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理論篇》:輯學:辯才與智慧的思維方式

邏輯不像具體事物那樣看得見、摸得著,沒有學習邏輯似乎也可以照常工作和生活。有人把它看得高深莫測,甚至有點神秘,覺得那是哲學家或數學家們思考的事情;還有人會覺得它枯燥乏味,因為專業的邏輯表達和訓練經常需要運用大量的公式、規則等看似抽象的運算。但這些都是對邏輯的誤解,其實,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處處體現著自身的邏輯能力。邏輯思維的過程就像是玩智力游戲,幫人們把復雜的表達簡單化,揭示隱藏的內容,同時提高人們的理解能力。

生活處處有邏輯

一提到“邏輯”二字,很多人會覺得它離現實很遙遠,只會出現在福爾摩斯探案小說里,或是出現在法庭上控辯雙方的交鋒過程中。但如哈佛大學邏輯學家奎因所認為的那樣,現代邏輯應當是一種有用的工具。生活中處處有邏輯,我們看下面這個案例。

亞伯拉罕·林肯從政之前曾是一名律師。在他多年的律師生涯中,接觸過的案子數不勝數,其中有一個案子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這個案件的被告是一名叫阿姆斯特朗的男孩,他被指控謀財害命,而且已經被初步判定為有罪。作為他的辯護律師,林肯反復查閱了所有相關案卷,發現能夠證明阿姆斯特朗有罪的唯一有力證據就是一個證人的口供。證人曾發誓說,在10月18日夜晚,借著月光清楚地看到被告槍殺了死者。

林肯經過認真分析,發現證人的口供有不可信之處,但他沒有向任何人提起,直到再次開庭審理此案。復審時,林肯要求向證人提問。證人就座之后,林肯抬頭看了看他,拿出之前記錄的口供,再次對他詢問。

“你就是證人?”林肯問道。

“是的,我是在10月18日晚上看到被告阿姆斯特朗槍殺死者的。”證人不假思索地回答。

“你發誓?”

“當然,我發誓看到的就是他而不是別人。”

林肯點了點頭,接著問道:“你看得很清楚?”

“是的,我在草堆后,借著月光看到他在大樹下行兇,當時月光很明亮。”

林肯看著證人的眼睛,饒有興趣地問道:“你怎么確定就是他?”

證人看了看林肯,目光又迅速移開,回答說:“我們之間有二三十米遠,我看清了他的臉。”

“你確定是晚上11點?”

“確定,當我回到屋里時,墻上的掛鐘顯示著11點15分。”

所有在場的陪審人員以及臺下聽審的人都覺得林肯問的話毫無新意,而證人言之鑿鑿,案件看來沒有什么變數。就在這時,林肯突然高聲說道:“現在,我能確認一點,這個證人是個十足的騙子。他發誓在10月18日晚上11點看清了被告的臉,但他忽略了一個常識,那就是10月18日當晚是上弦月,11點的時候,月亮已經下山,還哪兒來的明亮月光?即便是他將時間記錯,當晚月光是從西照向東,然而草堆在東,大樹在西,被告的臉朝向草堆,是不可能被月光映照的!”在場的人聽到林肯的辯詞,都敬佩地鼓起了掌,而證人則被說得無言以對。經過林肯出色的辯護,阿姆斯特朗被宣告無罪。

這個庭審案例充分地體現了林肯出眾的邏輯思維能力。他能夠從看似合理的證據之中發現不合常理之處,發現證人的話出現紕漏時,他并沒有立即指出,反而繼續漫不經心地問下去,使得證人掉以輕心,接著出現更多的紕漏。邏輯就是這樣一環扣一環,由什么原因推理什么結果。你的證據可以證明對方是正確的,也可以證明對方是錯誤的,重點在于你的證據是否可靠、可信,這就需要擁有敏銳的目光和善于思考的頭腦。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在柏林洪堡大學擔任教授。有一次,他在課堂上給學生們出了一道題:有兩位疏通煙囪的工人,在一次完成工作后,先后從煙囪里爬出來,其中一位很干凈,另一位卻滿臉煤灰。請你們回答,兩人誰會急著去洗臉呢?

話音剛落,一位學生便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當然是那位滿臉煤灰的工人了!”

愛因斯坦笑了笑說:“不要著急回答,你們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其中一位工人,看到另一位工人的臉,會有什么想法呢?”

教室里安靜了片刻,突然一位學生興奮地發現了答案,他回答說:“我知道了,干凈的工人看到搭檔滿臉煤灰,就會覺得自己的臉一定也是那樣臟,所以他會急著去洗臉。而那位滿臉煤灰的工人看到搭檔的臉很干凈,便會覺得自己也一樣干凈,所以他一定不會急著去洗臉。”

大家似乎都贊成這個答案,但愛因斯坦并沒有給出最終答案,只是慢條斯理地說:“兩個人同樣是從一個煙囪里爬出來,怎么可能一個是干凈的,另一個是臟的呢?”

哈佛邏輯精點

史密斯、約翰遜和米勒三人都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其中有人講授英文,有人講授數學,還有人講授阿拉伯語,但我們不知道具體哪位教授對應哪門課程。只知道史密斯教授講課全用英文;阿拉伯語老師是一位學生的舅舅;米勒教授是女教師,她的女兒經常會向數學教師請教問題。通過上面的已知條件,你能在五分鐘內判斷出三位教授分別講授什么課程嗎?

提示:哈佛大學數學課通常是英文授課。

邏輯學的來龍去脈

“邏輯”這個詞由英文logic直接音譯而來,而英文logic又是譯自希臘文。原來在希臘文里,這個詞的意思是指理性、思維、言辭等。邏輯作為一門科學,主要有三個分支:形式邏輯、數理邏輯、辯證邏輯。其中,形式邏輯的研究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國、古希臘和古代印度就已經產生。

中國古代學者惠施、公孫龍、墨子、韓非等人既是哲學家又是邏輯學家。墨子和弟子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寫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邏輯經典著作——《墨經》,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邏輯體系。

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是歐洲古代邏輯的創始人,他的邏輯名著《工具論》系統總結了邏輯研究的成果,對后世影響很大。亞氏被西方譽為“邏輯學之父”。我們現在一般所學的邏輯學,主要仍是亞氏古典邏輯的體系。

古代印度在各教派論證中,邏輯學也得到了發展,他們把這種學問叫作“因明學”,主要研究邏輯的論證。古代中國、古希臘和古代印度被邏輯史學家稱為邏輯學的三大發源地,在世界邏輯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數理邏輯是在傳統的形式邏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邏輯科學。從17世紀開始,便有科學家企圖用數學方法研究邏輯。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是最早提出這種設想的人,他也成了數理邏輯的創始人。

數理邏輯用一套人工語言,即符號與公式,對邏輯思維形式進行一系列的推演,因此也叫作“符號邏輯”或“現代邏輯”。數理邏輯雖然歷史沒有那么長,但由于它與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已經成為一門重要的邊緣科學,并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科學技術和生產、管理部門,對推動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辯證邏輯是研究辯證思維規律的一門邏輯科學。此外,現代人對于邏輯的研究還在不斷發展中,這也使邏輯的分支逐漸增多,如提出了模態邏輯、時態邏輯、多值邏輯和模糊邏輯等。近幾年由于把邏輯應用到各個科學領域,使邏輯應用研究也有了進一步發展,如產生了法律邏輯、醫學邏輯、教育邏輯等。

哈佛邏輯精點

一天夜里,大偵探愛森羅平還在辦公室里,有人給他發來一份電報,電文如下:博物館里畢加索的畫將被盜——友。

愛森羅平看完電報,馬上驅車趕到博物館。他在大廳里看到空空的畫框掛在那兒,畫已經被盜走了。當時,在他的身旁還站著兩個人,一個是衣著講究的女子,另一個是穿著制服的保管員。

愛森羅平對那個女子說:“我是警察局的,剛才接到通知,說博物館里畢加索的畫將被盜。顯然我來晚了,你是管理員嗎?”

“是的,”她回答,“幾分鐘前,保管員通知我,說我們收藏的那張最貴重的畫被盜走了。”

于是,愛森羅平問保管員:“你是什么時候發現的呢?”

保管員回答道:“晚上10點鐘之前,這是趕巧了。博物館晚上7點鐘關門,也就是說,在兩個鐘頭之前是我關的門。本應明天早晨才開門的,可是我把一本書遺留在大廳里。在沒有人來參觀的時候,我常用看書來消磨時間,今天我想把它看完,就決定回來取書,沒想到發現畫被盜了。”

“在你關門之前、停止進人之后的那段時間,畫還在嗎?”

“當然在!因為關門前我還給畫撣灰塵來著,要是那時候畫已經沒有了,我肯定會發現。”

愛森羅平又問那個女子:“你對這一切的看法呢?”

“我想,是偷畫的人自己給你發的電報,可能他是故意要把水攪渾。據我所知,刑事案件里這種賊喊捉賊的事還是屢見不鮮的。”

“你說得對。不過情況已經擺在這里,偷畫的是你們兩個人當中的一個,而且我不想隱瞞,我已經知道你們當中誰與案件有牽連了。”

大偵探愛森羅平懷疑的是誰呢?他的根據是什么?

提示:愛森羅平在見到管理員和保管員后,在與他們的對話中只字未提“電報”二字。

思維就是透過現象看出本質

科學領域一般劃分為三大部類,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如果把數學、哲學單獨提出,作為兩個獨立的部類,則可分為五大部類。每一部類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每一門科學都有自己的特定研究對象。如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及空間形式的科學;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科學;史學是研究人類歷史的科學;邏輯則是以人類思維為研究對象的科學。但邏輯不是研究思維的一切方面,它只從邏輯形式方面研究思維。

什么是思維?簡單地說,思維是人們認識過程的理性階段,是人對現實間接、概括的反映。人的認識過程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在感性認識階段,人通過感覺、知覺、表象認識事物的外部特征。當進入理性階段后,則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認識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內部聯系,是人的認識過程中一次質的飛躍。這個理性階段也就是思維階段,它的主要特點就是能夠間接、概括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及規律。

例如,我們對國旗的認識,首先看到的是它的形狀、顏色、圖案等,這些都是通過感官得到的感性認識,只反映國旗的外部特征。當把這些感性知識綜合起來,了解到它具有代表一個國家的意義之后,在人們的頭腦里便形成了概念。比如,五星紅旗代表著中國,星條旗代表著美國,米字旗代表著英國……這時的認識已經不再是感性認識階段上個別的、直接地反映了,而是認識了事物的內在本質,進入理性認識階段,對事物獲得了間接、概括的認識,形成了概念。無論在哪里,人們見到國旗,思維里就有了一個國家的概念,因為頭腦里已經保存了這個概念,便可以隨時隨地去認識這個事物。

形成概念是人的認識進入理性階段的第一步,也是思維過程的最基本形式。以概念為基礎,就可以進一步構成判斷及推理。例如:

1.凡是國旗都是國家的象征;

2.這面旗幟是國旗;

3.所以這面旗幟是國家的象征。

以上三句話都是由“國旗”及其他概念構成的判斷。在這三句話中,由前兩句可以推出第三句話,獲得新的認識,這就構成了推理。由此可見,人的思維過程,就是在感性認識基礎上,借助概念、判斷和推理進行的認識活動。而邏輯就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為研究對象,總結如何運用這些思維形式正確表達思維的科學。

邏輯學在研究思維形式時,不是拿一個個具體的思維形式來研究,而是從同一類的具體思維形式中概括出共同的形式結構,即思維的邏輯形式。那么,什么是思維的邏輯形式?讓我們先看下面幾句話:

1.所有工人都是勞動者;

2.所有樓房都是建筑物;

3.所有小說都是文學作品。

以上三句話,從思維形式上看都是判斷。雖然每句話所反映的內容各不相同,但都屬于同一類型,有著共同的形式結構,即“所有……都是……”邏輯上把這種共有的不變部分叫作“邏輯常項”,把可變的部分叫作“邏輯變項”。前者即“所有”“都是”,后者以字母“S”和“P”分別表示反映的對象及其屬性。把邏輯常項和邏輯變項結合,就是這種判斷的共同形式結構,即邏輯形式:所有S都是P。分析邏輯形式的性質和特點以及與其他判斷形式的關系,從而告訴人們如何正確運用此種判斷,合乎邏輯地表達思想,這便是思維的意義。

邏輯思維通常有著一定的規則,不符合常規的思維也就不合邏輯。比如,在上文的邏輯形式中,將邏輯變項的位置對換,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1.所有勞動者都是工人;

2.所有建筑物都是樓房;

3.所有文學作品都是小說。

顯然,這三種說法都是錯誤的。邏輯學告訴我們,在思維的邏輯形式中,“所有S都是P”并不意味著“所有P都是S”。

哈佛邏輯精點

貝拉考上了重點中學,收到通知后,他高興極了,連忙跑回家向爸爸媽媽報喜。他說:“聽說在重點中學讀過書的很多學生考上了哈佛大學,我現在是重點中學的學生了,那么我也能考上哈佛大學了。爸爸媽媽你們說,真的是這樣嗎?”

爸爸高興地說:“孩子,是這樣的!”

媽媽也隨聲附和道:“你說的沒錯!”

請問,貝拉說的話到底對不對呢?如果你認為不對,那么根據在哪兒?

提示:很多學生并不能代表所有學生,個別現象并不能代表本質。

用已知推理未知,得到新知

邏輯的根本任務就是總結正確思維的形式和規律,它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獲得新知識的思維工具。任何新知識的獲得都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推理的結果。下面我們來看一種推理的邏輯形式:

1.所有工人都是勞動者,

所有礦工都是工人,

所以,所有礦工都是勞動者。

2.所有服務人員都應使用文明語言,

所有商店售貨員都是服務人員,

所以,所有商店售貨員都應使用文明語言。

1、2兩段話,從思維形式上看都是推理,雖然內容不同,但它們之間有著共同的形式結構,即:

所有M都是P,

所有S都是M,

所以,所有S都是P。

我們再來看一件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某天清晨,一家工廠的部門經理到處尋找電工艾倫,因為工廠的電力系統出現了故障。可是很多人都說沒看到艾倫,只有同事哈利若有所悟地指著艾倫的工具箱說:“艾倫來了,因為他的工具箱已經打開了鎖,而昨天下班時,我看見他鎖好工具箱才離開的。”

經理聽到這話,覺得有道理,就在工具箱邊等了一會兒。果然,艾倫很快就從外面走了進來。在許多人都不知道艾倫來沒來的情況下,為什么哈利知道他來了呢?這是因為哈利借助邏輯推理得到了新的認識,即:

只有艾倫來了,他的工具箱才會打開鎖,

他的工具箱打開了鎖,

所以,艾倫已經來了。

可見,擁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很多生活中的小困惑都能迎刃而解。從科學發展方面看,在科學研究中的任何一個聯想或頓悟都包含著邏輯推理。而且,推理往往會成為科學發現的先導,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也屢見不鮮。

英國醫生琴納看到擠奶女工的手指接觸到長著天花的牛身上的膿漿,便被傳染上了牛痘,但是瘡口愈合后,這些女工便不會再生天花了。他由此聯想到:給人接種牛痘可以免除天花。于是,琴納用了30年的時間反復試驗,最后獲得了成功。從此,人類用種牛痘的方法免除了天花的威脅。從邏輯上看,琴納的發現是借助類比推理進行思考的結果。

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都是建立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掌握足夠的事實和數據后,通過正確的邏輯推理而獲得的。例如,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的“元素周期率”,就是根據當時已經發現的63種化學元素的各種性質進行歸納而得到的科學規律。他所借助的思維工具主要是歸納推理。

最能體現邏輯推導作用的要算歐幾里得幾何學,其中的每一條定理都是根據已知的公理、定義或已被證明的定理一步步通過演繹推理推導出來的,從而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贊譽歐幾里得幾何學是“一個邏輯體系的奇跡,這個邏輯體系如此精密地一步一步推進,以至于它的每一個命題都是絕對不容置疑的”。

以上事例說明,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科學研究中,邏輯都是認識客觀事物、獲得新知識的有效思維工具。哈佛學子查爾斯·皮爾士,既是自然科學家,又是邏輯學家,他就將自然科學與邏輯學很好地結合起來,使其相互促進,進而取得了相應成就。應該說,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每一項新突破、新成果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除了必須具備的客觀條件外,重要的是人們的主觀因素。顯然,提高人們的邏輯思維能力,自覺地在實際工作中應用邏輯,有助于發展人們的創造性思維,對提高各項工作的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

哈佛邏輯精點

某大學的教室管理條例中有一條規定是這樣的:“在教室上晚自習的同學,最后走的要把教室的門鎖好。”有一天晚上,某系二年級學生A、B、C、D四人在一間教室里上自習,最后離開教室的那位同學忘記了鎖門。湊巧的是,當晚有小偷進入了該教室,偷走了教室里的所有電子設備。

第二天早晨,管理員發現后,經過調查,證實當晚在該教室上自習的同學只有A、B、C、D四個人,并且了解到他們離開教室后是直接回宿舍的。于是管理員就問他們是誰最后離開教室的,但他們自己也不清楚,只是給出了如下的回答。

A說:“我回宿舍路過C的房間時,看見C還沒睡。”

B說:“我和D住同一間宿舍,我回來時看見他已經睡了,然后我也馬上就睡了。”

C說:“我經過B的房間時,發現他正準備上床睡覺。”

D說:“我早早就睡了,根本不知道誰最后回來的。”

管理員相信他們講的都是實話,而且根據他們所說的情況,很快判定最后離開教室的同學是誰。那么,究竟是誰最后離開教室的呢?管理員為什么能迅速作出正確的判斷呢?

提示:回到宿舍的先后順序也就是離開教室的順序。

避免不合邏輯的表達方式

“邏輯”是個多義詞,人們常常在言談中聽到,或在文章中見到這個詞,但不一定都能準確地說出這個詞的含義。這是因為“邏輯”這個詞放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表達的意義有所不同。例如:

1.新事物的出現必然會取代舊的事物,這個過程是合乎邏輯的。

2.他的講話很有邏輯性。

3.“看人體藝術,就是思想不健康”,這真是奇怪的邏輯。

4.大家都應學點邏輯。

在第1句中,“邏輯”是指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比如說歷史的邏輯、生活的邏輯等,其中的“邏輯”都是這個意義。在第2句中,“邏輯”是指思維規律。比如,平時我們所說的文章的邏輯、合乎邏輯的結論、演說的邏輯力量等。在第3句中,“邏輯”是指某種特殊的說法。這種用法常見的還有強盜的邏輯、霸道的邏輯等。在第4句中,“邏輯”是指邏輯這門科學。如有人說應當普及邏輯、邏輯不難學、我參加了邏輯考試等,這里的“邏輯”都是指邏輯學。

邏輯不僅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思維工具,而且是進行表述和論證的思維工具。表述和論證不外乎通過說和寫來進行。說話和寫文章是人們運用語言、文字傳遞思想信息的交際方式和途徑。說話人人都會,但要把話說好,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寫文章更是如此,它是一種書面表達方式,不經過一定的訓練是寫不出好文章的。對于說或寫,最基本的要求是意思表達清楚。要做到這一點,除了注意語法規則外,還要注意邏輯,因為許多語句的語法錯誤,實際上是不合邏輯造成的。例如:

1.奧馬的家鄉是夏威夷人。

2.哈佛大學天文學家發明了一顆新星。

第1句從語法上看,屬于主謂不合的錯誤,實際上是邏輯問題,其根本原因是把“奧馬的家鄉”和“夏威夷人”這兩個沒有相容關系的概念聯系起來,造成了判斷的錯誤。可見,語言表達上的主謂不合,實際上是運用概念的錯誤。第2句從語法上看,屬于動賓不合的錯誤,實際上也是邏輯問題,其根本原因是把“發明”與“發現”兩個概念相混淆,而誤用了“發明”這個概念,造成判斷的失誤。可見,語言表達上的動賓不合,實際上也是運用概念的錯誤。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語言雖然合乎語法規則,卻不合乎邏輯。例如:

1.我把母親和家人接到柏林一起生活。

2.因為所有的文藝都是文化,所以所有的文化都是文藝。

第1句從語法上看沒有錯誤,但從邏輯上看,“母親”和“家人”是具有從屬關系的概念,不能并列使用,屬于邏輯錯誤。第2句從語法上看也沒有錯誤,但從邏輯上看,違反推理規則,屬于邏輯錯誤。

此外,有些語言習慣雖然不合邏輯,但已經約定俗成,不影響理解,可不看作邏輯錯誤,如“救火”“好容易”“打掃衛生”等。

由此看來,要準確表達思想必須既合乎語法,又合乎邏輯。一般來說,語法分析是以邏輯分析為依據,這是因為語言是表達思維的,思維中概念不清就會用詞不當,判斷不當就會造句錯誤,推理不合邏輯就會使論述失去說服力。

人們在表達中,除去一般陳述外,還要對提出的觀點或看法進行論證,以確定自己的觀點,達到說服別人的目的。論證是從事任何工作都要運用的一種復雜的思維形式。在論證過程中,正確運用邏輯推理是嚴密論證的必要條件。語言表達的論證性體現為具有折服人的邏輯力量。

哈佛邏輯精點

某食品公司的負責人因批準出售大批過期的奶油而被起訴。這位被告在法庭上對于批準出售過期奶油的事實完全承認,不過他卻為自己辯護。他說:“保證公司的利益是每個負責人的責任,我這種行為不過是為了保護公司方面的利益,所以我認為自己這樣做是為了盡自己的責任。”請問,這位被告的自我辯護在邏輯上能否成立?

提示:保護公司的利益沒有錯,但前提是保護合法的利益。

有邏輯的頭腦,才不吃啞巴虧

論辯是論戰雙方維護自身觀點、反駁對方的思維過程。邏輯的研究最早就是為適應論辯的需要而產生的。無論是古代中國還是古希臘,都曾出現過學派林立、百家爭鳴的文明盛世,各學派之間常常進行激烈的爭辯。論辯中無論是證明還是反駁,都離不開邏輯推理,并且雙方都要遵守邏輯規律,不得偷換概念或自相矛盾,否則爭論就得不出任何結果。

一場唇槍舌劍的辯論,往往由于雙方對同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而爭論不休,甚至有人利用人們缺乏邏輯知識,有意違反邏輯,進行詭辯。所謂詭辯,就是故意違反邏輯規則,用貌似正確實則錯誤的言論為自己的錯誤辯護。例如,有這樣一個《旅行者詭辯》的故事。

有一個旅行者經過長途跋涉后又餓又渴,發現一家酒店后,便徑直走了進去。

“老板,請問漢堡多少錢一份?”

“3美元一份,先生!”

“請給我拿兩份。”

老板給旅行者遞過兩份漢堡后,旅行者又問:“請問黑啤酒多少錢一瓶?”

“6美元一瓶,先生!”

“現在我感到渴比餓更厲害,我想用兩份漢堡換一瓶黑啤酒,可以嗎?老板!”

“當然可以。”

老板收回了漢堡,拿來一瓶黑啤酒,旅行者一飲而盡,然后背起背包就要離開。

老板急忙說:“請稍等,先生。你還沒有付啤酒錢。”

“我不是用兩個漢堡換的啤酒嗎?為什么還要給錢?”

“可是兩個漢堡的錢你也沒有付啊,先生!”

“我沒吃你的漢堡,為什么要我付漢堡的錢呢?”老板一時無言以對,聽任旅行者揚長而去。

這個故事中,旅行者用了偷換概念的手法進行詭辯,使自己聽起來似乎有理。其實旅行者在對話過程中,是把“沒有付錢的漢堡”偷換為“已經付錢的漢堡”。當老板指出他還沒有付漢堡錢的時候,他又把話題由“未付錢”轉移到“沒有吃”,而由“沒有吃”又推出“不付漢堡錢”。實際上,旅行者搞的一系列貌似有理的詭辯都是違反邏輯的。

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就指出了對付詭辯的辦法。他說:“對于一個歧義的名詞或歧義的表述,一個人的答辯應當像下面這種樣子,說‘在一種含義上它是這樣,而在另一種含義上它不是這樣’。”“假如你事先不發覺問題的雙關性,按你所了解的答復了,而提問的對方把問題看成和你理解不同的含義,你就應該指出:‘那不是我承認時所理解的意思,我是這樣理解的。’”

哈佛邏輯精點

古代歐洲的奴隸社會里,在決定是否處決死囚之前,法官都要抽簽請神作最后的判決。規則很簡單,法官在兩張小紙片上分別寫上“生”和“死”兩個字,凡能抽到“生”字的死囚,都可以獲得赦免。

有一次,一個無辜的農夫被官府里的一個仇人誣告,法官判了他死刑。仇人為了不讓他得到赦免,就偷偷地請求法官在兩張紙片上都寫了“死”字。這樣一來,無論農夫抽到哪一張,都難逃一死。但是仇人的詭計被一個善良的官員發現了,他不忍心看到農夫被害,于是借探監為名將此事告訴了農夫,要他當眾揭露仇人的陰謀。奇怪的是,農夫卻叫這個善良的官員不要把秘密泄露出去,他自有辦法死里逃生。

到了抽簽定生死的那一天,農夫果然被赦免了。由于他的機智,使仇人的陰謀徹底破產。請問農夫想出了一個什么樣的辦法,才讓自己死里逃生呢?

提示:雖然兩個都是“死”簽,但公眾并不知情,還以為其中一個寫著“活”字。農夫隨便抽出一個都是“死”字,但是剩下的那一個也是“死”字,如果公眾只能看到剩下的那一個簽,不就意味著農夫抽中了“活”字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蔡县| 张家川| 黄冈市| 都江堰市| 商城县| 含山县| 湛江市| 镇巴县| 密云县| 仙游县| 万载县| 临夏县| 台中县| 闸北区| 蛟河市| 莱阳市| 五大连池市| 和田市| 嵩明县| 天峨县| 衡南县| 滁州市| 宁城县| 弥勒县| 清丰县| 双流县| 重庆市| 荆州市| 奉新县| 宽城| 比如县| 杨浦区| 什邡市| 宁化县| 稻城县| 化德县| 温宿县| 巢湖市| 中卫市| 珲春市| 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