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行政處罰的原則

所謂行政處罰的基本原則,是指作為行政處罰法律規則基礎的原理或準則,是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所必須遵守的法律準則。[7]它是行政處罰制度和活動的本質、精神及其特點的概括和反映,[8]在行政處罰法律規則中占據主導地位。行政處罰的基本原則具有基礎性和根本性、宣示性和指導性、全面性和貫穿性。[9]《行政處罰法》第4條至第7條,是對行政處罰基本原則的規定。

一、處罰法定原則

行政處罰法定原則,是行政處罰最重要的原則。行政處罰涉及公民的人身、財產權利,必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并且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行政處罰法定原則是行政法的合法原則或行政法治原則在行政處罰領域的集中表現。行政處罰法定原則可分解為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一)主體法定

主體法定,即實施行政處罰的主體及其職權是法定的。實施行政處罰的主體是行政機關,但不是所有的行政機關都有行政處罰權。行政機關是否擁有行政處罰權、擁有多大的行政處罰權,要視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具體規定而定。行政處罰由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權限范圍內實施;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可以在法定授權的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受委托組織在委托范圍內以委托行政機關的名義實施行政處罰,受委托組織本身不是行政處罰的主體。也就是說,只有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有權行使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行使行政處罰權的組織才可作為行政處罰的主體,其他任何機關、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作為行政處罰主體行使行政處罰權。負責管理行政機關內部事務,不與行政相對人直接接觸的機關一般也沒有行政處罰權。

(二)依據法定

依據法定,即行政處罰的依據必須是法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必須是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明文規定應予行政處罰的,才應當給予行政處罰;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明文規定,任何行政機關或者其他組織都不得實施行政處罰。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行政處罰法》規定了“不予行政處罰”的情形,如“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有違法行為的”“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改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當事人有證據足以證明沒有主觀過錯的”等,不能給予行政處罰。根據《行政處罰法》第38條第1款的規定,行政處罰沒有依據的,行政處罰無效。

(三)對象法定

對象法定,是指給予行政處罰的對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實施的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

第一,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是行政相對人,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實施的。行政機關與其公務員之間的內部關系,不適用行政處罰。其中,公民是指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例外情況下也包括處在行政相對人地位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有違法行為的外國人、無國籍人等。法人是指依法成立的,有一定組織機構、住所和獨立的財產,并能以自己的名義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社會組織,包括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等。行政機關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也可以成為行政處罰的對象。但基于節省行政成本的考慮,通過內部管理能夠處理的,原則上通過責令改正、內部通報等形式處理。[10]其他組織一般指一些非法人組織。

第二,行為人實施了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行政管理秩序,是法律以及在法定權限內制定的、內容不與憲法法律相抵觸的法規和規章所規范的行為規則及社會秩序。行為人實施的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是客觀存在的侵犯行政管理秩序的違法行為。

第三,行為人實施的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是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并非全部應給予行政處罰,應當區分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如果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十分嚴重,構成犯罪的,應當根據《刑法》的規定給予刑事處罰,不能以罰代刑。一般來講,違法行為構成犯罪,首先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如果人民法院已經判了罰金,行政機關就不能再處罰款;如果行政機關已經先處以罰款,那么法院判處罰金時,罰款就要折抵相應的罰金。又如,如果法院已經判了徒刑,就不能再處行政拘留;如果已先處了行政拘留,那么判處徒刑時就要折抵相應的刑期。但是,在某種情況下,判了刑罰后,還需要給予行政處罰,如吊銷當事人的執照或者許可證,因為這是專屬于行政機關的職權。還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違法行為都要給予行政處罰。對于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改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處罰;初次違法且危害后果輕微并及時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處罰;依法不予行政處罰的,行政機關應當對當事人進行教育。

(四)程序法定

程序法定,即行政處罰應當由行政機關嚴格依照法定程序實施。法定程序既包括《行政處罰法》規定的程序,也包括其他行政法律關于程序的規定。根據《行政處罰法》第4條的規定,行政處罰的實體部分由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程序部分不能與《行政處罰法》規定的程序相抵觸。例如,規章不能排除陳述、申辯、救濟權的適用。[11]《行政處罰法》針對不同情況,規定了簡易程序和一般程序,以及行政處罰如何執行等內容。違法事實確鑿并有法定依據,對公民處以200元以下、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30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行政處罰的,可以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有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直接關系當事人或者第三人重大權益且經過聽證程序或者案件情況疑難復雜、涉及多個法律關系等情形的,必須經過法制審核;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要向當事人告知擬作出行政處罰的內容、事實、理由和依據,要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擬作出重大的行政處罰決定(包括較大數額罰款,沒收較大數額違法所得、沒收較大價值非法財物,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其他較重的行政處罰和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情形),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

二、處罰公正、公開原則

行政處罰公正原則是對處罰法定原則的重要補充。處罰公正原則要求有權機關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為依據,不得任意進行。行政處罰公正原則是行政處罰法為保證行政主體及其執法人員合法、公正地實施行政處罰所設立的一道重要屏障。

(一)公正原則

行政處罰公正原則,是指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處罰的輕重應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防止行政處罰的偏私和畸輕畸重。處罰公正原則,是處罰法定原則的重要補充。為了確保行政處罰體現公正原則,《行政處罰法》規定了若干具體措施。例如,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同一個違法行為違反多個法律規范應當給予罰款處罰的,按照罰款數額高的規定處罰;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實行行政處罰與刑罰折抵制度;實行案件調查人員與處罰決定人員相分離的原則;設立回避制度;建立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制度,統一行政處罰裁量尺度;設置處罰聽證程序;等等。

處罰公正原則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過罰相當。法律設定行政處罰的目的是維護公共利益和行政管理秩序,而相對人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表現各不相同,行為的危害程度和后果也不盡相同,這就有必要根據違法行為的性質、危害程度相應地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行政處罰作為法律制裁的主要形式之一,也必須遵循這一“階梯規則”。那么,如何做到過罰相當?《行政處罰法》第5條第2款就是對“過罰相當”所作的高度概括,是法律首次對處罰公正原則內容進行的界定。有權機關在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時必須貫徹執行。

行政處罰機關在實施行政處罰時應做到:首先,處罰的輕重程度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這要求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根據案件的事實對行政違法行為的性質、情節、危害性大小有一個正確的認定和評價。評價正確,處罰就會輕重得當,否則,必然會失重失輕。其次,處罰的從重、從輕、減輕或免除要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性相當。《通知》明確要求,堅持行政處罰寬嚴相濟。各地區、各部門要全面推行行政裁量基準制度,規范行政處罰裁量權,確保過罰相當,防止畸輕畸重。行政機關不得在未查明違法事實的情況下,對一定區域、領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一刀切”地實施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等行政處罰。

2.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在行政處罰立法中,給行政機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使之靈活地運用自己的權力,這也符合現代行政的要求,但要做到公平正直,沒有偏私,不能濫用自由裁量權,影響行政的權威。首先,實施行政處罰,必須基于行政管理的目的,處罰動因應符合立法和行政目的,不得徇私枉法,不得有任何偏私。實施處罰不能對相同違法行為實施不相同的處罰,對不相同行為實施相同的處罰。行政機關實施處罰不能有不正當的目的,如為了增加行政收入而進行處罰或重罰,更不能出于打擊報復發泄私憤等目的而加重處罰。其次,實施行政處罰,其具體形式應和違法行為的事實、情節以及對社會的危害程度相適應,必須堅持罰當其害。在實施處罰時,實施機關不能因被處罰人的政治地位、個人出身、社會背景等因素而加重或減輕甚至免予處罰。最后,實施行政處罰,必須合乎理性,不能違背常理常規,不能違背共同道德和價值。

3.以事實為依據。以事實為依據,是實事求是原則在行政執法工作中的體現。行政機關在處理違法行為時,應當依照《行政處罰法》以及有關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調查,認定客觀存在的事實,切忌主觀性、片面性。要全面了解違法事實的情況、經過及原因,盡可能多地依法取得證據。將違法事實調查清楚,就有了正確實施行政處罰的基礎,一方面能夠適當地給予違法當事人行政處罰,另一方面也為以后可能出現的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做準備。這一原則在《行政處罰法》總則中有明確規定,在其他條款中也有所體現。

4.相同情況相同對待。行政處罰主體對于具有相同或類似行政違法行為的相對人,應當給予大致相同的行政處罰,這是憲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具體要求。只有這樣,行政處罰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同。在實施行政處罰過程中,要充分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精神,任何人都不應當有法外特權,不論何人只要其行為違反了行政法律規范都應當受到相應的行政處罰,從而真正體現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的平等性。

實踐中,要注意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問題。所謂顯失公正,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和幅度內,所作出的行政行為明顯不適當。也就是說,該行政處罰決定雖然在形式上合法,但是存在明顯的不合理性。行政處罰明顯不合理、不恰當違背了法律、法規設立行政處罰的目的,是不合法的行政處罰。行政處罰顯失公正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一是同責不同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國法律的一項基本原則,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性質、情節相同的,應當給予相同的行政處罰,否則會損害行政機關的權威。二是同一案件中,重責輕罰或者輕責重罰。這將使得被處罰者難以心服口服,甚至產生對抗的心理,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激化矛盾,對社會穩定造成不利影響。三是未考慮應當考慮的因素。未考慮應當考慮的因素是指行政主體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沒有考慮到基本的法定因素或者一般的常理因素,如違法情節、認錯態度、是否過失等。四是反復無常。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對同一案件在情勢未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情緒或好惡無標準地反復變化,無視法律、法規的嚴肅性,使行政相對人無所適從。

(二)公開原則

公開是確保權力正當行使的基本條件,是防止權力濫用的絕佳手段。行政處罰公開原則是公正原則的必然要求和必要保障。行政處罰公開原則是指行政處罰的依據、過程和決定等都應公開,它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行政處罰的依據必須公開。一方面,行政處罰的依據必須事先向社會公開。公開是法的本質所在,是法生效不可缺少的要件之一。法的規范作用必須以公眾了解為前提,否則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理由和基礎。因此,《行政處罰法》第5條第3款規定:“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b>另一方面,行政處罰的依據必須向受處罰人公開。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擬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內容、事實、理由和依據?!缎姓幜P法》將處罰依據是否向受處罰人公開作為處罰決定是否合法有效的要件之一。如果行政主體及其執法人員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未依法告知受處罰人給予處罰的理由和依據,處罰決定就不能成立。

2.行政處罰程序必須公開,即處罰過程必須公開。程序公開原則,可以防止行政機關采用武斷的、專橫的程序。它對于提高公眾對行政機關的信任度,促進執法人員廉潔自律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時也便于公眾監督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政。公開原則在行政處罰過程中主要通過以下制度加以體現:(1)表明身份制度。行政執法人員通過出示執法身份證件,公開表明自己的身份,使相對人了解其身份及其執法內容。(2)告知制度。行政機關在作出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擬給予處罰的內容、事實、理由和依據,并告知當事人享有的權利。(3)陳述、申辯制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所給予的行政處罰,享有陳述權、申辯權;行政機關不得因當事人陳述、申辯而給予更重的處罰;非現場執法的,行政機關應當采取信息化手段或者其他措施,為當事人查詢、陳述和申辯提供便利,不得限制或者變相限制當事人享有的陳述權、申辯權。(4)聽證制度。行政機關擬作出較大數額罰款,沒收較大數額違法所得、沒收較大價值非法財物,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以及其他較重的行政處罰,或者在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情形下,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聽證的權利時,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并且,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依法予以保密外,聽證應公開舉行。

3.行政處罰結果必須公開。《行政處罰法》第48條第1款規定,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行政處罰決定應當依法公開。行政主體及其執法人員無論是依據簡易程序還是一般程序作出行政處罰決定,都必須采取書面形式,即制作行政處罰決定書,并在宣告后當場交付或送達當事人。

三、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

處罰與教育相結合,不僅是行政處罰應堅持的一項原則,還是執法和司法領域普遍適用的一項原則。行政處罰不僅要懲罰違法行為人,也要通過執法部門的宣傳教育,督促違法行為人吸取教訓,不再實施違法行為,同時教育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增強法治觀念,自覺守法。行政機關保障法律貫徹實施的手段之一就是對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但給予行政處罰,絕不單純是為了懲罰。只有堅持處罰與教育并重的原則,才能真正達到處罰的目的。

2021年修訂的《行政處罰法》,在體現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方面作出了許多新的規定。一方面,加大了執法力度,以解決重大違法行為違法成本低、懲處力度不夠的問題:一是增加了限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責令關閉、限制從業等比罰款更重的處罰種類,體現了維護經濟秩序的需要。二是明確要求沒收違法所得。在第28條第2款明確規定“當事人有違法所得,除依法應當退賠的外,應當予以沒收。違法所得是指實施違法行為所取得的款項”。這是在法律上第一次明確適用處罰種類的一般原則,也就是說行政執法機關實施處罰時凡是有違法所得的,除應當退賠的外,都要沒收,以體現違法不能得利的原則。同時也是第一次在法律上明確違法所得是實施違法行為所取得的款項,這也加大了違法的成本。[12]三是加大了重點領域處罰力度,規定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行政處罰追責期限由兩年延長至五年,體現了對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金融安全的保護。這些規定是對嚴格執法的新要求,需要行政執法機關結合各自執法實際抓緊完善有關處罰適用規則,加大對嚴重違法行為的懲戒力度,堅決制止和糾正侵犯人民群眾權益、危害經濟社會秩序、損害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全的違法行為,確保行政執法有力度。

另一方面,保障了執法“溫度”,實行無錯不罰、小錯輕罰:一是規定“首違不罰”、無主觀過錯不罰,體現行政執法的價值決非“為罰而罰”,而是要達到預防違法的實際效果;二是進一步明確了從輕減輕處罰的規則,為行政執法機關在執法實踐中綜合考慮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等因素直接作出從輕減輕處罰提供了法律依據,為執法人員公正執法提供了法律保障;三是增加從舊兼從輕適用規則,有利于行政機關實施有效管理,也有利于現行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

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具有以下三層含義。

1.實施行政處罰與糾正違法行為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單純為了處罰而處罰。這要求執法機關和人員必須做到既使當事人接受行政處罰,又督促當事人改正違法行為。《行政處罰法》第28條第1款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時,應當責令當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違法行為”。從處罰的實際情況看,只管處罰、不管糾正違法行為的情況是不符合法律要求的,應當依法防止和糾正。不要求當事人“糾正違法行為”,教育的手段和作用就不能使用和發揮出來。

2.通過行政處罰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守法。一方面,從當事人的角度來說,處罰與教育通過兩種方式結合,實現特殊預防的目的(防止當事人自己再次違法)。一種方式是通過實施處罰使當事人受到制裁,在受制裁中受到教育,不僅使當事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就是說,處罰的本身就是一種教育,通過直接的處罰使當事人的利益受到影響達到教育當事人的目的。另一種方式是處罰的過程始終貫穿著教育。另一方面,從更廣闊的對象理解,通過對違法者的處罰,可以使其他社會成員(包括潛在違法者)懂法、理解法,增強法治觀念,起到警誡的作用,遏制其他違法行為。

3.教育必須以處罰為后盾,同時教育也不能代替處罰。為了達到制止并預防違法的目的,對受處罰的違法行為,應當既給予處罰,也給予教育,兩者不可偏廢?!缎姓幜P法》第30條是對未成年人的特別規定,第32條和第33條是對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和不予行政處罰等的規定,都體現了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在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中,教育是處罰的目的和基礎,處罰是教育的手段和保證。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要防止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對違法行為簡單處罰了事,“不教而誅”;另一種是以教代罰。

四、處罰救濟原則

處罰救濟原則,是行政處罰合法、公正行使的事中保證和事后補救措施,也稱“相對人救濟權利保障原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給予的行政處罰,依法享有陳述權、申辯權;對行政處罰不服的,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享有陳述、申辯的權利

陳述,是指當事人為自己的行為進行客觀描述和說明;申辯,是指當事人為自己的行為申述理由和辯解。

《行政處罰法》第五章“行政處罰的決定”對當事人陳述權、申辯權的具體內容有著比較全面的規定:一是告知制度,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擬作出的行政處罰內容及事實、理由、依據,并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陳述、申辯、要求聽證等權利。二是聽取意見制度,當事人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內容包括違法事實存在與否、主觀狀態、情節輕重、處罰是否適當等。行政機關必須充分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行政機關應當采納。三是聽證制度,對于對相對人權利義務影響較大的行政處罰,行政機關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并根據聽證筆錄作出決定。四是對陳述、申辯權的保障制度,包括行政機關應采取信息化手段或者其他措施,為當事人查詢、陳述和申辯提供便利,不得因當事人陳述、申辯而給予更重的處罰。所謂“更重的處罰”,是指不得重于《行政處罰法》第44條規定的“擬作出的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法》之所以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陳述、申辯的權利,一是公正、公開原則的要求?!缎姓幜P法》第5條規定,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行政處罰公正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公平、合理地對待行政相對人和處理行政管理事項,具體包括實體公正,即行政行為在內容上須不徇私情、不存偏見、不武斷專橫,以及程序公正,即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必須遵循形式上符合正義要求的程序,包括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不單方接觸,作出不利決定前應聽取相對人的意見。陳述、申辯的權利正是前述公正原則的反映,其要求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前應事先通知相對人,并聽取相對人對有關事實、理由的陳述、解釋或申辯,同時行政機關也應對這些陳述和申辯進行適當的考量,不能先入為主。行政公開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公開行政行為的內容、過程和相關信息,充分保障相對人的知情權。陳述、申辯的權利意味著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前必須告知相對人相關的信息,聽取其意見,并說明擬作出處罰的依據和理由,從而契合行政處罰公開原則的要求。

二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要求。我國《憲法》第33條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在行政管理特別是行政處罰領域,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之間并不處于完全對等的地位,行政機關作為公權力機關,有權依法對相對人實施一定的制裁,相對人有服從的義務。但這并不意味著行政機關在行政處罰的實施中有“高人一等”的地位。相對人對于行政機關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是否正確,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亦可提出自己的主張和要求,并提供相關的證據。《行政處罰法》第45條第2款規定,“行政機關不得因當事人陳述、申辯而給予更重的處罰”,強調了陳述和申辯是當事人的正當權利,行政機關不得剝奪、限制或變相剝奪、限制。

三是提高行政機關公信力的要求?!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行政處罰作為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同時也是對相對人權利義務產生直接影響的活動,其實施是否合法公正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對政府的看法。在行政處罰中設置更為全面的程序保障,使行政機關能夠直接聽取當事人的意見,甚至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有利于行政機關全面、客觀、公正地查明案件事實,從而作出合法、公正的處罰決定,亦有利于形成公民參與行政決定、監督行政執法的良好機制,強化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的自我約束與監督,最大限度地避免權力濫用,確立廣大民眾對行政機關的信賴。陳述、申辯權利的確立有助于行政機關及時發現原先決定中可能存在的錯誤,及時予以糾正,也有助于相對人更好地理解和服從最終的處罰決定,從而減少因此產生的糾紛,從總體上確保行政權行使的效率。

(二)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享有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是監督行政機關和對行政相對人施以救濟的重要方式。行政復議指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行政機關提出復議申請,行政機關依法受理,進行重新審查,并依法作出復議決定的活動?,F行《行政復議法》第6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照本法申請行政復議:(一)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該規定明確各類行政處罰屬于行政復議的范圍。行政訴訟則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等進行審查的活動?!缎姓V訟法》第12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亦明確將行政處罰納入受案范圍。需要指出的是,可以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并不僅限于被處罰人,與行政處罰結果有利害關系的主體,如行政違法行為的受害者,認為行政機關未依法對違法者施以行政處罰,或者認為行政機關所作出的處罰決定過輕的,同樣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

(三)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享有申請行政賠償的權利

行政賠償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違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并造成損害,國家對此承擔的賠償責任,其與司法賠償均屬于國家賠償的一部分。我國《憲法》第41條第3款規定:“由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边@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使其已經遭受侵害的權利得以恢復和補救;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監督和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提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減少和防止侵權現象的發生?!秶屹r償法》第3條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第4條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財產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一)違法實施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的……”

根據《國家賠償法》的相關理論與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享有申請行政賠償的權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出賠償請求的前提,是行政機關違法實施行政處罰,包括違反行政處罰的主體要求、案件事實不清、主要證據不足、適用法律錯誤、違反法定程序等;其次,行政機關違法實施行政處罰,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造成損害,其違法行為與損害之間需存在因果關系;最后,對于損害賠償范圍,應以直接損失為原則,對于人身權損害的賠償方式包括支付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以及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對于財產權損害的賠償方式包括返還財產、恢復原狀、支付賠償金和經常性費用開支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巢湖市| 西盟| 宁蒗| 乌审旗| 梅河口市| 永胜县| 桦南县| 芦溪县| 巫山县| 谢通门县| 莱芜市| 茌平县| 济阳县| 韶山市| 浦县| 宜都市| 自贡市| 洞头县| 南陵县| 兖州市| 乐陵市| 石景山区| 延长县| 澄迈县| 资兴市| 大洼县| 连山| 永德县| 鄂伦春自治旗| 灵丘县| 淅川县| 历史| 玉环县| 张家口市| 武山县| 阳东县| 文化| 桐梓县| 建湖县| 岳阳县| 海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