟活動突破和拓展邊界,不斷提高生產力和生產效率,提升全社會的財富總量。通過國際比較發現,資本市場的發展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現正相關關系。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權益性融資的比重,是建設現代化金融體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促進共同富裕的普遍規律。
作為直接融資的重要組成部分,資產管理業務一手托兩端:一端聯結財富所有者,吸收并匯聚資金;另一端通過資本市場聯結實體經濟,資金通過股票、債券、股權、債權、衍生品等各類金融工具投向企業。資產管理業務的目標和任務就是要發現財富所有者的需求,根據其自身條件(生命周期、收益目標、風險偏好等),為其實現最大投資回報。功能健全的資產管理業務不僅能夠加強投資決策的專業度,提高資本市場定價效率,增加投資收益,而且可以提高儲蓄向投資轉換的比例,擴大資本市場資金供給規模。
按照功能和服務對象,資產管理業務可以進一步分為以下兩類(見圖0-1)。
一是資管產品的管理業務。資產管理產品通過匯聚資金擴大投資規模,由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負責投資管理,能夠提高投資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實現分散投資,降低非系統性風險。二是服務財富所有者的投資顧問業務。投資顧問業務既包括為客戶提供投資規劃和建議,幫助客戶形成投資決策,也包括接受客戶委托,代客戶決策進行投資管理。投資顧問的投資咨詢和資產管理范圍包括股票、債券和資產管理產品等各類證券以及其他可投資的資產類別。充分發揮資產管理業務的功能必須實現資產管理產品供給和投資顧問服務雙輪驅動、雙向賦能。

圖0-1 資產管理業務分類
在商業概念上,廣義的財富管理業務包括向財富所有者提供財富管理咨詢,銷售各類金融產品,受托進行投資管理的各類金融業務。資管產品的銷售業務和投資顧問業務都可以被納入商業概念上的財富管理業務范疇,但是兩者在業務邏輯和法律責任上界限分明。產品銷售業務為賣方服務,產品銷售機構與產品發行機構簽訂委托協議,產品銷售機構對產品發行機構負責,從銷售產品中獲利,對投資者負有銷售適當性責任。投資顧問業務為買方服務,投資者與投資顧問機構簽訂委托協議,投資顧問對投資者負責,向投資者收費,對投資者負有信義義務,必須堅持投資者利益至上原則。鑒于買方投資顧問業務具有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的雙重屬性,本書將使用“財富管理投資顧問”的概念。財富管理投資顧問業務是目前中國資產管理業務和財富管理市場的短板,需要重點研究如何加快發展。
資管新規實施以來,根本性扭轉了監管套利導致的影子銀行亂象,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資產管理業務的深化轉型尚處于攻堅期,資產管理業務的功能還沒有充分發揮。從服務實體經濟的角度看,2022年社會融資規模達32萬億元,其中,股票融資規模達1.18萬億元,占比約為3.67%,與2017年的3.35%基本持平,但遠低于2016年的6.98%;從增加投資回報的角度看,2017—2021年,公募基金投資者實際獲得收益的份額加權年化收益率為2.92%,而同期我國CPI(消費價格指數)與GDP(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年化增速分別為2.0%與2.78%,廣大公眾投資者未能隨公募基金行業的成長而獲得超額收益。2022年,公募基金更是出現全面虧損,全年虧損達1.45萬億元,同年所有公募基金的收益率中位數為-8.38%;從防范金融風險的角度看,2022年10月出現的銀行理財“破凈潮”以及由此引發的“贖回潮”暴露了深層次問題。金融風險治理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資管新規的成果有得而復失的可能。
2023年是新一屆政府全面履職的開局之年,金融監管改革有序推進。同時,隨著全面注冊制的實施,資本市場股票供給側的市場化改革和結構性變化必然對資金供給側的資產管理業務提出適配性要求。如何在資管新規全面實施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從治理資產管理業務風險轉向充分發揮資產管理業務功能,成為關系中國金融體系現代化建設和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走向的戰略性問題。
鑒于資產管理業務對建設現代化金融體系的重要作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開立了“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現狀評估與未來展望”這一研究課題,形成了以資管新規的成果、法規、資產配置與投資、風險、銷售、托管、投顧、境外經驗借鑒為主要內容的研究報告。本書是在該研究成果基礎上形成的,以資管新規的全面實施為切入點,兼顧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對資管新規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和總結,查找中國資產管理業務的潛在風險和深層次問題,在深入分析問題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促進中國資產管理業務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對中國資產管理業務的未來進行展望。希望通過深化制度改革,充分發揮資產管理業務功能,為全面實施注冊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保駕護航,更好地統籌發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地增加居民財富,助力共同富裕。
[1]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在中國銀保監會基礎上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不再保留中國銀保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