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民法精講
- 韓祥波
- 3477字
- 2024-06-03 16:06:21
三、法律行為(合同)的分類
(一)單方法律行為、雙方法律行為、共同法律行為與決議
1.單方法律行為
依一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為。比如,訂立遺囑、放棄債權、拋棄所有權、無權代理的追認等。
2.雙方法律行為
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為。比如,合同、結婚等。
3.共同法律行為
兩個或兩個以上當事人彼此的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法律行為。比如,合伙、公司章程等。
4.決議
合伙、法人等制度中由若干人組成的機構(如股東會、董事會等)通過語言形式表達出來的意思形成的結果。
此種法律行為,可以是全體意思表示一致的結果,也可以是多數意思表示一致的結果。即使沒有全體一致的意思表示,出于效率的價值追求,也對全體成員具有拘束力。
特別提醒
(二)財產行為與身份行為
關鍵看是以發生財產上的法律效果還是發生身份上的法律效果為目的。
1.財產行為
以發生財產上的法律效果為目的的行為,如將自己的財產賣掉或者丟掉。往往事關錢的問題。
2.身份行為
以發生身份上的法律效果為目的的行為,如結婚、離婚、收養等。往往事關倫理。
特別提醒一
訂立遺囑的行為,是財產行為還是身份行為?
答曰:財產行為,因為現代人訂立遺囑主要是處分財產,沒有什么身份可以讓繼承人通過法律來繼承。
特別提醒二
要學會從體系的角度理解這一對概念,將財產行為、財產法律關系、財產權當作一個整體,將身份行為、身份法律關系與身份權當作一個整體。其內在邏輯關系如下:
財產法律行為,作為一種法律事實,可以引起財產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而財產法律關系中主體享有的權利就是財產權。
身份法律行為,作為一種法律事實,可以引起身份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而身份法律關系中主體享有的權利就是身份權。
明確了此種內在邏輯關系,有助于民法研習者系統消化民法知識。
(三)諾成性行為與實踐性行為
1.諾成行為
又稱不要物行為,只要行為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法律行為。
2.實踐行為
又稱要物行為,除了意思表示一致外還需要交付標的物才能有效成立的法律行為。
理解這一對概念,需要注意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典型的實踐行為包括哪些?實踐行為中所謂“交付標的物”意味著什么?
①典型的實踐行為如下:保管合同、定金合同、自然人之間借款合同、借用合同。
②不論哪一種實踐行為,其所謂“交付標的物”都不是旨在變動物權,而是為了讓合同本身成立生效。
(2)為什么實踐行為都需要交付標的物才能成立生效呢?
原因有二:
第一,對于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和借用而言,是基于道德的考慮將其設定為實踐行為的。申言之,在個人之間,作為出借人,無論是出借金錢給他人,還是出借其他標的物給他人,出借人都是在幫助他人。這是一種值得鼓勵的道德行為,不可通過法律義務來強制。如果達成協議即有效成立的話,意味著如果出借人欲反悔,借款人或借用人可以請求強制履行,這顯然有違人之常情。作為實踐行為,只有在出借人交付標的物之后才成立生效,這意味著出借人作為一個想做好事的人,不存在法律上的義務,只有借用人、借款人有到期返還的義務。
第二,對于保管和定金合同而言,交付標的物是合同履行的前提。申言之,定金合同的效力之一是收受定金者違約雙倍返還定金,保管合同生效后則意味著保管人有保管寄存人的標的物的義務,如果不交付標的物,根本不可能返還或者進行保管。更甚者,如果不交付標的物,即使讓合同成立生效,也根本無法履行,因此,將其設定為實踐合同。最后,需要說明的是,運輸、倉儲等合同也是以交付作為履行的前提,在合同法的歷史上其一度都是實踐合同,但是,考慮到這些合同多存在于商事主體之間,基于效率的緣故,當前在各國合同法中均將其作為諾成合同。
(3)對于實踐合同而言,交付標的物是成立還是生效呢?
先看我國民事立法中關于實踐合同的規定,如下:
第679條 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成立。
第890條 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時成立,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586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定金合同自實際交付定金時成立。
定金的數額由當事人約定;但是,不得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百分之二十,超過部分不產生定金的效力。實際交付的定金數額多于或者少于約定數額的,視為變更約定的定金數額。
《民法典》將所有的實踐合同均規定為交付時成立,此種立法值得贊同,可避免諸多不必要的爭議。按照合同成立與生效的一般關系理解,實踐合同自交付標的物時依法成立,而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四)單務行為與雙務行為
單務行為與雙務行為是對雙方法律行為的再分類。
1.單務行為
是指一方當事人僅享有權利,而另一方僅負有義務的法律行為,如贈與行為等。
2.雙務行為
是指民事法律行為的當事人雙方均享有權利,也均承擔義務的行為。而且,在雙務行為中,一方的權利與另一方的義務具有關聯性,一方履行義務就是為了滿足另一方權利的需要。
實際生活中,雙務民事法律行為是普遍行為。雙務民事法律行為中,可以產生同時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先履行抗辯權等。
特別提醒
無償委托合同是單務還是雙務合同?嚴格來講是單務,即便在委托人承擔費用的情況下依然如此。因為,委托人承擔的費用,不是為了受托人權利的實現,只是為了讓自己的事務能夠得以完成。理論上,也有人稱委托人承擔費用的委托合同為不真正雙務合同。
(五)有償法律行為與無償法律行為
1.有償行為
是指一方當事人為對方承擔某種民事義務時,有權要求對方承擔相應的義務的民事法律行為,即要求對方給予報酬。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法律行為是有償的。
2.無償行為
是指一方當事人為對方承擔某種民事義務時,并不要求對方承擔相應義務的民事法律行為。
典型的無償法律行為:贈與、借用、保證。需要說明的是保證。
如果債務人為了讓小明提供保證,向小明支付了1萬元報酬,在支付報酬后,小明與債權人簽訂了保證合同。請問,此時的保證合同還是無償嗎?答曰:是的。因為判斷合同的有償與否首先立足于合同的相對性,保證合同是保證人與債權人之間的合同,當然是無償的。報酬問題是保證人與債務人之間的關系。
特別提醒
單務是否一定意味著無償?
答曰:否!一般是,但不是一一對應!尤其在一些實踐合同中,表現明顯。
例題:阿寶和阿濤是兄弟,阿寶借給阿濤人民幣10萬元,約定年息8000元。問:阿寶和阿濤的借款合同是:[9]
A.有償合同
B.無償合同
C.單務合同
D.雙務合同
(六)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
這是根據民事法律行為所產生的效果的不同為標準進行的劃分。
1.負擔行為
是指以發生債權債務為內容的民事法律行為,也稱為債權行為。如,簽訂合同之行為。
2.處分行為
是指直接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民事法律行為。如,交付標的物、設立抵押權、拋棄所有權。
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區分,對于物權法的學習意義尤其重大,是物權法中區分原則的理論基礎。通常而言,簽訂合同后即完成了負擔行為,但是,如果處分行為沒有發生,只是不產生物權變動效力,作為負擔行為的合同效力不受影響。例如,動產買賣合同簽訂后,通常達成協議,合同成立生效,但是,不交付標的物,物權不發生變動。對此,在物權法部分本書將會再次強調。
(七)要式行為和不要式行為
以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是否必須依照某種特定的形式為標準,可以將其分為要式行為和不要式行為。
1.要式行為
是指必須履行某種特定的形式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如遺囑須根據法律規定的方式訂立方能成立。要式行為之所以強調其形式要件,目的是促使當事人謹慎行事,使法律關系明確具體,并在產生糾紛時有據可查。
2.不要式行為
是指不需要履行某種固定形式就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即行為人究竟采取何種形式,由其自由選定。
(八)主行為和從行為
這是以民事法律行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為標準進行的劃分。
主行為是指不需要以其他法律行為存在為前提的法律行為。如在當事人為擔保債權實現設定抵押權的情形下,債權合同是主行為,抵押合同是從行為。
區分的意義主要在于:除非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從行為隨著主行為的成立而成立,也隨著主行為的無效而無效。
自體系角度而言,主行為與從行為的關系,與主從權利的關系完全相同。
(九)有因行為和無因行為
這是以民事法律行為與原因的關系為標準進行的劃分。
1.有因行為
是指行為與原因不可分離的行為。所謂原因就是民事法律行為的目的。
2.無因行為
是指行為與原因可以分離,不以原因為要素的行為。如票據行為就是無因行為。無因行為并非沒有原因,而是在進行制度設定時,規定原因無效并不影響行為的效力。
區分的意義主要在于:有因行為如原因不存在,則行為無效;無因行為若原因不存在或者有瑕疵,不影響行為的效力。
- 2022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應試法條口袋書
- 2023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民法精講
- 2018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真題五年卷:2013—2017
- 2023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最后沖刺仿真模擬測試(六套卷)
- 2021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2: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社保法
- 2018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憲法·行政法
- 2020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最后沖刺全真模擬測試(六套卷)
- 2018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刑法
- 2021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韓祥波民法攻略:背誦版
- 2014國家司法考試全攻略:憲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 2021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7:民事訴訟法與仲裁制度
- 2017年國家司法考試新增考點·法條精講與模測
- 2023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匯編指導性案例書8:憲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
- 2023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主觀題小講義
- 2021法律碩士聯考一本通·模擬題: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