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點了點頭,“這就是韓文為什么愿意跟兒臣合作的原因,他是個心細百姓之人,眼見我大明朝的制度如此糜爛,才決定跟兒臣一起改變制度,整頓吏治。”
弘治皇帝還心存幻想,發問道:“這樣說起來也不過是收入沒有歸入國庫而已,起碼底下的灶戶和商人也得利了,藏富于民也算是不錯,怎么說得上糜爛呢?”
朱厚照不得不再次打破了弘治皇帝的美好幻想。
“父皇,難道您認為所有的灶戶都有能力增產嗎?”
“最終受益的,不過是少數的富灶和地方官員罷了。”
“有些善于鉆營和巴結的富灶們,通過勾結地方豪強和官府,大批量地吞并其他灶戶的產業。”
“兩浙地區已經出現大量的貧灶失去生產工具,連官方指定的曬場都被吞并的情況了。”
“迫于生計,他們只能去有錢人家為奴為婢,甚至賣兒賣女。”
弘治皇帝大受震驚,“這……這就是他們跟朕說的弘治盛世,所發生的事嗎?”
這一番話確實讓弘治皇帝的心緒不穩,自己歷年來克己慎獨,嘔心瀝血,怎么如今發展成這個樣子?
有產業的灶戶的都被逼得賣兒賣女,這算哪門子的盛世,哪門子的中興!
“皇兒,這些事,為何朕以前不知?難道,他們都瞞著朕嗎?”弘治皇帝沮喪地問道。
朱厚照看弘治皇帝這悲哀的神情,也不忍心再刺激到他,只能往回找補一點。
“其實他們也不能說是故意欺瞞父皇,這種情況也不是從父皇這里開始的,自從定下這樣的制度以后,遲早都會走到這個地步的。”
“他們不告訴父皇,想來還是不想打擊父皇的積極性吧,也是為您考慮。”
“要不是父皇這么多年勤勉理政,換了其他皇帝,說不定比現在的情況還嚴重。”
弘治皇帝苦笑了一下,他知道兒子這是在安慰自己。
“如此說來,他們年年跟朕說的弘治中興,不過是笑話而已,不知是安慰朕,還是安慰他們自己。”
突然,弘治皇帝想到了一個關鍵的問題,“為何他們連朕都不肯說實話,卻將這些都告訴了你?”
朱厚照心頭一緊,這話問得好像有點危險啊!難道老皇帝懷疑自己要奪權?
轉念又一想,應該不至于,弘治皇帝這么厚道的人,應該不會如此想得這么陰暗,何況自己是他唯一的兒子。
想到這,朱厚照才大膽地回道:“這還是兒臣之前找戶部尚書韓文談話時,他告訴我的,換了別人肯定也是不愿意說的。”
“韓文之所以愿意告訴兒臣,是因為兒臣一開始就跟他說了,與他聯合并不是為了爭權奪利,而是為了大明的百姓,為了大明的未來。”
“而之前為什么不告訴父皇這些,其實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有三。”
“一是這制度是從太祖時期就制定的,基本上屬于我大明的基本國策,大家都覺得很難改變,就算給父皇說了,也是徒增煩惱而已。”
“二是因為,大家對父皇都抱有不小的期待,不愿拿這樣的事情打擊到父皇的治理熱情。”
“三是因為,這鹽引制度遍布大明多個省份的大片地區,如果貿然改制,恐怕不利于大明的安定。”
“如果貿然改制,到時候沒有更好的新制度取代,甚至還有可能導致運行平穩的鹽稅制度徹底停滯。”
“到那時,朝廷不但收不到鹽稅,反而還要拿額外的銀子去平息,因此沒有人敢這么做。”
弘治皇帝在如此大喜大悲之下,精神都有點萎靡,在朱厚照的攙扶下慢慢回到了大殿之上。
弘治皇帝用手使勁地捏著眉心,希望緩解一下自己備受打擊的神經。
這事兒確實換誰都承受不住,剛剛還因為開海禁能賺這么多銀子高興得差點昏過去。
轉頭又被告知,掙再多錢也沒用,大明如今已經怎么怎么爛了。
換一般皇帝可能還好,可是弘治皇帝是為大明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結果不但沒落個好,在自己這么努力地治理之下,最富庶的兩浙地區,居然出現了大規模賣兒賣女的情況。
弘治皇帝實在無法說服自己接受這樣的“中興盛世”。
只能平息好一會,才緩緩地說道:“韓尚書的確是老成謀國之言,看來朕也不能怪他。”
“實行了如此之久的祖制,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過來的,稍有不慎就會動搖國本,朕明白了。”
朱厚照看著弘治皇帝這么傷心的樣子,也不好意思繼續跟他說大明的毛病。
才說了一個小小的鹽引制度問題,弘治皇帝就崩潰成這樣。
要是再把什么藩王,戶籍,邊鎮、軍制、土地之類的大問題告訴他。
朱厚照很懷疑,自己千辛萬苦要保住命的弘治皇帝,會被自己活活氣死。
他也很頭疼,大明的制度在他眼里全是破綻,要不是當了這個鬼太子。
真的還不如把大明打碎了重來簡單,憑自己的實力,找個地方貓著,偷偷發展幾年。
搞點長槍短炮的,訓練個幾千人,以大明朝現在這破爛的兵營狀況。
估計訓練的士兵跟京營的人對上,就跟土木堡之變的情況差不多。
朱厚照正想得出神呢,旁邊就傳來了弘治皇帝疲憊的聲音。
“皇兒,若是開了海禁,有了更多的銀子運作,是否就可能根治大明朝這樣的弊病了?”
朱厚照想了想,最終還是搖了搖頭,“沒那么簡單啊父皇,銀子也不是萬能的,光用錢是解決不了的,要改革才行。”
弘治皇帝接著追問道:“改革?那應當如何改呢?”
這一下有點給朱厚照問住了,他倒是也知道后世的張居正改革,可是現在也不好直接抄過來。
倒不是他復述不出來,而是張居正的改革也有不少封建文人的弊端。
雖然張居正基本上已經做到舊時代文人能做到的極限了。
可朱厚照不是舊時代的人啊!他傾向于更徹底地解決。
不希望把問題留給后人,萬一來個人亡政息,自己搞不好也得被后世不爭氣的皇帝拉出來鞭尸。
因此朱厚照一時半會沒有辦法回答弘治皇帝的問題。
只能換了個說辭,“這個……,父皇啊,改革事關重大,不是咱們在這里悶頭想幾天,三言兩語就能解決掉的”
“這具體問題,咱們得具體分析,咱們現在對大明朝究竟什么情況還沒徹底掌握呢,光看六部遞上來的奏疏是沒用的,所以具體咱們該怎么改,還得實際調查了之后再下定論。”
朱厚照的意思差不多就是,“關鍵的問題,就是得把握問題的關鍵。至于什么是問題的關鍵,就得先找到什么是關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