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對財政作用的全面理解
任何事物均存在兩面性,就財政作用而言,既有積極作用,也會有消極作用,這是財政作用的兩面性,符合辯證法原理。因此,了解財政的消極作用,有利于對財政作用的全面理解。
(一)財政的過度性
從實踐情況來看,財政收入雖然也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但總體來說,呈現出普遍不斷增長的態勢。一國財政增長的合理性可能來源于三個方面的需求:一是國家或政府職能、職責的不斷擴大需要財政增長;二是宏觀經濟調控對財政的需求;三是諸如戰爭、內亂、突發自然災害或公共事件。但是,事物的合理性也往往會蘊涵著可能的不合理性。例如,國家或政府職能、職責擴大不合理,政府管了不該管的事,就會形成不合理的財政收入和支出。又如,宏觀經濟調控對財政的需求,取決于對宏觀形勢的準確判斷,如果對宏觀形勢及其發展趨勢產生誤判,就會導致財政調控手段的過度使用或不當使用。更為嚴重的是,在一國混亂無序的狀態下,各種苛捐雜稅陡然增長,民不聊生,是導致發生革命和國家政權更替的基本原因之一。因此,財政增長必須保持其適度性,其基本的原理和規律是與國民收入的增長相適應。但國民收入增長,財政是否必然也要增長,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二)財政的有限性
本書認為,財政的有限性主要是指財政發揮作用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作用的發揮主要受到產業政策和金融貨幣政策的影響較大。在國家發展規劃引領下,國家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直接影響著財政投資的方向,如果產業政策出了問題,以產業政策為基礎的財政政策的實施也會出問題。現實中,財政投資效果不佳,大都源于產業政策指導上的偏差。與此同時,財政對經濟和社會的調控涉及與金融貨幣政策的配套或協調問題,如果配合或協調不好,財政作用的發揮,不僅不會是積極的,還可能成為阻礙改革發展的力量。[14]這些,都體現了財政作用的有限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各國政府普遍開展對財政的績效評價,以便使財政資金的使用更為有效。
(三)財政違法與監督問題
現實中,財政違法比較普遍。因此,需要建立相應的財政監督機制。但是,財政違法除因違法者主觀惡意形成以外,也有財政制度規定不合理這一原因存在。這是因為,財政制度是人類對既有客觀事實認定基礎上,通過主觀認識判斷形成的制度。但一方面,主觀和客觀往往會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事物總是在不斷發展著的,而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對不合理制度的修改有一個時間問題,這樣就會出現合理不合法的現象。正因為這樣,對基于制度與現實合理性發生沖突導致的“違法現象”或“不規范行為”,政策和法律往往采取比較寬容的措施予以治理,例如,自查自糾、互查互糾、警告、批評教育,甚至推行容錯機制等。