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主立法原則
民主立法突出了立法活動的人民屬性,強調立法集中體現人民的意志以及立法過程的民主性。立法體現人民意志及堅持民主原則,是世界各國人民在立法活動中的共同之處,尤其經歷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民主原則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同時,立法所體現的人民意志以何種方式呈現,則涉及立法程序等技術問題。
民主立法原則對于我國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保障立法維護人民利益的重要原則。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是我們國家性質的核心內容和本質特征決定的。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尤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因此,應當遵循民主立法原則,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法律制度,確保人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使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確保人民享有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本質要求和深刻體現。[5]
民主立法原則從本質上源于保障立法以正確方式反映人民意志和利益,以便防止專斷權力的濫用和不當行使。在我國,民主立法原則主要體現在《立法法》第5條,即“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它反映出立法應當體現民意,并彰顯人民的真實意志。這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以及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要求和題中應有之義,從立法實體意義上來說,廣大人民參與立法活動具有毋庸置疑的正當性。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當然人民也應當成為民主的主體。國家的根本任務是確認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立法正是以權利和義務的規則形式將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制度化、法律化;同時,堅持民主立法原則,也能以民主的方式防止權力的濫用,尤其以民主原則形成對獨斷權力的監督和制約,以法律和制度的方式限制不當權力形式給人民帶來的損害。
此外,從立法的程序意義上來說,立法不僅要體現人民的共同意志,還要以正確的方式讓民意匯入法律概念、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之中,尤其以科學完善的立法程序盡可能惠及更廣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訴求,健全民眾的立法參與機制,保證各類立法規范性文件真正體現人民的共同意志,尤其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訴求。如果只有少數人“關門立法”,這種法即使“很完備”,也難以體現人民的意志和客觀規律。[6]換言之,立法不僅要反映人民的意志,同時要以恰當的方法和程序反映人民的真實意志。既要保證立法主體的廣泛性,又要保證立法活動的過程和立法程序的暢通,保障人民廣泛地參與以及有效地參與立法,并以恰當的程序和機制匯集民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